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_模板
14.《驿路梨花》ppt课件(共47张)

第31页,共47页。
五件好事(hǎoshì)
• 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第32页,共47页。
五件好事(hǎoshì)
•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暮色 夕阳西下 一弯新月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序,其中
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茅屋,梨花姐妹 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保持的过程 来看,文章又是倒叙。
第10页,共47页。
记叙的顺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 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时间顺序来写就是(jiùshì)顺叙。一 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 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例如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 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 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第7页,共47页。
默读课文,然后划分段落(duànluò)层次。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划为5部分。 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 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我们”水足饭饱之后, 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我们和老猎人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
插叙
第36页,共47页。
瑶族老人 借住 2
照看小茅屋
这样(zhèyàng)写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
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第37页,共47页。
第15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1张PPT)

七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宋】陆游
新课导入
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 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 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古代专门给马车之类通行的道路,也做驿道。 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竹篾:成条的薄竹片。 简陋:简单鄙陋;不完备,不周全。 修葺:修理(建筑物)。 折损:损伤;损失。
重点拼音
喷香(pèn) 修葺(qì) 简陋(lòu) 陡峭(dǒu) 恍惚(huǎng)
竹篾(miè) 菌子(jùn) 麂子(jǐ) 撵走(niǎn) 火塘(táng)
创作背景 知识目标:
《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 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 11月27日《光明日报》,这是作者在 特殊年代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折 磨、重新舒展开写作的双翼后,情不 自禁抒发的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 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 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重点词语
拓展细节
驿路,课文指过往 行人所走的道路。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 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其作品 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 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 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 学《覆盖再覆盖》等。
然而他不是,那么主人到底是谁?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26张PPT)

实写,“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结构上照应了题目,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思考探究
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1、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2、全文线索,贯穿全文,使结构更严谨。3、“驿路梨花”引用陆游的诗,增添了文化韵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自然之美和人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悬念的设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运用梨花双关,笔墨饱含深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了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实写,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二写梨花(6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的身上。)
zhài
niǎn
káng
yì
dǒu qiào
Lù sù
miè
lòu
qì
zhé
字词积累
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著有短篇小说《边塞亲人》《驿路梨花》等。1950年春,作者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南生活。
创作背景
作者经历了”文革”,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5月的一个下午,作者刚睡醒,慵懒地读一本《宋诗选》,读到陆游的“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时,作者想起了云南大山深处的梨花林,以及和梨花有关的人和事。一股无形的力量使作者重新提笔,创作了《驿路梨花》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28张PPT)

梨花的妹妹吗?
瑶族老人吗?
解放军叔叔吗?
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作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是否把答案一下子就告诉了我们?
小组讨论:
作者巧设
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误会一: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说不是)误会二: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方便过路人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后的)某晚上及第二天早上
(十多年后的)某天晚上及第二天早上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十多年前路过时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至她出嫁前
主人是他??
瑶族老人是送粮食的!
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插叙的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1、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更深刻;2、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PERSONALRESUME
驿路梨花
彭荆风
PERSONALRESUME
第四处: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第五处:充满朝气的哈尼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精品】实验中学经典读书活动课本剧《驿路梨花》剧本

《驿路梨花》剧本旁白: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大屏幕显示暮色中的群山)(我和老余疲惫地出场)我(小声嘟嘎):不会在这露宿了吧。
老余:(手指前方)看,梨花!(大屏幕显示梨花)(我看)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呀!眼看天色不早了,我们要抓紧了!我(点头赞同):是呀,是呀。
(老余拿出手电筒,两人边走边找人家。
发现人家,<大屏幕显示小茅屋>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两人推开门进去。
)旁白: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有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我:(从大竹筒里舀起水)好喝,清凉可口。
老余:(拿手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一圈)你快看!这里有一行字一一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还有辣子呢!我:这也太好了吧,今晚不但不用深山露宿,还可以烧火做饭,更不用饿肚子了,想想就舒服,我们就在这里过夜吧。
老余:好。
(大屏幕显示小茅屋里,我和老余坐在屋里的木头桩上)我:这家主人想的真周到,真得好好谢谢人家才行,你说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吧。
(瑶族老人背着粮食出场,推开门准备进)(我和老余赶紧起身去门口,同时拉住老人的手)我、老余齐声说:谢谢您!谢谢您!我:我们赶路累坏了,要不是有您盖的这间小茅屋,这大黑天的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老余接过粮食进门,倒水、端水给老人)老人:我不是主人,我也是过路人呐。
我:老人家屋里坐。
老余:(把水给老人)走累了吧,喝点水吧。
老人: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我是来给主人家送粮食的。
我:主人家是谁?老人:不晓得。
我:粮食交给谁呢?老人:挂在屋梁上。
我: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驿路梨花(精简版)

荆 风
驿 路 梨 花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代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译文 武巨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驿道;大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 驿站;现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走近作者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1929年生,1949年夏参
加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来,他一 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 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如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
系起来。同时,引用诗句,增添了文化韵味。
哈
尼 族
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试从课文中找出一句 话来概括本文的中心。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归
小说主要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
纳
茅屋的故事,生动展示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
主
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
3.弄清顺序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按照他们出场的顺序列出他 们的名字?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
(梨花)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指出上述人物依次为路边小茅 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试填写下表)
人物
《驿路梨花》课件(41张PPT)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
彭荆风(1929-2018),中国当代军旅作家,代表小说有
《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 等。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章
通读全文,梳理文章脉络。 1.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
谁? 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串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学习任务一:梳理文章
学习任务二:按层次分析课文
3.“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梨花之景”?心情怎样?
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下梨树林的舒适环境,充满诗情画 意,渲染了优美、柔和、舒适、清幽的氛围,以美景衬托出 “我们”看到希望后的愉悦心情,也为小屋的出现作了铺垫。
学习任务二:按层次分析课文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天色已晚,人迹罕至,只得露宿。
猜测小屋主人的身份,写出“我们”对小屋主人的感激, 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这家的主人是谁,是干什么的”,为下 文误会的产生埋下伏笔。
课堂小结
通过景物描写,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来到了美丽的梨 花林,有了一次美丽的奇遇;通过情节初探,我们不禁对作 者提出的悬念产生了深深的好奇。小屋的主人是什么身份, 接下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留待下节课继续深入探寻。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 写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文标题的深刻含义。 3.理解“梨花”这一意象的内涵,学习优秀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故事梗概,厘清故事内容和篇章结构,体会行文的妙处。 2.理解“梨花”这一意象的内涵,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春天一到,万物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 人们无限遐思。
1.学生浏览图片: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 诗句呢?
驿路梨花课文内容

驿路梨花课文内容
《驿路梨花》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
以下是课文内容:
“我”和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借宿一天的经历。
包括行山之苦与焦虑、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瑶族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们的故事。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
有灯也没有人声。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 “不晓得。
”
这篇小说是彭荆风在特殊年代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开写作的双翼后,情不自禁抒发的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阅读原文或查阅相关教辅练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妄自菲薄)
2.塞()
(以塞忠谏之路)
3.行
(行阵)
(性行淑均)
4.否()
(陟罚臧否)
5.遗()
(以遗陛下)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课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诵课文,尽量背诵。
2.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二,讨论一下一些问题:
1,文章为了吸引读者设置了悬念,找出文中的悬念?
总结,明确:
两次想知道茅屋的主人,三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几次写道梨花?哪一次是实写,哪一次是虚写?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赞美雷锋精神,衬托人物心灵的美好。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小茅屋的?茅屋的设施反映了茅屋主人怎样的品质?
《驿路梨花》_模板
教学重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人方法。
2,作者巧妙的构思。
3,雷锋精神影响。
预习要求: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给下列字注音。
撵驿路陡峭.竹篾简陋悠闲恍惚修葺
教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2,板书课题:《驿路梨花》
解释:驿路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按时间顺序复述: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
疏导:注意课文的注释1
解释驿路,驿站
解释题意
板书:
总结并明确:
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都在雷锋精神的影响下默默地为人民服务,他们都是茅屋的主人。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点击浏览该文件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
[有]通“又”,表余数。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三军]指全军。【庶】差不多。
【职分]职责。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实现。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4,讨论以诗句结尾的好处
明确:点名中心,赞美雷锋精神。
集体订正
疏导:
1,查字典,了解什么是悬念?
2,老师举例说明悬念。
3,指导学生口头作文,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
指导:讨论课后练习二的第3题。
指导:讨论课后练习二的第一题
三,总结全文,讨论课后思考题。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崩殂(cu2)疲弊bi4陛下(bi4)恢弘(hong2)妄自菲薄(fei3bo2)以塞(se4)驽钝(nu3)
陟罚(zhi4臧否(zang1pi3)裨补阙漏(bi4que1)郭攸之(you1)费祎yi1行阵和睦(hang2)长史(zhang3)猥自(Wei3)夙夜忧叹(su4)以彰其咎(jiu4)咨诹(zou1)以遗陛下(wei4)斟酌损益(zhen1zhuo2)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请学生翻译第5段。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布置课后作业:
1,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总结: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明确:倒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文章的安排材料的顺序;文章的主题;直接写和间接写……
三,学生快速地阅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按照他们出场的顺序列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哪些是直接写,哪些是间接写?
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人物事情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1.益州疲弊2.盖追先帝之殊遇3,恢弘志士之气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6.由是感激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l,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诵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质疑。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
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
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明确:
疏导:
一开始就知道茅屋的主人的好还是最后知道茅屋主人好?
课文顺序复述: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总结第一课时:
思路,基本内容,雷锋精神就像盛开的梨花,绽放在祖国的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