第二单元期中复习小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梳理一、基础知识生字惧:jù(畏惧、惧怕、临危不惧)凄:qī(凄凉、凄惨、凄风苦雨)寞:mò(寂寞、落寞、不甘寂寞)宴:yàn(宴会、喜宴、宴请)霉:méi(发霉、倒霉、霉菌)籍:jí(国籍、书籍、籍贯)聊:liáo(无聊、聊天、闲聊)乏:fá(缺乏、疲乏、人困马乏)栅:zhà(栅栏、栅子、竹栅)控:kòng(控制、自控、控告)贷:dài(贷款、信贷、责无旁贷)剔:tī(剔除、挑剔、晶莹剔透)袭:xí(袭击、偷袭、侵袭)覆:fù(覆盖、覆灭、覆水难收)课内词语:流落凄凉寂寞恐惧倒霉忧伤书籍处境理智控制心平气和抛弃重见天日防御侵袭倾覆宽慰深重困境焉知非福多音字畜xù畜养chù牲畜作zuō作坊zuò作家尽jǐn尽管jìn尽兴劲jìn劲头jìng劲敌圈quān(圆圈)juàn(圈养)四字词语天涯海角心平气和重见天日与世隔绝无济于事聚精会神焉知非福乌合之众得意扬扬垂头丧气跃跃欲试头晕目眩欣喜若狂滔滔不绝成群结队二、课文主题✅《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
“梗概”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
“节选”写了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
课文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机智坚强、聪明能干、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骑鹅旅行记》(节选)课文主要写了喜欢虐待动物的小男孩尼尔斯被小狐仙变成大拇指般大小后受尽动物们的嘲笑、恐吓和追逐。
后来,尼尔斯被雄鹅带到了天上,开始了骑鹅旅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曾经喜欢虐待动物、喜欢搞恶作剧的男孩的形象。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这段选文主要讲述了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2023-2024学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2单元 微生物-期中专项复习(青岛版)

第二单元微生物(一)知识点思维导图(二)知识点4课细菌和病毒1.在土壤里、空气中、自然水域中及生物的身体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和病毒。
2.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大约10亿个细菌才相当于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3.细菌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等形态。
4.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5.细菌与人类的关系:食品发酵、生产沼气、增加土壤肥力、生物制药、使人生病等。
6.病毒个体非常微小,绝大多数要在高倍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大约3万个病毒才相当于一个细菌那么大。
7.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8.病毒会使人生病,也可以用来制成疫苗。
常见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有流感、狂犬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等。
9.病毒分类(1)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如乙肝病毒。
(2)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如番茄花叶病毒。
(3)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10.自然界中无数的腐生细菌会促使动植物遗体腐烂、分解。
动植物遗体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5课蘑菇和木耳1.蘑菇在温暖、潮湿、通风的环境中更容易生存,形状像小伞,“伞盖”下还有一些小褶。
2.观察蘑菇和木耳时,要戴好手套。
可以采用看、摸、闻等方式,借助放大镜全面细致地进行观察,借助镊子撕开蘑菇和木耳,观察其内部结构。
3.绝大多数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
而蘑菇、木耳、银耳、灵芝等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个体较大的微生物。
4.平菇、香菇、猴头菇、银耳、虫草菌等是能够食用或药用的食用菌,它们都属于微生物。
5.蘑菇、霉菌、酵母菌等都属于真菌,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又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6课发霉与防霉1.发霉是一种因霉菌生长而使食品、衣物等变质、变色的自然现象。
2.发霉与我们的生活(1)利:有些霉菌能在酿造行业大显身手,如毛霉菌用于制造豆腐乳,曲霉菌用于制造酱、酱油,青霉菌用于制造青霉素,酵母菌用来发酵面团,醋酸杆菌用来制造醋等。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知识小结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小结本文将对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知识。
一、小细节积累1.地理知识:–中国地理:了解中国地理位置及主要自然地理特点。
–天气预报:学会听懂简单的天气预报,了解天气符号的含义。
2.历史知识:–秦始皇:认识秦始皇及他的统一战争。
–兵马俑:了解秦始皇陵的壶宝和兵马俑。
二、学习要点重点梳理1.地理知识:–中国地图:掌握中国地图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等基础知识。
–气象图:初步了解气象图的绘制和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2.历史知识:–秦始皇统一:理解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
–兵马俑保存:认识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和保存方法。
三、学习方法建议1.地理学习:–多看地图、多练习判断方位,加深对地理地形的认识。
–多观察天气现象,了解与气候有关的地理知识。
2.历史学习:–多阅读历史故事,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考古资料:了解考古对于历史的重要性,如何保护历史文物。
四、知识拓展1.地理拓展:–探讨中国各地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基础概念。
2.历史拓展:–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学习其他历史知识。
–了解其他古代文明的兴衰与交流历史。
五、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中国地理和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时多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实践,积极拓展知识面,做到知识应用灵活多样。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小结,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认真学习,掌握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祝学生们学业进步,取得好成绩!。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提纲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提
纲
一、知识点概述:
本单元主要研究古代诗词欣赏和写作技巧。
通过研究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重点知识点:
1. 古代诗词的鉴赏:学生将研究一些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
学生需要通过欣赏和品味,培养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并能运用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2. 诗歌的写作技巧:学生将研究一些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例如平仄、押韵等。
通过研究这些技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创作古代诗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复提纲:
1. 复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古代文人、作品名称、创作背景等。
2. 复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包括意境、修辞手法等。
3. 复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例如平仄、押韵等。
4. 针对具体古代诗词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5. 练创作古代诗歌,通过仿写和创作,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6. 多做题目练,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
四、注意事项:
1. 多阅读古代诗词,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 多进行课内外的写作练,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
3. 多与他人交流讨论,互相研究和借鉴。
4. 注意关注教材的补充阅读,拓宽自己的文学知识面。
以上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提纲,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
习资料
1. 物体和材料
- 物体:能占有空间的一切事物。
- 材料:制作物体所用的东西。
2. 物体的特征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颜色:物体的外观颜色。
- 大小:物体的长、宽、高的大小。
- 质地:物体的触感,如光滑、粗糙等。
3. 对象的分类
- 动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植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人工物:人类制造的物体。
4. 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材质:物体的构成材料。
- 功能:物体的特殊作用。
5. 物体的变化
- 形状的变化:物体形状的改变,如拉伸、压扁等。
- 状态的变化:物体的状态的改变,如液体变固体等。
6. 常见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 金属材料:坚硬、导热、导电,用于制作器具、建筑等。
- 木材:轻便、可加工,用于制作家具、工艺品等。
- 塑料材料:软、耐磨、隔热,用于制作玩具、日用品等。
7. 循环利用材料的重要性
- 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
- 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对环境更友好。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复习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复习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生物期中复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的特征包括呼吸、营养、排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以及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的共同结构基础。
生物可以按照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用途进行分类,例如动物、植物、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家禽、家畜、作物和宠物等。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分、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和水分,生物因素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包括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和蚯蚓松土等。
这些组成了生态系统,如森林、农田、草原和湖泊等。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超过一定限度会遭到破坏。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包括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显微镜的结构包括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臂和镜柱等。
显微镜是一种用于观察微小物体的仪器。
它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目镜、镜筒、转换器、物镜、载物台、通光孔、遮光器、压片夹、反光镜和镜座。
这些部分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如安装目镜、连接物镜、转换物镜、固定观察物体、控制光线等。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一些技巧。
例如,观察到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需要根据需要移动显微镜来调整视野。
此外,放大倍数可以通过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来计算。
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
纲
一、知识点回顾
1. 数的读法和书写规范
- 十以内数的读法和书写规范
- 十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 十以内数的比较和排序
- 十以内数的大小顺序
- 十以内数的比较与判断
3. 十以内的加法
- 单位的概念及加法的基本性质
- 十的概念及十以内的加法计算
4. 十以内的减法
- 减法与相应加法的关系
- 十以内的减法计算
- 减法的特殊性质
5. 简便的算术变形
- 凑整算式的计算方法
- 退位算式的计算方法
- 转化算式的计算方法
二、应用题训练
1. 十以内数的应用
- 使用十以内数解决实际问题
-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2. 加法和减法的综合应用
- 使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 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
三、题复
1. 选择题
- 选择正确的答案
2. 计算题
-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计算
3. 应用题
- 根据实际情境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四、注意事项
1. 复并掌握各知识点的定义和性质
2. 理解应用题中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 多做题,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遇到不会的问题及时寻求帮助和指导
5. 定期进行复,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研究效果
以上为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知识点精品素材小学考点总结归纳整理

(年轻)的公子
(天造地设)的家当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嫉贤妒能)的周瑜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聪明勇敢)的石猴
(无所畏惧)的武松 (仪表堂堂)的贾宝玉
(自言自语)地说 (慢慢)地落下
(紧紧)地揪住
(狠命)地摔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九、特殊词语
“天×地×”式词语:
天造地设 天长地久 天时地利 天经地义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 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十三、句子运用 1.这时候天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改为陈述句)
2.就血泊里用双手来提,哪里提得动!(改为陈述句)
造化——福分 家当——家产
顽劣——顽皮
六、反义词
私自——公开 顽劣——乖巧
酥软——僵硬
七、成语
神机妙算 神通广大 喜不自胜 抓耳挠腮 天造地设 请勿自误
拱伏无违 序齿排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八、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光滑)的大青石 (铁棒似)的虎尾
(铁锤般)的拳头 (顽劣)的猴子
(破烂)的山神庙 (官府)的榜文
“日×月×”式词语:
日精月华 日积月累 日新月异 日升月落
形容人物智慧的词语:
神机妙算 足智多谋 料事如神
含有人体器官的词语:
抓耳挠腮 拳打脚踢 口是心非 手忙脚乱
十、量词 一(家)酒店 一(双)筷子
一(面)旗 一(碗)酒
三(斤)牛肉 十(条)性命 一(片)好心 一(阵)狂风 一(个)石猴 一(截)哨棒 一(行)大字 一(座)铁索桥 一(块)玉 十一、精彩文句 比喻句: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排比句: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 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夸张句: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反问句: (1)何不拜我为王? (2)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 十二、仿写造句 1.一万多名弓独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期中复习小知识点总结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3、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6、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7、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
物质世界
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8、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运动否
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9、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
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1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1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
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12、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
人脑的机能。
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
式是主观的。
13、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4、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15、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16、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存在。
17、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19、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0、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21、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
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3、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
限制。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4、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5、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2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
理论基础。
27、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28、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
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2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30、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
相互作用。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2、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判断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回事。
3、客观世界统一于物质,主观世界统一于精神。
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5、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6、水往低处流是规律。
7、规律是无条件的、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8、人们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规律。
9、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10、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11、正确的意识才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2、意识与物质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13、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1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5、实践具有能动性,因此不存在盲目的实践。
16、认识来源于实践,因此,人们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知识。
17、实践具有社会性,因此不存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18、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19、真理是标志着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0、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21、联系是普遍的,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22、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起新的联系。
2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24、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