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生态学04

合集下载

海岸带上的潮间带有哪些特殊的生物群落?

海岸带上的潮间带有哪些特殊的生物群落?

海岸带上的潮间带有哪些特殊的生物群落?潮间带是位于海岸带上的一个特殊生态环境,是海洋和陆地两个生态系统相互交融的地带。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形成了许多特殊的生物群落。

下面将介绍潮间带中的几个特殊的生物群落。

一、藻类群落潮间带是藻类繁盛的地区之一。

在潮间带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藻类,如石莼、福氏菜、马尾藻等。

这些藻类以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形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它们善于利用海水中的阳光和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潮间带提供了丰富的能量来源。

同时,这些藻类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对整个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海洋无脊椎动物群落潮间带也是众多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栖息地。

例如海葵、海星、螃蟹等。

这些无脊椎动物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它们在潮间带中占据重要地位,既是掠食者,也是被掠食者。

它们之间通过捕食和逃避捕食的关系,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

三、底栖动物群落除了海洋无脊椎动物,潮间带中还有许多底栖动物。

它们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石或沙泥底质上。

其中包括螺类、贝类、蠕虫等。

这些动物通过在浅水中吸食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为整个潮间带提供了重要的解耦功能。

同时,它们也是许多鸟类和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四、海洋鸟类群落潮间带不仅是海洋生物的家园,也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

在潮间带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鸟类,如海鸥、鹬鸟、鹈鹕等。

这些鸟类以其优美的飞行姿态和敏捷的捕食技巧,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它们通过在潮间带上觅食,维持了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稳定。

总结起来,潮间带上的特殊生物群落包括藻类群落、海洋无脊椎动物群落、底栖动物群落和海洋鸟类群落。

它们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成功生存,为整个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当保护这些特殊生物群落,共同呵护我们的宝贵自然资源。

潮间带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概述和展望【文献综述】

潮间带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概述和展望【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水产养殖潮间带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概述和展望摘要:潮间带生态学是研究潮间带出现的生物种类、分布范围、群落结构、主要优势种或经济种的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调查前确定调查的站点以及内容对于生态调查的正确度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本文介绍了潮间带调查的研究的概述以及对未来的一些展望。

关键词:潮间带;生态调查;优势种潮间带是界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通常也称为海涂。

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潮间带又分为3个区:(1)高潮区(上区):它位于潮间带的最上部,上界为大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高潮线。

它被海水淹没的时间很短,只有在大潮时才被海水淹没。

(2)中潮区(中区):它占潮间带的大部分,上界为小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低潮线,是典型的潮间带地区。

(3)低潮区(下区):上界为小潮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

大部分时间浸在水里,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时间内露出水面。

潮间带的环境时而干燥时而潮湿、温度时高时低、盐度也是时时变化,可以说微环境的变化非常大,潮间带的生物必须具有忍受每日温差和含氧量剧烈变化的能力。

而人们也充分的利用潮间带的现象,发展出了潮间带地区的有益生物的养殖,潮汐能发电等有利于人类的项目。

1潮间带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意义潮间带生态学的研究对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有计划地滩涂围垦和发展有益生物的养殖,对有害生物的防除以及对分类学[20]、古生态学、地史学[11]和环境调查[7]的研究将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也是发展海洋科学的方法。

2潮间带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方法2.1 确定调查的采样的站点海岛潮间带设立几个合理的断面,而断面的中站点的多少根据生物的变化和地质的变化而确定。

潮区划分参照《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规范》[18],高潮区分2个亚区,中潮区分3个亚区,低潮区分1个亚区。

[15]在站点确定后,要做一个明显的标记,使以后采样能够在同一个位置,从而保证数据的有效。

2.2 定性采样在各采样站点以及站点附近进行定性采样,可以对定量采样提供参考。

潮间带生态系

潮间带生态系

節律性
❖ 潮間帶動物的生理行為普遍有節律性。 ❖ 反映了潮汐的漲落。
生活環境
❖ 生活環境是影響潮間帶生物生存分布的重要 因子。
❖ 根據地質地形差異可分為岩岸、沙岸、泥岸、 礁岸等類型。
岩岸
❖ 為潮間帶各生活環境中生物最繁茂的區域。
❖ 底質穩定,生產者多為大型附著性藻類,如 紫菜、團扇藻。
❖ 「潮池」是岩岸的特色之一,為觀察海岸生 物最良好的場所。
潮間帶生態系
❖ 潮間帶是指海岸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區域。 ❖ 日光充足,礦物質和二氧化碳豐富,為生物最
佳棲所之一 。 ❖ 受潮水漲退影響,此區生物需有特殊適應方
法以抵抗乾燥。
生產力
❖ 潮間帶的生物生產力極高,超過大洋。 ❖ 初級生產者包含浮游植物及大量海藻。
分帶性
❖ 由於不同的生物適應的乾濕等條件不同,所 以潮間帶的生物分布分帶現象十分明顯。
❖ 和尚蟹
泥岸地區生物
❖ 台灣招潮蟹
礁岸
❖ 由珊瑚礁組成,最適水溫25─29度。
❖ 珊瑚礁上附生多種藻類,生產者充裕,具有 眾多空隙、空穴供生物生長,生物歧異度高。
礁岸地區生物
❖ 大型總狀蕨
❖ 小丑魚
❖ 海兔
THE END
岩岸地區生物
❖ 藍指海星ຫໍສະໝຸດ 棘冠海星❖ 魔鬼海膽
虎紋海參
沙岸
❖ 與其他生物環境相比,沙岸對海洋生物物並 不是一個理想的環境,故生物歧異度低。
❖ 底質不穩定,無法供藻類固著生長。
沙岸地區生物
❖ 痕掌沙蟹
❖ 中華沙蟹
泥岸
❖ 底質柔軟,泥內富有機質。
❖ 以細泥為主,退潮時可露出大片泥灘地。
❖ 常見沙蠶、文蛤、西施舌、牡蠣、螃蟹、行 鳥科鳥類。

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

中国沿岸潮间带生态学研究概况

种群结构、种类和数量组成及分布特点的研究
• 对潮间带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内容主要包 括: 种群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 种群的生长 及密度; 死亡率; 年龄等。 • 除了对潮间带生物垂直及水平分布优势种 的研究外, 还进行了种类及数量组成与分布 的季节变化研究结构。
群落生态学的研究
• 我国沿岸潮间带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 括: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分布; 群落优势种的 数量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群落空间结构及时 间结构; 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的动态分析; 群 落演替; 不同海区群落类型及其比较研究等。
谢谢!
潮区、海域和生境的划分及区系分析研究
• 关于生境的划分, 根据不同的底质, 将潮间带 分为四种生态类型: 岩相、砂相、泥沙相和 泥相。经过研究发现, 同一种生境, 潮间带生 物的分布往往有一定的规律, 即有一定的模 式。以岩相潮间带为例: 高潮区为滨螺分布 区; 中潮区为藤壶、牡蛎及藻类分布区; 低 潮区为藻类、腔肠动物及棘皮动物分布区。 这些分布模式是潮间带生物适应性的结果。
潮区、海域和生境的划分及区系分析研究
• 关于海藻区系研究,曾呈奎等曾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海域的藻 类区系,其工作主要集中在黄海及东海。80年代以来,学者们 对我国沿岸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大部分都 对海藻区系进行了分析。 • 关于动物区系,50年代至6பைடு நூலகம்年代初, 对我国海域的软体动物、 蟹类及底栖动物区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潮间带动 物区系的分析研究, 主要集中在80 年代以后。需要指出的 是,50 年代中期, 对浙江舟山蟹类、蔓足类、蛤类及潮间带 植被状况的研究,为尔后系统地研究东海沿岸特别是舟山沿 岸潮间带生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对其它海域潮间带生态研 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潮间带生态学绪论01

潮间带生态学绪论01

潮间带生态学
潮间带
生境类型: 岩基海岸:在各种类型海岸中,潮间带生态分化最完备的要数岩基海岸。岩
基海岸可按潮汐分区或按生物分区。 沙滩:由于海浪强力冲击的结果,海岸的大部分是软相底质的沙滩。除石砾
海滩外,暴浪所及的外海沙滩非常不利于生物的生存。 泥滩: 红树林:红树林是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兼具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特性。 珊瑚礁:一种热带浅水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群落所包含的动植物种类特别
广义潮间带还包括浪花水雾所及的潮上带及喜光藻类能生 长的潮下带,有人甚至将潮下带扩展到大陆架的外缘。
潮间带生态学
潮间带
潮间带,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 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 露出水面的范围。 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 潮上带,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 潮下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
全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
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 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潮间带生态学
潮间带
大潮:spring tides 在农历初一 (新月) 和 十五 (满月) 的潮汐
潮间带生态学
潮间带
最大潮差在海湾(bay)内。北美芬地湾大潮潮差达15m,钱塘江海宁潮 差达8m,仁川港最大9m。
原因:海湾潮汐两个来源:一是天体引潮力直接形成,称独立潮;二 是相邻海洋中传入。海湾面积小,独立潮不超过几厘米,主要是外海 传入与地形作用结果。
北美芬地湾的固有振动周期与半日潮相近,形成共振(resonance)。 杭州湾地形呈喇叭形,水域愈来愈小,潮能愈集中,使潮波增高。常

《潮间带生态简介》课件

《潮间带生态简介》课件

爬行动物如海蛇、海龟和来自蜥蜴等。这些 爬行动物通常在潮间带的岩石和 沙滩上活动,利用这些地方作为
庇护所和繁殖场所。
潮间带植物多样性
01
红树林
一种适应潮间带环境的植物群落,能够抵御海水和风暴的冲击。红树林
是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并为沿海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如防
风固沙、净化水质等。
02
藻类
包括绿藻、褐藻和红藻等。潮间带的光照、盐度和水流的条件适合多种
强执法力度。
建立保护区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潮间带生 态系统进行就地保护,禁止或
限制人类活动。
生态修复
采取人工增殖、底栖生态修复 等措施,恢复潮间带生态功能

环境教育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潮 间带生态保护的意识,倡导绿
色生活方式。
潮间带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维护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维护 地球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过度捕捞和无序采挖导致潮间带生物 资源枯竭,破坏生态平衡。
围填海工程
大规模围填海工程导致潮间带生境丧 失,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 酸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潮间带 生态造成严重威胁。
潮间带生态保护措施
01
02
03
04
立法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限制 对潮间带生态的破坏行为,加
2023-2026
ONE
KEEP VIEW
《潮间带生态简介》 ppt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潮间带生态概述 •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 • 潮间带环境与生态过程 • 潮间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潮间带生态研究与探索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潮间带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缓冲带,是两种生态系统的交界处。

在这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各种贝类、藻类、海星、海葵等各类生物。

潮间带的独特环境条件使得其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并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与投入。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两个方面。

物种多样性研究旨在了解潮间带各种生物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

通过对不同区域或不同季节的调查,科学家们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进而分析和比较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物种组成差异。

这些研究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潮间带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功能多样性研究关注的是潮间带中各个生物物种的生态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潮间带中,各类生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如食物链、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与潮间带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通过揭示不同生物物种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机制,并为潮间带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当今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潮间带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过度捕捞、生态系统入侵物种、环境污染等问题不仅导致了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还破坏了潮间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保护潮间带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潮间带保护意识和教育宣传。

普及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让公众了解潮间带的价值和重要性。

同时,加强对潮间带的保护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确保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合理管理和利用。

其次,科学研究的持续推动是保护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加强对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和调查,掌握潮间带生态系统变化的信息,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的综合研究,为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提供支持。

最后,加强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修复。

生态系统 珊瑚礁 海草床 潮间带

生态系统 珊瑚礁 海草床 潮间带

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由多种生物组成,并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

其中,珊瑚礁、海草床和潮间带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珊瑚礁珊瑚礁是一种在温暖、浅水区域中形成的岩石结构,主要由珊瑚虫的钙质骨骼堆积而成。

珊瑚礁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栖息地,还是各种海洋生物的重要觅食场所。

珊瑚礁还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海洋酸化的进程。

然而,受到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珊瑚礁遭受了严重破坏,部分地区甚至已经濒临灭绝。

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成为了当务之急。

2. 海草床海草床是一种由海洋植物生长形成的生态系统,它通常位于较浅的海岸线附近,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海草床具有很强的固沙和净化海水的功能,能够有效地减缓海水侵蚀、防止悬浮物沉积。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海草床的破坏也日益加剧。

过度捕捞、沿海工程和污染都是导致海草床退化的主要原因。

加强海草床保护和恢复工作势在必行。

3. 潮间带潮间带是指海洋潮汐范围内的陆地和水域交界处,在这里生活着丰富多样的生物。

潮间带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渡带,承担着水陆交替时的许多重要生态功能。

例如在潮间带,海洋生物可以获得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生存环境。

潮间带还能够减缓海浪侵蚀,保护海岸线。

然而,受到城市化、旅游开发和海洋污染的影响,潮间带生态系统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加强潮间带的保护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珊瑚礁、海草床和潮间带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资源,同时也在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中,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和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不仅为许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资源,还对全球的气候和大气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沙滩生物群落
第五章 滩涂生物群落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二节 数量分布


第三节 群落结构特点
第四节 经济种类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沙滩:主要是埋栖、穴居种,也有自由生活种,优势种和习见种有菲律宾蛤 仔、松叶樱蛤、四角蛤蜊、毛蚶、彩虹明樱蛤、光滑峡口螺、豆形拳蟹、日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四角蛤蜊 我国沿海分布极广,产量大,以辽宁、山东为最多,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 沙泥滩中。

贝壳坚厚,略成四角形。两壳极膨胀。壳顶突出,位于背缘中央略靠前方,尖端向 前弯。贝壳具外皮,顶部白色,幼小个体呈淡紫色,近腹缘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 有1条很_窄的边缘。生长线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贝壳内面白色, 铰合部宽大,左壳具一个分叉的主齿,右壳具有2个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齿;两壳 前、后侧齿发达均成片状,左壳单片,一有亮双片。外韧带小,淡黄色;内韧带大, 黄褐色。闭壳肌痕显明,前闭壳肌痕稍小,呈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稍大,近圆形, 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缘。

维生素B12含量较高的食用贝类。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虹彩明樱蛤
梅蛤,也称海瓜子、因其形状大小似瓜子而得名“扁蛤” 海瓜子贝壳呈长卵形,长仅2厘米,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
常潜于泥涂中约5至6厘米处。肉肥,盛产于梅季。

古人有《咏海瓜子》的诗写道:冰盘推出碎玻璃,半杂青葱半带泥。莫笑 老婆牙齿轮,梅花片片磕瓠犀。
壮观。受精卵在水温25—28℃时,4 天即可完成胚胎发育,温度低发育速度相应减慢。在发育
过程中要经过一段浮游生活期,后变态成幼螺营底栖生活。

泥螺是可供食用的主要软体动物之一。虽然个体小,名声却很大。自古我国民间就有吃泥螺的 习惯,尤其是江浙沪闽沿海一带的民众,把它作为海味珍品,而且加工、食法讲究。经腌渍加 工的糟醉泥螺味道鲜美,清香脆嫩,丰腴可口。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饮食的 口味也在不断地变化,泥螺已跻身宾馆宴席,成为“八珍冷盘”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佳看,走俏 海内外市场。

海豆芽是一种颇负盛名的动物,几乎所有的古生物学家和现代生物学家在介绍腕足动 物的时候,都要提到它。海豆芽是著名的“活化石”,现在还生活着的海豆芽,形态 和生活方式,都与它们的祖先没有多大区别。

现在活着的海豆芽,一般只有1厘米左右。它的身体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两片“贝 壳”,里面是肉体,再就是壳的后端有一根长长的圆柱形的肉质柄--肉茎。海豆芽能 够用肉茎在海底的泥沙里钻孔,把茎端粘在孔底,让贝壳伸在海水里,张开壳瓣摄取 海流送过来的微生物为食。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将肉茎缩短,把贝壳拉进孔里。海豆
个齿状突起;内唇薄。前沟短而深,后沟为1小的缺刻。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海豆芽。腕足动物,舌形贝目的一属。壳为几丁质,两壳大小近等,轮廓长方形,后 缘稍尖缩,前缘平直。腹壳有一小的假铰合面。壳面平滑,或具同心纹。寒武纪至现 代,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古生代及西南中生代海相地层中都有发现。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蚶目,蚶科,毛蚶属,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沿海。以中国渤海和 东海近海较多。生活在内湾浅海低潮线下至水深十多米的泥砂底中,以4-8米居多。

成体壳长4-5厘米,壳面膨胀呈卵圆形,壳顶突出而内卷且偏于前方;壳面放射肋30-44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海瓜子捕获时,多含泥沙,须在淡盐水中浸养半日,待海瓜子泥沙吐尽,
洗净备用。待沥尽水分,在锅中加少量食油,猛火热炒,放少许葱末、姜 片、盐或酱油,炒至海瓜子薄壳弹开即可装盆食用。肉细嫩,味极鲜,是
佐酒佳肴。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豆形拳蟹头胸甲呈圆球形,长度稍大于宽度, 表面隆起,具颗粒,头胸甲边缘具分散的颗 粒,鳌足粗壮,雄比雌大,步足细小,略呈 粒状。指节末端尖锐,生活在沙质或泥质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二节 数量分布
第二节 数量分布
渤海

广阔的岸滩属沙质或泥沙质,滩面平坦宽阔、所以渤海潮 间带生物群落组成简单,但少数种类数量很大,成为各地 经济贝类资源主体,潮间带的生物量主要由这类滩涂生物 量决定。
第二节 数量分布
第二节 数量分布
第二节 数量分布
黄海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文蛤又名花蛤,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真瓣鳃目、帘蛤科、文蛤属。其贝壳略呈 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壳质坚厚,两壳大小相等,喜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 口附近的细沙质海滩。文蛤肉嫩味鲜,是贝类海鲜中的上品,含有蛋白质10%,脂肪 1.2%,碳水化合物2.5%,还含有人体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及钙、钾、镁、 磷、铁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唐代时曾为皇宫海珍贡品。
和黄海产量最多。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泥螺行动缓慢,它用头盘掘起泥沙与身体分泌的粘液混合,包被在身体表面,酷似一塔凸起的 泥沙,起着拟态保护作用。生活中对温度和盐度的变化适应力强,易生长。

泥螺雌雄异体,但异体受精。性成熟时,常可见到雌雄螺在滩涂上交尾,产下一圆形胶质膜包 被的透明卵群,每群有一胶质柄固着在海滩上。密密麻麻的卵群,随潮涨落在水中波动,煞是
差异主要在于海南岛热带种增多。

泥沙滩:有方格星虫、珠带拟蟹守螺、纵带滩栖螺、奥来彩螺、胆形织纹螺、习见织纹螺、水 晶凤螺、浅缝骨螺、鳞杓拿蛤、江户明樱蛤、伊萨伯雷蛤、透明美丽蛤、透明樱蛤、韦氏毛带
蟹、颗粒股窗蛤、并齿大眼蟹、长大刺蛇尾等。大陆沿岸和海南岛泥沙滩优势种也不同。

泥滩:主要种有小头虫、土钉、背丝蚓、围沙蚕、不倒翁虫、多色彩螺、珠带拟蟹守螺、棒锥 螺、斑玉螺、青蛤、光滑河篮蛤、泥蚶、凸壳明蛤、沈氏长方蟹、清白招潮、青弹涂鱼、鳗虾 虎鱼等、大陆沿岸和海南岛沿岸泥滩,优势种成分略有差异。
泥蚶、凸壳肌蛤、大竹蛏、珠带拟蟹守螺、半褶织纹螺、加里曼丹囊螺、习见织纹螺、斑 玉螺、泥蚶、海豆芽、弧边招潮、日本大眼蟹、天津厚蟹、海地瓜、棘刺锚参等

泥滩:主要种有泥蚶、螠蛏、彩虹明樱蛤、透明美丽蛤、青蛤、凸壳肌蛤、渤海鸭嘴蛤、
尖刀蛏、大竹蛏、加里曼丹囊螺、习见织纹螺、长吻沙蚕、清白招潮、日本大眼蟹、宽身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东 海

沙滩:主要种有痕掌沙蟹、平掌沙蟹、红线黎明蟹、双扇股窗蟹、圆球股窗蟹、长腕和尚 蟹、丽文蛤、文蛤、紫藤斧蛤、托氏虫昌螺、红小榧螺、长竹蛏、红明樱蛤、配景轮螺

泥沙滩:有中国绿螂、青蛤、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彩虹明樱蛤、渤海鸭嘴蛤、毛蚶、
端上弯,腹缘中部微凸。壳内面白色。分布
于山东、江苏、浙江沿海。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泥螺,古称吐铁。据明· 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吐铁一名泥螺,俗名泥
蛳,岁时衔以沙,沙黑似铁至桃花时铁始吐尽”当今在温州称泥糍,系其生 长在泥涂中。闽南称“麦螺蛤”因其盛产于麦熟季节。在江、浙、沪一带称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泥螺正规产品要求三曝腌制,这样既卫生又易贮存,即使
36℃也不会变质,食之安心。但三曝制的泥螺,一来费工 费料,成本较高,二来肉质略老,色泽较深,口味偏咸, 不如二曝的汤清肉嫩适口,但二曝及一曝腌制的泥螺,按 食品卫生法规定是不可以上市的,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
注意这个问题。不合规定的产品,往往细菌也超标。
大眼蟹、宁波泥蟹、洼颚倍棘蛇尾、大弹涂鱼等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南 海

沙滩:主要种有纵带滩栖螺、珠带拟蟹守螺、习见织纹螺、奥来彩螺、曲畸心蛤、鳞杓拿蛤、 环纹坚石蛤、日本镜蛤、凸加夫蛤、韦氏毛带蟹、颗粒股窗蟹、角眼沙蟹、痕掌沙蟹、平掌沙
蟹、长腕和尚蟹、刀额新对虾、扁平蛛网海胆等。大陆沿岸沙滩和海南岛沙滩生物组成和数量
沙质滩生物较渤海复杂,但数量较渤海低,优势种地位不 及渤海突出。
芽虽然也有贝壳,但它不属于斧足类,而是属于腕足动物。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黄 海

沙滩:主要种有托氏虫昌螺、四角蛤蜊、纵肋织纹螺、杜氏笋螺、弯竹 蛏、矛形阿曼吉虫等

泥沙滩:托氏虫昌螺、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习见织纹螺、杜氏笋螺、 泥螺等

泥滩:主要种有日本镜蛤、泥蚶、珠带拟蟹守螺、日本大眼蟹、四角蛤
蜊、泥螺、习见织纹螺等。山东南部各海湾泥滩为泥蚶苗主要产区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第一节 种类组成、分布与区系特点

弯竹蛏:Solen arcuatus Tchang et
Hwang 壳较小,薄而光滑,淡黄色。背缘两
肋上显出方形小结节;铰合部平直,有齿约50枚;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

产卵水温多在25-27℃间。幼虫在海水中浮游,以担轮幼虫期进入D形幼虫,在150微米时壳 顶开始明显大于壳高,近长卵形;壳长达220微米以后出现“眼点”,即将进入附着变态生 活。整个浮游期约需16-17天。幼虫结束浮游生活后,以足丝附着在砂粒、贝壳、海藻等固 体物上。足丝呈带状,终生存在;脱落后有再生附着的能力。壳长达1.2-1.5厘米时,落入 海底进入浅埋生活,约经2-2.5年长成成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