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的民间传说故事
乌镇的历史传说故事

乌镇的历史传说故事乌镇,一块古老神奇而又美丽非凡的土地,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魅力名镇之一。
那你知道乌镇的历史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乌镇的历史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乌镇的历史传说故事:昭明求学南朝梁武帝的儿子名萧统,就是昭明太子。
萧统刚生下时,右手紧捏拳头,不能伸直,东宫娘娘以及宫女都没法掰开,梁武帝为此十分担忧。
有位大臣说:“皇上何不张榜招名医诊治呢?”梁武帝觉得有理,就张榜招贤:谁能掰开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为师。
沈约见了榜文,就揭榜前去一试。
他捧起太子的手,轻轻一掰就分开了。
梁武帝十分高兴,就赐封沈约为太子的老师,专门教太子读书。
沈约是乌程人。
他的先人墓就在乌镇河西十景塘附近。
沈约每年清明总要返乡扫墓,并要求守墓几月,梁武帝怕儿子荒废学业,就命昭明太子跟随沈约到乌镇来读书。
为此,就在乌镇造起一座书馆。
萧统来到乌镇,见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景色诱人,便终日游玩嬉戏。
沈约治学严谨,见太子不认真读书,便对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我回乌镇过年,轿子经过青镇一座庙,被庙前一群百姓挡住了去路,我吩咐停轿查询,原来庙里冻死一个十多岁的小叫花子。
围观的百姓说,这小叫花子父母早亡,无依无靠,白天沿街乞讨,夜晚宿在庙堂。
但他人穷志不穷,讨来的钱,除了买吃的,余下的都用来买书,在佛殿琉璃灯下夜读。
可是一夜西北风,竟夺去了他年幼的生命。
我当时进庙一看,只是这小乞丐虽然面孔瘦削,却眉清目秀,他仰面躺在稻草堆里,身体已经冻僵,左手还拿着一本书。
他是有志于学,至死还不忘读书呀……”沈约说完此话,昭明太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从此,昭明太子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了有名的文学家。
后来,沈约把主坟迁至京城,把他在乌镇的府第捐为白莲寺,萧统拾馆为寺,这就是后来的密印寺。
明朝万历年间,驻乌镇同知全廷训,在白莲寺门前建了一个石坊,题为“六朝遗胜”。
里人沈士茂题书“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
浙江乌镇

浙江乌镇乌镇,为浙北平原上一方古朴清雅之地。
她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璀璨瑰丽的文化财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着自己的辉煌。
沿着古镇幽长的石板路,来找寻她独特的水乡风韵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带你走进晚清乌镇的时空。
乌镇的历史悠久而灿烂,六千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此创造着那个时代的文明,镇东郊潭家湾古文化遗址可以作证。
春秋时,乌镇为吴疆越界,战事频繁,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御越国,故得名乌戍。
从此,纳入国家的政治建制。
唐咸通十三年(872)始建镇。
宋嘉定年间,以车溪(今市河)为界分为两镇,市河以西为乌镇,属吴兴县(今湖州市)市河以东称为青镇,属桐乡市。
新中国成立后,即1950年,乌青两镇合并,统称乌镇。
乌镇,曾是周边地区的集商重地,规模鼎盛时达十万人之多,从现存的清末民初的建筑格局与整体风貌来看,就足见当时街肆的繁华。
历史上也曾有“一观二塔三宫六院九寺十庵”之说。
可见,历史上的乌镇文化灿烂。
经过岁月陵替,风雨沧桑,而保存下来的十几万平方米的江南典型水乡民居群及十几座古桥梁,诉说着古镇的清纯与从容。
同时,古镇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盾故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潭家湾遗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三处:六朝遗址,唐代银杏,修真观戏台。
乌镇历来文人荟萃,人才辈出,如梁昭明太子及其老师沈约,一代丞相裴休,陈与义,更有藏书家鲍延博,光绪帝老师夏同善,近代文学巨匠-茅盾,沈泽民,严辰,严独鹤,孔另境等曾游学或寓居于古镇。
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乌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有了她在江南古镇中的地位。
为了使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永久延续,让古镇灿烂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重现光彩,1999年5月,经过二年之久的酝酿,桐乡市委,市府作出了把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作为桐乡发展第三产业,建设文化名市的重要举措。
为此,市委,市府组建了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并发动十三个经济实力雄厚的部门和单位组建了股份有限公司,具体实施对千年古镇乌镇的保护整治与合理开发。
古老的经典传说

古老的经典传说从古至今已然发生过很多传奇故事,那些或英勇或悲壮或凄美的事迹虽已离我们远去,但百姓们会将它们流传下来,风靡人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其中一些的古老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古老的传说故事一:苗族百褶裙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蚩尤居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人民生活富庶。
这,不仅仅因为蚩尤治国有方,而且还因为他英勇善战,体恤臣民。
与此同时,还因为他有一件十分了得的秘密武器------“劲多宝剑”。
此宝剑不但锋利无比,而且威力无穷,哪怕千军万马强敌如林,只要挥动“劲多宝剑”,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多么数倍于我的力量都会成片地倒在它的威力之下。
因此,蚩尤名声显赫。
人民爱戴他,其他的族长都来朝贡他,纷纷与他签署友好条约,有的还主动与他结成“秦晋之好”。
由于蚩尤的威信和地位一天天的在扩大,于是有人就一心想打垮他,继而接管他的大片肥沃的土地,汉王也是其中之一。
他为了打垮蚩尤,于是他假惺惺地去和蚩尤套近乎,还把自己一个长得如花似玉的女儿许配给蚩尤为妾。
目的是想让女儿充当“间谍”,刺探蚩尤的军事部署并窃取他的秘密武器-----“劲多宝剑”。
汉王的女儿嫁给蚩尤以后,表面上装得十分温顺、勤劳,暗地里却一心麻痹蚩尤,同时暗暗观察蚩尤存放宝剑的地方。
三年的时间过去了,汉王的女儿始终找不到蚩尤藏剑的场所。
又三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们生育了一个小男孩。
一天,蚩尤有事外出,家里只剩下汉王的女儿在家照看小孩。
这天小男孩整天的哭闹,任凭汉王的女儿怎么诓、怎么哄,小孩就是止不住哭声并且小手不住的指着天花板。
汉王的女儿觉得奇怪,上楼去一看,原来蚩尤的秘密武器“剑多宝剑”就藏在这里。
大喜过望的汉王女儿,迅速取出宝剑,用狗血和女人的尿泼洒在上面(民间传说,狗血和女人尿能使神力失去灵验),然后又悄悄地把它放回原处。
做好了这一切,汉王女就千方百计地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她的父王,叫她的父王带兵前来攻打蚩尤。
乌镇路桥的传说故事

乌镇路桥的传说故事
在苏杭运河的中段,乌镇北边,有一座横跨运河的三孔石桥,名叫思姑桥。
相传,在清朝道光以前,这里原来没有桥。
那时,从乌镇到江苏平望,只能走水路。
民合乡有个五姑娘,原是嘉兴秀水人,父母早亡,叔叔把她卖到南浔镇一家富户做丫头。
成人后,又被富户卖给民合乡一户庄稼人家当媳妇。
一年后,丈夫死于瘟疫。
年轻就守寡的五姑娘,从此常年吃斋,修行积善,立志完成募款造桥的大业。
谁知,她捐募到花甲之年,才募集到一千块银元,造大桥费用的一半还不到。
五姑娘思来想去,就想到了富户很多的南浔镇。
然而,富户都爱钱如命,轻易不肯施舍。
五姑娘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她炒了十斤大米,又把它碾作粉,然后制作成面条一样的炒米条。
把这些炒米条夹在佛柴之中。
准备妥当后,五姑娘雇了一条小船,来到了南浔。
五姑娘每到一户富户门前,就跪地叩头烧香,端出黄袋里的佛柴,捧在手心念佛化缘,不管风吹日晒,这样沿南浔大街化过去,有时一跪就是七天。
这些富户感到奇怪,这老太终日不进食,莫非是神仙下凡?他们就问她缘由。
五姑娘说:“我是活佛,跪地化缘,为的是建造一座连接江浙两地的大桥。
”富户一听活佛跪地化缘造桥,赶紧你一百我二百地捐起款来。
没几天,两千两银子就募齐了。
五姑娘怕露
了破绽,当夜驾起小船回到乌镇。
原来五姑娘七天不食人间烟火是假的,她是趁人不注意,边跪地念佛,边把夹在佛柴中的炒米条往嘴里送。
就这样,一座长达八十公尺的跨河大桥终于建成了。
人们为了纪念五姑娘造桥,就把这座桥取名为“思姑桥”。
似水年华与乌镇的故事

似水年华与乌镇的故事似水年华,乌镇的故事,这两个词汇似乎总能勾起人们心中那份淡淡的怀旧情绪。
乌镇,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承载了无数人的美好回忆。
本文将为您讲述似水年华与乌镇的故事,带您领略这座古镇的风情。
一、乌镇的历史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古镇始建于唐朝,因土地肥沃、水系发达,逐渐发展成为商贸重镇。
乌镇以水为街,以岸为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二、似水年华的拍摄2001年,著名导演黄磊执导并主演了一部名为《似水年华》的电视剧。
该剧以乌镇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这部剧让乌镇走进了更多观众的视线,也让乌镇与似水年华紧密相连。
三、乌镇与似水年华的故事1.乌镇的古建筑乌镇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似水年华》的拍摄,让乌镇的青石板路、古桥、古巷、古宅等元素成为剧中爱情故事的见证。
2.乌镇的水乡风情乌镇的水乡风情是《似水年华》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剧中男女主人公在乌镇的小桥流水间相识、相知、相爱,展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
3.乌镇的文化底蕴乌镇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还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
在《似水年华》中,乌镇的文化底蕴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剧中人物在乌镇感受着岁月静好,传承着乌镇的文化精神。
四、乌镇的现状随着《似水年华》的热播,乌镇成为了游客心中的旅游胜地。
如今,乌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注重保护古镇风貌,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这座古镇的魅力。
总结:似水年华与乌镇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时光、爱情和文化的美好回忆。
乌镇,这座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古镇,将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乌镇的历史文化故事

乌镇的历史文化故事1. 引言乌镇位于中国浙江省桐乡市,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六大水乡之一,乌镇以其独特的水系、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乌镇的历史文化故事。
2. 建镇初期乌镇始建于唐朝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当时,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乌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
这里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商人前来经商。
同时,乌镇还是南北交通要道上重要的渡口之一。
3. 水系布局乌镇以其独特的水系而闻名于世。
整个镇区被东西两条河流穿过,河道纵横交错、环绕全城。
河道两岸是连片分布的民居和商铺,形成了独特的“街巷式”布局。
这些河道在过去起到了重要的运输和交通作用,如今也成为了乌镇的一大景观。
4. 建筑风格乌镇的建筑风格以传统的江南水乡建筑为主,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传统的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以青砖、红墙为主要材料,屋顶多为青色琉璃瓦。
建筑外观简洁典雅,内部布局合理。
一些富有特色的建筑还采用了亭台楼阁和花园等元素,更加美化了整个镇区。
5. 历史名人乌镇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文学家施耐庵。
施耐庵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小说《水浒传》的作者之一,他在乌镇度过了大部分时光。
他笔下刻画出了许多英雄豪杰和普通百姓的形象,使得《水浒传》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6. 文化活动乌镇举办了许多传统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其中最著名的是乌镇戏剧节。
每年的乌镇戏剧节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戏剧团体,他们在这里演出传统和现代戏剧作品,使得乌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戏剧交流平台。
7. 保护与发展为了保护乌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01年,乌镇被列入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后,政府加大了对古建筑的修缮力度,并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8. 旅游资源如今,乌镇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乌镇有哪些传说故事

乌镇有哪些传说故事乌镇作为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之一,具有典型的乡土风貌与鲜明的地方特色。
那你知道乌镇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乌镇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乌镇市河西岸,有棵古老银杏树,树又高又大,要三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古朴苍劲,十里外就可望见树顶,古银杏从唐代传到现在,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这棵银杏,与唐代一位英雄有关。
唐宪宗元和年间,有个英勇的,姓乌名赞,人称乌。
乌爱国爱民,武艺高强,英勇善战。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实力渐弱,地方官吏飞扬跋扈,纷纷割据称王。
当时,浙江刺史李琦也要称霸,就举兵叛乱,致使这一带兵荒马乱,百姓无法生活。
皇帝就命乌赞同副吴起,率兵讨伐,他们穷追猛打,直打得叛军望风而逃。
当官兵追赶到乌镇的车溪河畔时,李琦突然挂出免死战牌,要求休战。
乌就地扎营,待机再战。
谁知就在当天深夜,叛军却偷袭营地,乌奋起迎战。
李琦向后退到车溪河边,从一座石桥上飞快逃过。
乌越马上桥,被一阵乱箭把乌及他的青龙驹射死。
原来李琦在桥堍下设下陷阱,暗害了乌。
吴起赶来,杀退了叛军,把乌埋葬在乌镇车溪河西,为他堆坟立碑。
说也怪,就在当天夜里,人们看到乌在新坟上,射出点点闪光的红光,还传出阵阵的战马嘶鸣。
第二天,坟上冒出一株绿叶银杏,很快就长成参天大树,奇怪的是这棵银杏从来不结果实。
大家说,这银杏是乌化身。
由于平定了李琦的叛乱,百姓免遭战乱之苦。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热爱国家的,在乌镇建造了一座乌庙,并在庙中悬挂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大树属”五个字。
乌也从此成为保佑当地百姓的地方神。
乌镇传说故事:乌镇水阁的由来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一样,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谓“人家尽枕河”。
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乌镇居民就这样世代伴水而生,枕水而眠。
早先,这里是没有水阁的。
事情还得从一场官司谈起。
乌镇南栅浮谰桥附近靠下岸河边,有一家豆腐店。
乌镇传说故事

乌镇传说故事古镇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衷之选,乌镇当之无愧的受到了大家的青睐,但其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那你知道乌镇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乌镇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乌镇传说故事:张冠李戴“杭白菊”桐乡素有“杭白菊之乡”的美誉。
其所产杭白菊占全国饮用菊总量的十分之九,产品畅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名声远扬,无人不知。
然而,桐乡产的白菊为何以“杭”字冠之?却鲜为人知。
原来“杭白菊”称谓的来历,竟与一则徽帮茶商与南洋老板斗智的传说有关。
早在二十年代,桐乡的白菊花就以其色、香、味、形“四绝”,成为饮用菊花之佳品,被当时的一位安徽茶商汪裕泰转手销往新加坡等南洋国家。
而桐乡本地的菊花经销商是朱金伦办的一家烟菊收购行。
晒红烟和白菊花都是桐乡的著名土特产,朱金伦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火红,并通过徽帮茶商汪裕泰的口岸关系,出口南洋。
朱金伦从农民手里把晒干的菊花收购进来后,要经过精心的处理、加工和包装。
菊花是一种极易霉变和虫蛀的物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包装储存是个难题。
朱金伦把菊花用牛皮纸手工封包,每一市斤一包,并按茶商汪裕泰的吩咐,贴上商标和使用说明。
然后,拿来一只只肚大口小的甏,先放在炭火上烤一烤,驱赶掉甏里的潮气,再把一包包菊花一层一层地放进甏里,每层之间放上一些包裹好的生石灰,用于吸潮,最后密封甏口。
于是一甏甏桐乡产的菊花便千里迢迢运往南洋。
南洋商人梁老板收到徽帮茶商汪裕泰发出的第一批桐乡菊花,仔细验收。
一打开甏的封口,菊花的阵阵清香飘逸而出。
拿出来一看,一包包方方正在,干干燥燥。
只见每个封包上都贴着一张绿色的招贴纸,“蝴蝶牌杭白菊”几个字跃然纸上,下面是一段介绍产品的文字:“杭白菊者,冬苗、春叶、夏蕊、秋花,被受日月之精华,四时之灵气。
常饮菊花茶,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
”产家落款是“杭州西湖金伦茶菊庄”。
有趣的是在落款下面还有一段引人注目的文字:“本庄不惜巨大工本,在西子湖畔购地数千亩,聘请工匠,精心栽培,所产茶菊,非同一般,欲买正宗杭白菊,请认准蝴蝶牌商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镇的民间传说故事
江南水乡古镇是人们放松身心的热衷之选,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乌镇,也受到了各地游客的喜爱。
那你知道乌镇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乌镇的民间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乌镇的民间传说故事:夏同善洗冤1873年,浙江发生了“杨(乃武)葛(小白菜)冤案”,省,府,县三级七番,屈成冤案。
第二年,杨的妻子和姐姐赴京城告状,要求伸冤。
夏同善会同28名官员联函奏请交刑部复审,获慈禧太后恩准。
两年后,杨葛冤案真相大白,与冤案有牵连的数十名贪官有的被革职,有的被查办,天下皆知。
乌镇是夏同善外婆家,他读书全赖外祖父所藏典籍,故1856年当他进士及第,钦点翰林时,便将“翰林第”匾挂在了外婆家的大厅上。
由于夏同善是参与此事中官职较高者,又是关键人物,一时名震江南。
传说杨葛冤案昭雪后,裕亲王十好奇,一个小小女子,竟将大清朝数十名官员革去顶戴,便要刑部带小白菜来面察。
那小白菜脸色虽憔悴,却难掩风姿,裕亲王起了同情之心,问她可有要求,小白菜便说出了在牢里许下的心愿:谁为我洗清冤情,情愿服侍他终生。
这话可难住了裕亲王,因为皇上有旨,小白菜应进庵堂了却余生。
裕亲王想了一下,就有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让小白菜赴乌镇翰林第侍候
夏同善母亲三个月,但要不见天日的来去。
三个月后,进庵堂了却余生。
乌镇东栅翰林第有一间没有窗户的房子,后门连着长廊,就是为小白菜“不见天日”地来去而修建的。
乌镇的民间传说故事:三珍斋酱鸡乌镇三珍斋酱鸡历史悠久,遐迩闻名,由于兵灾人祸,也曾几起几落,令人感慨。
清朝初年,有名厨许某者,用独特配料和工艺烧制卤味,尤以酱鸡,熏肠和夸肠最为脍炙人口,有乌镇三珍之誉。
早年小店,无有店号,只以“许官酱鸡店”为号,所售酱鸡称之为“许鸡”,销售见好之后,难免同行嫉妒,吴语“许”和“死”同音,竟称之“死鸡”。
而且有人造谣诽谤,竟说是店主人为了牟利,常收购瘟鸡,以次充好,幸亏两开间的作坊和店堂设在应家桥北堍下岸,活鸡宰杀都在隔壁“大桥洞”上操作,在众目睽睽下谣言不攻自破。
有好心者劝店主人要注意形象,建议将“许鸡”改为“五香酱鸡”,店号改名“三珍斋”。
从此,三珍斋叫出了名,但是“五香酱鸡”顾客们嫌其拗口,大家叫“酱鸡”。
习惯成自然,于是,在乌镇,三珍斋就有酱鸡;酱鸡就是三珍斋的。
三珍斋一直沿用祖传老工艺烧制酱鸡,用的佐料是陈酒(黄酒)、晒油(酱油)和香料,经过常年烧鸡的卤汁,因其珍贵和浓汁,内行人称之谓“老膏”。
非到过于浓稠时,才加些适量的水,通常在每次烧制酱鸡时只加陈酒,晒油和香料。
所以,“生胚”放入老膏中烧制,非但本身所含有汁水不外溢,反而吸取了老膏中的精华,烧成的酱鸡,色泽红亮,皮肉酥嫩,更有夏天不易馊,冬天不易冻的妙处,自然成
了盘中珍品。
积几十年的老膏,自然是一般卤味店难以攒积的。
这是三珍斋酱鸡得天独特之处。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在乌镇征战,中市之三珍斋尽毁,传家老膏也荡然无存。
这时的店主人名许天珍,战乱平定之后,天珍自知年老,更认为家业不兴,缘于杀生(宰杀鸡鸭)太多所致,无意再操祖业。
可是乌镇及其周遭的乡镇民众吃惯了“三珍斋”,客商临镇,仍到处打探“三珍斋”下落。
后由许天珍的徒弟黄阿五,征得师傅的同意后在原址复业,仍旧用三珍斋店名,但是由于老膏已失,所以一时间口味不及既往,好在老主客能够体谅,新主客有不知原委,只知“三珍斋”就是好,故老店新开,生意依然火红。
不久,许天珍的另一个李姓的徒弟在三珍斋北首上岸也开设了一爿卤味店,取名“凤珍斋”。
虽然质量相同,但是人们仍旧相信老字号;;三珍斋。
这大概就是现在商店所说的名店效应。
数年之后,三珍斋老膏形成,但为量不多,所以用老膏烧制的酱鸡尤为珍贵。
再历十多年之后,才全部用老膏烧制,然而产量还是有限。
店主人为了维护声誉,不再烧制和出售不用老膏烧制的酱鸡。
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三珍斋酱鸡的名声越传越远。
凡是外来的客商达官,均以能买到尝到三珍斋酱鸡为荣,否则和不到九江楼、访卢阁一样,称不上真正到了乌镇。
茅盾等旅外著名人士,每次来乌镇都要带去一批三珍斋酱鸡去馈赠亲友。
20世纪的30年代,店主人黄昌贵在乌镇旅沪人士徐冠南,卢涧泉、严独鹤等人的怂恿和支持下,在上海北京路和梵皇渡路的商场租
了几个柜台开设了上海经销处。
其产品在当年的上海卤味品中如鹤立鸡群,轰动了全上海。
可惜好景不长,全面抗战爆发,乌镇沦陷,轮船停航,旅途险阻。
黄昌贵只好忍痛割爱,关闭了上海经销处。
幸亏对乌镇老店影响不大,抗战胜利之后,营业依然兴旺,但囿于时局动荡不安,上海经销处未去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工商业改造和各项运动,三珍斋归并入乌镇食品公司。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忽视产品质量,销势日益窘迫,而原有老膏不注意保养,越来越少。
至“文革”时期,不要说老膏,连“三珍斋”店号亦属“四旧”之列而加以取消,传之近百年的黑底金字招牌也被砸烂。
20世纪80年代初,乌镇又开始酱鸡生产,也恢复了“三珍斋”店号,在原地由一陆某职工烧制经营,后来又有乌镇食品公司另设作坊烧制,但是质量仍旧今非昔比。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公司另建新厂房,挖掘传统工艺,力求恢复原有风味,传统美味也在逐渐恢复。
乌镇的民间传说故事:乌镇分水墩分水墩在乌镇北栅外,车溪、烂溪和横泾港交汇处偏东,说它分水,名符其实。
最早没有建楼阁,仅是一个水中的高阜地,“墩”者,土丘也,据说是早年的“风水”设施。
它地处三水之汇,又是两省、三府、七县的分界处,所以地理位置就十分显要。
自明代以来,视之为“以固风气”的镇物,与之东西相峙的是太师桥,桥下是横泾港的出口,以横泾港为界河,桥北就是江苏地面了,
属地是苏州市辖的吴江县。
沿烂溪塘落北,迤东有一水相隔,河北是嘉兴市属的嘉兴郊区。
而1950年前乌镇又以车溪为界东属桐乡,西属湖州市管辖的吴兴县。
历经区域和建置变更,而今是两省、三府(市)依旧,县境已由早先的七县变成吴江、嘉兴、吴兴现称练市区)、桐乡四县。
三水汇合处,水面开阔、水流湍急,大旱不涸,风起浪涌,历来为行船险要之处。
土墩始于何年,文史无考。
据载,“宋盛时,水口设有罗星”,指示航行。
明万历初年(1573年),同知罗斗听信“风水先生”的讲义,认为此“地为两镇之尾闾,须设关拦以固风气”。
于是倡兴在墩上造阁,供文昌君像。
文昌君又名文昌星,是主宰人世功名、利禄的尊神,是致力读书取仕者的偶像。
罗斗官声不错,此举更合两镇民众的心意,银两建材迅速筹备。
将旧有土墩“稍拓而东,筑石埠,四周绕以石栏”,“阁下萧龙王像”。
萧龙王主宰内河、湖、泊水政,可策行船安全。
以此推测,当年墩上建的是楼阁。
于明万历九年六月竣工。
以后同知全廷训、于琨、宪副徐汝泽都倡捐修葺,这些地方官都把维护分水墩当作“以固风气”为民造福的好事。
后徐冠南于民国8年(1919)倡修寿圣塔之余,重建分水墩,里人卢学溥等力助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