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及解析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

《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

《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

《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分析】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

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运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写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故答案为: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含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水浒》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人物: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认识:________(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

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

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

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

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

简单的概述情节。

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

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含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含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含分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边诗歌,达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联合诗句剖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故有二:怜悯眼远景,身为“ 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 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单表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快的动向美。

(2)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分析】【剖析】⑴ 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原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射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可是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第一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漂浮的动向之美。

并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快、流浪无定,不由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流浪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绘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色,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趣横生。

⑵ 这是一首描绘羁旅游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受离乱,流浪异乡,心情孤单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唯一人,对月思乡,感触出身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抓住富裕特色的光景来描绘孤单悲凉的出身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 ;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快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单表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快的动向美。

⑵ 景抒怀(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谈论】⑴ 考生要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正确掌握诗人的感情,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必定要联合诗句内容进行剖析。

⑵ 考生在平常要熟知诗歌的每个重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边诗歌,达成题目。

【语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语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①一首36字。

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

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

都押韵。

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①一首36字。

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

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

都押韵。

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含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含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

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

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

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

——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

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

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

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⑵拟人、比喻、对偶;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

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③展示形象的意义。

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炳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又岁除。

萧萧寒雨滴茅庐。

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

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

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注释】①瑞鹧鸪:词牌名。

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分析】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圆,可自己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

乙处自己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两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景,周密用“________”形象表现蝴蝶流连花从的情态,赵翼则认为秋风“________”,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

(2)两诗都以《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1)烂醉;管闲事(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解析】【分析】(1)周密在诗中,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赵翼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

(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春天的活力。

表达了沉醉在美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

故答案为:⑴烂醉;管闲事;⑵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颔联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 颈联中,诗人在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同时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 尾联描绘的意境是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格调,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格调高远意蕴悠长B. 明快抒情富含哲理C. 意境辽阔基调低沉D. 豪放洒脱轻松愉快【答案】(1)C(2)B【解析】【分析】(1)ABD赏析正确。

C “颈联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错误的,这首诗陆游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第二联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故B正确。

ACD不正确。

故答案为:⑴ C;⑵ B【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题目、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歌格调的能力。

格调就是诗歌的格律声调。

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解答是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A. 衡阳雁去B. 四面边声C. 长烟落日D. 孤城紧闭(2)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答案】(1)A(2)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

这“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解析】【分析】(1)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所以“衡阳雁去”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

(2)此词是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

当时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一篇之眼,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直接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与浓重乡思相矛盾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A;⑵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

这“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就能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手法,理解诗人的抒情方式和角度,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分析,就能归纳出诗人的情感。

6.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以下练习。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