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备课教案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熟练朗读第二单元的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掌握第二单元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理解并运用第二单元所学的成语和俗语。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教学文章1. 《小摄影师》2. 《燕子》3. 《荷花》4. 《秋天的雨》生字词1. 生字:摄影师、嫩、翠、聚、饿、挺、偶、盒、篇、颜、择、扇、舞、盒、邮、州、港、澳、台、领、导、农、牧、渔、丰、登、讲、注、府、院、委、员、团、结、友、情、真、切、愿、智、明、勇、子、孙、强、立、振、兴、富、强、民、族、团、结、幸、福、共、和、国、安、宁、盛、世、太、平。

2. 词语:支、闷、映、境、仪、致、盒、篇、颜、择、扇、舞、盒、邮、州、港、澳、台、领、导、农、牧、渔、丰、登、讲、注、府、院、委、员、团、结、友、情、真、切、愿、智、明、勇、子、孙、强、立、振、兴、富、强、民、族、团、结、幸、福、共、和、国、安、宁、盛、世、太、平。

成语和俗语1. 成语:略2. 俗语:略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第二单元的文章、生字词、成语和俗语等内容。

2. 学生预习第二单元的文章,熟悉生字词和成语俗语。

课堂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展示对生字词和成语俗语的理解和运用。

课堂讲解1. 教师根据PPT内容,对第二单元的文章进行简要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写法和用法,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使用。

3. 教师讲解成语和俗语的含义和用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朗读文章,讨论生字词和成语俗语的运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技巧。

2. 100以内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点,查漏补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计算技巧。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具:草稿纸、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100以内加减法的相关知识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整理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整理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整理和复习100以内加减法2. 目录: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技巧、实际应用3. 重点:计算方法、计算技巧4. 难点: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提高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练习:研究100以内加减法的更多计算技巧,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检查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的设计1.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备课+课时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备课+课时教案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课时备课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依次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三首》中的三首诗都与秋天有关。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主要写一个孩子在一场秋风秋雨后背书包上学时见到的水泥道上的美景。

《秋天的雨》把秋雨作为线索,,从整体上勾画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听听,秋的声音》一文,作者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二、单元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部分课文段落,默写古诗《山行》。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积累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4.在朗读、理解、背诵中,积累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部分课文段落,默写古诗《山行》。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难点学习写日记。

四、单元课时安排《古诗三首》3课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课时《秋天的雨》2课时《听听,秋的声音》1课时4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难点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这三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默写古诗《山行》。

3.理解诗歌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初读古诗——感知美1.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秋天的风景,让学生说一说。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3.笔算加减法:熟练运用笔算方法进行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掌握进位和退位的原则。
4.应用题:解决万以内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解决万以内加减法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使其能够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掌握加法和减法运算符号,形成数学表达的基本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万以内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加法进位和减法退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万以内加减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万以内加减法的基本原理。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形式,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发展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学生需熟练掌握加法进位和减法退位的口算方法。
-笔算加减法:学生应熟悉笔算加减法的步骤,包括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加减、进位与退位处理等。
-估算能力的培养:学生需学会利用四舍五入法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快速得到近似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备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备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及换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千克和克的关系,以及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质量单位的概念以及换算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质量单位的概念。

2.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实际操作,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质量单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实物:准备一些实物,如苹果、书本等,用于展示质量单位。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等,引导学生关注质量的概念。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质量吗?质量是如何表示的?”从而引出质量单位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概念,并用课件展示千克和克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千克和1克的重量,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苹果大约是多少克?”“一本书大约是多少千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用天平称量一些物品,并记录质量。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质量换算的题目,如“200克是多少千克?”“500千克是多少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一、备课内容
本次集体备课的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换算方法。

2. 难点: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千克和克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千克和克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5分钟)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实际操作,探究千克和克的关系,理解千克和克的换算方法。

3. 巩固练习(10分钟)
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次备课内容充实,教学方法多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案「篇一」设计说明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一夜秋风、秋雨后,天开始放晴,一片片金黄金黄的梧桐树叶落在了水泥道上,为水泥道增添了美感。

字里行间流露着“美的发现”,表达着“美的情感”。

教案设计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来体会水泥道之美。

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文字所描绘的优美画面,体会语言文字使用的优美。

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进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鼓励学生观察周围景物,从而去发现美、记录美。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2.准备梧桐树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搜集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

2.寻找能体现秋天的美丽的事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1.(出示梧桐树的叶子)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叶子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片叶子像什么吗?2.是啊,在作家张秋生的眼中,这梧桐树叶就像是金色的小巴掌。

(板书:金色巴掌)那铺满这样叶子的水泥道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

3.板书补全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由实物引出,唤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1.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也可以问问同桌,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1)自由读一读要求会认的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与同桌交流,自己认为哪个生字比较难认,交流识记方法。

(3)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其中生字是带拼音的。

开火车读这些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wāyìnlínɡzēnɡzōnɡxuē水洼脚印凌乱增添棕色雨靴(2)课件中的词语去掉拼音,请同学读一读。

(3)抽读、开火车读字卡。

教师强调:“增、棕”是平舌音。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详解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详解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详解教案。

一、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在词语方面,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把一个句子中的词语正确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多花些心思,尽可能地运用丰富、准确的词语,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汉字的认识和使用
在汉字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结构、笔画和读音,让学生明白汉字的重要性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师还应该教学生如何使用正确的方法来认识和掌握汉字,例如通过拼音、偏旁部首等多种方法来掌握汉字的读音和意义,以便于日常生活或者写作中的运用。

三、标点符号的理解和使用
在标点符号方面,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准确含义和使用方法,特别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等常见标点符号。

通过讲解、阅读和写作的练习,让学生对标点符号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掌握。

四、正确使用常用词语
在正确使用常用词语方面,教学的内容一般会涉及到“的、地、得”等常用词语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透彻地讲解其语法和语用,让学生充分理解并透彻掌握这些常用的词语。

五、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在课文的讲解、阅读以及分析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习兴趣,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发现文章中的美感和价值。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难度比较大。

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注重帮助孩子理解与掌握所学课程内容,引导孩子勤于思考、学习和实践,以便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意识。

2、培养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对学生进行爱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有错就改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
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
验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计算
课时安排:
1、万以内的加法......................................3课时
2、万以内的减法......................................3课时
3、加法和减法的验算..................................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5、机动..............................................2课时
五、作业设计:
1、我会填
百十个
7 8 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位进1。

+ 3 7 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位进1。

□□□
2、数学医院。

3 6 6 8 9 5
+ 7 9 + 7 5 + 4 7
1 0 5 8 1 8 1 3 2
3、巧填数
8 ◎ 5 7
+ □ 7 + ○○
1 0 4 1 3 0
七:教学反思:
五、作业设计:
1、我是小医生。

2 7 6 7 7 8
3 6 7
+ 7 8 + 2 3 6 + 7 5 4
1 0 5 6 1 0 0 4 1 0
2 1
2、◎后面藏着几?
2 4 1 4 7 5
+ 1 8 9 + 5 2 6
◎◎ 0 ◎◎◎ 1
六、板书设计:
五、作业设计:
1、估一估,连一连。

408+214 89+716 628+183 369+261
比800大比800小
246+489 367+353 469+357 404+513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576+28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和比1000大一些
B、它们的和比700小些
C、它们的和肯定不到900
(2)()比276多198。

A、78
B、374
C、464
D、474
3、东风小学四年级有学生145人,三年级比四年级多16人,二年级比三年
级多18人,三个年级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六、板书设计:
1、我能更细心(请你诊断下列题病在哪里?把它改过来。


2 4 9 8 7 5
+ 5 3 + 2 5 7
7 7 9 1 0 2 2
2、算一算
712-365= 318-249= 276-188=
□□□□□□□□□
- □□□ - □□□ - □□□
□□□□□□□
3、儿童乐园上午有游客856人,中午有369人离去,下午又来了208位游
客,这时公园内有多少游客?
1、猜一猜下面图形各代表几?
◎ 0 □ 7 ◎□
- 2 ○ 9 -○ 9 7
1 6 9 1 7 2
2、一件上衣305元,一条短裤188元,上衣比短裤贵多少元?
五、作业设计:
1、估一估,算一算。

240 78 710 150 630
(1)哪两个数相加和最大?(2)哪两个数相减差最大?
(2)哪两个数相加和最小?(4)哪两个数相减差最小?
2、把这些算式按得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成一行
263+437 600-333 920-458 818+182
3、一双鞋子的价格是107元,一条裙子的价格是278元,妈妈想给我买这
两样商品,带500元够吗?
4、展示台
7 5 8
- A B C
A B C
五、作业设计:
1、我能填得准
(1)减法和()是互逆运算。

(2)加法验算,可以()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减()。

2、争做小小会计师
(1)已知一个加数是165,另一个加数是573,和是()。

(2)已知和是738,一个加数是165,另一个加数是()。

(3)被减数437,减数是178,差是多少?
(4)一个数加189得316,这个数是多少?
(5)一个数减去449得769,这个数是多少?
(6)800比一个数少139,这个数是多少?
3、237+365=()-365
六、设计:
五、作业设计:
1、减法验算时,可以用()减();也可以用()和()相加。

2、列式计算并验算。

(1)1001比937多多少?
(2)一个数减去365得1657,这个数是多少?
(3)1034比一个数多526,这个数是多少?
(4)一个数加上547得1264,这个数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五、作业设计:
1、完成下题,检验你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二年级各班向希望工程捐款情况。

(1)一班和二班一共捐款多少元?(2)二班再捐多少就和三班同样多?(3)三个班捐款的总数大约是多少元?
2、笑脸后面藏着几?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