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是怎么来的
中国象棋的起源简介

中国象棋的起源简介根据古籍记载象棋最早起源于三王(尧舜禹)时期,它是舜帝的弟弟发明的。
象是舜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当年尧帝考察下一任帝君的时候就看中了舜,想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但是舜的后母,则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象取到娥皇和女英,于是就让象去害舜可是多次也没有成功。
后来尧帝去世舜帝继位后,开始分封诸侯,他一开始也想把一块好的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弟弟象的,但是又怕别人说他因私废公,毕竟舜帝才刚刚继位。
他为了公平就让元老们自己挑选封地,结果都挑选了自己认为富裕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却没有人要,这个地方就是有库(今湖南道县境内)因为有库这个地方传说是种什么都不行,土地非常贫瘠。
谁也不想要这个地方,啥都没有太穷了,其实谁也没有去过都是谣传。
最后舜把有库封给了自己的弟弟象,象知道了觉得哥哥对自己不公平,外人都封到了富庶之地,而自己的哥哥是一国之君,却给了自己一块连庄稼都无法种的穷地,非常的抱怨舜。
后来舜帝带领象一行人去了有库,到了之后象才明白并不是土地不肥沃,而是大好的土地根本无人耕种,舜帝这时就对象说我要让此地两年之内遍地庄稼三年之内开市。
后来百姓安居乐业,也没有战争,象就在琢磨现在人都是吃饱之后无事可做,何不发明一种游戏供人娱乐呢。
最后象就在地上画了起来,他说天下一定我们就是一个国家所以就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然后天下九州又分别在框内画了七条线,加上两边两条刚好是九条象征天下九州,又画了五条横线代表三山五岳,最后两边隔开是一条河。
他就说将是一个军队的中心应该在中间这个四方格内操控着天下大局,士是保护主将的应该只能在将的两边寸步不离所以不能走出四方格,当年舜帝曾让大象耕田,所以象就只能是走田,马日行千里到了晚上就不行了,所以马只能是走日。
车可以横冲直撞所以车只能走直线。
炮要架起来只能打远处的物体所以要隔一个棋打下一个棋,最前面呢就是一排兵卒严阵以待保护着国家,所以兵卒不能后退。
象棋被发明出来之后很受人们的欢迎,成了人们闲来无事时候的一种娱乐后来经过演变也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样,所以象棋最早就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
象棋起源与发展

象棋起源与发展一、起源与历史象棋,又称中国象棋,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棋类游戏。
关于象棋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但最为广泛接受的观点是,象棋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
根据史书记载,象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
二、规则和棋盘象棋的棋盘是一个长方形,由十条横线和九条竖线组成,共有90个交叉点。
棋盘分为红方和黑方两个阵营,红方位于棋盘的下方,黑方位于棋盘的上方。
每个阵营都有16个棋子,包括帅、仕、相、马、车、炮和兵。
帅是象棋中最重要的棋子,每个阵营只有一个。
棋子的移动方式各不相同,例如帅只能在九宫格内移动,而车可以直线移动任意格数。
棋子的移动范围受到棋盘和其他棋子的限制。
三、象棋的策略和技巧象棋是一种策略性极强的游戏,玩家需要运用智慧和计谋来战胜对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象棋策略和技巧:1. 开局策略:开局是象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玩家需要合理安排棋子的位置,争取控制棋盘的中心,同时保护自己的重要棋子。
2. 进攻与防守:玩家需要根据局势灵活地选择进攻或防守。
进攻时,可以利用棋子的特点进行组合和配合,形成攻击的威胁。
防守时,需要保护自己的棋子,同时观察对手的威胁。
3. 捉对厮杀:在象棋中,有时候需要进行捉对厮杀的战术。
这种战术要求玩家保持对对手棋子的威胁,同时保护自己的棋子。
通过巧妙的组合和移动,可以将对手的棋子逼入死角,达到胜利的目的。
4. 保持灵活性:在象棋中,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
玩家需要根据局势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计谋。
保持灵活性可以使玩家在棋局中更具优势。
四、象棋的发展与传播象棋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积累和发展。
在古代,象棋被视为一种智力活动和娱乐方式,被广泛传播和流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棋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喜爱。
如今,象棋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性的竞技活动,每年都有许多象棋比赛和锦标赛举行。
同时,象棋也成为许多人娱乐和休闲的选择,不仅培养智力,还能锻炼思维能力和战略思考能力。
象棋入门,基础知识

各种棋子的走法如下:
· 车:车在象棋中威力 最大,可以沿着所有直线或 横线随意行走,只要无子阻 拦,步数不受限制进退均可, 但不可越过其他棋子跳着走。 因此,一车可以控制十七个 点,故有“一车十子寒”之 称。
各种棋子的走法如下:
· 炮:在不吃子时, 每一步棋的走法与车完全 相同。可以沿着所有直线 或横线随意行走,只要无 子阻拦。吃子时,中间必 须要有一个已方或对方的 棋子作为所隔的棋子做炮 架,才可吃子。
各种棋子的走法如下:
· 将(帅):帅和将是棋 中的首脑,是双方竭力争夺 的目标。它只能在“九宫” 之内活动,可上可下,可左 可右,每次走动只能按竖线 或横线走动一格。帅与将不 能在同一直线上直接对面, 否则走方判负。 · 士:是将(帅)的贴身 保镖,只许沿着“九宫”内 斜线活动,每步只能走一格, 进退均可。
象棋子法 将行一步九宫内,士止一尖不离宫。 象虽二尖有四路,马行一直一尖冲。 炮须隔子打一子,车横直撞任东西。 卒子若行惟一步,过河进吉退为凶。
中国象棋常用开局布局
当头炮夹马进中兵
当头炮巡河车
中国象棋常用开局布局
五
六
炮
五
七
炮
中国象棋常用开局布局
五
六
炮
窝
心
炮
行 棋 规 则
1、一着棋走了以后,不得再予更改。落子生根,以手离开棋子为 准。(落子无悔) 2、触摸自己方面的哪个棋子,就应走哪个棋子,除非所触摸的那 个棋子,按行棋规定根本不能走,才可以另走别的棋子。 3、触摸对方的棋子,就必须吃掉那个棋子,只有当己方的任何棋 子都无法去吃时,才可以另行走子。 4、先触摸自己的棋子,后又触摸对方的棋子,处理顺序如下:前 者必须吃掉后者--无法吃掉时,必须走动前者--前者无法走时,必 须用别的子吃掉后者--别的棋子也无法吃掉后者。另行走子。 5、先触摸对方的棋子,后又触摸自己的棋子,处理顺序如下:后 者必须吃掉前者--无法吃掉时,必须用别的子吃掉前者--均无法吃 时,必须走动后者--后者也无法走动时,才可以另行走子。
象棋起源与发展

象棋起源与发展一、起源象棋,又称中国象棋,是中国传统的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象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期。
当时,象棋的形式与现代的象棋有所不同,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规则和棋盘布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智力挑战的游戏。
二、发展1. 早期发展在中国古代,象棋的发展与王权政治紧密相关。
在秦汉时期,象棋开始流行于宫廷和贵族阶层。
这一时期的象棋规则较为简单,棋盘为9×10的方形格局,棋子数量也较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棋的规则逐渐丰富,棋盘也扩大为9×9的方形格局。
2.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在宋元明清时期,象棋进一步发展壮大。
宋代时,象棋的规则基本定型,棋盘格局为9×10。
明清时期,象棋的规则和棋盘布局基本保持不变。
同时,棋谱的编写和传播也得到了重视,为象棋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现代象棋的形成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象棋开始融入西方的国际象棋规则。
现代象棋的规则与国际象棋基本相同,棋盘为8×8的方形格局,棋子种类和数量也与国际象棋相似。
这一时期,象棋在中国逐渐普及,成为广大民众喜爱的娱乐活动。
三、象棋的特点1. 智力挑战象棋是一种智力游戏,需要玩家具备良好的思考能力、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玩家需要通过分析局势、制定战略和策略,以达到击败对手的目的。
2. 文化底蕴象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军事和文学艺术的精髓。
棋盘上的棋子代表着古代军队中的各种兵种,每个棋子都有独特的走法和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战略思维。
3. 反映社会变迁象棋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
从古代的宫廷贵族游戏到现代的大众娱乐活动,象棋一直在不断演变和适应社会变化。
象棋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军事和文化的演进。
四、象棋的国际影响象棋作为中国的国粹,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中国象棋的起源

中国象棋的起源 相对于围棋而言,中国象棋的起源更加扑朔迷离,不过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也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流,并与五子棋及孔明棋一起留给了人们太多的快乐和启示。 中国象棋流传的历史也是相当久远了,象棋在古代被称为“象戏”。据考证,象棋大约起源于战国时代,是根据春秋战国时两军对垒的战阵创造的战斗游戏。唐朝时,象棋已经很普及。到了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并且在全国流行。 中国象棋的棋盘是正方形的,棋盘的中间有一条“界河”,把对垒的双方隔在两边。两边画有交叉线的地方共有90个交叉点。中国象棋共有32枚棋子,分为黑红两组,下棋的双方各用一组,每组各有一帅(将)、两士(仕)、两相(象)、两马、两车(車)、两炮、五兵(卒)。两人对局时,按照规定的位置将各自的棋子摆好,红方先走,然后轮流下棋子。各种棋子走法不同,如:马走日字,相走田字,车可以“横冲直撞”,兵只可前行……最后以把对方将死为胜,不分胜负为和棋。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在我国古文献中也有几种有趣的传说,有的说起源于神农氏,有的说起源于黄帝,有的说起源于武王伐纣,有的说起源于战国,有的说起源于北周武帝。版本不一,但都说明中国象棋在古代确实流传甚广,而且深受人们的喜爱。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就有关于象棋的称谓和记载。由此可见,战国时代,象棋在贵族阶层中就已流行开来。 根据史料上的记载加以推断,象棋应该是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早期的象棋,是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现在的骰子,在下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箸是什么数字,就走几步棋,这种玩法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置对方于死地。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春秋战国时的兵制,就是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而且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形式。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种叫“塞”的棋戏,该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秦汉时期,塞戏在全国范围内颇为流行,当时人们又把塞戏称为“格五”。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印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制《象经》,王褒[bāo]写《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隋唐时期,史籍上经常看到关于象棋的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762)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的四样图案,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等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chū]蒲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cháo]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述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年基本形成现在的模式:32枚旗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南宋时期,象棋称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院”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橘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欣、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我不是尚书说起象棋来,尚书当年可是高手的哦,前推小区大爷,后秒街边大叔。这都是常有的事哈!!!
象棋起源与发展

象棋起源与发展一、起源象棋是中国的传统棋类游戏,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象棋最早是由中国古代的军事战略游戏演变而来。
当时,战国时期的军事将领们为了提高军事指挥能力,开始使用象征不同兵种的棋子进行模拟战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拟战斗的棋盘游戏逐渐发展成为象棋。
二、发展1. 宋朝时期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象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
尤其是在宋朝时期,象棋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推广。
当时,象棋的规则和棋盘布局已经基本定型,棋子的种类和移动方式也有了较大的改进。
这一时期的象棋被称为“宋版象棋”,至今仍然是象棋的主要规则和棋盘布局。
2. 明清时期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象棋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
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象棋情有独钟,他们将象棋视为一种智慧的象征,并将其与文学艺术相结合。
因此,象棋在这一时期不仅仅是一种棋类游戏,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3. 现代象棋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象棋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棋开始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推广。
国际象棋联合会成立于1924年,象棋正式成为国际竞技项目。
如今,象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棋类游戏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象棋比赛和锦标赛举行。
三、象棋的规则和棋盘布局1. 棋盘布局象棋棋盘为正方形,由十条横线和九条竖线组成。
横线称为“横”,竖线称为“线”。
棋盘上的交点称为“格”,共有90个格。
2. 棋子种类和移动方式象棋共有32个棋子,分为红黑两方。
红方棋子位于棋盘的下方,黑方棋子位于棋盘的上方。
棋子分为车、马、象、士、将、炮和兵七种。
- 车:横竖直线上可以直线移动,无限制步数。
- 马:走日字形,可以跳过其他棋子。
- 象:斜走,每次走两格。
- 士:斜走,每次走一格。
- 将:只能在九宫格内移动,每次走一格。
- 炮:横竖直线上可以直线移动,吃子时需隔一个棋子。
- 兵:前进一步,过河后可以左右移动。
四、象棋的智力和文化价值象棋是一种富有智慧和策略性的游戏,它需要玩家进行深思熟虑的决策和战略规划。
中国象棋的起源及传说

中国象棋的起源及传说象棋是我国⼀⼤国粹。
历史悠久,博⼤精深。
那么象棋究竟是起源于何时何地呢?⼀、起源传说之神农⽒元代僧⼈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星⾠为象,唐相国⽜僧孺⽤车、马、⼠、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起源传说之黄帝北宋晃补之《⼴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
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三、起源传说之周武王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
明代谢单制《五杂坦》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四、起源传说之战国起源于战国之时。
《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下燕居,则⽃象棋,亦战国之事也。
’盖战国⽤兵,故时⼈⽤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五、起源传说之北周起源于北周武帝之时。
《太平御览.⼯艺部·象棋》说:“周武帝造象棋。
”明⼈罗欣《物原》也持此说。
六、起源传说之古印度英⼈威廉.琼斯在本世纪初曾说,中国不是产象国,印度是产象国,认为中国象棋是从印度传⼊的,近代学者胡适也持此论。
上述⼏种关于象棋起源的传说,有的也有⼀定的根据,值得进⼀步追溯。
但就从这些传说中已可看出我国古代象棋的萌芽。
根据⼀系列的史料记载,中国古代象棋的制度变化很⼤,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初级到⾼级,⽽且是由量变到质变。
历史证明,象棋是中国古代⼈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成果,它深深地扎根在我国劳动⼈民之中,有着⼴泛的流传。
它与琴、书、画并列,被称为四⼤艺术之⼀,也是我国古代⽂化宝库中光芒夺⽬的⼀颗明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象棋是怎么来的
中国象棋的起源是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国际上一般认为,约公元6 世纪出现在印度的“恰图兰卡”(chaturanga)是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将棋等象棋类游戏的共同起源,其中王、士、象、马、车、兵这几种棋子的布局和走法均已成型,后来的象棋游戏系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
恰图兰卡
传入波斯的恰图兰卡变体
这个观点并不被中国学界认可,他们长期坚持认为,中国象棋起源于中国。
唐朝”宝应象戏“被视为中国象棋的雏形,与之相应的有三处文献证据:
其中最为详细的记载出自唐传奇《玄怪录·岑顺》,小说的时间点在宝应元年。
其中“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步卒横行一尺“的表述与后世象棋相当接近。
不过,《玄怪录》一书的原本久佚,后人搜辑的版本较杂乱。
其中《岑顺》一篇,实际上出自宋代《太平广记》卷三六九,注释标明“出《玄怪录》。
“而清朝康熙年间《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三一八引录了这篇小说,却没有题目。
与《玄怪录》大约同时期的白居易组诗《和春深》第十七首中,有”兵冲象戏车“一句,钱钟书认为两者说的就是同一种“象戏”。
另外,元代释念常的《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中,有“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儒用车、马、将、士、卒加砲”的记载。
综合文献来看,唐代象戏应至少有马、将、车、卒四种棋子,可能还有“砲”。
因无实物出土,更多细节无法确知。
一枚宋代铜质棋子,其背面(右图)刻着一头象,可见象棋的”象“确实是大象,而非很多人认为的八卦五行之“象”
“宝应象戏”起源说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的“象戏”、“象棋”并不是唐代才出现的,在此之前很久,中国就有了这两个名词,但要么词义、玩法或构造与后世象棋大相径庭,要么细节不可考。
至于为什么公元8 世纪突然出现的“宝应象戏”会和之前印度的“恰图兰卡”如此接近,中国学界似乎并无答案。
国内对“印度起源说”的严肃回应,只见于宁波大学张如安教授1989 年初版的《中国象棋史》一书。
作者自始至终都把印度的这种棋称作“四角棋”,一种四人互弈、需要掷骰子来着棋的“博戏”,并论证道,如果这样本质不同的
博戏都能成为象棋的起源,那么把中国上古时期就风靡的各种带棋盘、棋子的“博戏”视作象棋起源也并无不妥。
但实际上,“四角棋”并不是恰图兰卡,而是其在印度本土的变体——“恰图兰加”(chaturaji);况且就算是恰图兰加,其棋子、布局、走法与象棋的相似性,也远超中国上古诸如六博、弹棋、北周象戏之类的游戏。
恰图兰加
如今,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印度棋类游戏传入中国早有先例。
北宋初年晏殊的《类要》即指出,波罗塞戏(双陆棋)就是三国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据说曹植很爱玩。
相比起源,中国象棋的定型阶段争议不大。
北宋程颢、梅尧臣均有《象戏》诗,前者据朱南铣先生考证约成于1055 至1075 年间,其中可以推断出有将、
车、马、卒、偏、裨(后两者为汉朝武官名)等子;应当有河界,卒过河界后可斜进一步吃子,与国际象棋类似;有九宫,开局前“将”在中央,可在九宫的八个方向移动。
而梅尧臣的诗约在1059 年,其中可以看出有“猛兽”一类的棋子,可能是“象”。
同时代且为程颢友人的司马光则有《七国象戏》一书,其中可以确认“砲”的走法和打法已经与现制中国象棋无异。
宋代瓷胎象棋,洛阳市博物馆藏
后来,偏、裨这两个分别在“将”两边的棋子合为“士”,取裨的走法:九宫内斜行一格。
至于“象”能否过河,两“将”能否照面,不能确定。
11 世纪中期,中国象棋棋子总数从34 子变成了宋徽宗时期的32 子,即双方均少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