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合集下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当今备受热门的专业之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到计算机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与软件技术开发等多个领域,是数字化时代各个领域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也有所变化和创新。

第一年:理论学习与程序设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第一年,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的基础原理和程序设计语言。

在这一学期中,学生将专注于学习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为后续的课程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学生还将学习编程语言和软件工具,以及基本的程序设计技能和计算机编程语言。

第二年:系统软件与计算机网络在第二年的学习中,学生将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开发和运作原理。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多媒体技术。

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原理,设计、压缩和处理各种类型的媒体数据,并在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

第三年:软件开发与人工智能在第三年中,学生将学习软件的开发过程、软件设计模式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

此外,他们还将学习人工智能系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主题,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对各个领域的应用。

第四年:课程设计与实践项目在最后一年的成长中,学生将学习高级的软件工程方法和课程设计基础。

此外,学生将参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实践项目,以应用他们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并准备项目展示。

这些实践项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总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旨在提供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

本计划将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支持。

计算机科学跟技术专业(J)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计算机科学跟技术专业(J)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J)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5)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扎实、人文素养深厚、教学能力强、为人师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掌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基本应用技术;具有自主创新意识、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能力,身心健康的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二、培养规格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自觉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服务。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了解学科前沿,具有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知识;熟悉教育法规、中学课程标准,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2、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具备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自主创新意识。

具有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和开发CAI软件的能力;3、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初步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运用计算机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具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5、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

三、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与通信、计算机教学论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河海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大类:计算机类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 080605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以“面向产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教育理念,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以工程实践为主线,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软件工程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教育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研究、系统开发与应用的高级应用研究型人才。

毕业后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良好的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较高的语言表达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处理与系统集成的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具备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3.了解学科特点,专业领域技术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及计算机系统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等职业伦理问题。

4.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四、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基本电路与电子学,数字逻辑与系统,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JAVA语言,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算法设计与分析等。

其中:新生研讨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研讨课程:算法设计与分析,专业综合实践,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双语课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图形学五、实践教学与工程能力训练体系电子工程实践,程序设计实践,基本电路与电子学实验,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Java语言课程设计,网络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软件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企业工程实践(专业认识实习,企业文化实践、企业软件开发实践、毕业设计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大类:计算机类专业代码:080901一、专业简介本专业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2023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主要面向计算机应用领域,以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等为宗旨。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职业道德,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通用软件开发工具,熟悉软硬件项目的开发过程,掌握软硬件开发实践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经验,能够承担基于硬件的软件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以及基于桌面或网络应用的软件工程的开发与测试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自2014年与赛为智能合作办学以来,学院与赛为智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专题实训I、岗前培训、毕业设计以及企业实习等实践机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适应计算机工程行业发展、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具有团队合作和团队管理能力,能够主动适应信息技术行业快速发展需求的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经过3-5年左右的实际工作,根据个人选择,本专业毕业生至少能够承担或者胜任以下一个方向的工作:嵌入式软件开发方向;WEB前端开发方向,物联网工程方向,大数据方向。

三、毕业要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及本专业实际,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具体如下:1、工程知识:具有利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机专业知识来解决计算机相关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1.1具有从事计算机工程所需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能够将其应用到计算机专业相关问题的恰当表述之中;1.2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包括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用其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1.3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核心知识,了解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学科形态、典型方法、核心概念等;14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素养,并具备将其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的综合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才兼备、爱岗敬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计算机有关应用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现代IT行业从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计、测试、维护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一)知识结构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理学等;2、掌握本专业领域所需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了解其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

(二)能力结构1、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2、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初步编程能力;3、具有一般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4、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开发综合应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5、具有硬件设计基本能力;6、具有一定的信息管理能力和数据库设计能力。

(三)素质结构1、品德素质: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等能力。

2、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与生存能力;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体魄。

3、人文素质:具有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艺术鉴赏力;具有较好的社会科学基础。

4、专业素质:具有一定的程序开发、调试能力以及硬件开发、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主干学科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专业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数据库系统概论、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本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计算应用技术基础实训、金工实习、电子电工实习、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汇编语言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选修方向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901 学科门类:工学类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需要的信息科学、数学基础、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运维部署、大数据可视化的能力,一定的科研工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如下要求:(一)素质要求1.具有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较高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2.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现代意识和国际化视野,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的精神与创业意识。

3.能够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大数据行业技术人员在相关行业中应承担的责任。

4.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素质:能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并评价大数据工程实践对客观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给出可行的建议或措施。

5..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知识要求1.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需要的信息科学、数学基础、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2.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大数据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大数据应用系统在构思、设计、实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工程问题。

(三)能力要求1.分析问题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大数据领域的基本原理及知识,通过文献研究、实验分析、工程推理、数学建模、工程经验提炼等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与实施,以获得有效结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具有软硬件开发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组织初步经验,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领域中的工程设计、系统研发、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相近专业
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

五、专业主干课程
电子技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面向对象技术、算法分析与设计、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等。

六、学制
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4-8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八、毕业规定
1、获得总学分160及以上(其中必修课136.5学分,选修课至少23.5学分)。

选修课中通识
课程6学分(人文与社科类课程,经济管理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各选2学分),及模块一(计算机体系结构方向选修课程)至少17.5学分,或模块二(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选修课程)至少17.5学分。

2、至少获得6个第二课堂学分。

3、通过体育达标测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根本学制:四年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开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知识背景,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根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地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能从事有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应用和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根底理论和根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根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能力。

本专业是软硬兼顾,略偏重于软件的宽口径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根本理论与根本知识;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根本方法;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根本能力;4.掌握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专业外文阅读能力;6.了解与计算机相关的法律、法规;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根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8.具有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C与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算法与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编译原理。

3、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程序设计语言编程实践、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五、毕业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到达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应获得最低总学分为20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26学分,实践教学35学分,选修课〔含公共选修课12学分〕44学分;课外学分10学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知识背景,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地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能从事有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应用和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能力。

本专业是软硬兼顾,略偏重于软件的宽口径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能力;
4.掌握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
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专业外文阅读能力;
6.了解与计算机相关的法律、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8.具有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C与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算法与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编译原理。

3、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程序设计语言编程实践、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五、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应获得最低总学分为20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26学分,实践教学35学分,选修课(含公共选修课12学分)44学分;课外学分10学分。

六、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二)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须修满44学分。

学生应在下列专业选修课程中修满32
八、第二课堂活动
九、修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学士学位教学进程表
修读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学士学位的学生应分别加修“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学士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中所规定的全部课程。

十、教学进程安排表
符号说明:—理论教学;×假期;∷考试;‖毕业设计;★军事理论与军训;S社会实践;入学、毕业教育;L程序设计语言编程实践;DS数据结构课程设计;OS操作系统课程设计;AS汇编语言课程设计;MS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CP编译原理课程设计;CN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设计;MC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ZC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P专业实习。

8月31~9月2日报到、注册,9月3日“入学教育”,9月4~15日“军事理论与军训”,9月18日开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