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教师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太空探索对人类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升以下能力: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探讨航天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词汇和短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锻炼清晰、准确、有逻辑地传递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太空探索的基本概念。太空探索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对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进行探索和研究。它是人类科技进步和勇气的象征,对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航天员太空之旅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太空探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奥秘。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如何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如航天探索背后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等。
(3)对课文中的长难句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021-2022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7_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

7飞向太空的航程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了解中国航天发展的基本历程,体会作者在文中书法的自豪之情。
(2)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了解新闻通讯的基本结构特点。
(3)关注社会,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2、预习要点(1)了解中国航天发展的基本历程,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自豪之情。
(2)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了解新闻通讯的基本结构特点。
3、达标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登载.刊载.转载.载人航.天B.喷.泉喷.射喷.香火山喷.发C.着.急着.凉着.陆着.手成春D.角.落直角.角.度钻牛角.尖(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宵。
B.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振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C.特别是“神州”三号、四号在全载人壮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D.9时10分许,飞天勇士杨利伟乘坐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__________,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②今天,已经可以__________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③这篇小说从人生的长河中__________这样一朵小小的浪花,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④全校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__________灾区的学生,以救他们的燃眉之急。
A.发源地揭露摄取捐献B.发祥地揭露摄取捐助C.发源地透露撷取捐助D.发祥地透露撷取捐献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
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编制人:贺燕妮审核:郭少华
励志名言辑录
志,气之帅也。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百学须先立志。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苦之,以验其志。
——战国末期商人、政治家吕不韦
褴褛衣内可藏志。
——英国历史学家托·富勒
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隋代文人王通
志比精金,心如坚石。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明末清初学者程允升
一人立志,万夫莫敌。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身可辱,而志不可夺。
——唐代诗人王勃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东晋诗人、文学家陶渊明
丈夫志四方,忍为别离哀。
——晚清官员郭嵩焘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唐代诗人邵谒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北宋诗人苏舜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9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者都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这则通讯从“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目标解读:高考考点相应知识链接:四川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能,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于新闻的文体特点和高考命题形式,本课学习目标主要从“新闻的文体特征”和“新闻信息的整理和筛选”两个方面来确立。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掌握分析、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难点:1、筛选文章语句,提取有价值信息,学会挖掘新闻语言的丰富含义。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点,学习如何拟好新闻标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解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阅读《金太阳学案》“背景知识推送”,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整理通讯的概念和特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引导”和“基础知识梳理”。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一种尝试,航天事业已经历了多个阶段,我们常常耳熟能详地听到“航天英雄”的故事,也不难在各种场合中看到航天器的身影。
本文将围绕学案《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展开探讨,逐个环节来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相关知识。
第一章:航天简介在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一章节之前,我们可能已经对航天事业有了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识,比如人类航天的发展历史、航天器的分类等等。
但是这一章节所提出的问题更进一步,向我们阐述了为什么要进行航天探索,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我们将要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航天探索的意义。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将视线投向天空,寻求解答宇宙的奥秘。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逐渐认识到,在远古时期,地球上曾经发生了一些重大的事件,比如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甚至彗星撞击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给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而我们若要认真探究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与规律,就必须展开航天探索。
另外,航天技术的不断提高,也会使我们在其他方面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然而,跨越千里的太空之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需要解决的科技和工程问题也是非常复杂且困难的。
比如,如何克服重力、如何为航天员提供足够的气压和氧气等基本的生命保障措施、如何确保航天器在航行过程中稳定、如何使航天器对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应对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在航天探索道路上必须面对的挑战。
而我们通过阅读这一章节,不仅可以了解到具体的问题,而且也对于探索过程中所需的先进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章:‘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神舟’飞船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航天器,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从追求突破、斗争生存到逐渐进入国际市场等多个阶段。
本章节从神舟飞船的研发历程、技术知识以及通用技术和载人飞行系统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介绍,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一著名航天器的历程与技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11

第四单元12 飞向太空的航程问题导学1.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3.本文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性的语言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
请赏析下列句子,体会这一特点。
(1)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2)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3)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4)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自主探究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选择“载人航天精神”中所涉及的一点或几点,结合课文中杨利伟的事迹,谈谈你的理解。
思维激活:从对“载人航天精神”的理解入手进行分析。
文法导析1.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
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
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个的事件贯串起来。
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墨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记叙中,作者加入了一些议论和抒情,使这篇通讯感情充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比如,“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写出了中华民族对“神舟”五号升空的期待;“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热烈赞扬了中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抒发了成功的骄傲和民族的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出题人:孙德贤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首尾圆合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本文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
3.学习我国航天人知难而进﹑勇于进取的精神。
自主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喷.( ) 射乾坤
..()
..()苛.()刻酝酿
亘.()古供.()给供.()认不讳打场.()
一场.()雨记载.()装载.()着.()陆着.()凉开辟.()复辟.()肖.()像
2.根据注音,填写课文中的汉字。
Sǒng( )入云天jú( )红色直刺九xiāo( )
元xiāo()cuī( )化剂摘星lǎn()月
预定guǐ( )道无jiāng()jiāng( )绳
jiāng( )硬惊huáng( )失措辉huáng( )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语境意义。
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苛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凡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考辨析下列几组近义词语并填空。
【关注﹑关切】
______着局势的变化上级对救灾工作十分___________
【震动﹑震撼】
地板________了一下这一件事________了全世界
【制定﹑制订】
______宪法_______预算方案
【实施﹑施行】
宣传﹑______《残疾人保障法》自公布之日起______新的交通法则
【不同凡响﹑与众不同】
他发表了不少优秀作品,尤其是近几年写的短篇小说更是________
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大家_________,把四十亩白菜全装上了车。
这首七言绝句__________。
【惊天动地﹑轰轰烈烈】
干出一番________的事业。
干得__________-
讨论探究:
1.文章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个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2.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的名字为所有中国人所熟知,他也成了
中华民族的骄傲,应该怎样看待杨利伟这一人物?
3.明朝的万户并没有实现上天的梦想,反而被自制的“火箭”炸死,作者在文中对万户持的是一种什么态度?
文体知识: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
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
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
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
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
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2、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
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
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
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
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
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
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
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
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每课一得:
将消息缩写为一句话新闻的方法
将消息缩写为一句话新闻是考查语言概括能力的一种常见形式。
它要求用精炼的语言准确概括新闻的基本内容。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缩写方法:
(1)摘引导语法。
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三个基本部分组成,而导语一般都概括了消息的基本内容。
因此,可以用摘引导语的方法,将其压缩为一句话新
闻。
例1:把下面的消息缩写为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13个字)
新华社北京时间10月16日电,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神态自若地走出返回舱,沸腾的人们用鲜花和掌声迎接杨利伟,将这位航天勇士高高抬起。
16日6时36分,地面搜索人员发现完好无损的“神舟”五号返回舱,实际降落地
点距理论降落地点仅48公里。
“神舟”五号飞船是16日晨5时35分开始返回的,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成功发送了返回指令,远在南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及时跟踪捕获飞船。
指挥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三维动画模拟显示,飞船甚为轻巧地转了个身。
按照程序,呈返回姿态的飞船经返回制动、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等一系列太空控制动作后,开始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
5时36分,“神舟”五号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返回舱与推进舱轨道高度不断降低,向预定落点返回。
5时38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制动火箭点火,飞船返回舱飞行速度减缓,轨道高度进一步降低。
返回舱向预定着陆场方向降落。
6时许,布设在新疆和田的活动测量站报告,飞船进入我国国境上空。
返回舱在降落时,按预定计划顺利打开了引伞,航天员杨利伟身体状况良好。
这则消息的导语基本概括了消息主体的主要内容。
因此,可采用摘引导语的方法,将其压缩为: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着陆。
有些导语过于简短,应根据消息主体的内容,对其加以充实,使之更加准确具体。
有的消息导语过长,则需要根据字数要求删减一些词语,使之更加精炼概括。
(2)提取要素法。
消息一般包括五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即通常所说的5个“W”。
五要素包括了消息的基本内容,因此,可以采用提取要素的方法,将消息缩写成一句话新闻。
例2:把下面的消息缩写成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20个字)
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奖10月18日下午在荷兰驻华大使馆举行颁奖仪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士吴良镛固其在建筑与文化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成为本年度这一奖项的获得者。
克劳斯亲王基金会奖是在荷兰享有极高声望的文化奖项,它的设立旨在奖励全球,特别是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在文化和发展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和组织,克劳斯基金会认为,吴良镛不仅了解到传统建筑及现代建筑的价值,还帮助人们认识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他以其无可估量的贡献而成为对中国现代建筑师产生影响和鼓舞的源泉。
今年80岁的吴良镛,1944年毕业于国立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教授筹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赴美深造。
他曾任国际建筑协会副主席,世界人类居聚学会副主席,主席等职。
这则消息的本身包含着五个要素:时间——10月18日,地点——荷兰驻华大使馆;人物——吴良镛;事件——受到荷兰奖励;原因——贡献杰出。
采取提取要素法,司将其压缩为:
(1)10月18日,荷兰重奖清华教授吴良。
(2)10月18日,清华教授吴良镛获荷兰重奖。
当然,有些消息本身要素就不完备,压缩时不必逐一落实;有些要素压缩时没有必要保留,应该根据留主去次的原则,进行适当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