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合集下载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自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随着中国政府逐步建立起各级非遗保护体系,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昆曲采取政策扶持,昆曲的地位与处境大为改善。

昆曲成为世界“非遗”这20年间,在昆曲的传承、保护与研究方面,既有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与相关部署,也有昆曲爱好者及学者的支持与工作。

在既有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跨越性的发展,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取得较多的成果。

特别是以昆曲传承与研究为主要工作,以与之相关的各级学校、学术机构为研究对象,可明显看到昆曲在这些领域和组织里的发展、变化、取得的成果,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引言:2021年9月25日,青年昆曲艺术家张冉“为爱新声—昆曲室内乐版《牡丹亭》”在上海音乐学院成功上演。

这一版《牡丹亭》最具特色之处在于东西方艺术的跨界合作,作曲家张士超、彭荣鑫、徐可结合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质特点,以西洋多件弦乐乐器模仿中国古琴特色,小提琴、大提琴拨弦音色的有机组合,重新构建《牡丹亭》游园之景的清雅古静。

演出采撷[游园][惊梦][寻梦][离魂]等四个重要片段上演,这场演出在现代化昆曲音乐之路上,带给观众新的体验。

但中西音乐文化上的碰撞与断层,如昆曲曲牌体的程式化旋律与西洋乐器复调的变化,竹笛、檀板、板鼓的固定音色与节奏在现代乐章中的处理与表达,人声表演的主导地位与整个大合奏音量的抗衡等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1“专业化”保护专业化保护是中国戏曲在技艺规范和文化品格方面的规律性的保护方式,既符合中国戏曲整体传承发展的共通经验,也保证了中国戏曲剧种各具特征的个性化经验。

戏曲艺术从其成熟开始,就以职业化的方式进行演出创造,职业化的要求贯穿于一个演员从幼童时期的技术训练到专业素质的养成,当然也贯穿于一个表演团体乃至一个声腔剧种从形制简单到体制完备的过程。

这就让戏曲艺术在专业化的方向上不断提升,最终造就出戏曲这一表演艺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异军突起,独具中华审美风范。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随堂清练习-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随堂清练习-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新教材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随堂清练习:第六单元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一、单选题1.以下有关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基本要求的描述错误的是()A.文物保护单位应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B.独立存在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不需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C.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D.文物保护应当按照原址、原状保护的原则,采取相应的保护2.世界文化遗产受到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

希腊的某古迹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修复,由于使用黏合剂等材料不恰当,对古迹造成了破坏。

这提示我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A.避免自然灾害侵蚀B.加强科学研究C.减少人为开发因素D.强化保护意识3.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

由于大量使用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殿堂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蛀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各处留下了痕迹。

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A.文物管理薄弱B.城市化浪潮C.建筑材料缺陷D.地震的破坏4.如图为意大利不同时期圆形穹顶建筑的典范。

下列项中不属于它们的共同点的是①大小圆窗米光,宗教禹意浓厚②跨度大且无立柱支撑,空间感强烈③真正的球面形,立体感十足④反哥特式建筑,具有创新精神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由于世界遗产本身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申遗”热至今高烧不退。

但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严格规定,缔约国必须预先拟定一个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开列本国此后准备申报为世界遗产的项目,送交世界遗产中心备案。

然后在每年以前,从中挑选认为条件已经完全成熟的项目,提交正式的申报文本。

下列填空正确的是A.四到六年2月1日B.五到十年7月1日C.五到十年2月1日D.四到六年7月1日6.艺术往往因兼收并蓄而充满活力。

中国古城和古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城和古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必考+加试·历史
(2)建筑布局 ①结构:以贯通南北的大街为中轴线,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 道观,右寺院。 ②布局特点:按照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布局,方正端庄、中轴对称;总体 格局是仿照灵龟而建。 ③文化内涵:“神人共治”、 儒道佛“三教合一 ”。 2.平遥古城中的古民居特点和古建筑研究价值(c) (1)古民居特点:大多建于清代,以砖墙瓦顶的四合院为主;轴线分明,左右对称,
承志堂(规模最大)
书院
南湖书院
必考+加试·历史
2.西递、宏村古村落水系及其徽派建筑的成就和特征(c)
(1)西递、宏村古村落水系
①皖南古村落水系特征:注意对水的利用和保护,或利用天然水系,或建造人 工水系把溪水引入村中。 ②西递的村落水系:三溪环村而过为西递村民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方便;水口 的修建起到蓄水挡风、优化生态环境的作用。(自然水系) ③宏村的村落水系:明朝永乐年间基本建成“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身、 桥为脚”的牛形村的布局;明末清初之际南湖水利循环系统的修成标志着牛 形村布局的最终完成。(人工水系)
必考+加试·历史
(2)徽派建筑的成就和特征 ①成就:徽派“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如徽派木雕艺术精品宏村承志堂的《唐 肃宗宴官图》,徽州各家的门楼都以精美的砖雕为主,西递村口的胡文光刺史牌坊则是徽 派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②徽派的“ 三绝 ”: 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 坊等建筑实体上,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徽派古建筑的“ 三绝 ”。 ③主要特征:夹溪筑屋 是徽派建筑的择地特点;粉墙青瓦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 3.西递、宏村古村落体现的文化内涵(c)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①西递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仿船 形而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宗法制的体现:胡氏家族部落,祠堂(敬爱堂);书院,体现了 在重农抑商背景下,顶住社会和世俗压力的可贵勇气,富裕后尊重知识、重视知识的重学 精神。 ②宏村的水系按古代风水理论而规划,借“牛卧马驰、莺舞凤飞、牛富凤贵”之吉意。

昆曲论文

昆曲论文

保护与弘扬昆曲文化08020246 李腾摘要:昆曲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和弘扬昆曲文化是我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将重点讲述作者对于保护与弘扬昆曲文化的一些看法,探索出拯救民族瑰宝的新途径。

关键词:戏曲之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通过这学期昆曲鉴赏课的学习,我初步领悟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魅力。

昆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保护和弘扬这一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代,昆曲淹没在流行音乐的大海之中。

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复兴昆曲,弘扬传统文化。

昆曲被称为“戏曲之母”,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有高尚的艺术观赏性。

对于如何保护昆曲,大概分为两种观点:1、较多的人主张昆曲要原汁原味保护、保存起来,认为唯一的任务是挖掘、抢救、继承、保存、整理,不让遗产丢失,不让昆曲灭绝。

昆曲不需革新和创新,因为她已达到应有的高峰,具有不朽的价值。

古典昆曲现代化、变高雅昆曲通俗化,结果是只能损害甚至毁灭昆曲,会使昆曲面目全非,使昆曲真正价值丧失殆尽;2、有部分人则认为昆曲应该现代化,通俗化。

由于历史原因及自身原因,昆曲观众越来越少,“雅”得连雅人也看不懂读不懂。

如果昆曲一成不变,就只能作为文物保护保存下来,使其纯粹化地保留,即使挖掘了,抢救了许多传统剧目,因为是遗产,只能原封不动成为和起到国粹文物保护作用,或是“克隆”下一代。

我的观点是:昆曲就是在不断与时俱进中发展起来的。

固守不变只会使昆曲丧失活力,反而不利于昆曲的保护。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她是一种有思想有艺术性的产品。

在新的时代和形势下,应当以其为根再长新芽,再多新花,再结新果才是继承的目的。

任何事物和文化都是“与时俱进”的。

昆曲从昆腔起,到昆曲而后清时昆曲是不断创新和成熟的过程,今天昆曲一些优秀“传统节目”正是前人的“新作”,是那个时代的“当代题材”,在今天人们观赏起来必然感到有很大距离。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6讲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及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6讲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及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第46讲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及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考点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一、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b)1.从昆腔到昆曲(1)元末明初,顾坚改革南曲演唱,形成“昆山腔”(简称“昆腔”,悠扬流畅,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明嘉靖、隆庆年间,魏良辅改革昆腔,时称“水磨腔”,使昆腔具备“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新特点。

(3)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此后发展迅速,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4)明末,昆腔成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2.昆曲的兴盛(1)时间: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乾隆末年,昆曲兴盛一时。

(2)代表作品:新剧作层出不穷,如《玉簪记》《红梅记》《十五贯》等。

(3)特色:角色分工细腻,服装道具十分讲究,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生动、活泼,深受欢迎。

3.昆曲的衰落(1)原因:昆曲的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日益暴露;清乾嘉年间,出现“花部”和“雅部”较量争胜的局面。

(2)结果:昆曲逐渐被观众所抛弃,日益衰落。

二、“近代百戏之祖”——(c)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三、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c)1.将诗、乐、歌、舞、戏融为一体的戏剧形式,唱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华,华丽典雅。

2.一千多个曲牌专用于各种剧情场面,各种角色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感情,形成载歌载舞艺术特色。

3.剧中人物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而“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也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

4.服装、化妆、头饰、脸谱、道具美轮美奂。

四、昆曲的拯救与保护——(c)1.面临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自身唱词艰深,不易听懂。

2019-2020版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第2课时昆曲的拯救和保

2019-2020版高中历史第6章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第2课时昆曲的拯救和保

课时演练
一、选择题
1.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其戏剧结构为
()
A.“合——离——合,双线交叉”
B.“离——合——离,双线交叉”
C.“合——离——合,双线平行”
D.“离——合——离,双线平行”
解析 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 剧情始于聚合的生、 旦,因净生事而
使生、旦隔离,产生戏剧矛盾。在这个阶段中,生、旦各有一条行动线索,充分展开,发展
)
①中华文化的集中表现
②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地方文化
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中华传统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9.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昆曲演员基本故去了,第二代都超过退休年龄,第三代也接近退
休年龄,活跃在舞台上的第四代全国总计不超过二百人。这说明昆曲面临
()
A.观众稀少
思考
(1) 根据史料一说明今天的昆曲面临的处境,并结合所学归纳原因。
(2) 根据史料二概括归纳振兴昆曲的措施。
提示 (1) 长期衰微的处境。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的表现力,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
性,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
(2) 名家宣传昆曲,使昆曲为更多人认识和熟知,有利于昆曲的推广发扬。
昆曲虽已登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它的生存和发展却面临一些困难,要
()
A.能文善唱,扮相俊美
B.唱腔粗直,动作勇猛
C.涂抹花脸,诙谐滑稽
D.口齿清楚伶俐
解析 A 是扮演生、 旦的演员; B、C 是扮演丑、 净的演员。 扮演末的演员, 需口齿清楚伶俐。
故选 D。
答案 D
4.联合国第一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是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课后习题 第15课 文化遗产 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课后习题 第15课 文化遗产 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课后篇巩固提升1.一位国际专家在对我国某项世界遗产进行监测考察时,曾谆谆告诫,这是你们的一只金鸡,你们可不要杀了它来取蛋啊!该专家的意思是( )A.世界遗产开发价值高B.世界遗产应合理开发C.我国世界遗产价值最高D.世界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对世界遗产应当合理开发,故选B项。

A、C两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2.“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 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

上述材料中的“它”是指( )A.四川都江堰B.扬州古运河C.关中郑国渠D.河北赵州桥3.泰山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佛教、道教、封禅以及世代歌咏、吟咏文化的同为一体。

对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

这突出了文化遗产( )A.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B.范围上的完整性C.内容上的丰富性D.影响上的广泛性吟咏文化的同为一体……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可知,这体现了泰山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文化遗产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而不是范围上的完整性,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文化遗产内容上的丰富性,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文化遗产的影响,D项错误。

4.如何让我们的遗产有生命地鲜活地传下去,而不是仅仅是标本和遗迹?面对这一问题的追问,相应的措施是( )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B.反对对这类遗产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作任何的改动C.将价值丧失的世界遗产取消其世界遗产的资格D.把增加资金投入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手段,所以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符合题意的,故A项正确。

反对作任何的改动、取消世界遗产的资格的说法均过于绝对,故排除B、C两项;增加资金投入并非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手段,故排除D项。

5.以下有关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基本要求的描述错误的是( )A.文物保护单位应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B.独立存在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不需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C.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D.文物保护应当按照原址、原状保护的原则,采取相应的保护,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故B项符合题意。

专题04 昆曲列入非遗二十周年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必备

专题04 昆曲列入非遗二十周年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必备

知识拓展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程序】
知识回顾: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内容内容? 申报应具备哪些条件?
该项目申报的三个基本条件: 1.艺术价值 2.处于濒危的状况 3.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考题训练
考情:元杂剧著名作家关汉卿
( 2021年浙江选考模拟,16)
“俺父亲将我嫁与蔡从婆婆为儿媳妇,改名窦娥,至十七岁与夫成亲。 不幸丈夫亡化,可早三年光景,我今二十岁也。”出自中国古代一部经 典作品,其作者自嘲“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 珰一粒铜豌豆”,被后人誉为“曲圣”。他是 A.屈原 B.关汉卿 C.魏良辅 D.梁辰鱼
考题训练
考情: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 2018全国卷Ⅱ)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
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 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若合符契也。”实际上扬州盐商不仅支持高雅的学术文化活动,而且对一些通俗艺术
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如扬州盐商蓄养昆曲家班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
——学,选择阐述:①分析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
末年蓬勃发展的社会因素,并指出《牡丹亭》的地位及作者。②试以美第奇家族为例,
1、兴盛的时间:
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
2、兴盛的表现:
①新剧作不断涌现; ②表演艺术精益求精; ③服装道具更加讲究; ④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致; ⑤演出形式由全本传奇,变为折子戏。
3、代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结构
1:昆曲的曲文和曲牌
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是昆曲诞生的特点。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
与断 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 家院! ——汤显祖《牡丹亭》
昆曲的诗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 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2:昆曲的音乐和唱腔
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伴奏 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弦乐和打击乐,而这也 为后来其他戏曲继承。
昆曲《牡丹亭· 懒画眉》
“昆曲叫好不叫座”
浙江婺剧团成立于1956年。成立以来抢救、发掘 婺剧传统遗产,先后收集、记录了800多个大小剧目和 3000余首唱腔、曲牌,整理了婺剧独有的传统脸谱和 服装图样,使大量珍贵传统艺术资料得到了保存;同 时创作、改编、整理、演出了《黄金印》、《送米记 》、《三请梨花》、《雪里梅》、《断桥》、《僧尼 会》等许多优秀剧目。许多优秀婺剧剧目被制成音带、 唱片、VCD,远销全国各地并被诸多观众珍藏。随着戏 曲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小,婺剧目前很不景气,观众和 演员都处青黄不接的状态,很多剧团陷入困境。
昆曲的文化价值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完整表演 系统的戏剧形态。是 “国宝级的活化石”, 是“近代百戏之祖”。中国近代众多戏曲 剧种都从昆曲中直接继承了很多东西,如 角色制、剧本结构、表演程式、以至服饰、 脸谱、道具等。 素质教育 经济效益 娱乐作用 艺术借鉴 国格人格 文化独立
四、任重道远的拯救和保护任务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昆曲现在 的发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中还有存在什么问题?
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
1、昆曲的现状
1.人才匮乏 2.资金短缺
3.剧场不足
4.旋律优美,唱词艰深,不易听懂,需要 更新
你认为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道理何在? 提示: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当务之急是加强 加深从上到下,整个中华民族对保护“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因为只有认 识到位,才能转化为自觉、积极保护昆曲 的实际行动,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
昆曲的文词典雅华美,唱腔缠绵婉转、妩媚 清丽,舞姿细腻与优雅唱腔融为一体。融合了戏 曲成熟之时北方杂剧和南戏的唱腔,使“四方歌 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 贵州和广东等地,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 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 曲腔系,成为具有全民族代表性戏曲。
3:昆曲的剧本结构
4:昆曲的舞台表演
(1)角色制——生、旦、净、末 、丑 演员组合体制
4:昆曲的舞台表演
(3)脸谱和戏装
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1.地位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 形态,是 “国宝级的活化石”,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 文学之大成的代表品种 。是“近代百戏之祖”
三、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其一:昆曲的曲文和曲牌 其二:昆曲的音乐和唱腔 其三:昆曲的剧本结构 其四:昆曲的舞台表演
“百戏之祖” “国宝级的活化 石”
“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
4:昆曲的舞台表演
(2)严格的程式化
昆曲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
比如扇子的使用:“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谋扇肩, 僧扇手心,道扇袖。”、 比如服饰、穿戴:中生——有才华的少年书生,也叫扇 子生,穿厚底靴子,穿长衫,要拿扇子。 官生——戴着官冕的行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