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学生用)

合集下载

围魏救赵的文言文翻译

围魏救赵的文言文翻译

围魏救赵的文言文翻译导语: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围魏救赵的文言文译文以及相关内容。

欢迎大家阅读。

围魏救赵译文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却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

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

孙膑到来、下三等,这其间,于是再击鼓发令。

然后按顺序任用两队第二人为队长,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

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露出白木,写上,夺取了五座城池,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

齐国将军田忌不仅赏识他而且还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田忌经常跟齐国贵族子弟赛马,下很大的赌注,奉事鲁国国君。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可以。

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他母亲死了。

就击鼓发令。

”阖庐说:“可以用妇女试验吗?”回答说,互不接应。

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妇人们不论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样的趋势而加以引导。

兵法上说,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当时。

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将。

”于是就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带蓬帐的车里,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跪倒、站起都符合号令、纪律的要求,再没有人敢出声。

于是孙子派使臣向吴王报告说:“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可以下台来验察她们的演习,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孙膑说,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

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魏军被打得大败,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

高中文言文阅读: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1)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

高中文言文阅读: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1)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

高中文言文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荆(1)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

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

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

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

此亡之本也。

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

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

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

故臣(2)曰:亡国之廷无人焉。

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

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

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3)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

2017经典素材:33个文言文典故

2017经典素材:33个文言文典故

2017经典素材:33个文言文典故导语: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可以收集一些作文素材大全,这样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提升文章思想的高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33个文言文典故的中考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2017经典素材:33个文言文典故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手不释卷(材料一)成语解释: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材料二)人物: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材料三)典故原文:凡先生之游①,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②。

所至厄塞③,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④;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⑤坊肆⑥中发⑦书而对勘⑧之。

或径行⑨平原大野,无足⑩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⑪;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⑫复之。

[注释]①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游历。

先生: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尊称。

指顾炎武。

②自随:跟随自己。

③厄塞:险要关口。

④曲折:详细情况。

⑤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⑥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⑦发:打开。

⑧对勘:核对校正。

⑨径行:任意而行。

⑩无足:不值得。

⑪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⑫熟:认真仔细。

(材料四)对联:手不释卷识三昧,汗牛充栋满书斋。

典故: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手不释卷,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屡建奇功。

[1]阅读材料一、二、三,思考:顾炎武成就斐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三,思考: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单写一写你读了这四则材料后的启发或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材料一、四,写一句话用上“手不释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和新、美、有关的成语典故文言文

和新、美、有关的成语典故文言文

忠臣孝子——"新宠"如何变成"美谈"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而成语典故则更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既有许多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也有许多可以勉励人们的精神。

在这些成语典故之中,新、美、和有关的成语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其中一些以新、美为主题的成语典故,以期启发人们追求新、美,建设美丽家园。

一、“新”成语典故1. 兢兢业业:据《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鲁平原君十分精明能干,一次去见楚国相国春申君,春申君让他跟在车马后面扫马粪,可平原君并没有生气,而是一点儿不耻辱地跟踪着被要求扫马粪,只因他有着“兢兢业业”的精神。

这个成语典故告诉我们,作为新人,要有虚心谦逊的品质,并且要努力学习,不怕吃苦。

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领域里获得成功。

2. 细水长流:《淮南子·说极》载有这样的成语典故,楚庄王要把洛阳的水引到自己的王宫中,于是便有了到处挖沟开渠的巨大工程。

工匠们看到挖出的水少得可怜,老挝决心了,他找到楚庄王,告诉楚庄王说:"细水长流,不过尔尔。

"楚庄王听了,大为感动,于是完全取消了引河的计划。

这个成语典故告诉我们,新事物往往要靠长期的坚持才能见效,我们要有耐心,不要贪图一时的成就。

3. 新宠:《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载有这样的成语典故,里让说:"庄叔既盟,将入新宠,疾登高临。

"意思是说要像庄叔一样,既然获得了新的宠爱,就要尽全力去努力工作。

这个成语典故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新的机会,应该珍惜、努力地去把握。

二、“美”成语典故1. 美中不足:《战国策·魏策一》载有这样的成语典故,晋国养由基去拜访魏国的君王,魏王给他一只美玉盘示好。

可是养由基却立刻把玉盘给砸破了,原来养由基的盘子利刃在盘子里,他说这是“美中不足”。

这个成语典故告诉我们,人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要不满足于一时的美好,而是要追求更加的完美。

凿壁偷光的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

凿壁偷光的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

凿壁偷光的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篇一凿壁偷光:照亮求知路的“小桔灯”《西京杂记·卷二》。

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指勤奋学习。

西汉时候,东海郡有一个大学者,叫匡衡。

他读了很多书,学识非常渊博。

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天才,而是因为他的执著与勤奋。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就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但是当时的书价都很高,家里根本买不起,那些家中有书的富人们又不肯轻易地把书借给别人。

于是,匡衡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那些有钱人自然是乐意之至。

这样,匡衡便可以读很多书。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点不起油灯,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

他站起身,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烛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在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在邻居家掌灯的时候,烛光从小洞中透过来,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书得来不易,烛光也得来不易,因此匡衡非常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他以惊人的毅力博览群书,终于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

任何外在条件都无法阻挡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匡衡便是最好的例证。

当然不只是匡衡,历史上有成就、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刻苦的精神,而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不言放弃,总会获得成功。

贫穷的出身,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但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却在我们自己手中。

贫穷使我们受到了许多的限制,但正如匡衡克服重重困难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或工具,来取代我们无法获得的东西。

灯泡在黑夜中可以给人以光明,同样的冰心笔下简易的“小桔灯”也一样可以照亮求知之路。

杞人忧天文言文中的成语

杞人忧天文言文中的成语

杞人忧天文言文中的成语杞人忧天【释义】比喻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担心。

【出处】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典故】杞国有一个人,整天胡思乱想,一会儿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砸扁了脑袋,一会儿又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

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忡,白天吃不下饭,夜里不敢睡觉。

这件事慢慢地传开了。

有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副忧愁烦闷的样子,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股积聚的气体,上下四方到处都有。

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

你整天在气体里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这个杞国人半信半疑地问:“如果天真是一股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来了吗?”“不会,不会!”那个人回答,“太阳、月亮、星星也不过是气体中会发光的物质。

就是掉下来,也不会伤人的,你尽管放心。

”杞国人又问:“那么地要是陷下去怎么办呢?”热心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

东南西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土块。

你东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动,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塌陷下去。

”杞国人听了,心里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了笑容。

那个热心人因为解除了杞国人的忧愁,也十分高兴。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个成语。

【作者简介】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主张虚静无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信奉道家的与世无争思想,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他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农耕之馀,醉心读书著述,潜心撰文二十篇,约十万多字。

流传有《列子》一书,其作品在汉代以后已部分散失,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夸父追日》《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黄帝神游》《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百馀篇,篇篇珠玉,妙趣横生,且影响极大,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买椟还珠》文言文译文《买椟还珠》成语典故启示

《买椟还珠》文言文译文《买椟还珠》成语典故启示

《买椟还珠》文言文译文《买椟还珠》成语典故启示《买椟还珠》成语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同学们是不是很好奇它的完整故事什么样的?那就快点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买椟还珠》作品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买椟还珠》作品注释1.楚人:楚国人。

2.其:代词,他的(指楚国人)。

3.珠:珍珠。

4.于:在。

5.郑:郑国。

6.者:.....的人。

7.为:做,制造。

8.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9.之:的。

10.柜:盒子。

11.薰:香草;这里作动词,用香料熏染。

12.以:用。

13.桂:桂木.14.椒:花椒,香料。

15.缀:点缀,装饰。

16.珠玉:珠子和宝玉。

17.饰:装饰。

18.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19.辑:同“缉”连缀。

20.羽翠:翠鸟的羽毛。

21.椟:盒子。

22.而:却。

23.还:退还。

24.此:这,指代楚人的行为(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25.可:可以,能够。

26.谓:说,认为。

27.善:擅长,善于。

28.未:不。

29.鬻(yù ):卖。

《买椟还珠》作品简介《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成语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

《买椟还珠》作品译文有一个在郑国卖珠宝的楚国人。

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将盒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宝和宝玉点缀,用美玉连结,用翡翠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

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

《买椟还珠》成语典故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初) ~ 2 ~ 1孟子少时诵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一、解释文中字词: ①喧(xuān):通“ ”, 。 ②裂: 。 ○3 引: 4 有所失: 5 诵: 6 辍然: 7 何为: 8 自是: 9 喧: 10 戒: 11 .方:

启示: 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二、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三、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

2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 【舍】 【墓间之事】 【乃】 【嬉】 【贾(gǔ)人】 【炫卖】 【徙】 【俎豆】 【徙居】 【及】 【大儒】 【揖让进退】 【揖】 【遂】 启示: 从故事我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 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 , , , ”,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 、 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 ”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 ~ 3 ~

因为孟子的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 ”等。

3孟母断织教子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1.既: 2.绩: 3.以刀: 4.故: 5.子: 6.斯: 7.立: 8.是以: 9.则: 10.旦: 11.夕: 12.事子思:事: 13.道: 她用 来比喻学习,用 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此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不是生来就聪颖的人,但仍然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这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这与《 》正好是一个相反的例子。 天资聪颖,但他的父亲不让其学习学习,让他缺乏后天的教育而变成平凡的人。可见后天的教育及努力是十分重要的。 4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成( ) ②弃去( ) ③逢老媪方磨铁杵( ) ④还卒业( ) 6逢: 7媪: 9铁杵: 10之: 12感: 13还: 14卒业: 15今: 16氏:

2、翻译句子。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4 ~

5王充求学(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应有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孤: 称: 徙焉:徙, 焉, 而: 辄 遂: 肆: 师事: 遂:

2、翻译句子。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6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临: (2)日: (3)以: (4) 率 (5)书遂大进,书: (6)遂: (7)进: (8)于: (9)尝: (10)苟且: (11)或: (12)简札:信件,书信。 (13)少: (14) 当意: (15)必: (16)易: (17)厌: (18)故: (19)愈益: (20) 精妙: (21) 打进: (22)平生于书,书: (23)苟且: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7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 讴: (2)穷: ~ 5 ~

(3)谓: (4)技: (5)遂: (5)之: (6)辞: (7)归: (8)弗: (9)止: (10)饯: (11)郊: (12)衢(qú): (13)悲: (14) 振: (15)遏(è): (16)谢: (17)反: (18)抚节:

2.翻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8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继,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解释词语: ⑴孤 : ⑵适 : ⑶世家: ⑷去 : ⑹寝 : ⑺或 : ⑻怠 : ⑼辄 : ⑽六经: 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 》《 》《 》《 》《 》《 》 ⑾旨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去之南都 B.之虚所卖之C.后天下之乐而乐 D.子将安之 3、翻译下列句子。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的作用:

9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 6 ~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谪: 2.寓: 3.昧爽:拂晓,破晓;天刚亮。昧, 爽: 4.辄: 5.执: 6.就: 7.明: 8.如: 9. 是: 10.着: 11.洎: 12. 趺: 13. 犹: 2. 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译文: ②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B、其如土石何C、如是者十四年 D、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10程门立雪《宋史》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2)文,稍长,潜 杨时心(9)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3)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3)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4),时与游酢侍立(5)不去(6),颐既觉(7),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 3 4 5 6 7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11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少孤:少, ;孤, 2.明: ~ 7 ~

3.授: 4.诸: 5.好: 6.怪: 7.索: 11.樵薪: 12执苦: 13.庐: 14.笞(chi).: 15数: 16欲: 2、翻译句子: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3、理解古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承宫的特点。 12颜回好学《史记》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回:颜回,又称颜渊,孔子弟子。 ⑵尽: ⑶蚤: ⑷恸(tòng): ⑸自: ⑹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益: ⑺鲁哀公:鲁国国君。 ⑻孰: ⑼为: ⑽好: ⑾对: ⑿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 ⒀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 过: ⒁短命死矣:命短死了。 ⒂今: ⒃亡:同“ ”, 。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13邴原泣学《初潭集》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