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溶液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08章_电解质溶液

物理化学08章_电解质溶液

1、
当通电结束,阴、阳两极部溶液浓度相同, 但比原溶液各少了2mol,而中部溶液浓度不变。
2、 3
通电结束,阳极部正、负离子各少了3mol, 阴极部只各少了1mol,而中部溶液浓度仍保持不变。
3、离子的电迁移现象结果
1 向阴、阳两极迁移的正、负离子物质的量总和恰好 等 于通入溶液的总电量
1Au3 e 1Au
3
3
1 H O e 1O +H
22
42
(3) n(O2) 14n(13Au)
= 11.20 g
4.57103 mol
4 197.0 gmol1/3
Au3 3e Au
3 H O 3e 3O +H
22
42
(3) n(O2) 34n(Au) = 3 1.20 g 4.57103 mol 4 197.0 gmol1
( 2 CuSO4 )
7.17 103 S m2 mol1
二、电导的测定
R1 Rx R3 R4
若已知 l、A、c, 则可求得 、m
电导池常数
K cell
l A
1
R
R
25℃时在一电导池盛以c=0.02mol.dm-3的KCl溶液,测得其电阻为82.4Ω,若在同 一电导池中盛以c=0.0025 mol.dm-3的K2SO4 溶液,测得其电阻为326.0 Ω。已知 25℃0.02mol.dm-3的KCl溶液的电导率为0.2768s.m-1,试求:
2 4 c( K SO ) 2.799 10 s.m .mol
24
三、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强电解质:
浓度增加,电导率升高;
但达一最高点下降
弱电解质: 溶液电导率随浓度变化 不显著

无机化学水溶液

无机化学水溶液

亨利定律——气体的溶解度与气体的分压呈正比。
表示为:p = K x (K 为亨利系数 )
只有当气体遵循理想气体行为时,亨利定律才有效。
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的稀溶液的依数性
(Colligative properties of dilute noneletrolyte solutions)
物质的溶解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溶解的结果,溶质和溶剂的 某些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些性质变化分为两类:
结论: 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溶剂低,溶液浓 度越大,蒸气压下降越多。
拉乌尔定律: (1887年,法国物理学家)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 的蒸气压乘以溶剂的摩尔分数
p p XA
* A
P:溶液的蒸气压;纯溶剂的蒸气压PA*;溶剂的摩尔分数XA ; 设溶质的摩尔分数为XB X A XB 1
溶液的凝固点是指溶液中的溶剂和它的固态共存温度
溶液蒸气压总是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溶液凝固点会 下降。 ΔTf = Kf · m 浓度。
Kf:溶剂凝固点降低系数; m:溶质的质量摩尔
§ 溶液的沸点上升 沸点: 液体的沸点是指其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 压力时的温度。溶液的蒸气压总是低于纯溶剂 的蒸气压;溶液的沸点升高
p p* 1 X B ) A(
* p* p p A A XB
p p * A XB
Δp: 纯溶剂蒸气压与稀溶液蒸气压之差
对于稀溶液,溶剂物质的量nA 远远大于溶质物质的量nB ,即 nA nB X n ( / n n ) n /n
B B B A B A源自设溶液的浓度以 1000g 溶剂 ( 水 ) 中含的溶质物质的量 nB 为单位 , 则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为:

第八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第八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一、熟悉解题两大理论构建思维基点1.电离理论(1)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微弱的,电离产生的微粒都非常少,同时还要考虑水的电离,如氨水溶液中:NH3·H2O、NH+4、OH-浓度的大小关系是[NH3·H2O]>[OH-]>[NH+4]。

(2)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其主要是第一级电离(第一步电离程度远大于第二步电离)。

如在H2S溶液中:H2S、HS-、S2-、H+的浓度大小关系是[H2S]>[H+]>[HS-]>[S2-]。

2.水解理论(1)弱电解质离子的水解是微弱的(水解相互促进的情况除外),水解生成的微粒浓度很小,本身浓度减小的也很小,但由于水的电离,故水解后酸性溶液中[H+]或碱性溶液中[OH-]总是大于水解产生的弱电解质的浓度。

如NH4Cl溶液中:NH+4、Cl-、NH3·H2O、H+的浓度大小关系是[Cl-]>[NH+4]>[H+]>[NH3·H2O]。

(2)多元弱酸酸根离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其主要是第一步水解(第一步水解程度远大于第二步水解),如在Na2CO3溶液中:CO2-3、HCO-3、H2CO3的浓度大小关系应是[CO2-3]>[HCO-3]>[H2CO3]。

二、紧抓解题三大规律明确等量关系1.电荷守恒规律电解质溶液中,无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都是呈电中性,即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

如NaHCO3溶液中存在着Na+、H+、HCO-3、CO2-3、OH-,存在如下关系:[Na+]+[H+]=[HCO-3]+[OH-]+2[CO2-3]。

2.物料守恒规律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某些离子能够水解或电离,粒子种类有所变化,变成其他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对应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

如K2S溶液中S2-、HS-都能水解,故S原子以S2-、HS-、H2S三种形式存在,它们之间有如下守恒关系:[K+]=2[S2-]+2[HS-]+2[H2S]。

第八章 水溶液

第八章 水溶液

二、溶解过程
(2)溶质粒子与溶剂分子结合生成稳定的溶剂合物。例如上 溶质粒子与溶剂分子结合生成稳定的溶剂合物。 述晶体离子形成水合离子时释放出热量(水合能,ΔH为负值) 述晶体离子形成水合离子时释放出热量(水合能,ΔH为负值), 为负值 这是一种放热过程: 这是一种放热过程: M+ + X- + aq → M+(aq) + X-(aq)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热效应,是上述吸热和放热两种过程相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热效应, 叠加的净结果。 叠加的净结果。如果水合过程释放的能量高于断裂晶格所吸 收的能量,则总的溶解过程是放热反应, NaOH、AgF溶于 收的能量,则总的溶解过程是放热反应,如NaOH、AgF溶于 水时都是放热反应。 水时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水合过程释放的能量不能满足断裂 晶格所需要的能量,则总的溶解过程是个吸热反应(ΔH (ΔH为正 晶格所需要的能量,则总的溶解过程是个吸热反应(ΔH为正 例如硝酸铵、氯化钾溶于水时是吸热反应。 值),例如硝酸铵、氯化钾溶于水时是吸热反应。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由图可以看出温度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有不同的 影响: 影响: 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吸热过程,例如图中KNO 1. 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吸热过程,例如图中KNO3溶于水时 是吸热反应; 是吸热反应; 温度升高不利于放热过程,例如图中Ce 2. 温度升高不利于放热过程,例如图中Ce2(SO4)3溶于水 时是放热反应; 时是放热反应;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3.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基本上是一 条不变的直线; 条不变的直线; 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较为复杂。 305.4K以下的曲线 4. 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较为复杂。在305.4K以下的曲线 是含10个结晶水的Na 10个结晶水的 的溶解度曲线, 是含10个结晶水的Na2SO410H2O的溶解度曲线,溶解度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305.4K以上的曲线则是无水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05.4K以上的曲线则是无水 的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Na2SO4的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8胶体溶液

8胶体溶液

此法可用于区分胶体与溶液
46
二、溶胶的基本性质 (一) 溶胶的光学性质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 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 “通路”,这种现象叫丁铎尔现象,也叫 丁铎尔效应(Tyndall effect)
25
二、液体表面的吸附 (一)液体表面的吸附与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物质:能显著降低水表 面张力的物质 它所引起液体表面的吸附是正吸附。
表面惰性物质:能使水的表面张力升高的物质 它所引起液体表面的吸附是负吸附。
26
二、液体表面的吸附 (一)液体表面的吸附与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如肥皂 ,RCOONa
R
一、固体表面的吸附
1. 物理吸附是固体表面的分子与吸附质分子之间的作 用力是范德华力(分子间引力)。这类吸附没有选择 性,吸附速度快,吸附与解吸(与吸附相反的过程)易 达平衡,但可因分子间引力大小不同使吸附的难易程 度不同,在低温时易发生物理吸附。
20
第三节 固体和液体的表面吸附及乳状液
吸附:固体或液体表面吸引其它物质的分子、 原子或离子聚集在其表面上的过程。
41
c.胶溶法:属化学分散法。原理是在新生成的沉 淀中加入适量电解质,使沉淀重新分散
成胶体。如新生成的 Fe(OH)3 沉淀,经 洗涤再加入少量稀 FeCl3 溶液,通过搅 拌后沉淀就转变为红棕色的 Fe(OH)3 溶 胶。
Fe(OH)3(新鲜沉淀) FeCl3 Fe(OH)3(溶胶) AgCl(新鲜沉淀) AgNO3 或 KCl AgCl(溶胶)
34
形成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决定于所使用的乳化剂 的性质。 当加入水溶性乳化剂(HLB>7),如钠肥皂、乳蛋 白等,形成O/W型乳状液;
若加入油溶性乳化剂(HLB<7) ,如钙肥皂、胆固

物理化学:第08章_电解质溶液

物理化学:第08章_电解质溶液
阴离子迁向阳极,在 阳极上发生氧化作用
anion anode
返回
2020/11/12
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在电解池中
阳极上发生氧化作用
-
- 电源 +
e-
+
e-
2Cl aq Cl2(g) 2e


阴极上发生还原作用


CuCl2
Cu2 aq 2e Cu(s)
电解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例题
解: 1 Au3+ e = 1 Au
3
3
OH
1 4
O2
1 2
H2O e
(1) Q zF 196500197.01.g20mgol-1 /3 Cmol1
= 1763 C
(2)
t
Q I
1763 C 0.025 A
7.05104
s
(3)
m(O2)
1 4
M
(O2)
=197.01g.20mgol1
返回
2020/11/12
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在原电池中
阳离子移向阴极

负载电阻


e-
Zn

Cu e-
e-
阳 Zn2+ Cu2+ 阴
极 SO24-
SO24- 极
ZnSO4溶液 CuSO4溶液
在阴极上发生还原的是
Cu2 aq 2e Cu(s)
阴离子迁向阳极 在阳极上发生氧化的是
Danill电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11/12
2. 法拉第定律
人们把在数值上等于1 mol元电荷的电荷量称 为Faraday常数,用F表示。

高中化学第八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第八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一讲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考点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1.强、弱电解质(1)概念(2)与物质类别的关系①强电解质主要包括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

②弱电解质主要包括弱酸、弱碱、少数盐和水。

(3)电离方程式的书写①弱电解质a.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第一步电离程度远远大于第二步,如H2CO3电离方程式:H2CO3H++HCO-3,HCO-3H++CO2-3。

b.多元弱碱电离方程式一步写成,如Fe(OH)3电离方程式:Fe(OH)3Fe3++3OH-。

②酸式盐a.强酸的酸式盐完全电离,如NaHSO4电离方程式:NaHSO4===Na++H++SO2-4。

b.弱酸的酸式盐中酸式酸根不能完全电离,如NaHCO3电离方程式:NaHCO3===Na++HCO-3,HCO-3H++CO2-3。

2.电离平衡的建立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等)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

平衡建立过程如图所示:3.电离平衡的特征二、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条件1.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2.浓度:稀释溶液,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3.同离子效应: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4.加入能与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的物质: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考点2 电离平衡常数1.表达式(1)对于一元弱酸HA :HAH ++A -,电离平衡常数K =c (H +)·c (A -)c (HA )。

(2)对于一元弱碱BOH :BOH B ++OH -,电离平衡常数K =c (B +)·c (OH -)c (BOH )。

2.特点(1)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因电离是吸热过程,所以升温,K 值增大。

(2)多元弱酸的各级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关系是K 1≫K 2≫K 3≫…,故其酸性取决于第一步。

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

第八章胶体溶液学习指导本章提要第一节分散系概述一、分散系的分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

按照分散相粒径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分子分散系、胶体分散系和粗分散系。

分散系统有均相分散系和非均相分散系两种类型。

非均相分散系的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为不同的相,均相分散系只有一个相。

二、胶体分散系胶体分散系的分散相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

胶体分散系又可分为溶胶、高分子溶液以及缔合胶体。

溶胶的分散相粒子是由许多小分子或小离子聚集而成,溶胶是高度分散的非均相系统,较不稳定。

高分子溶液的分散相粒子是单个大分子或大离子,高分子溶液很稳定,属于均相系统。

缔合胶体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中彼此以疏水基互相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疏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的胶束溶液。

其缔合作用是自发和可逆的,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第二节表面现象一、表面积与表面吉布斯能分散相在分散介质中分散的程度称为分散度,通常用单位体积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即比表面表示物质的分散度。

比表面越大,分散度也越大。

表面层分子比内部分子多出一部分能量,称为表面Gibbs能或表面能,用G表。

增加单位表面所需要的功常用σ表示,这种功成为单位表面积的表层分子比同量内部分子多出的自由能,叫比表面能,单位为J·m-2。

所以也可以把σ看做是作用于液面每米长度上的表面的收缩力,即看做是该液体的表面张力。

故表面张力又称比表面能,单位可用N·m-1表示:G表=σ·A,表面张力是影响高度分散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二、表面活性剂介质中其他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自动聚集在某物质(液体或固体)表面上的过程称为吸附。

溶液表面会吸附溶质,使液体表面张力发生变化。

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或表面活性剂。

若溶质能降低溶剂表面张力,则溶液表层将保留更多的溶质分子或离子,其表层溶质的浓度大于内部浓度,这种吸附称为正吸附;反之,若能增高溶剂的表面张力,溶液表层则排斥溶质分子或离子,使其尽量进入溶液内部,此时溶液表层溶质的浓度小于其内部浓度,这种吸附称为负吸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溶液知识结构网络概念: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溶质、溶剂组成概念溶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液有关计算浓溶液按一定量溶液中含溶质多少来分稀溶液分类不饱和溶液按给定温度下能否在溶解溶质分转化概念饱和溶液→溶解度影响因素溶解度曲课题1 溶液的形成(2月11日)1.溶液的定义2.溶液的特征:溶质:3.溶液的组成溶剂: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4.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5.常见的乳化现象:(举例)二、基础落实1.请你各举出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实例(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实例(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实例2.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一般量多的一种叫,量少的一种叫;水常做3.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食盐水硫酸锌溶液盐酸石灰水碘酒稀硫酸白酒糖水硝酸钾溶液4.溶液的基本特征是()A.无色B.透明C.均一、稳定D.无味5.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碳酸钙粉末B.面粉C.菜籽油D.白砂糖6.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糖水B牛奶C豆浆D蒸馏水7.乳化并不是溶解,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是()A.用洗洁精洗去碗盆上沾染的油污B.用洗衣粉清洗就餐时不小心沾染的油渍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沾染的油墨D.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的配制8.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吸热的有(),放热的有()A氢氧化钠固体 B 硝酸铵C干冰D生石灰E冰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2月11日)一、知识要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3.饱和溶液(一定、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不一定)是稀溶液;(填条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二、基础落实1. 怎样判断某一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A、保持溶剂的质量不变,降低温度观察是否有溶质析出B、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蒸发水分观察是否有溶质析出C、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入同种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D、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继续加入不同种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2.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D、浓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3. 向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下图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4.20℃时,将4克食盐与10克水充分混合,所得溶液小于14克,则溶液一定是()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含有4克溶质 D含有4克溶剂5.用“变大”“变小”“不变”填空①在一定温度下,向150克饱和硝酸钠溶液中加入10克硝酸钠,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150克不饱和硝酸溶液中加入10克硝酸钠,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③在一定温度下,向150克不饱和硝酸溶液中加入10克水,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6.计算①在20℃时向120克水中加入30克食盐完全溶解,则溶液的质量是。

②在2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36克食盐完全溶解恰好成为饱和溶液,则溶液的质量是。

③20℃时,将33克食盐放入100克水中,完全溶解恰好成为饱和溶液,则溶液的质量是克,再向此溶液中加入2克水,则此时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是克,溶质的质量是克,溶液的质量是克,此时形成(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④2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31.6克硝酸钾完全溶解恰好成为饱和溶液,则溶液的质量是克,向此溶液中加入2克硝酸钾,则此溶液中溶剂的质量是克,溶质的质量是克,溶液的质量是克,形成的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7.20℃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此表回答问题:①20℃时,10 g水最多能溶解克NaCl,四组实验中得到饱和溶液的是四组实验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均相等的组是②20℃时,向100g水中放入35克NaCl,溶液是否饱和?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2月12日)一、知识要点1.溶解性的概念:影响因素:2.溶解度定义:3.固体溶解度四要素:4.20℃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其含义是:其中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比是:5.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因素的是6.溶解度与溶解性之间的关系:二、基础落实1.下列对于溶解度的叙述均由错误,请指出错误。

①20℃时,把3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0克。

指出错误:②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10克硝酸钾,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

指出错误:③20℃时,100克R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有15克R,那么20℃时R的溶解度是15克。

指出错误:④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79。

指出错误:2.测定2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所用的溶液一定是20℃时硝酸钾的() A浓溶液 B稀浓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3.下列方法能改变固体溶解度的是() A改变溶质、溶剂的质量 B改变温度 C研碎 D搅拌和振荡4.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20℃时,31.6 g硝酸钾溶解在水中B.20℃时,100 g溶液中含31.6 g硝酸钾C.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D.20℃时,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5.在20 ℃时,测得50 g水中溶解18 g氯化钠恰好形成饱和溶液,从实验中可知()A.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18 gB.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 gC.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18 gD.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6.t ℃时某物质的溶解度 100 g,该温度下,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A.溶质:溶液=1:10B.溶质:溶剂=1:10C.溶剂:溶液=11:10D.饱和溶液质量为200 g7.常温下,在两个各盛有100 mL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B .常温下,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C .升高温度,剩余的甲同体一定能继续溶解D .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 。

(2)20℃时,向100 g 水中加入31.6 g 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80℃时,110克硝酸钾溶于100 克水中形成的溶液是 (饱和,不饱和)溶液,假如溶液不饱和应在加入 克硝酸钾,如果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由80℃改变到 ℃时溶液恰好饱和。

(4)20℃时,向100 g 水中加入40 g 硝酸钾,若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5)右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2)中所得的硝酸钾溶液。

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 (填字母)。

A .冰B .浓硫酸C .硝酸铵D .干冰E .氢氧化钠F .氧化钙2.根据表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随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___ 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根据上表推断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范围是 。

(3)取KNO 3、NaCl 两种固体各36 g 分别放入20℃时的100 g 水中充分溶解,20℃时有如图1所示的实验现象,烧杯b 中溶解的物质___ ____。

(4)如图2所示,若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铵使之充分溶解,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____。

(5)如图2所示,若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再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生石灰,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____。

课题2 溶解度(第三课时)(2月12日)图2 图1 三、拓展提高1.从溶解度曲线上你都能得到的信息1.右图中A、B 、C 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在t 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在 ℃时,B 和C 溶解度相同。

(3)M 点的含义(4)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W g 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T 3℃时,c 的不饱和溶液W g 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

2.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 .t 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C .t 2 ℃时,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D .t 2 ℃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1.甲图烧杯A 中是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乙图是硝酸钾溶液的溶解度曲线,a 、 b 分别表示硝酸钾的两种状态。

下列做法能实现a 转化为b 的是 (填字母)。

A .向烧杯B 中加一定量的浓硫酸B .向烧杯A 中加一定量的水C .向烧杯B 中加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D .向烧杯B 中加一定量的氯化钠固体E .向烧杯B 中加一定量的氧化钙固体2. 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盛有10g水的A 、B 试管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1)在A 、B 试管的溶液中,水作 ,20℃时,(填“A ”或“B ”) 试管中,一定是饱和溶液。

(2)若要使A 试管中剩余的甲物质继续溶解,可采取的方法有(填两种方法) 。

甲 乙溶解度\ g 0 t 1 t 2 温度一、知识要点 二、基础落实三、拓展提高3.请运用溶液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是4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

40℃时, 氯化铵的溶解度是_______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 __。

(2)氯化铵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氮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该图中a 、b 、c 三点能表示氯化铵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 。

在不饱和氯化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溶质的质量一定变小B .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C .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D .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4.根据图1和图2回答问题:(1)甲、乙溶液中的溶剂是 。

(2)在t 1℃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如图1所示,要使剩余的甲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

(3)图2中a 、b 分别表示上述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 ℃时,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 表示的 图1 图2是 物质(填“甲”或“乙”)的溶解度曲线。

(4)右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t 2℃时所得的底部有未溶解的甲物质的溶液若使其固体继续溶解,在大烧杯的水中可以加入的物质有 (用字母序号表示)。

A .干冰B .硝酸铵C .生石灰D .熟石灰E .氢氧化钠F .浓硫酸课题3 溶解度(第四课时)(2月13日)1.混合物的分离方法① 适用于( ) ② 适用于( )2.粗盐提纯的步骤及每步使用玻璃棒的作用3.结晶的方法① 适用于( ) ② 适用于( )100 g 水 甲 乙一、知识要点二、基础落实1.从碳酸钠和碳酸钙的混合物中,出去碳酸钙得到碳酸钠晶体,要应用:①过滤、②蒸发结晶、③溶解等实验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