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合集下载

dd第四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一、概 述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dd第四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一、概 述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3、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直接传播和空气 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多发。气温 骤变忽冷忽热等可加重发病和流行。 4、预防与控制:目前尚无切实的治疗和免疫预防 方法,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很重要,淘汰处理显 性感染鼠和阳性鼠,严防传播扩散,扩大饲养空 间的距离,通风要好。隔离饲养和剖腹产净化是 建立无病种群的有效办法。平时定期进行血清学 检测;新引进动物须经无菌途径和严格检疫。
(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该病是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引起的 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 系统,呈现脑脊髓炎症状。小鼠感染表现大脑型内脏型和 迟发型三种。人类感染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 1、病原:该病原是砂粒病毒属成员,对乙醚敏感,对 热 比 较 稳 定 , 在 –70℃ 可 长 期 保 存 , 对 酸 敏 感 , 1︰ 10000硫化汞使病毒滴度显著下降。可在小鼠地鼠猴牛 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细胞生长。 2、易感动物:小鼠、大鼠、豚鼠、地鼠、棉鼠、兔、 犬、猴等实验动物均能感染。
4、症状:由于毒株、小鼠品系和机体状况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有 的发病较急,迅速死亡,有的进程缓慢出现典型症状,但大部分小鼠为不显 性感染,有的小鼠可以既无症状,又可获得免疫。
5、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的,确诊可采 取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动物接种感染、包涵体检查、病毒分离、血清抗体 检测、牛痘病毒小鼠尾部划痕。 6、预防与控制:目前无治疗办法。对污染的鼠群必须严格封锁,及早处理 淘汰,全部设备进行彻底消毒,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或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有 效氯1,000mg/L),死亡动物及其废弃物污染的垫料等应予隔离焚烧。新 引进的小鼠要隔离观察2~3周,健康者方能继续饲养繁殖,在做好日常综 合性预防措施(清洁、卫生、消毒、检疫)的前提下,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 方法,进行疫苗预防注射效果较好。

兽医传染病一类病

兽医传染病一类病

2.传播途径:呼吸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同圈饲养、拥挤、引种)垂直传播(公猪感染后3-27d和43d的精液)(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胎儿对PRRSV最易感染)3.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本病的流行。

4.免疫抑制:•猪流感病毒(SIV)、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猪副粘病毒(PPMV)、猪2型圆环病毒•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猪副嗜血杆菌传统性蓝耳病病理变化:1.大面积肺炎,小区域变红。

2.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增厚,含大量巨噬细胞。

肺泡腔充满炎性细胞和坏死细胞碎片。

肺泡巨噬细胞减少(从90%减少到35%)。

3.眼睑、皮下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心包积液4.流产胎儿动脉炎、心肌炎和脑炎(血管周围出现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急性型:1.传播迅速,流行范围广2.发病率高,死亡率3.只有猪为易感动物4.发病季节和流行条件5.病程较长,且有反复临床症状1.体温升高(40.5~42.0℃),打堆、嗜睡、食欲下降2.大便干硬,小部分仔猪拉稀3.大多体表发红4.气喘,腹式呼吸,有的流清涕或脓性鼻涕5.眼角分泌物增多6.有的在耳部发紫、腹部出血性紫红色斑块7.部分猪频死前出现共济失调和神经症状8.怀孕后期母猪:大多流产或早产,死胎、弱仔或木乃伊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混合感染1.引入新猪群,应当隔离饲养2.加强母猪管理,减少母子疾病传播3.同步断奶生产、全进全出,减少、杜绝猪生产各阶段的混养4.改进饲料、注意营养,定期药物预防5.病、弱猪应尽快隔离或淘汰、消毒一旦发生,如何处理和控制?1.及时正确诊断2.立即隔离,最好立即淘汰3.全场紧急免疫活疫苗4.病猪对症治疗:退热\限食\抗菌治疗5.必要时,采用自家疫苗、自家血清。

第七章 实验动物的传染病及卫生防疫

第七章  实验动物的传染病及卫生防疫
• 这是犬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死亡率高,可分 为肠炎型和心肌炎型 • 1、病原 犬细小病毒 • 2、临床症状:肠炎型:小肠出血性坏死, 幼犬更多发、腹泻。心肌炎型:2—8周龄的 幼犬、呼吸困难,心力急性衰竭 • 3、预防和控制:隔离病犬,对犬舍消毒, 预防接种。
(六)狂犬病
• 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 两类,犬、猫、蝙蝠可患此病。 • 1、病原:狂犬病毒 • 2、临床症状:狂暴型,分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三 期。前驱期病犬精神抑郁,喜藏暗处,行动反常,瞳 孔散大,反射功能亢进,喜吃异物,吞咽困难,后躯 软弱;兴奋期病犬狂暴不安,喜攻击,反射紊乱;麻 痹期病犬消瘦,张口垂舌,后躯麻痹,行走摇晃,终 因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亡。麻痹期:病犬以麻痹症状 为主,兴奋期很短,麻痹始见于头部,表现吞咽困难, 随后四肢麻痹,最终全身麻痹而死亡。 • 3、预防和控制:引进犬要检疫,接种狂犬疫苗,发现 病犬马上捕杀。
(四)小鼠肝炎
• 是实验小鼠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小 鼠健康。 • 1、病原 小鼠肝炎病毒 • 2、临床症状:表现为肝炎、脑炎和肠炎。急 性病例中小鼠表现为精神抑郁、被毛粗乱、营 养不良、脱水、体重减轻,甚至死亡。 • 3、预防和控制:控制感染比较困难,剖腹取 胎,消毒、净化,重新引种。
(五)犬细小病毒感染
(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 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猴等实验动物均可 患病,人兽共患病 • 1、病原: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 2、临床症状:大多不显临床症状,少数可表现为 以下三种情况: • 大脑型、内脏型、迟发型 • 3、病理变化:胸腹腔积液、肺出血水肿、脾脏肿 大、脉络丛和脑膜受损并有淋巴细胞浸润 • 4、诊断:动物接种,血清学方法,病毒分离 • 5、控制:消灭野鼠和吸血昆虫,卫生消毒,定期 检疫。

灵长类动物疾病汇总

灵长类动物疾病汇总

灵长类动物疾病:主要是实验猴。

传染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猴和人的一种热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和人的天花相似,以皮肤出疹为特征。

疱疹病毒感染:猴疱疹病毒又叫B病毒,可引起猕猴属中恒河猴及其他亚洲猴(如食蟹猴等)的传染病。

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人相似,猕猴疱疹病毒早期感染可引起以口腔黏膜损伤为特征的口龈炎,多数情况下不显症状。

但此种病毒可使人类产生致死性脑炎或上行性脑脊髓炎。

腺病毒感染:猴腺病毒(SAV)有很多血清型,它们广泛存在于猴群中,常引起猴的隐性感染,但某些毒株可引起幼猴结膜炎和呼吸道疾病。

猴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一种传染病。

可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将猴麻疹分为显性和隐性感染两种类型。

隐性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内会有麻疹抗体出现。

显性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临床表现为有良性结膜炎,鼻孔渗出液,脸部及腹部多出现红色斑疹,偶尔亦发生严重病理反应及肺炎。

猴出血热:猴出血热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由猴出血热病毒引起的RNA 病毒传染病。

临床体症:发热、肿脸、紫绀、脱水、黑粪症,多处皮肤出血。

尸体剖检:全身出血,十二指肠近端出血具有诊断意义。

泡沫病毒感染:由猴泡沫病毒(SFV)感染猴群不产生临床症状和病理损伤,多呈隐性感染,但SFV常污染猴肾细胞培养物,影响猴源细胞的利用。

马尔堡病毒病:马尔堡病毒属丝状病毒科,马尔堡病毒可引起人的严重出血性传染病。

猴感染马尔堡病毒呈临床不显型,症状极不明显。

人受感染却严重发病,并造成死亡。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人类儿童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恒河猴有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例报道。

临床特征为:发病早期出现四肢麻痹,躯干肌肉和部分表情肌麻痹。

猴艾滋病:猴艾滋病又称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猴的一种高度致死免疫抑制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全身性淋巴腺病、严重贫血、淋巴细胞减少,机会性感染和高死亡率。

埃博拉病毒感染:埃博拉是扎伊尔和苏丹南部的人的一种出血性流行病。

第七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第七章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

② 流行病学:
A. 传染源:犬和狐狸是自然宿主,病犬 及带病犬是传染源。 B.传播途径:接触、呼吸道、胎盘等 C.易感动物:犬
③ 症状: 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和白细胞显著减少。 粪便先呈暗红色血水样,后卫黏液血便或脓 血便,有恶腥臭,体温升高至 40-41℃,精 深沉郁,拒食,虚弱,严重脱水,呼吸困难, 白细胞减少,最后酸中毒死亡,病程为 1 周 左右。 ④ 诊断: 粪便中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可稀释离心后用 猪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
③ 症状
可大致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急性感染 往往在未出现皮疹时即大批死亡,尸检可发现肝脾灶状 坏死和肠道出血。慢性感染多呈皮肤型,开始水肿,既 而变成水疱,最终结痂。病灶累及肢体和尾者出现脱脚、 断尾终成残疾。隐形感染,外观健康,可在各种应激条 件下如运输、受冷或X 线照射,病毒被激活,暴发流行。
② 流行病学
A. 传染源:病鼠 B.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C.易感动物:多种实验动物
③ 症状
可引起啮齿类实验动物急性肺炎,表现为食欲减退, 精神萎靡,生长缓慢,体重减轻,动物发出“呼噜 声”。
④ 诊断
临床表现,多个动物出现“呼噜声”,且有扩散蔓延 趋势。对隐性感染的鼠群可采取血清检测抗体。 ⑤ 预防和控制 动物室周围环境无野生啮齿类动物,建立卫生消毒 制度,不从疫区引进动物。一旦发现疫情,迅速封锁 污染的鼠群,及早淘汰、污染环境和设备彻底消毒灭 菌。
① 病原学:
该病毒对乙醚抵抗,能耐热,在 56℃下 至少能稳定 60分钟,在pH3~9稳定,对 甲醛敏感,4%甲醛液、10%戊二醛溶液 和 5 %~ 6 %次亚氯酸钠的 32 倍稀释液均 有杀灭作用,紫外线能将其灭活。
② 流行病学:
A.传染源:病犬或带毒犬 B.传播途径:各种途径 C. 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犬,尤其是刚 断乳至90日龄犬。

奶牛常发重要传染病的防控

奶牛常发重要传染病的防控

Infectious Disease奶牛常发重要传染病的防控孙 洁沂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临沂 276300摘 要: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牛结节性皮肤病等是奶牛养殖过程中需要重点防控的重大、重要传染性疾病。

本文从以上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方法等方面做出诊断,并提出疫情处置措施;同时提出注意疫情监测净化和检疫监管,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正确选择疫苗进行有效免疫等建议,为奶牛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关键词: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文章编号:1671-4393(2023)07-0024-06 DOI:10.12377/1671-4393.23.07.060 引言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现阶段奶牛的重要疫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 第573号》中规定,口蹄疫属一类动物疫病,布鲁氏菌病属多种动物共患的二类动物疫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牛结核病属二类动物疫病。

奶牛一旦发生这些疫病,不但影响泌乳量,还会严重影响乳品质,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甚至产生公共卫生安全问题[1]。

本文根据奶牛饲养实际情况,制定奶牛重要动物疫病监测方案,并进行检验检疫和实验室检测,及时发现、防控人兽共患病的扩散和传播,以从源头把控奶牛健康关、奶源安全关,为奶牛养殖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安全保障,构筑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铜墙铁壁。

1 牛结核病牛结核病是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是《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2030年)》确定须重点防治的8 种畜间人兽共患病之一。

近年来,由于奶牛饲养量大、调运频繁等原因,我国牛结核病在奶牛群体中仍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奶牛结核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2]。

1.1 诊断要点1.1.1 流行特点牛结核病的病原为结核分枝杆菌,有牛型、人型及禽型三种类型,以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力最强。

实验动物中比较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是什么

实验动物中比较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是什么

实验动物中比较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是什么?
答:目前实验动物中,比较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是出血热病。

人畜共患病指人类与饲养动物间自然传播的疾病与感染性疾病,包括狂犬病、炭疽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鼻疽、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鹦鹉热、日本吸虫病、日本乙型脑炎以及禽流感等。

人畜共患病主要传播途径如下:
1、唾液传播:如患有狂犬病的猫、狗,唾液中含有大量狂犬病病毒,咬伤人后病毒会随唾液进入人体内而引发狂犬病;
2、粪便传播:布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病原体,均可借助粪便而污染人类食品、水或用品等,多数寄生虫的虫卵会存在于粪便内,而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经由尿液传播;
3、飞沫传播:部分病畜打喷嚏、流鼻涕或咳嗽时常会带出病毒或病菌,并在空气中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从而播散疾病;
4、其他方式:动物全身皮毛或皮肤内含有大量病毒、病菌等,可能为某种疾病的病原体,有时会充当传播媒介作用,人类接触后引发相应疾病。

实验动物学——第八章常见疾病

实验动物学——第八章常见疾病
第四节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防疫措施
一.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
的一类疾病。实验动物传染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能在实验动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 通过媒介物(生物或非生物的传播媒介)互相传染,导致流行。传染病在实验动 物群中蔓延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对传染病易感 的动物。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正确的防疫 措施,控制传染病在实验动物群中的蔓延或流行。
内容提要:实验动物常常由于机体内在或外在的、传染或非传染的致病因素的侵 扰而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通常可分为普通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染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病毒 性疾病、寄生虫疾病、其他病原微生物疾病)和肿瘤病,本章主要详细介绍了实 验动物传染性疾病以及如何进行监测微生物学的变化。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途径;微生物;监测
3.由于病原体的单一或相互作用,影响动物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应答功能。如 仙台病毒感染可显著促进豚鼠肺炎链球菌的增殖和传播,仙台病毒、小鼠肝炎病 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细小病毒、呼肠孤病毒、乳酸脱氢酶病毒、支 原体、泰泽氏菌、鞭毛虫、线虫等病原体的隐性感染可增强或抑制肿瘤的发生, 或影响新陈代谢和免疫应答。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健康观察
经常对实验动物进行健康检查,有利于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疫情。实验动物 健康检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健康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1.生活习性的观察 不同种属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若习性反常,常表明动物健康异常。 2.身体状况的观察 健康动物应具有正常的体形和坐姿,检查时应注意动物活动是否异常,身体各部 是否正常以及动物营养状况是否良好。 3.精神状态及反应性观察 健康动物精神状态良好,活泼好动,双眼明亮,对外界环境反应灵敏,对光照、 响声、捕捉反应敏捷。如果出现过度兴奋或过度抑郁则为异常。 4.皮肤及被毛观察 健康动物被毛光泽浓密,无污染,异常时可出现被毛粗乱、蓬松,缺少光泽,甚 至有粪便污染。健康动物的皮肤富有弹性,手感温暖,异常时可见皮肤粗糙,缺 乏弹性,甚至出现损伤。 5.采食及采食方式观察 健康动物食欲旺盛,有相对固定的采食量和饮水量以及采食和饮水方式,若采食 和饮水量骤增或骤减以及采食方式发生改变,均为异常。 6.粪尿 正常动物的粪便具有一定的形、色、量,尿液具有一定的色泽、气味。异常时可 见粪尿过多或过少,粪稀薄或硬结,粪便中有胶胨状黏液,脱落黏膜、血液等, 尿中带血,颜色混浊不清。 7.呼吸、心跳和体温检查 正常动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呼吸、心跳、体温范围和固定的呼吸方式,呼吸、心跳 和体温超出固定的变动范围则视为异常。 8.天然孔、分泌物及可视黏膜观察 正常动物的天然孔干净无污染,分泌物少,可视黏膜湿润。如出现鼻涕、眼屎、 阴户流恶露、肛门有粪便、可视黏膜充血或发汗均为异常。 9.妊娠及哺乳 正常雌性动物经配种后出现正常妊娠和哺乳期,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态、行 为及采食反应。异常时可见流产、早产、死产、难产、拒绝哺乳、弃仔和食幼仔 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第三节 寄生虫病 弓形体病(Toxoplasma infection) • 病原学:弓形体 • 生活史: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在终末宿主:猫科动物 囊合子、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 无性繁殖在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各种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鱼类、鸟类、昆 虫类等 滋养体、包囊
10
有性繁殖: 终末宿主猫
8
3.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 强。布氏杆菌有6个种:即羊种、牛种、猪种、绵羊型副睾 种、沙林鼠种和犬种,其中羊种致病力最强。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畜、隐性感染带菌动物 传播途径: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 易感动物:家畜家禽、野生动物 临床表现: 大部分呈隐性经过,少数呈现典型症状,表现为流产, 不孕,睾丸炎,后肢麻痹及跛行,短暂发热或无热。很少 发生死亡。 诊断: 预防和控制:
4
四、仙台病毒感染(Sendai virus infection) • 病原学:仙台病毒(Paramyxoviridae, Sendai virus) •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鼠 传播途径:呼吸道 易感动物:所有实验动物 • 临床症状:肺炎 • 诊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 • 预防和控制:
3
三、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 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infection) 病原学: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LCMV)属沙粒病毒科 流行病学: 传染源:野生啮齿类和宠物鼠 传播途径:呼吸道及消化道、接触传播 易感动物:各种实验动物。人易感 临床症状:无症状 诊断: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 预防和控制: 预防:饲养区内外捕杀野鼠,不从无生产许可证单 位购买动物。 控制:捕杀血清学检查阳性大鼠,消毒、隔离
12
兔球虫病 病原学:艾美尔球虫 生活史:卵囊→十二指肠释放子孢子→进入肠 粘膜。肝球虫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 临床表现:大多为隐性带虫者,机体抵抗力下 降、营养不良促进本病发生和流行。表现为食 欲减退、体温升高、腹胀腹泻。 诊断:粪便涂片检查卵囊,肝脏结节涂片 预防和控制:
13
第四节 实验动物传染性疾病对实验动物 生产和动物实验研究的影响 1. 引起动物死亡和质量下降(鼠痘、仙台 病毒感染、兔瘟、犬出血性肠炎等) 2. 人兽共患病(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 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B病毒感染等)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无性繁殖: 终末宿主、中间宿主
各种组织胞
11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病动物 传播途径:消化道、皮肤粘膜 易感动物:各种实验动物。人易感 • 临床症状: 动物:无明显症状。 人: 无明显症状。也可有发热、疲劳、咽喉痛、淋巴 结肿大等,常被误认为感冒。孕妇弓形体感染可引起死 胎、流产;胎儿感染,即发生先天性弓形体病。 • 诊断:血清学检查 • 预防和控制:捕杀患病动物,消毒
14
实验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
病 原 体 主 要 宿 主 对人的感染途径 蜱叮咬、尘埃吸入 接触、尘埃吸入 感染动物咬伤 感染猴咬伤 直接接触传播 消化道、呼吸道 消化道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大鼠、小鼠 淋巴细胞脉络丛性脑 小鼠 膜炎病毒 犬、猫、蝙蝠 病 狂犬病毒 猴 毒 B病毒 猴 Marbarg 病毒 猴 猴痘病毒 黑猩猩 甲型肝炎病毒 疾病及临床症状 发热、休克、肾功能衰竭 流感样发热、脑膜炎、先 天性感染 狂犬病、死亡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死亡 发热、呕吐、肌痛、黄疸、 出血、死亡 发疹、脓疱、痂皮 黄疸、肝肿大 食物中毒 水样或脓血性下痢 败血症、出血、 死亡 周期性发热、关节痛、神 经系统症状 发热、衰弱、咳嗽等 肠系膜淋巴炎、阑尾炎、 败血症等 发热、皮疹 发热、头痛、肺炎 发热、黄疸、胃肠紊乱、 脑膜炎 手癣、脚癣、体癣 绦虫病 蛔虫病 15 下痢、贫血
实验动物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病毒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 寄生虫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对实验动物生产和动物实验 研究的影响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五节
1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一、小鼠传染性脱脚病 • 病原学:鼠痘病毒(Poxviridae, mouse poxvirus) •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鼠、无症状带毒鼠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 易感动物:实验小鼠(某些品系易感,某些品系抵抗) • 临床症状:痘斑、脱脚、断尾 • 诊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毒分离,实验室检查 • 预防和控制: 预防: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不从无生产许可证单位购买 动物。 控制:捕杀病鼠,消毒饲养室
6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1. 沙门氏菌病(Salmonella) • 病原学:沙门氏菌 •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病动物和无症状带菌动物 传播途径:消化道 易感动物:啮齿类动物。人易感 • 临床症状:突然死亡,腹泻 • 诊断:临床症状,病原菌分离 • 预防和控制:
7
2. 巴氏杆菌病 病原学:由多杀巴氏杆菌、溶血性巴氏杆菌、嗜肺巴 氏杆菌等引起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病动物和无症状带菌动物 传播途径:消化道 易感动物:啮齿类动物、兔 临床表现:急性病例主要特征是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 程,慢性病例常表现皮下结缔组织、关节及各脏器的 化脓性病灶。当外界剧变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成 为急、慢性病或流行性疾病的病原。 诊断:临床症状,病原菌分离 预防和控制:
5
五、鼠肝炎(Mouse hepatitis) • 病原学:鼠肝炎病毒(Coronaviridae, Mouse hepatitis virus) • 流行病学: 传染源:隐性感染鼠、病鼠 传播途径:消化道,接触传播 易感动物:小鼠 • 临床症状:乳鼠死亡, 裸鼠“waste syndrome” • 诊断:流行病学、剖解肝脏坏死, 血清学检查 • 预防和控制:
2
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infection) • 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Bunyaviridae, Hantavirus)属本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 流行病学: 传染源:带毒野鼠和实验大鼠 传播途径:咬伤接触传播,气溶胶吸入 易感动物:大鼠、小鼠、兔等。人易感 • 临床症状:无症状,肺部呈持续性带毒状态 • 诊断: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 • 预防和控制: 预防:饲养区内外捕杀野鼠,不从无生产许可证单位 购买动物。 控制:捕杀血清学检查阳性大鼠,消毒、隔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