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明园看中国园林建筑
圆明园建筑核心理念

圆明园建筑核心理念引言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处伟大的皇家园林,其建筑核心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圆明园建筑核心理念的背景、特点以及影响。
背景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原为清朝皇室园林,始建于清雍正年间。
它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圆明园曾经占地数百万平方米,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前园、后园和西郊。
建筑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园林,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
建筑核心理念1. 和谐统一圆明园建筑核心理念的第一个方面是和谐统一。
古代中国人认为,自然与人类应该和谐共处,建筑应该融入自然环境中,与自然一体化。
因此,圆明园的建筑设计首先考虑的是与周围景观的和谐统一。
例如,园中的建筑布局采用了回廊、亭台、桥梁等传统建筑元素,与园中的水景、山石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景象。
2. 自然至上圆明园建筑核心理念的第二个方面是自然至上。
古代中国人崇尚自然,视自然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圆明园的建筑以尽可能保护并利用自然资源为原则。
园内的建筑均以自然材料为主要构建元素,如木材、石头、陶瓷等。
建筑风格注重自然的流动与变化,以此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3. 寓意与象征圆明园建筑核心理念的第三个方面是寓意与象征。
古代中国人赋予建筑以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通过建筑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理解。
圆明园的建筑中充满了各种象征性的元素,如瑞兽、巨大的宝塔、装饰华丽的宫殿等。
这些象征意义的元素赋予了建筑更深层次的意义,并让整个园林显得更加神秘而庄重。
4. 探索与发展圆明园建筑核心理念的第四个方面是探索与发展。
古代中国人认为,建筑不应该是静止不变的,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因此,圆明园的建筑设计非常注重创新与独创性。
在建筑风格上,圆明园吸收了中西文化的精髓,取得了古今中外的建筑艺术成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影响圆明园建筑核心理念对中国园林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圆明园的造园艺术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圆明园的造园艺术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美学追求的体现。
而圆明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更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探讨圆明园的造园艺术,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进行对比与分析。
一、圆明园的建造历史与文化背景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占地广阔,由清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相继修建。
它是仿照中国南方园林的格局和风格而建造的,其中融入了许多中外艺术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风采。
园内建筑精美,水景宏大壮丽,被誉为“万园之园”。
二、园林的整体布局与设计理念圆明园采用了传统园林的布局形式,包括“百花亭”、“长春园”、“绮春园”等著名景点。
它们每一个都紧密结合着周围环境的自然特点和地理优势,形成了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
通过山水相连、布局错落有致的手法,使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连贯流畅、层次分明的美感。
三、园林中特色景点的设计与艺术价值圆明园以其独特的景观和景点,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独特的美学观点和审美追求。
例如,“乾清宫”是圆明园中最具规模和艺术价值的建筑之一,它巧妙地运用了中式建筑的构造和西方文化元素的装饰,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融合之美。
四、园林中的意境表达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注重创造一种能够表达情感和意境的空间,圆明园也不例外。
园内的假山、水景、建筑等元素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意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美学的独特追求。
圆明园展示着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仅是一种园林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对生活和人文的赞扬。
五、圆明园在传统园林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圆明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代表之一,其造园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的建造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皇家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更是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美学的追求的体现。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布局形式以及意境表达等方面,都对后来的园林设计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综上所述,圆明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杰出代表,其造园艺术与传统园林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请以圆明园为例详细论述中西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造园原则造型艺术及总体

请以圆明园为例详细论述中西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造园原则造型艺术及总体中西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造园原则、造型艺术及总体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圆明园为例,我将详细论述中西古典园林的这些方面。
首先,中西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不同。
中式古典园林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注重自然、和谐和精神内涵的表达。
而西式古典园林则更加注重对称、秩序和对人造景的控制,追求思想、宗教或历史主题的表达。
其次,中西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也存在一些区别。
中式古典园林注重“四畏”原则,即畏高、畏繁、畏妍、畏囚,力求塑造出淡雅静谧的氛围。
而西式古典园林则注重对称、秩序和比例感,强调对空间和线性排列的精确处理。
造型艺术方面,中西古典园林也有所不同。
中式古典园林重视以奇巧玲珑的布局和互不相同的景观元素来展示自然美和情趣,追求的是“带墨”的构图和空间效果。
而西式古典园林注重建筑和雕塑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强调对称和秩序感。
同时,西式古典园林还借鉴了罗马和希腊古典建筑的柱廊、圆形剧场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总体上来说,圆明园作为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既有中式古典园林的自然表达和精神内涵,又融入了西式古典园林的对称、秩序和造型艺术的特点。
圆明园占地广阔,由南苑、长春园和万春园三个主体元素组成,各个景点之间通过湖泊、河道、山岳和廊堂等相互连接。
整个园林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和浩渺的气势。
圆明园的造园理念是以自然为主,注重景观元素的多样性和景点的互通有无,力求打造出一个宜人的自然环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在造园原则上,圆明园注重畏囚原则,通过设置缺口和转角等手法,以求给人一种广袤无垠的感觉。
同时,园内的造景元素也注重景观的对称和秩序感。
在造型艺术方面,圆明园结合了中西古典园林的特点,既有中式园林的奇巧玲珑和情趣,又有西式古典园林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园内的建筑和雕塑采用了古典的造型和装饰,展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总体而言,圆明园作为一座典型的中西古典园林,不仅体现了中式古典园林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也展示了西式古典园林的对称、秩序和造型艺术。
圆明园的建筑特点

圆明园的建筑特点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极为重要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积广阔,建筑特点独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介绍圆明园的建筑特点,并探讨其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影响。
1. 混合风格的建筑群圆明园的建筑特点可以总结为“混合风格”。
园内的建筑汇聚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貌。
在园内,可以看到传统的华丽宫殿、亭台楼阁,同时也有西方式的宫殿、雕塑和花园。
这种混合风格的建筑群,使园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2. 拥有丰富的装饰艺术圆明园的建筑以其精美的装饰艺术而闻名。
在这座园林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壁画、雕刻和彩绘作品。
这些艺术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辉煌,彰显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为园林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3. 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圆明园的建筑特点之一是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园林中的建筑物和景观都精心布局,尽量保持与周围的自然景色和谐统一。
园内有大片的湖泊、丰富的草木和流水,与建筑物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幅宜人的景象。
这种注重自然环境融合的建筑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观念,也使得园林更加宜人舒适。
4. 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作为一座建造于清代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不仅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也借鉴了西方建筑的特点。
园内的宫殿采用了欧式建筑的风格,并引入了西方的雕塑和园艺装饰。
这种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的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也为中国传统建筑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5.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尽管圆明园在19世纪的战火中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其建筑特点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圆明园的建筑特点不仅代表了清代建筑的风格,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圆明园建筑特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轨迹和审美观念,并加以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圆明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皇家园林,其建筑特点独特,以混合风格的建筑群、丰富的装饰艺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主要特点。
圆明园建筑的哲学原理

圆明园建筑的哲学原理圆明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其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原理。
圆明园的建筑以自然、和谐、亲近自然的理念为核心,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追求生态、宜居和宽容的设计理念。
首先,圆明园倡导自然的理念。
自然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园林建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圆明园在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力量。
园内有湖泊、山川、草木,使整个园区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建筑以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布局、花木繁茂等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
其次,圆明园注重和谐的理念。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圆明园建筑的重要原则。
园林中的建筑布局、景观设置、植被种植等方面都追求和谐的效果。
建筑群、景点以及山水景观都经过精心的规划和布局,体现了东方美学中的“以形制神”、“万物有灵”的思想。
建筑通过规矩而不拘泥于束缚,以求达到和谐的境界。
再者,圆明园追求亲近自然的理念。
亲近自然是中国传统园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方面。
圆明园的建筑融合了古建筑的经典之美和自然景观的自然之美,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园内的建筑以假山、湖泊、林木等自然元素为背景,使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产生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
人们在园林中行走、欣赏景观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艺术之美。
最后,圆明园的建筑体现了生态、宜居、宽容的设计理念。
生态是现代社会追求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圆明园建筑的追求之一。
圆明园的建筑布局和景观设计融合了自然元素,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
园内的湖泊、草木等生态要素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此外,宜居和宽容也是圆明园建筑的重要特点。
园内的建筑不仅注重美观,更重要的是注重人们生活的品质。
建筑的布局和功能设置都充分考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使人们能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舒适地生活。
总之,圆明园建筑的哲学原理体现了自然、和谐、亲近自然、生态、宜居和宽容的设计理念。
圆明园建筑核心理念

圆明园建筑核心理念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其建筑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精髓和哲学思想。
以下是圆明园建筑核心理念的主要内容:
1. 天人合一:圆明园的建筑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园林的布局和设计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
园中的山水、湖泊、建筑物等元素都被精心布置,使人们能够与自然亲近,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2. 人文情怀:圆明园的建筑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弘扬。
园内建筑的设计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艺术,融入了大量的文化符号和意象。
建筑物的形式、装饰、雕刻等细节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对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3. 皇家尊严:圆明园是清朝皇室的皇家园林,其建筑体现了皇家尊严和权威。
园中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
筑风格庄重典雅,展示了皇室的统治地位和权力。
建筑物的位置、形式和装饰都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荣耀。
4. 融合中西:圆明园的建筑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展示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对话。
园内的建筑物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风格和欧洲巴洛克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这种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总的来说,圆明园的建筑核心理念融合了天人合一、人文情怀、皇家尊严和融合中西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哲学和美学观念。
这些理念使得圆明园成为一座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园林建筑,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参观圆明园的收获和感悟

参观圆明园的收获和感悟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最近,我有幸参观了圆明园,这次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带给我很多收获和感悟。
参观圆明园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园内,我看到了许多古代建筑的遗址和重建模型,包括宫殿、亭台楼阁、廊桥等。
这些建筑以其雄伟壮观的气势和精美细致的工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了解到,古代中国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的规划和布局都充满了智慧和艺术美感。
通过参观圆明园,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参观圆明园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园内,我看到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如瓷器、书画、雕塑等。
这些文物无一不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特别被一件精美的青花瓷器所吸引,它的花纹精致细腻,色彩鲜艳,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参观圆明园,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和自豪自己的文化传统。
参观圆明园让我体会到了历史的沧桑和珍贵的和平。
圆明园在历史上遭受了无数次战火的洗礼,曾经是中国古代圣地的废墟,这令我感到非常心痛。
然而,在参观中,我也看到了曾经被毁坏的建筑正在一步步重建,历史的伤口正在慢慢愈合。
这让我想到了和平的可贵和文明的进步。
通过参观圆明园,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沧桑和珍贵的和平,更加珍惜当前的和平环境,也更加希望人类能够摒弃战争,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观圆明园让我对保护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圆明园的遗址虽然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但仍然能够展示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
这得益于人们对文物的精心保护和修复。
通过参观圆明园,我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观圆明园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感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圆明园中的建筑景观

圆明园中的建筑景观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它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景观而闻名于世。
圆明园的建筑景观包括了许多古建筑、花园和湖泊,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历史背景。
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中最著名的要数“三山五园”了。
这是圆明园的核心景区,包括了西山、东山和南山,以及五个园区,即昆明湖、万春园、绮春园、建福园和长春园。
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园林的布局和格局,形成了宏伟壮丽的景观。
西山是圆明园的主体山脉,也是园林的主要背景。
它以其险峻的地势和浩瀚的森林而闻名,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
在西山的脚下,有一个宽阔的湖泊,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是圆明园的主要景点之一,它是由著名的昆明湖改建而来,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之一。
湖中有许多小岛和亭台,构成了一个美丽而宜人的景象。
东山和南山则是圆明园的两个次要山脉,它们分别位于西山的东侧和南侧。
虽然规模不如西山大,但它们各具特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观和建筑。
在东山上,有一座古建筑群,包括宫殿、寺庙和亭台楼阁。
这些建筑群保存完好,展示了古代建筑的艺术和工艺。
南山上则有一片宽阔的草地,供游人休憩和游玩。
除了“三山五园”,圆明园的建筑景观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古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西洋楼群”了。
这是一组仿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包括了亭台楼阁、宫殿和花园。
这些建筑的风格独特,充满了异域情调,给人一种奇特的感觉。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十二座西洋楼”了,它们分别代表了十二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国与外国的友好交往。
圆明园的建筑景观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特色建筑,如“十二生肖铜像”和“十二生肖水泥浮雕”。
这些建筑以十二生肖为主题,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每个铜像和浮雕都栩栩如生,根据生肖的特点和传说塑造而成,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
总的来说,圆明园的建筑景观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辉煌。
无论是山水、湖泊、建筑,还是花园和亭台,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圆明园看中国园林建筑
园林二班麻嘉嘉 0909040215 摘要:中国园林作为中国文化和诗情画意的综合体,强调的是诗画的意境,着重于文化内涵、构景手法及其作为文学艺术综合体给人的身心感受。
做为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的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皇帝来说.圆明园所要表现出的是诗画般的意境。
圆明园中就有不少根据诗歌而建的园林,乾隆时期在圆明园扩建完成之时,乾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园中各处景色赋诗。
关键词:中国园林圆明园自然山水式园林
引言: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
园林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 自然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受西洋园林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皇家园林, 它不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西洋建筑手法, 而且在园林的立意、布局、建造中照搬西方园林, 甚至用西方人设计园林, 大规模成群兴建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
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则是圆明园的西洋楼。
乾隆皇帝从郎世宁进呈的西洋画中看到西方园林中的喷泉图样, 很感兴趣, 便征召西洋传教士修建, 最后由郎世宁推荐传教士蒋友仁在长春园的北侧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喷泉,“乾隆见而大悦。
长春园中之其它欧式建筑及水法兴建约始于此时”。
西洋楼的引入, 拓展了国人的视野, 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 丰富了中国造园艺术手法。
正文:
清代雍乾时期, 曾经作为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主导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大为减弱,中西文化交流的重点转向艺术方面, 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艺术的引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影响, 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等人融合中西画法创造“新体画”、圆明园的西洋式建筑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
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在圆明园中几乎集合了所有的中国建筑形式和包括巴洛克式的西洋建筑形式。
在这个恢弘的园林中,有堂,亭,台,楼,阁,榭,园廊,轩,斋,房,舫,馆总计十二种建筑形式并存。
此外,在圆明园中还可以找到非常多的三种很基本的中国风格建筑——桥,墙,塔。
“借景,”,“分景”,“隔景”的大量应用使圆明园的整体设计将中国诗,画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布局构思上大胆的采用对比,陪衬,外观,相对空间,深度排列和相对位置等手段。
在技术元素上主要采用“因”、“借”、“堆”来实现人工园林与自然的相融合。
集中国的南、北园林和西方园林与一身,其间的理水,叠山,建筑和花草不仅反映了基本的营造园林的理论——效法自然。
同时也尽最大的可能展示皇权的威严,强调大一统的中国政治文化,也许这就是独特的中国美学品位和世界观。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曾有过如此宏大的园林与建筑群落。
如果它今天仍然健在,它将是中国建筑的博物馆和生动的现实性建筑教材。
全盛时期的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和绮春园),占地5200亩(约350公顷)。
其中,西洋楼约120亩(约7公顷),占全园总面积的4%,其余96%,都是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古典园林。
从圆明园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现存遗址,可以看出圆明园中国园林部分的100多个景区,没有一个不是建筑与山水、花木的有机结合,没有一个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圆
明园的风貌,正是由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区构成的。
今天整修圆明园,如果只恢复山形水系、植物配置,而不恢复相应的建筑,就必然丧失这些景区原有的文化内涵,恢复圆明园原有的风貌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1980年,侯仁之先生提出了整顿圆明园遗址的八字方针:以水为纲,以木为本。
现在,有必要在这两条之后再加一条,以建筑为魂。
[1] 中国的古典园林和外国的古典园林有很大的不同,譬如,西方的建筑主要是砖石结构,中国的建筑则主要是土木结构。
砖石结构,寿命较长,即使遭到破坏,它的废墟还可以长期保存,有的还能给人以美感。
土木结构,寿命较短。
乾隆在《安澜园记》中说:“土木之工,
二十年斯敝。
”这就是说,土木结构的建筑,其寿命只有20年。
如果遇到战乱,这些建筑更是难逃厄运。
我国现存的许多名胜古迹,都是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屡坏屡修,才得以保存下来的。
通过影片当中复原的西式园林建筑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东西方圆林明显的美学差异。
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在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美学理论中“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基于这种理论西方园林崇尚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美,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气质都可以互相沟通的对象,自然以其风韵感染人,人反过来也可以将其拟人化,从而形成一种其实中国古代就传承了倾心欣赏自然的传统,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与美学家心目中,自然与山水不是如西方人那样,是主客体相对峙的对象,而是人格与情感自然的人化关系与移情功能在两种不同倾向之下,中西传统园林一个侧重于模仿,极尽能力去艺术地再创造出泉、潭、溪涧、瀑布等自然景观,提倡和谐的自然美:一个侧重于改造,推崇发展人工美,追求人的能力的最大发挥与创造,这种十分鲜明的对比在圆明园中的中西园林中有着直接的体现。
中国园林作为中国文化和诗情画意的综合体,强调的是诗画的意境,着重于文化内涵、构景手法及其作为文学艺术综合体给人的身心感受。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着造园,因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是与山水诗画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的文化。
中国绘画一贯讲究“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这与西方讲究写实有很大的不同。
做为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的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皇帝来说.圆明园所要表现出的是诗画般的意境。
圆明园中就有不少根据诗歌而建的园林,乾隆时期在圆明园扩建完成之时,乾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园中各处景色赋诗。
圆明园的建造也是在数百名宫廷画师的笔下逐渐明晰起来的。
自魏晋南北朝文人这种对于山水诗画的追求就开始一直左右着造园,而中国诗画都注重对意境的追求,这在造园上有着直接的体现。
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2]
结论: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 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士人对山水自然抱着敬畏、崇尚的态度,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 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相辅相成, 和谐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正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居山四法: “树无行次, 石无位置, 屋无宏肆, 心无机事”的理想园居环境。
而在审美情趣上,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 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美, 而是更加追求意境美。
“片山多致, 寸石生情”, 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 情景交融, 借景物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从而使景物富有诗情画意与深刻哲理。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 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 还是对于园林乃至盆景的创作来说, 都能赋予灵魂, 灌注生气, 化景物为情思, 变心态为画面, 使作品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 意象含蓄, 情致深蕴, 从而以其特殊的美的魅力, 引人入胜, 耐人寻思。
参考文献:
[2] 钱万成.从纪录片《圆明园》看中西园林美学思想差异.《电影评介》2009年第09期
[1] 王道成 .圆明园的建筑与风貌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关精明.西方园林艺术对清代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