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577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
全球变暖冰川的变化趋势

全球变暖冰川的变化趋势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的变化趋势是明显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变化趋势:
1. 随着气温的上升,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表面的雪和冰融化,产生的水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
2. 冰川的体积缩小。
冰川退缩,即冰川末端的位置逐渐向上游移动。
这是因为融化的冰量大于积累的降雪量,导致冰川体积减少。
3. 冰川面积减小。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表面的融化,使冰川的面积减小。
许多冰川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缩小了很多,甚至有些已经完全消失。
4. 冰川的平衡线上升。
冰川的平衡线是指冰川的积累区与融化区之间的边界。
由于全球变暖,冰川的融化区扩大,导致冰川的平衡线上升。
这些趋势都表明全球变暖对冰川的影响是深远的。
冰川的变化不仅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还会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如供水不足和生态系统失衡等。
因此,保护冰川和应对全球变暖是非常重要的全球挑战。
2022届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气候与气候变化含解析

气候与气候变化一、选择题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 )A.青藏高原B.南海诸岛C.华北平原D.横断山脉2.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是( )A.计划生育B.提升城市化水平C.节约水源D.开发新能源解析:1.B 2.D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故四个选项中南海诸岛受到的影响最显著。
第2题,开发新能源能够有效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A.冰期① B.冰期②C.冰期③ D.冰期④4.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②时期( )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B.山地雪线海拔较高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D.陆地总面积较大解析:3.D 4.D 第3题,气温最低,应该是冰川面积最广,分布纬度最低的时期,所以D正确。
第4题,与现在相比,第四纪时期全球处于寒冷期,山地雪线偏低,北半球温带植物北界偏南,降水整体偏少,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会增大,所以D正确。
(2018·天津高考)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如图)及产生的影响。
5.对如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解析:5.D 6.D 第5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山岳冰川属于地表淡水资源,2015年山岳冰川面积减小,融化后的淡水或流入湖泊随着蒸发变成咸水,或流入海洋变成咸水,淡水资源减少,D对。
地貌第四纪复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1.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有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2.荒漠的类型有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
3.河床水流质点的运动方式有悬移、跃移和推移。
4.窝穴、终碛垅、沙坝和峰丛分别属于风成、冰水堆积、海岸堆积地貌和溶岩地貌。
5.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代号分别是Qp1、Qp2、Qp3、Qh6.Qal、Qgl、Qel和Qpl,分别代表第四纪冲积物、第四纪冰川堆积物、第四纪残积物和早更新世。
7.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
8.河流阶地按结构可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和堆积阶地三种类型。
9.海岸带的三分,分别是:浅海、半深海和深海。
10.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活动层,下部为永冻层。
11.由粒雪转变成冰川冰的成冰过程因环境的不同有两种类型:冷型成冰作用和暖型成冰作用。
12.任何地貌都是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3.新构造运动的标志有地质构造标志、地貌标志、沉积物标志、地震标志、火山标志、水文标志和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标志。
14.Qp3、E、Qh和N2分别是晚更新世、古近纪、全新世和上新世的代号。
15.气候变化的标志主要包括生物学标志、岩石学标志、地貌学标志、地球化学标志、和矿物学标志等。
16.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是岩性、地下水性质、构造和气候.17.在黄土地层划分上,S14是马兰黄土与离石黄土的分界线,S1是离石黄土与午城黄土的分界线。
18.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Z、C—P、Q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
(震旦纪Z,石炭纪C,二叠纪P,第四纪Q) 19.河流中泥沙的起动流速大小与泥沙的粒径成正比。
20雪线是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固体降水的降雪量等于消融量。
副热带高压带地区的雪线高度比赤道地区高,说明气候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2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在结构上洋壳缺少硅铝层,在厚度上洋壳比陆壳薄。
23.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与沙丘间的距离成正比。
自然地理专题复习—冰川

西 藏 雪 线
雪线
雪 线
2、雪圈
固态降水零平衡线通常指雪线。但是,倘若山体足 够地高,在超过山体最大降水高度以上,由于水汽 柱缩短,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气流变得通畅,则 随高度增加而降水量减少,因此到山体某一海拔高 度处,由于水汽含量太少,降雪量不足,无形成多 年积雪的可能,将再度出现固态降水零平衡线。由 此可见,固态降水零平衡的上、下界从四面八方包 围着地球,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大致为球形的、有 一定厚度的外壳,称为雪圈,即多年积雪区的范围。
粒雪化的必然结果是增大积雪的单位体积容重,孔隙 度缩小,同时引起雪面下沉,使积雪厚度变薄。
粒雪的密度一般为0.4-0.7g/cm3,它有连通的孔隙, 可透水,易重新分散成颗粒状态。
3、成冰作用阶段
粒雪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冰川冰。粒雪变成冰川冰的 作用叫做成冰作用。按其变质性质,成冰作用可分为冷型 和暖型两种。
冰川具有成层结构和可塑性,受重力作用或挤压作用 发生运动后,内部常产生褶皱、断裂和塑掩等构造。
冰川冰形成以后,在重力或挤压力作用下塑性流动, 便形成冰川。
(二)冰川类型
现代冰川个体规模相差很大,形态各具特征, 生成时代前后不同,冰川性质和地质地貌作用等也 都不一致。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标志划分冰川类型。
四川海螺沟冰川
新 西 兰 冰 川
天 山 1 号 冰 川
一、冰川及其分布
前已叙及,雪线触及地面是产生冰川的必要条件。 (一)雪线与雪圈 1、雪线 高纬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常常在0℃ 以下,因此,降落的固体降水(雪)不能在一年内全部 融化,而是长年积累,这种地区一般称为雪原 (snowfield)(或终年积雪区、常年积雪区、永久积雪区、 多年积雪区)。雪原区只有少数陡峭的山峰无冰雪覆盖。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就是雪线(snowline) 雪线又称固态降水零平衡线,即雪量收支平衡线,指 陆地某一海拔高度上,年降雪量与年消融(融化和蒸发) 量相平衡的地带。雪线以上,年平均降雪量超过年融化 量和蒸发量,固态降水不断积累,形成终年积雪(永久 积雪、常年积雪);雪线以下,正好相反,不能形成终 年积雪,只有一年一度的季节积雪。
2.3 第四纪基本问题-第四纪气候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及其研究
① 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 ② 第四纪气候变化 ③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④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⑤ 气候变化原因和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趋势 问题探讨
1 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
• 地球历史时期,岩石和化石证据表明, 90%的时间以温暖气候为主,发生过多次 不同时间尺度的寒冷气候事件
– 冷干:华蜗牛组合, – 温湿:间齿螺组合
中新世黄土22 Ma以来蜗 牛化石全部为陆生种类 冷干种分布在黄土中; 暖湿种分布在古土壤中
D. 海生软体动物化石、珊瑚化石
• 典型种属法
– 冰岛北极蛤(冷水种) – 牡蛎(温水种)
• 组合比较法:根据生物化石反映的纬度变 化来推测气候的变化
– 珊瑚化石:水温13-16度,水深<40-60m,其 层位和空间分布变化是一种良好气候环境的指 示剂
地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古植被类型的研究表明,只有关中地 区在短时期(气候最适宜期)能够生长森林外,其余地区均属 于典型的草原景观。
年轮分析
年轮宽——湿热 年轮窄——干冷
B. 哺乳动物化石
• 一定的气候环境中生活着与其相适应的哺 乳动物群,从其化石成分、种类比例分析 其生态环境,可重建当时的古气候环境。
2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气候标志 • 宏观
– 岩石学 – 地貌 – 生物化石
• 微观
– – – – – – – 氧同位素(δ18O) 粘粒分子率 CaCO3 微量元素 粘土矿物 沉积物粒度参数 磁化率
地貌气候标志
• 寒冷气候:冰川、冻土地貌 • 温暖气候:岩溶、河流、湖泊地貌 • 干旱气候:风蚀、风积地貌
23第四纪基本问题第四纪气候
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
• 内容
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地质运动的影响(精)

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地质运动的影响一、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影响第四纪的构造运动,主要是延续第三纪以来且一直进行的型构造运动,及第四纪的大冰川运动.其影响即为新构造运动和冰川运动的影响。
李四光1934-1937年研究庐山冰川,《冰期之庐山》,认为中国第四纪时期存在冰川运动。
划分为几个冰期: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后人在庐山冰期之上增加了大理冰期.其证据主要有大坳冰斗、王家坡U形谷、漂砾等。
庐山冰期(Q 3: 分布于山上黄色泥砾,砾石擦痕少,近源,冰蚀地形保存完好.大姑冰期(Q 2:山上、山下均有红色泥砾冰蚀、冰碛地形均有保保存。
鄱阳冰期 (Q 1:分布于山下,山麓冰川,绛紫色泥砾,冰碛物坚硬。
古冰川研究的内容:1、冰川证据(遗迹的研究地形,沉积物,化石:提供气候条件 2、成冰条件(古冰川的研究气候条件:全球降温期、凉夏气候地形:雪线高度、坡度积冰区面积:ARR>0.6,形成冰川中国新构造运动同时也表现出继承性与新生性的特点。
新构造运动继承了老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等特点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外动力,能够系统地或成套地追索其作用过程的,在时间上很难越出晚第三纪,多数是在上新世晚期到第四纪。
中国地貌的平面分布格局是燕山运动奠成的,而今天的地势高差却是新构造运动时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尤其第二幕运动造成的,其对中国西部的影响远远大于东部。
新第三纪及第四纪堆积物大部分分布于现在地形的低洼处,如平原及山间盆地等,而这些地区大部分是新构造的下降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反映在沉积物的岩相结构上,如平原区河流冲击层中,一个河床相与河漫滩组合,是地壳一段稳定时期的产物。
大陆内也有许多新构造活动区。
中国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是第四纪火山活动区,京津唐、川西、云南等则是地震多发区。
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也是新构造运动造成的,被视作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大面积隆起对大气圈环流、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行都有重要影响。
第四纪复习重点

第四纪复习重点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二、第四纪气候分期(重点)1、冰期与间冰期(1)冰期:是指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的降温,冰川扩大。
A、冰川扩展:地球表面发育大量的冰川B、全球性降温C、气候带移动D、全球性海平面下降E、生物群的迁移F、冰阶与间冰阶的旋回(2)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地球表层的环境反映与冰期恰好相反。
2、干旱期与湿润期(1)干旱期: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减少的时期。
在中、高纬度地区与冰期伴随。
(2)湿润期:是指两个干旱期之间降雨相对增多的时期。
在中、高纬度地区与间冰期伴随。
3、雨期与间雨期(1)雨期:是指在北纬15oN~30oN的地区,降雨量增加,气候转湿的时期。
(2)间雨期:是指在北纬15oN~30oN的地区,降雨量减少,气候转干燥的时期。
三、第四纪环境变迁的时空尺度(了解)1、时间尺度地球表层的环境变化时间尺度:109~100a。
第四纪时期环境变迁的时间尺度:105~100a。
最常见:0.40、0.10、0.04、0.02、0.001Ma。
(1)太阳活动黑子、光斑,发生在光球表面。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变化周期:101~102年。
(2)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a)偏心率:0.005~0.06之间,现在0.0167。
周期10万年和40万年。
地球处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日照量的差别为7%。
(b)岁差:影响地球近日点的时间变化。
周期2.1万年。
现今的近日点为一月,10500多年后的近日点为七月。
这样两半球的气候发生变化。
(c)黄赤交角:变化在21°39’~24°36’。
周期4万年。
现今为23°27’。
影响季节的气候变化。
角度变小,极地变暖;反之,极地更寒冷。
2、空间尺度①地球表层:104~100km。
②第四纪的冰期与间冰期具有全球性。
③第四纪的雨期与间雨期分布在西风带。
④我国的黄土、红土分布,我国的冰川分布。
第四纪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由于研究区域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对第四纪的时间划分也不尽相同。
根据生物地层的划分,更新世分为更新世早期、更新世中期和更新世晚(引自图第三纪和第四纪地球温度的变化过程示意图(图)和全新世(步划分为更新世(四纪,全球气候显著变冷,出现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第四纪又可以进一,全球气候普遍比较温暖。
进入第在第四纪以前的第三纪((夏正楷,占其中的亿年计,第四纪仅万年直至现在。
若地球年龄以范围为距今大约对第四纪的时间跨度存在争议,我国学者倾向于认为第四纪所占据的时间)是地球历史最新的一个时期。
不同的划分标准第四纪(第四纪的时段划分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第四纪与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
距今年前后进入极盛期(年这一段年以来通常称为全新世,在是西北欧地区采用的晚冰期表适用于西北欧地区的年代地层学划分(根据和冰后期的气候分期。
冰期冰期的划分上又称为冰后期。
表时间称为晚冰期(,此后,气候开始好转,冰川消退,距今末次冰期在距今阿尔卑斯冰期与第四纪生物地层学分期(引自夏正楷,表早期根据冰期和间冰期的划分对应关系如表期。
与的另一个核心计划测的准确性。
如转换、植被结构和动态、植被)的研究内容涉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各生态系统的能量气候关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等,其目的是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对环境的迅速变化反应的机理(全球变化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国际地世纪等温室气体的增加而引起的全球变暖年代以来,随着泛重视,原因在于这些问题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和海面上升等问题及其可能引发的环境变化趋势引起了全球科技界和各国政府的)问题从此成为国际科学界瞩目有着重大意义。
全球变化(的前沿课题,其目的是探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能发生的改变。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全球变化并不等于全球气候变化,它还包括大气成分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等方面。
第四纪是全球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同时也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地质历史时期,对第四纪全球变化过程的研究是预测未来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的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1.D 2.D 第1题,气温最低,应该是冰川面积最广,分布纬 度最低的时期,所以D正确。 第2题,与现在相比,第四纪时期全球处于寒冷期 ,山地雪线偏低,北半球温带作物北界偏南,降 水整体偏少,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会 增大地理 伴你成长
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读 图完成1~2题。
1.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 A.冰期① B.冰期② C.冰期③ D.冰期④ 2.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②时期( ) 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 B.山地雪线海拔较高 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 D.陆地总面积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