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

1.请君入瓮【原文】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文】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串通谋反,太后(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查此案。
来俊臣正在和周兴办理案子一起吃饭,他问周兴说:“囚犯多不肯招认,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周兴说:“这太容易了! 抬个大瓮来,用炭火在四面烤,再叫犯人进到里面,还有什么能不招认! ”来俊臣派人找来一口大瓮,按照周兴出的主意用火围着烤,然后站起来对他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让我审查你,请老兄自己进到瓮里吧! ”周兴十分惊恐,叩头认罪。
或:有人。
通:串通。
谋:谋反。
鞫:审问。
方:正在。
推:推究。
索:索取。
文昌右丞:官职名,主管司法。
周兴与丘神绩:二人是武则天时期的官员。
太后:武则天来俊臣:武则天时期的官员鞠:审讯承:供认翁:坛子炙:烤内状;皇帝的诉状伏:承认2.望梅止渴【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
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
3.悬牛首卖马肉《晏子春秋》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1),国人尽服之(2)。
公使吏禁之(3),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4)。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5)。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6),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7):“君使服之于内(8),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9),而卖马肉于肉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10),则外莫敢为也(11)。
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了解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文言文成语故事。
文言文成语故事1: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文言文成语故事2: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文言文成语故事3: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完整版)成语故事文言文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毛遂自荐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又有妙趣横生的典故和灵活多变的语言环境,下面是文言文的成语故事,欢迎参考阅读!文言文的成语故事1: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翻译: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2: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文言文的成语故事3:毛遂自荐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成语文言文故事

成语文言文故事1. 《画龙点睛》张僧繇在寺壁上画了四条龙,哇塞,那龙画得可真是栩栩如生啊!可是都不点眼睛。
人们就问他为啥呀,他说点了就会飞走。
大家都觉得他在吹牛,这怎么可能嘛!嘿,没想到他给其中一条龙点上眼睛后,那龙真的腾空而起!就像魔术一样神奇!这不就是画龙点睛嘛,原本已经很好的东西,经过一个关键的点缀,变得更加完美!观点: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效果。
2. 《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叶公,哎呀呀,那可真是口口声声说自己喜欢龙啊。
家里到处都雕着龙、画着龙。
结果呢,当真龙听说他这么喜欢自己,跑来见他的时候,他却吓得屁滚尿流,拼命逃跑。
这不是典型的叶公好龙嘛,嘴上说喜欢,其实心里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就好比有些人老是说喜欢什么,真遇到了却又退缩了。
观点:不要只在嘴上喜欢,要真正从心底去热爱才行。
3. 《狐假虎威》老虎正在森林里觅食呢,突然碰到一只狐狸。
狐狸多狡猾呀,眼珠子一转,就骗老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百兽之王。
老虎还真就被唬住了,跟着狐狸在森林里走一圈。
那些小动物们看到老虎害怕得要命,狐狸就得意洋洋地说:“看到没,它们多怕我啊!”这狐狸就是狐假虎威呀,借助老虎的威风来吓唬别人。
这跟有些人仗着别人的势力欺负人不是一样嘛!观点:依靠别人的力量来逞强,最终是不靠谱的。
4. 《刻舟求剑》有个人乘船过河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剑掉进河里了。
哎呀,他倒好,不赶紧下河捞,反而在船上刻个记号,说等船靠岸了按照记号去找剑。
这不是太荒唐了嘛!船都走了,剑还会在原来的地方吗?这就好比有的人做事死脑筋,不知道变通,按照老一套的方法,怎么可能达成目的呢!观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不能死搬硬套。
5. 《掩耳盗铃》有个笨蛋想偷人家的铃铛,又怕铃铛响被人发现。
结果他想出个什么办法呢,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还以为自己听不到铃铛响别人也听不到呢。
真是可笑至极呀!就像有些人为了自欺欺人,故意装作不知道,这不是掩耳盗铃是啥呀!观点:自欺欺人的做法只会让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文言成语故事

1.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4.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5.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6.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7.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9.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10.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文言文中的成语故事

文言文中的成语故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它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文言文中,成语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它凝练而富有意境。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文言文中的成语故事,带领读者领略古代智慧的瑰宝。
一、月下老人月下老人是指掌管姻缘婚姻的神仙,常常被描绘为一位眉目如画、白发苍苍的仙人。
据说,月下老人以神奇的力量安排人们的婚姻,只要默念心中所愿,他就能把两个相爱的人结合在一起。
这个成语源自于文学名著《红楼梦》,书中描写了宝玉与黛玉共赏明月的情景。
月亮下的夜晚,两个年轻人都默默地暗示对方自己的心意,这便是“月下老人”这个成语的由来。
二、金蝉脱壳金蝉脱壳是用来形容逃脱困境或摆脱困扰的比喻。
金蝉是一种昆虫,它们会将自己融化,再从蜕出的壳中钻出来。
因此,金蝉脱壳成了比喻重获自由的动人的故事。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的公子庆忽然失踪了。
他的朋友们四处寻找,最终发现公子庆化作一只金蝉从深潭中钻出,他化身为金蝉以摆脱敌人的追杀。
从此,金蝉脱壳成了形容高明逃脱之法的成语。
三、黔驴技穷黔驴技穷是用来形容人的能力或才智用尽的情况。
黔驴是一种形象的描述,指的是驴子出生就生活在贫瘠的黔中地区,驴子瘦弱、力量有限。
因此,黔驴技穷代表了无论怎么变换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的处境。
在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有一则故事:有一天,一个园丁在庄稼地里遇到一只黔驴,他把驴子抬到树上去吃树叶,让树叶也成为了驴子的敌人。
这个故事生动地阐述了黔驴技穷的意义。
四、闭门造车闭门造车是形容一个人在没有经验或者没有了解情况的情况下,独自从事某项复杂工作的比喻。
车辆制作需要宽广的空间、各种工具和配件,而闭门造车就意味着没有这些必要条件。
在唐代韩愈的《原毁诗》中,他批评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只在书斋里造车、妄自尊大,却未曾了解农民和工匠制作车辆的艰辛。
由此,闭门造车成了形容愚昧冒失的比喻。
五、杯弓蛇影杯弓蛇影的意思是人们因为焦虑和恐惧而对无关紧要的事情产生错觉。
文言文成语故事大全_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

文言文成语故事大全_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文言文成语故事4:三过其门而不人《孟子》禹稷当平世(1),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2)。
颜子当乱世(3),居于陋巷(4),一箪食(5),一瓢饮(6),人不堪其忧(7),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8)。
禹思天下有溺者(9),由己溺之也(10)。
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是以如是其急也(11)。
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12),.今有同室之人斗者(13),救之(14),虽被发缨冠而救之(15),可也。
乡邻有斗者(16),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17),虽闭户可也。
”【注释】(1)禹:夏代帝王,原是部落联盟领袖,传说他治洪水有很大功绩。
稷(jì):周人的始祖,相传做过尧的农官。
平世:太平时代(2)。
贤:认为……贤,意动用法。
(3)子颜:颜回。
字渊,孔子的弟子。
(4)陋巷:简陋的住处。
(5)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竹器。
(6)饮:指水。
(7)不堪:受不住。
(8)同道:相同的原则。
(9)溺:淹没。
(10)由:通“犹”,好像。
(11)是以:即以是,因此。
其:相当于“之”,的。
(12)易地:交换地位。
然:这样。
(13)今:有假如的意思。
(14)救:制止。
(15)虽:即使。
被:同“披”。
缨冠:帽绳,本来是从上到下系在脖子上的,这里指因急迫来不及系在脖子上。
(16)乡邻:街坊邻居。
(17)惑:糊涂。
文言文成语故事5:毛遂自荐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连粥也不喝一口,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2、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
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抓了只猪准备杀了它。
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
儿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所以不能用它来教育孩子。
”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寓意: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启示: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启示:它告诫人们,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不可不检点,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3、执竿入城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选自【笑林(三国魏)】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启示“执长竿入城门者”:做事死板,不会思考,不懂变通。
“老人”:自作聪明,好为人师。
这个故事说明了四点【寓意】:
1.有些事情,不是无法解决,只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
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非均匀分段。
3.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4.不要自作聪明,否则会贻笑大方。
4原文
楚人(1)有鬻(2)矛与盾者,誉(3)之①曰:“吾(4)盾之②坚(5),物莫能陷(6)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③利(7),于物无不(8)陷也。
”或(9)曰:"以(10)子(14)之④矛,陷子(14)之⑤盾,何如?”其人弗(11)能应(12)也。
夫(13)不可陷之⑥盾与无不陷之⑦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它都能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道理: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5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
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你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
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反而以为是害怕狐狸。
道理:狐假虎威漫画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
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
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
(汉·刘向《说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