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疾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炭疽-动物传染病ppt课件

–实验动物:小鼠和豚鼠最易感 –人也感染 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 病畜和病畜尸体 – 病尸污染土地、水源、牧地-长久疫源地 – 野生动物如鸟、犬、狼等吞食炭疽病菌的血、
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途径:
– 主要是:
• 消化道(常因采食污染的饲料、饲草和引 水)
• 皮肤(吸血昆虫叮咬) • 呼吸道(吸入带菌灰尘)
临诊症状
急性型 :最常见
– 多发动物:马、骡发病较多,猪也发生。 – 症状:病情比急性型稍缓和。病初体温升高到
40℃以上。精神萎顿,寒战,呼吸脉搏加快, 体表可视粘膜呈蓝紫色,间有小出血点,食欲 减退至废绝、初便秘后腹泻,粪内带血。尿呈 黄红色有时带血。有的病初兴奋不安,顶撞人 畜或物体,孕畜发生流产。 临死前体温急速 下降, – 死亡率:80%以上 – 病程:1-2天
临诊症状
亚急性型: – 多发动物:马、猪 – 症状:病情较缓和,常在体表(如喉部、颈部、 胸前、肩胛和乳房)各部皮肤、直肠、口腔粘膜 发生炭疽痈 • 初期其硬固,有热痛,后变冷而无痛,中央部 可发生坏死,有时可形成溃疡。 – 转归: 可经数周痊愈或转为急性 – 病程:数日至一周以上
临诊症状
猪的临诊症状: – 其抵抗力较强,局部症状较为明显主要有 – 咽型炭疽:咽喉部和附近淋巴结明显肿胀, 体温升高,精神萎顿、食欲不振,严重呼吸 困难,粘膜发绀,窒息死亡。但多数不明显。 – 肠型炭疽:常伴有消化道失常的症状,便秘 和腹泻。 – 败血型:极少见
肺炭疽
– 多羊毛、鬃毛和皮革厂工人,病程急剧,早期 恶寒、发热、咳嗽、咳血、呼吸困难等
肠炭疽
– 常因吃病畜肉类所致,发病急、发热、呕吐腹 泻、血样便、腹痛、腹膜炎等
猪炭疽
围病 有料 明抹 显片 的, 夹可 膜见
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途径:
– 主要是:
• 消化道(常因采食污染的饲料、饲草和引 水)
• 皮肤(吸血昆虫叮咬) • 呼吸道(吸入带菌灰尘)
临诊症状
急性型 :最常见
– 多发动物:马、骡发病较多,猪也发生。 – 症状:病情比急性型稍缓和。病初体温升高到
40℃以上。精神萎顿,寒战,呼吸脉搏加快, 体表可视粘膜呈蓝紫色,间有小出血点,食欲 减退至废绝、初便秘后腹泻,粪内带血。尿呈 黄红色有时带血。有的病初兴奋不安,顶撞人 畜或物体,孕畜发生流产。 临死前体温急速 下降, – 死亡率:80%以上 – 病程:1-2天
临诊症状
亚急性型: – 多发动物:马、猪 – 症状:病情较缓和,常在体表(如喉部、颈部、 胸前、肩胛和乳房)各部皮肤、直肠、口腔粘膜 发生炭疽痈 • 初期其硬固,有热痛,后变冷而无痛,中央部 可发生坏死,有时可形成溃疡。 – 转归: 可经数周痊愈或转为急性 – 病程:数日至一周以上
临诊症状
猪的临诊症状: – 其抵抗力较强,局部症状较为明显主要有 – 咽型炭疽:咽喉部和附近淋巴结明显肿胀, 体温升高,精神萎顿、食欲不振,严重呼吸 困难,粘膜发绀,窒息死亡。但多数不明显。 – 肠型炭疽:常伴有消化道失常的症状,便秘 和腹泻。 – 败血型:极少见
肺炭疽
– 多羊毛、鬃毛和皮革厂工人,病程急剧,早期 恶寒、发热、咳嗽、咳血、呼吸困难等
肠炭疽
– 常因吃病畜肉类所致,发病急、发热、呕吐腹 泻、血样便、腹痛、腹膜炎等
猪炭疽
围病 有料 明抹 显片 的, 夹可 膜见
寄生虫学实验(节肢动物) ppt课件

W
蜱
硬蜱
软蜱
蜱
雄:1 盾板大
雌:1 盾板小
鉴别 2 背面不见假头(颚体)
3 无盾板
4 触肢(须肢指状,各节 相同,能运动)
饱血蜱
恙螨
疥螨
皮脂螨和毛囊螨
库蚊 集合成堆浮于 水面(圆锥、 长圆)
按蚊 单个分散浮于 水面(舟形、 浮囊)
三属蚊幼
伊蚊 呼吸管,倒 挂水面
库蚊 呼吸管,倒挂 水面
按蚊 呼吸孔,贴于 水面
三属蚊幼
掌状毛
呼吸孔
蚤
雌蚤
雄蚤
蚤
• 致痒蚤(人蚤)
• 印鼠客蚤
蚤
印鼠客蚤
人蚤
蚤
虱
虱
头虱
体虱
耻阴虱
虱
雄性外生殖器
腹部末端V形
三属成蚊
中华按蚊
淡色库蚊
白纹伊蚊
三属成蚊 成蚊的区别
按蚊:体灰,翅大多有黑白斑,触须与口 器等长,♂触须末端膨大。 库蚊:体黄褐色,翅大多无黑白斑,触须、 口器不等长,有爪垫。 伊蚊:体黑有白斑,翅无黑白斑,足有白 环,触须、口器不等长,有爪垫。
三属蚊卵
伊蚊 单个分散沉于水 底(橄榄、长圆 )
李 李华 华 62789121 62789121
寄生虫学实验(节肢动物)
病原生物学系
节肢动物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各节肢动物主要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
1. 自看标本:三属蚊幼、人蚤、印鼠客蚤、 体虱、硬蜱、软蜱。
2. 示教标本:三属成蚊、蚊喙、蝇后气孔、耻阴虱 、恙螨、疥螨、中华白蛉。
三、作业 : 复习比较表
《动物病毒学实验》课件:实验一 病毒在鸡胚中的培养

是否有血丝?
一、原理
鸡胚为活的动物机体,组织分化程度低,病毒易 于增殖,可选择不同的日龄和接种途径,感染病毒的 组织和液体中含大量病毒。
二、实验目的
了解鸡胚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掌握常用的鸡胚 接种方法。
三、鸡胚的结构与功能
➢卵壳 ➢壳膜 ➢气室 ➢绒毛尿囊膜
➢尿囊腔 ➢羊膜与羊膜腔 ➢卵黄 ➢卵白
五、受精卵的选择
➢最好是来自SPF鸡群,以降低母源抗体的影响 ➢受精卵的壳最好是白色的 ➢受精卵必须新鲜,保存在5-20℃不要超过10天,
保存一个月的受精卵,孵化率将近于零。
六、孵育
➢温度:37.5-38.5℃ ➢相对湿度:50%-60% ➢新鲜空气流通,特别是在孵化5-6天以后 ➢翻卵:从孵育后第3天开始,每天翻卵一次。
十一、NDV接种鸡胚后对鸡胚的影响
NDV以尿囊腔接种于9-10日龄鸡胚,强毒株 在30-60h死亡,弱毒株3-6d死亡。死亡的鸡胚 以尿囊液含毒量最高,胚胎全身出血,以头部、 足趾、翅膀出血尤为明显。
十二、收毒
收毒前将鸡胚直立放置于4℃冰箱半小时以上,冻死 胚胎,防止出血。
根据接种途径的不同,收获相应的材料 1. 绒毛尿囊膜接种 收获接种部位绒毛尿囊膜 2. 尿囊腔接种 收获尿囊液(5-8ml) 3. 卵黄囊接种 收获卵黄囊或胚体 4. 羊膜腔接种 收获羊水(0.5-1ml)
• 实验结果观察:周四下午3:50 • 走之前签到,不能代签 • 实验报告选择思考题中3题作答
6.用1ml注射器滴2-3滴接种物于绒毛尿囊膜上。
7.用透明胶纸封住卵窗,或用玻璃纸盖于卵窗中, 周围涂上熔化的石蜡密封,气室中央的小孔用 石蜡密封。
8.胚横卧于卵箱中,不许翻动,保持卵窗向上。
(三) 尿囊腔接种 主要用于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如流感病
一、原理
鸡胚为活的动物机体,组织分化程度低,病毒易 于增殖,可选择不同的日龄和接种途径,感染病毒的 组织和液体中含大量病毒。
二、实验目的
了解鸡胚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掌握常用的鸡胚 接种方法。
三、鸡胚的结构与功能
➢卵壳 ➢壳膜 ➢气室 ➢绒毛尿囊膜
➢尿囊腔 ➢羊膜与羊膜腔 ➢卵黄 ➢卵白
五、受精卵的选择
➢最好是来自SPF鸡群,以降低母源抗体的影响 ➢受精卵的壳最好是白色的 ➢受精卵必须新鲜,保存在5-20℃不要超过10天,
保存一个月的受精卵,孵化率将近于零。
六、孵育
➢温度:37.5-38.5℃ ➢相对湿度:50%-60% ➢新鲜空气流通,特别是在孵化5-6天以后 ➢翻卵:从孵育后第3天开始,每天翻卵一次。
十一、NDV接种鸡胚后对鸡胚的影响
NDV以尿囊腔接种于9-10日龄鸡胚,强毒株 在30-60h死亡,弱毒株3-6d死亡。死亡的鸡胚 以尿囊液含毒量最高,胚胎全身出血,以头部、 足趾、翅膀出血尤为明显。
十二、收毒
收毒前将鸡胚直立放置于4℃冰箱半小时以上,冻死 胚胎,防止出血。
根据接种途径的不同,收获相应的材料 1. 绒毛尿囊膜接种 收获接种部位绒毛尿囊膜 2. 尿囊腔接种 收获尿囊液(5-8ml) 3. 卵黄囊接种 收获卵黄囊或胚体 4. 羊膜腔接种 收获羊水(0.5-1ml)
• 实验结果观察:周四下午3:50 • 走之前签到,不能代签 • 实验报告选择思考题中3题作答
6.用1ml注射器滴2-3滴接种物于绒毛尿囊膜上。
7.用透明胶纸封住卵窗,或用玻璃纸盖于卵窗中, 周围涂上熔化的石蜡密封,气室中央的小孔用 石蜡密封。
8.胚横卧于卵箱中,不许翻动,保持卵窗向上。
(三) 尿囊腔接种 主要用于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如流感病
《医学实验动物学》课件

《医学实验动物学》PPT 课件
欢迎来到《医学实验动物学》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探索医学实验 动物的定义和分类,了解它们在实验中的应用,并讨论它们的饲养、伦理规 范和病理学诊断。
医学实验动物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医学实验动物是指在医学研究和实验中使用的非人类生物。
分类
根据实验目的和特性,医学实验动物可以分为实验小鼠、实验大鼠、实验兔等多个类别。
总结
通过本课程,我们深入了解了医学实验动物的定义和分类,学习了它们在实 验中的应用,探讨了饲养、伦理规范和病理学诊断等方面的知识。希望这个 课程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并提高医学实验的质量和效果。
饲养
不同种类的医学实验动物在饲养环境和方式上有所差异,需要严格控制好饲养条件以确保实 验结果的准确性。
医学实验动物在实验中的应用
1
生理学研究
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生理反应,研究器官功能和新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3
疾病模型构建
通过模拟人类疾病,研究病因和疾病机制。
疾病处理
根据病理学诊断,制定相应 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确保实 验的顺利进行。
医学实验动物的常见疾病处理
实验小鼠疾病处理
针对实验小鼠常见的疾病,提供 相应的处理方案和预防措施。
实验大鼠疾病处理
针对实验大鼠常见的疾病,提供 相应的处理方案和预防措施。
实验兔疾病处理
针对实验兔常见的疾病,提供相 应的处理方案和预防措施。
医学实验动物的伦理规范
1 动物福利
保障实验动物的健康和福利,尽量减少实验 中的痛苦和压力。
2 实验伦理
遵循伦理准则,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道德性。
医学实验动物的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检查
欢迎来到《医学实验动物学》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探索医学实验 动物的定义和分类,了解它们在实验中的应用,并讨论它们的饲养、伦理规 范和病理学诊断。
医学实验动物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医学实验动物是指在医学研究和实验中使用的非人类生物。
分类
根据实验目的和特性,医学实验动物可以分为实验小鼠、实验大鼠、实验兔等多个类别。
总结
通过本课程,我们深入了解了医学实验动物的定义和分类,学习了它们在实 验中的应用,探讨了饲养、伦理规范和病理学诊断等方面的知识。希望这个 课程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并提高医学实验的质量和效果。
饲养
不同种类的医学实验动物在饲养环境和方式上有所差异,需要严格控制好饲养条件以确保实 验结果的准确性。
医学实验动物在实验中的应用
1
生理学研究
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生理反应,研究器官功能和新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3
疾病模型构建
通过模拟人类疾病,研究病因和疾病机制。
疾病处理
根据病理学诊断,制定相应 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确保实 验的顺利进行。
医学实验动物的常见疾病处理
实验小鼠疾病处理
针对实验小鼠常见的疾病,提供 相应的处理方案和预防措施。
实验大鼠疾病处理
针对实验大鼠常见的疾病,提供 相应的处理方案和预防措施。
实验兔疾病处理
针对实验兔常见的疾病,提供相 应的处理方案和预防措施。
医学实验动物的伦理规范
1 动物福利
保障实验动物的健康和福利,尽量减少实验 中的痛苦和压力。
2 实验伦理
遵循伦理准则,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道德性。
医学实验动物的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检查
第五章猪常见传染病ppt课件

2、血清型
1个(只有毒力强、弱之分),但有许多变种, 往往引起非典型猪瘟。
3、体内分布
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和体液中,尤其是脾脏、淋 巴结和体液中的含毒量最高。
27
第五章 第三节 猪 瘟
4、培养特性
最常用的细胞是猪肾细胞,不产生细胞病变。
5、抵抗力
➢ 对环境抵抗力不强,对温度、紫外线、干燥等都敏 感;
➢ 但存活的时间与所在的介质有很大关系,在猪肉、 猪肉制品中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
➢ 碱性消毒剂是最合适的消毒剂。
28
第五章 第三节 猪 瘟
三、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主要是猪、但野猪也可感染。
❖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直接接触。
29
第五章 第三节 猪 瘟
4、流行特点
➢ 流行过程较缓; ➢ 无季节性,一般春、秋较为严重; ➢ 新疫区,没有免疫的猪,发病率、致死率高; ➢ 不同品种、性别、年龄均可感染,但免疫好的母猪
20
第五章 第二节 猪支原体肺炎
➢ 腹式呼吸,犬做姿势; ➢ 咳嗽,次数少而低沉,有时痉挛性咳嗽;
病程1~2周,死亡率较高。
2、慢性型 多见于老疫区架子猪、肥育猪和后
备母猪 ➢ 长期咳嗽,清晨喂食和剧烈运动时明显; ➢ 随病程延长,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气喘,次数
增加,腹式呼吸; ➢ 严重病例,食欲减少或废绝,病程较长的小猪消
13
第五章 第一节 猪丹毒
2、发病后的处理措施
全群进行检疫; 对病猪进行治疗; 隔离病猪; 搞好消毒工作; 处理: ➢ 粪便——发酵、销毁; ➢ 死猪——肉不可食用,要化制、深埋; ➢ 急宰——没病变的高温后食用。
1个(只有毒力强、弱之分),但有许多变种, 往往引起非典型猪瘟。
3、体内分布
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和体液中,尤其是脾脏、淋 巴结和体液中的含毒量最高。
27
第五章 第三节 猪 瘟
4、培养特性
最常用的细胞是猪肾细胞,不产生细胞病变。
5、抵抗力
➢ 对环境抵抗力不强,对温度、紫外线、干燥等都敏 感;
➢ 但存活的时间与所在的介质有很大关系,在猪肉、 猪肉制品中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
➢ 碱性消毒剂是最合适的消毒剂。
28
第五章 第三节 猪 瘟
三、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主要是猪、但野猪也可感染。
❖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直接接触。
29
第五章 第三节 猪 瘟
4、流行特点
➢ 流行过程较缓; ➢ 无季节性,一般春、秋较为严重; ➢ 新疫区,没有免疫的猪,发病率、致死率高; ➢ 不同品种、性别、年龄均可感染,但免疫好的母猪
20
第五章 第二节 猪支原体肺炎
➢ 腹式呼吸,犬做姿势; ➢ 咳嗽,次数少而低沉,有时痉挛性咳嗽;
病程1~2周,死亡率较高。
2、慢性型 多见于老疫区架子猪、肥育猪和后
备母猪 ➢ 长期咳嗽,清晨喂食和剧烈运动时明显; ➢ 随病程延长,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气喘,次数
增加,腹式呼吸; ➢ 严重病例,食欲减少或废绝,病程较长的小猪消
13
第五章 第一节 猪丹毒
2、发病后的处理措施
全群进行检疫; 对病猪进行治疗; 隔离病猪; 搞好消毒工作; 处理: ➢ 粪便——发酵、销毁; ➢ 死猪——肉不可食用,要化制、深埋; ➢ 急宰——没病变的高温后食用。
《实验动物与管理教学课件》8.鼠痘

《实验动物与管理教 学课件》8.鼠痘
目录
• 鼠痘的概述 • 鼠痘的预防与控制 • 实验动物中鼠痘的管理 • 鼠痘的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鼠痘的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鼠痘是一种由鼠痘病毒引起的传 染病,主要在实验动物中传播。
特性
鼠痘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具有 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对实验动 物和人类都有潜在威胁。
交叉感染的风险
由于实验动物间的交叉感染,可能导致病毒变异 和传播范围的扩大。
未来防治鼠痘的研究方向
改进诊断技术
研发更为准确、快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以 便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例。
抗病毒药物研发
寻找针对鼠痘病毒的有效药物,以改善治疗 手段。
优化疫苗策略
研究更为有效的疫苗,提高接种覆盖率,降 低易感动物的感染风险。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良好的饲养环境
保持实验动物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笼具、食具等,以减少病毒的传 播。
合理饲养密度
根据实验动物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安排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降低病毒传播 的风险。
实验动物疾病的监测与报告
定期健康检查
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健康检查,观察是否有异常症状,如皮 肤出现痘疹等。
鼠痘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其污染 物传播。
空气传播
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特别是在 封闭环境中。
媒介传播
通过昆虫、啮齿动物等媒介传播。
鼠痘的症状与影响
症状
患病动物出现发热、体重减轻、皮肤 溃疡、呼吸困难等症状。
影响
鼠痘会导致实验动物死亡,影响实验 结果,对科学研究造成严重干扰。同 时,由于病毒的高度传染性,也威胁 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
目录
• 鼠痘的概述 • 鼠痘的预防与控制 • 实验动物中鼠痘的管理 • 鼠痘的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鼠痘的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鼠痘是一种由鼠痘病毒引起的传 染病,主要在实验动物中传播。
特性
鼠痘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具有 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对实验动 物和人类都有潜在威胁。
交叉感染的风险
由于实验动物间的交叉感染,可能导致病毒变异 和传播范围的扩大。
未来防治鼠痘的研究方向
改进诊断技术
研发更为准确、快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以 便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例。
抗病毒药物研发
寻找针对鼠痘病毒的有效药物,以改善治疗 手段。
优化疫苗策略
研究更为有效的疫苗,提高接种覆盖率,降 低易感动物的感染风险。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良好的饲养环境
保持实验动物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笼具、食具等,以减少病毒的传 播。
合理饲养密度
根据实验动物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安排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降低病毒传播 的风险。
实验动物疾病的监测与报告
定期健康检查
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健康检查,观察是否有异常症状,如皮 肤出现痘疹等。
鼠痘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其污染 物传播。
空气传播
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特别是在 封闭环境中。
媒介传播
通过昆虫、啮齿动物等媒介传播。
鼠痘的症状与影响
症状
患病动物出现发热、体重减轻、皮肤 溃疡、呼吸困难等症状。
影响
鼠痘会导致实验动物死亡,影响实验 结果,对科学研究造成严重干扰。同 时,由于病毒的高度传染性,也威胁 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
《实验动物与管理教学课件》7.兔的皮肤病

关注最新研究进展
为了保持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建议学员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 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和技术。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STEP 03
全身治疗
对于严重的皮肤病或全身 性感染,可能需要全身性 用药,如注射或口服给药。
对于某些特定的皮肤病, 如皮肤溃疡、皮炎等,可 采用局部涂抹药物或湿敷 治疗。
管理措施
环境控制
保持兔笼舍的清洁卫生, 定期清理和消毒,减少病 菌滋生。
饲料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 强兔的抵抗力,预防因营 养不良引起的皮肤病。
通过实际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兔皮肤 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过程,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未来展望
深入研究兔皮肤病的发病机制
随着生物学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兔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为预 防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案。
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和技术
针对当前治疗方法的不足,未来可以积极探索和开发新型的治疗药物和技术,提高皮肤病 的治疗效果和治愈率。
Part
03
兔皮肤病的原因与预防
病因分析
病因种类
兔皮肤病可由多种因素引 起,包括寄生虫、细菌、 真菌和过敏反应等。
过敏反应
可能由食物、环境因素或 药物引起,导致皮肤红肿 和瘙痒。
寄生虫感染
如螨虫和跳蚤,是常见的 兔皮肤病原因。
真菌感染
细菌感染
如脓疱病,可引起皮肤脓 疱和溃烂。
如皮肤癣菌病,通常会导 致脱毛和皮肤炎症。
控制为辅
一旦发生皮肤病,应采取 适当的控制措施,如隔离、 治疗和环境改善等,以防 止病情恶化。
预防与控制相结合
只有将预防与控制措施相 结合,才能有效地管理和 控制兔皮肤病。
为了保持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建议学员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 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和技术。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STEP 03
全身治疗
对于严重的皮肤病或全身 性感染,可能需要全身性 用药,如注射或口服给药。
对于某些特定的皮肤病, 如皮肤溃疡、皮炎等,可 采用局部涂抹药物或湿敷 治疗。
管理措施
环境控制
保持兔笼舍的清洁卫生, 定期清理和消毒,减少病 菌滋生。
饲料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 强兔的抵抗力,预防因营 养不良引起的皮肤病。
通过实际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兔皮肤 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过程,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未来展望
深入研究兔皮肤病的发病机制
随着生物学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兔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为预 防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案。
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和技术
针对当前治疗方法的不足,未来可以积极探索和开发新型的治疗药物和技术,提高皮肤病 的治疗效果和治愈率。
Part
03
兔皮肤病的原因与预防
病因分析
病因种类
兔皮肤病可由多种因素引 起,包括寄生虫、细菌、 真菌和过敏反应等。
过敏反应
可能由食物、环境因素或 药物引起,导致皮肤红肿 和瘙痒。
寄生虫感染
如螨虫和跳蚤,是常见的 兔皮肤病原因。
真菌感染
细菌感染
如脓疱病,可引起皮肤脓 疱和溃烂。
如皮肤癣菌病,通常会导 致脱毛和皮肤炎症。
控制为辅
一旦发生皮肤病,应采取 适当的控制措施,如隔离、 治疗和环境改善等,以防 止病情恶化。
预防与控制相结合
只有将预防与控制措施相 结合,才能有效地管理和 控制兔皮肤病。
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危害课件PPT

072.0042.12/032/110
16 16
基本概念
1、品种和品系:品系(Strain)和品种 (Stock)是实验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072.0042.12/032/110
17 17
作为一个品系或品种应具备以下条件
1、相似的外貌特征。 2、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是一个品种或品系
5)对自然宿主有一定的致病性,可引起疾 病流行,影响动物健康,并对研究工作 产生严重的干扰。
6)对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均无明显的 致病性,但可污染生物制剂和细胞培养 物和肿瘤移植物。
072.0042.12/032/110
10 10
2、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患病动物,携带病原体动物,
11
3、实验动物细菌感染的危害性
072.0042.12/032/110
22
4、实验动物细菌感染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1)人畜共患病原菌和动物致病 菌
2)条件性致病菌 3)正常菌群
072.0042.12/032/110
33
5、实验动物真菌感染 1)浅部真菌 2)深部真菌 3)条件致病真菌
072.0042.12/032/110
072.0042.12/032/110
19 19
特性:优点
1、纯合性
2、同源性
3、均一性
4、长期的遗传稳定性
5、可分辩性
6、个体性
7、分布的广泛性
8、背景资料和数据较为完整
072.0042.12/032/110
20 20
072.0042.12/032/110
77
按照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水平的高低我国
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
1、一级动物(普通动物 CV) 2、二级动物(清洁动物 CL) 3、三级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SPF) 4、四级动物(无菌动物 GF和悉生动物
16 16
基本概念
1、品种和品系:品系(Strain)和品种 (Stock)是实验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072.0042.12/032/110
17 17
作为一个品系或品种应具备以下条件
1、相似的外貌特征。 2、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是一个品种或品系
5)对自然宿主有一定的致病性,可引起疾 病流行,影响动物健康,并对研究工作 产生严重的干扰。
6)对自然宿主、人和其他动物均无明显的 致病性,但可污染生物制剂和细胞培养 物和肿瘤移植物。
072.0042.12/032/110
10 10
2、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患病动物,携带病原体动物,
11
3、实验动物细菌感染的危害性
072.0042.12/032/110
22
4、实验动物细菌感染对实验研究的干扰作用
1)人畜共患病原菌和动物致病 菌
2)条件性致病菌 3)正常菌群
072.0042.12/032/110
33
5、实验动物真菌感染 1)浅部真菌 2)深部真菌 3)条件致病真菌
072.0042.12/032/110
072.0042.12/032/110
19 19
特性:优点
1、纯合性
2、同源性
3、均一性
4、长期的遗传稳定性
5、可分辩性
6、个体性
7、分布的广泛性
8、背景资料和数据较为完整
072.0042.12/032/110
20 20
072.0042.12/032/110
77
按照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水平的高低我国
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
1、一级动物(普通动物 CV) 2、二级动物(清洁动物 CL) 3、三级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SPF) 4、四级动物(无菌动物 GF和悉生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鼠痘:又称脱脚病,可经皮肤伤口浸入机体,小鼠 感染后肝、脾明显肿大,康复后也会通过粪便长期 排毒,从而污染环境能够使病毒广泛传播。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只有持续感染 的小鼠 和急性感染的金黄地鼠才会传播病毒;感染该病毒 的小鼠,大脑型最为表现为后肢强直性伸展;小鼠 感染并康复后终生含高滴度的病毒,可经唾液、鼻 分泌物及尿液向外排毒,同时该小鼠可成为无症状 的带毒者,并通过子宫和乳汁传给后代,其后代可 成为终生带毒者;人感染主要表现为流感症状和脑 膜炎
5
仙台病毒:动物感染后肺部病变明显,鼠肺呈杨 梅色,易与浸润性肺癌相混淆;动物体液免疫和 细胞免疫功能普遍下降,妊娠大鼠会出现胚胎死 亡;诊断主要通过免疫学方法,可采用过滤帽笼 盒及剖宫产方法使动物免受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自然宿主为小型啮齿类动物,污 染尘埃飞沫形成气溶胶吸入感染是其最主要传播 途径;兔病毒性出血热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传播是 主要传播方式,其主要预防方式为定期注射组织 灭活疫苗
B病毒:恒河猴是自然宿主,幼猴感染后可能由于 母源抗体免疫而呈现亚临床症状;可引起人致死性 脑感染
8
沙门氏菌:人畜共患病,实验动物中常见感染为 鼠伤寒和肠炎沙门氏菌病;患病动物和带菌者是 主要传染源
布氏杆菌:可致动物流产 多杀性巴氏杆菌:可使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 支原体:幼龄动物易感,常定居于动物呼吸道和生
7
犬细小病毒: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肠炎和非化脓性心 肌炎,3-4周龄仔犬多呈急性心肌炎症状,病死率 高达80-100%;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饲料由消 化道传播;肠炎型感染后出现腹泻,粪便呈灰黄色 液体,最后因心衰和酸中毒而死
狂犬病:流行呈连锁性特征,病犬终因局部或全身 麻痹而死;犬一旦发病即扑杀,并对周围环境彻底 消毒
预真空高压灭菌: 121℃,3min
3
低压蒸汽加甲醛灭菌法:70-80℃,2h 熏蒸消毒法一般为:15ml/m3福尔马林加7.5克高
锰酸钾,熏蒸时室温应保持25 ℃,熏蒸后须静置 24-48h,后在通风2-3天 80℃热消毒药水清洗是良好的消毒方法 实验动物饲养或实验室进行喷雾消毒后关闭门窗, 保持2-3h;门窗、墙壁等用中性洗涤液洗刷,必要 时可用2%的热烧碱水洗涤,在高压水冲洗
1
实验动物的传染病发展过程分为:潜伏期、前驱 期、明显期(发病期)和转归期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称为传染锁链 各类动物应分室饲养,以防交叉感染 饲养和兽医人员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 实验动物的隔离措施主要用于新引入的动物 隔离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隔离场所应离开动物繁
殖区 检疫的目的是检查有无潜在性疾病的存在
6
肝炎病毒:鼠肝炎多数呈亚临床或隐形感染,可 改变各种免疫参数,ELISA及免疫荧光法可作为 特异性诊断;症状可见尿色变深等;嗜神经型常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坏死;犬病毒性肝炎传染方式 很多,但不能通过呼吸道传播
犬瘟热:可通过 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主要表现 双相热型,即先升高,持续两天后降至正常维持 2-3天后再升高;我国广泛使用的疫苗是鸡胚细胞 培养弱毒疫苗
2
新引进的动物应有供应商的的实验动物质量合格 证书
新引进的灵长类动物要特别防止B型疱疹病毒 新引进的犬必须有犬瘟热、传染性肝炎、犬细小
病毒等免疫证明 灭菌方法有热灭菌法、冷灭菌法和Co60辐照灭菌
法 消毒不能杀死细菌的芽孢,比灭菌的范围窄
湿热高压灭菌:121℃,15min
干热高压灭菌:160 ℃ ,45min
实验动物疾病
病毒:自然界最小微生物;在PH为7时较稳定;
对干燥的抵抗力与病毒的种类及干燥的方法有关; 多数能保存于50%的甘油中确诊病毒可通过检查包 涵体等方法来确定。
细菌: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有细胞壁;水是 主要成分,固形物主要由C、H、O、N谢活动;高温是有效的灭菌方法
可感染人的球虫叫等孢子球虫 血液寄生虫主要通过节肢动物作为媒介传播 寄生虫感染动物后,常引起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10
11
殖道;环境中氨浓度过高可促进其生产,继而促 进肺炎和中耳炎的发生 志贺氏菌:实验动物中主要危害猕猴,对人可引 起细菌性痢疾
9
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实验动物皮肤真菌感 染的传播方式主要为接触感染,一旦感染后,实 验动物须全群淘汰,环境彻底消毒
寄生虫成虫寄生的宿主为终末宿主 实验动物感染弓形虫后常出现流产或死胎现象 兔球虫病主要以肠道传播,3月龄的家兔最易感,
鼠痘:又称脱脚病,可经皮肤伤口浸入机体,小鼠 感染后肝、脾明显肿大,康复后也会通过粪便长期 排毒,从而污染环境能够使病毒广泛传播。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只有持续感染 的小鼠 和急性感染的金黄地鼠才会传播病毒;感染该病毒 的小鼠,大脑型最为表现为后肢强直性伸展;小鼠 感染并康复后终生含高滴度的病毒,可经唾液、鼻 分泌物及尿液向外排毒,同时该小鼠可成为无症状 的带毒者,并通过子宫和乳汁传给后代,其后代可 成为终生带毒者;人感染主要表现为流感症状和脑 膜炎
5
仙台病毒:动物感染后肺部病变明显,鼠肺呈杨 梅色,易与浸润性肺癌相混淆;动物体液免疫和 细胞免疫功能普遍下降,妊娠大鼠会出现胚胎死 亡;诊断主要通过免疫学方法,可采用过滤帽笼 盒及剖宫产方法使动物免受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自然宿主为小型啮齿类动物,污 染尘埃飞沫形成气溶胶吸入感染是其最主要传播 途径;兔病毒性出血热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传播是 主要传播方式,其主要预防方式为定期注射组织 灭活疫苗
B病毒:恒河猴是自然宿主,幼猴感染后可能由于 母源抗体免疫而呈现亚临床症状;可引起人致死性 脑感染
8
沙门氏菌:人畜共患病,实验动物中常见感染为 鼠伤寒和肠炎沙门氏菌病;患病动物和带菌者是 主要传染源
布氏杆菌:可致动物流产 多杀性巴氏杆菌:可使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 支原体:幼龄动物易感,常定居于动物呼吸道和生
7
犬细小病毒: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肠炎和非化脓性心 肌炎,3-4周龄仔犬多呈急性心肌炎症状,病死率 高达80-100%;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饲料由消 化道传播;肠炎型感染后出现腹泻,粪便呈灰黄色 液体,最后因心衰和酸中毒而死
狂犬病:流行呈连锁性特征,病犬终因局部或全身 麻痹而死;犬一旦发病即扑杀,并对周围环境彻底 消毒
预真空高压灭菌: 121℃,3min
3
低压蒸汽加甲醛灭菌法:70-80℃,2h 熏蒸消毒法一般为:15ml/m3福尔马林加7.5克高
锰酸钾,熏蒸时室温应保持25 ℃,熏蒸后须静置 24-48h,后在通风2-3天 80℃热消毒药水清洗是良好的消毒方法 实验动物饲养或实验室进行喷雾消毒后关闭门窗, 保持2-3h;门窗、墙壁等用中性洗涤液洗刷,必要 时可用2%的热烧碱水洗涤,在高压水冲洗
1
实验动物的传染病发展过程分为:潜伏期、前驱 期、明显期(发病期)和转归期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称为传染锁链 各类动物应分室饲养,以防交叉感染 饲养和兽医人员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 实验动物的隔离措施主要用于新引入的动物 隔离是为了控制传染源,隔离场所应离开动物繁
殖区 检疫的目的是检查有无潜在性疾病的存在
6
肝炎病毒:鼠肝炎多数呈亚临床或隐形感染,可 改变各种免疫参数,ELISA及免疫荧光法可作为 特异性诊断;症状可见尿色变深等;嗜神经型常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坏死;犬病毒性肝炎传染方式 很多,但不能通过呼吸道传播
犬瘟热:可通过 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主要表现 双相热型,即先升高,持续两天后降至正常维持 2-3天后再升高;我国广泛使用的疫苗是鸡胚细胞 培养弱毒疫苗
2
新引进的动物应有供应商的的实验动物质量合格 证书
新引进的灵长类动物要特别防止B型疱疹病毒 新引进的犬必须有犬瘟热、传染性肝炎、犬细小
病毒等免疫证明 灭菌方法有热灭菌法、冷灭菌法和Co60辐照灭菌
法 消毒不能杀死细菌的芽孢,比灭菌的范围窄
湿热高压灭菌:121℃,15min
干热高压灭菌:160 ℃ ,45min
实验动物疾病
病毒:自然界最小微生物;在PH为7时较稳定;
对干燥的抵抗力与病毒的种类及干燥的方法有关; 多数能保存于50%的甘油中确诊病毒可通过检查包 涵体等方法来确定。
细菌: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有细胞壁;水是 主要成分,固形物主要由C、H、O、N谢活动;高温是有效的灭菌方法
可感染人的球虫叫等孢子球虫 血液寄生虫主要通过节肢动物作为媒介传播 寄生虫感染动物后,常引起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10
11
殖道;环境中氨浓度过高可促进其生产,继而促 进肺炎和中耳炎的发生 志贺氏菌:实验动物中主要危害猕猴,对人可引 起细菌性痢疾
9
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实验动物皮肤真菌感 染的传播方式主要为接触感染,一旦感染后,实 验动物须全群淘汰,环境彻底消毒
寄生虫成虫寄生的宿主为终末宿主 实验动物感染弓形虫后常出现流产或死胎现象 兔球虫病主要以肠道传播,3月龄的家兔最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