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

合集下载

黑色素瘤晚期死亡速度快吗

黑色素瘤晚期死亡速度快吗

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容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差。

近年来,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人们开始重视起来了。

黑色素瘤又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患者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就越好,一般到了晚期是症状最严重,治疗最棘手,恶化程度最快的,那么黑色素瘤晚期死亡速度快吗?黑色素瘤的恶化快,病程短,预后差,早期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且缺乏特异性,以至于多数患者在发现病情时已经发展到晚期,这也是造成黑色素瘤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黑色素瘤晚期患者的死亡速度相比早期和中期的患者出于劣势,黑色素瘤从发生到死亡,一般需要两年的时间,发展到晚期需要一年半左右,因此黑色素瘤晚期患者在确诊时可能只剩下半年的生命,经过治疗后生命能够得到延长。

而能够延长多久,与患者的治疗方案有很大的关系,黑色素瘤晚期患者虽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但此时患者也不要放弃,不仅要更加积极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黑色素瘤晚期患者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能够延长生命,延缓死亡。

手术是很多黑色素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是对于黑色素瘤晚期患者来说并不一定是个好方法,因为手术对患者的身体有一定的创伤,风险也比较大,存在很多的禁忌症,很多黑色素瘤晚期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无法进行过手术,即使能够手术,风险也比较大,患者也难以承受其中的伤害。

放化疗也是很多黑色素瘤患者会使用的方法,一些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也能够通过放化疗快速的杀死肿瘤,缓解症状。

但是放化疗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患者在放化疗后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比如恶心呕吐、吃不下饭、消瘦乏力、发热、脱发等,患者治疗的十分痛苦,甚至越治越差,有的连生活也无法自理,虽然肿瘤缩小了,但是却更快的死于放化疗的副作用。

黑色素瘤晚期患者在治疗时不要盲目的追求杀死肿瘤,过度治疗或不当治疗都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速患者的死亡,黑色素瘤晚期患者最重要的是保护身体的元气,增强免疫力,能够抵抗肿瘤的生长,使病情不易发作,这样癌细胞就算没有被全部杀死,但是也能够得到长久的控制,延长患者的生命。

恶性黑色素瘤护理常规

恶性黑色素瘤护理常规

恶性黑色素瘤护理常规【疾病护理】1. 行皮瓣转位修复者术后3周即可开始下地拄拐行走,6周后去拐行走,在行走过程中应逐渐负重。

术后3周可以用提捏法锻炼皮瓣,以促进皮瓣软化加速局部适应性。

由于移植的皮肤神经受损,皮瓣感觉较差,此时应格外注意保护患肢,防止冻伤、烫伤及意外损伤。

2. 对于行腹股沟淋巴清扫术的患者,常出现下肢淋巴水肿,行走及劳动后加重,一般1~2年后可逐渐缓解。

3.皮瓣血管栓塞及皮瓣坏死血管栓塞分为动脉栓塞和静脉栓塞两种,静脉栓塞较动脉栓塞多见,动脉栓塞常在术后0. 5~4小时出现,皮瓣颜色浅红或苍白。

皮温较低,毛细血管充盈试验充盈减慢或不明显,无肿胀。

静脉栓塞多发于术后72小时内,主要表现为皮解肿胀或颜色改变。

皮瓣颜色因栓塞程度、波及范围不同,由暗红变紫红或紫兰继而黑紫,皮温开始高于健侧或随栓塞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同时多出现水泡。

全层皮瓣颜色明显变黑。

切割时无新鲜血液流出时为皮瓣坏死。

血管痉挛时可先应用解痉药物对抗并观察疗效;一旦确诊为血管栓塞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术前准备,以便医生进行手术探查,切除栓塞吻合口,重接或做血管移植,力争6 小时内重建供血。

4、化疗按化疗一般护理常规。

【健康指导】1、应告知患者出院回家后要适当卧床休息,再配合理疗,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水肿程度。

2. 定期复查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连续2年,无特殊情况者可以延长至每6个月复查一次,连续2 年,之后第5年开始每年复查一次。

3.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进食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参考文献《肿瘤护理学》拟定人:许** 审核人:修订日期:2020年9月拟定日期:2020年9月。

恶性黑色素瘤ppt课件

恶性黑色素瘤ppt课件
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 melanoma,MM)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概述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病理类型 临床病理分级与分期 治疗流程及原则 辅助治疗 手术治疗 放疗 全身治疗
一、概述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 90%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足底、
接垂直厚度分级:Breslow(1970)研究了黑色素瘤垂直厚度与预后的 关系,根据目镜测微器测量的黑瘤最厚部分(从颗粒层到黑瘤最深处 的厚度),将其分为5级:<0.75mm、0.76~1.50mm、1.51~3.00mm、 3.01~4.50mm和>4.50mm。发现厚度越大预后越差。
五、治疗流程和原则
种族与遗传:


Hale Waihona Puke 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MM的发生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
临床表现
早期临床表现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 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 刺痛等。 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原发病 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的皮下结节,通过淋巴管转移) 远处转移:
Clinical types- MM
浅表扩散型 恶性雀斑样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结节型
少见类型有上皮样、促纤维增生性、恶性无色素 痣、气球样细胞、梭形细胞和巨大色素痣恶性黑 色素瘤等。 临床变异型:

无色素性黑色素瘤 粘膜黑色素瘤 甲下黑色素瘤 溃疡形成 疣状表型
白种人中浅表扩散型最多见,黄色人种和黑色人 种以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多见。

常见于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部位,仅发生肺转移 的预后好于其它远处转移。

黑色素瘤最佳治疗方案

黑色素瘤最佳治疗方案

黑色素瘤最佳治疗方案黑色素瘤,也称为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皮肤癌症,由于其高度恶性和易转移的特点,因此需要早期诊断和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黑色素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早期病变的黑色素瘤患者来说,手术切除病变部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手术切除应尽可能彻底,包括肿瘤组织的切除以及周围正常组织的安全保留。

对于深度浸润和转移性黑色素瘤,手术可用于减轻症状和延长生存期,但常常不能治愈。

2. 放疗放疗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可以用于术后辅助治疗、转移灶的局部控制和减轻疼痛等症状。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高风险因素患者以及肺、骨或脑等器官转移的患者,放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进展。

3. 化疗化疗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有限的作用,处理复发和转移性疾病时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达卡巴噻嘧啶、亚甲基丁苯环酮等,但是由于黑色素瘤对化疗药物的反应较差,疗效有限。

4. 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靶向治疗是通过针对黑色素瘤细胞中特定的分子靶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BRAF V600E突变是黑色素瘤常见的阳性突变,针对该突变可以使用BRAF抑制剂如达西利尼或维米非尼进行治疗。

此外,CTLA-4抑制剂如伊皮利慎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也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5.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表面PD-1/PD-L1的相互作用,恢复患者的免疫应答,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阶段和特点的黑色素瘤,最佳的治疗方案可能是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黑色素瘤治愈率和生存期的关键。

此外,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年龄、身体状况、病变特点、转移情况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黑色素瘤病理分类

黑色素瘤病理分类

黑色素瘤病理分类黑色素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肿瘤,其病理分类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黑色素瘤的常见类型,包括普通型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结节型黑色素瘤、雀斑型黑色素瘤、色素沉着性黑色素瘤、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痣样黑色素瘤、交界型黑色素瘤、原位黑色素瘤和皮肤表浅蔓延性黑色素瘤。

1.普通型黑色素瘤普通型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瘤的一种常见类型,通常在皮肤表面形成色素沉着,并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诊断通常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2.恶性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通常在皮肤深层形成病灶,并可能向其他部位扩散。

症状包括皮肤表面的痣或色斑出现变化,如颜色变深、面积扩大、出血等。

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系统性治疗等。

3.结节型黑色素瘤结节型黑色素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类型,通常在皮肤深层形成大的肿瘤结节,并可能伴有溃疡。

症状包括皮肤结节、溃疡、疼痛等。

诊断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切除和系统性治疗等。

4.雀斑型黑色素瘤雀斑型黑色素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通常在面部形成对称性的色素沉着,并可能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症状包括面部雀斑、色素沉着、瘙痒等。

诊断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放疗等。

5.色素沉着性黑色素瘤色素沉着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类型,通常在皮肤表面形成深色色素沉着,并可能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症状包括色素沉着、瘙痒、疼痛等。

诊断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切除和系统性治疗等。

6.无色素性黑色素瘤无色素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类型,通常在皮肤深层形成肿瘤,但表面没有明显的色素沉着。

症状包括皮肤结节、疼痛等。

诊断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切除和系统性治疗等。

7.痣样黑色素瘤痣样黑色素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类型,通常在皮肤表面形成许多小的痣样病变,并可能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恶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治疗根据肿瘤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I期时,病灶较为局限,首选手术切除,并配合放浸润扩散,治疗依然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需巩固治疗如化疗、激光治疗或细胞免疫治疗。到了III期,肿瘤已侵犯皮下组织,伴有淋巴结转移,需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术前化疗、手术切除、淋巴结清扫及联合放化疗和细胞免疫治疗。而IV期意味着肿瘤已远处转移,患者身体素质差,因此建议选择姑息性保守治疗,主要以化疗和细胞免疫治疗为主。细胞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其通过特异性杀伤体内肿瘤细胞,激活肿瘤免疫细胞活性,提高机体抗癌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恶性黑色素瘤的表现

恶性黑色素瘤的表现

恶性黑色素瘤的表现
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现绝大多数为皮肤痣及黏膜黑斑;发生恶变时,则迅速长大,色素增多,为黑色或深褐色,呈放射状扩展;在肿瘤周
围及基底有色素沉着加剧的增生浸润现象,病变内或周围出现结节
(卫星结节),表面发生溃疡,易出血和疼痛,并有所属区域的淋巴
结突然增大。

口腔内恶性黑色素瘤较为恶性。

多发生于牙龈、腭及颊部的黏膜。

肿瘤呈蓝黑色,为扁平结节状或乳突状的肿块,生长迅速,常向四周
扩散,并浸润至黏膜下及骨组织内,引起牙槽突及颌骨破坏,使牙发
生松动。

如肿瘤向后发展,可造成吞咽困难及张口受限。

恶性黑色素瘤常发生广泛转移,约70%早期转移至区域性淋巴结。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肿瘤又可经血流转移至肺、肝、骨、脑等器官,其远处转移率可高达40%.。

恶性黑色素瘤鉴别诊断方法

恶性黑色素瘤鉴别诊断方法

恶性黑色素瘤鉴别诊断方法
一、概述
其实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一般表现为色素浓重的逐渐增大的结节,周围可绕以红晕。

其发病率不高,但是恶性程度大,比较早就会发生转移,死亡率非常高,所以要早发现早治疗,一般的恶性黑素瘤成年人的发病率很高。

刚开始是色素斑,一般是不均匀的棕色或者黑色,不是很规则,会逐渐扩大,甚至溃破、出血,而且早期很容易发生转移。

二、步骤/方法:
1、恶性黑素瘤可分4种类型,散播性黑素瘤、结节性黑素瘤、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

恶性的黑素瘤的类型,结节型最常见,肿瘤呈结节状突出于皮肤表面,颜色比较一致,一般是黑褐色或者灰红色。

还有蔓延型,这种类型一般在表浅,蔓延型湿疹样恶性黑色素瘤的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呈灰黑色、灰白色,颜色比较多样。

2、还有雀斑型,大家国家比较少见。

这是病变的类型,是由恶性雀斑发展来的。

瘤块附近表皮具有雀斑样特征。

其边缘变极不规则,亦可与蔓延型相似。

本型常于老年面部雀斑病变基础上发生。

3、还有特殊型,肿瘤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内,呈小结节状,境界比较清楚,但无包膜,呈现灰白色或灰蓝色,质硬,经常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一旦确诊,应及时作手术切除。

如果有转移的类型。

术后还应配合化疗。

三、注意事项:
对早期没有转移的结节或斑片损害应手术切除,发生血行广泛转移者须遵医嘱采用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保持愉悦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黑色素瘤 一、 流行病学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该病起病隐袭、高度恶性、预后很差,临床上也比较少见,约占皮肤恶性肿瘤的1%左右。恶性黑色素瘤可见于任何年龄,较多见于中年和老年,女性稍多于男性。该病多发生于白色人种,尤其是有日晒史的人群,美国的年发病率约为10-15/10万,澳大利亚的昆士兰邦的年发病率高达16/10万,而我国的发病率较低,约为0.4-0.5/10万。但是近年来,不论国内或国外,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均在不断上升。同样,死亡率也在不断增加,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恶性黑色素瘤死亡率最高(5-6/10万),中国和日本较低(约0.2/10万)。 二、 临床表现 (一)发生部位 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女性的四肢和男性的躯干,多发生于皮肤和邻近皮肤的粘膜,故而也常称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亦可见于眼球的色素膜、脑膜的脉络膜丛、以及消化道粘膜等皮肤以外的部位。皮肤黑色素瘤起源于与黑色素细胞有关的皮损,起初通常为棕色或蓝黑色小点,呈浸润性生长,生长迅速,质韧无毛,大小不等,迅速破溃,沿淋巴管可见细线状色素沉着,围绕原发灶可出现多发的隆起型卫星结节。 (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分型: 1.表浅播散型黑色素瘤(SSM):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70%,早期为扁平状,至垂直生长期时皮损进一步增大,周边呈锯齿状。 2.结节型黑色素瘤(NM):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15-30%,侵袭性较强,颜色较深,多为蓝黑色,类似血泡或血管瘤,也有红色、灰色、紫色,甚至无色。 3.雀斑型黑色素瘤(LMM):较少见,约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4-10%,几乎均局限于头颈部,多为棕黄色皮损,周边纤细迂曲,呈锯齿状,较少出现转移。 4.肢端雀斑型黑色素瘤(ALM):仅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2-8%,病变特征性出现于手掌、足底或甲床下,呈棕黄色或褐色,可突然出现颜色改变。多发生于老年人,发病较快,侵袭性强,容易出现转移。除了皮肤以外,约有10%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于皮肤以外的部位,其中常见的部位包括眼球的色素膜、脑膜的脉络膜丛、以及消化道粘膜等。其中色素膜黑色素瘤是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黑色素瘤,一般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预后优于皮肤黑色素瘤。消化道粘膜黑色素瘤发生率不高,主要发生于肛门区,临床无特异性症状,淋巴结常受累,预后较差,还可发生于口腔粘膜或食管粘膜。淋巴结是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主要表现为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常见的部位包括皮肤及软组织、肺、肝脏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皮肤黑色素瘤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多见于白皙或光亮的皮肤,尤其有日光暴露史的人群。与含色素的皮损密切相关,当皮损出现以下变化时,常提示早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①颜色改变,尤其以蓝黑色、灰色、棕色和杂色最为重要;②表面不规则隆起、粗糙、脱屑和渗液等;③周边参差不齐,呈锯齿状;④皮损迅速增大、持续瘙痒、结痂或出现卫星结节等。黑色素瘤的皮损在摩擦或损伤后难以愈合,可形成溃疡,溃烂处可流出深色血性渗出物,周围皮肤可有色素沉着,可出现区域淋巴结肿大。普通色痣数量的多少也与黑色素瘤的发病有关,但是也有大约10%的黑色素瘤并不产生黑色素,称为无色素性黑色素瘤。除了以上常见的临床表现以外,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学诊断。对于可疑黑色素瘤的皮损,建议切除活检,避免针吸、咬取或切取活检,一旦确诊后建议尽早行根治性手术。镜下检查,可见上皮样瘤细胞、梭形瘤细胞或色素细胞的混合,按照肿瘤侵袭的程度不同,可将恶性黑色素瘤分为原位肿瘤和侵袭性肿瘤。原位恶性黑色素瘤指病变仅仅限于表皮,包括恶性雀斑样痣、表浅扩散性黑色素瘤和肢端雀斑样原位黑色素瘤。而侵袭性黑色素瘤起源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可向下侵袭真皮和皮下组织,向上侵及表皮。无色素性黑色素瘤较少见,多发生于中年女性,部位多于皮肤和粘膜的交界处。镜下多为小细胞性恶性肿瘤,往往与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和淋巴瘤难以区分,部分上皮样瘤细胞还须与鳞癌或生殖细胞癌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电镜观察在黑色素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恶性黑色素瘤单克隆抗体HMB-45染色的特异性100%,敏感性93%,而S-100抗体染色阳性的敏感性高,但在其它多种肿瘤中也可呈阳性。联合多种免疫组化染色对于黑色素瘤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电镜下黑色素瘤的典型超维结构特点是胞浆内含有的黑色素小体。 四、分期 临床上根据原发病灶的情况、淋巴结转移、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判断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自然病程、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目前常采用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2002年修订的分期方法(第六版),该版本相对于以前的版本做了一些修订,使得其更加准确地反映黑色素瘤的自然病程和预后,更加适用于制定治划和开展临床试验。 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①T分期的确定根据黑色素瘤的厚度和溃疡形成,而不是侵犯范围(T1期除外);②N分期根据转移淋巴结的数目而不是大小;③M分期根据远处转移部位和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水平;④原发肿瘤发生溃疡时,所有I、II、III期患者的分期均应升高一期;⑤出现卫星灶转移或第一站淋巴结之前的淋巴转移均归入IIIc期。具体的AJCC第六版TNM分期系统如下:原发肿瘤(T)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价T0 无原发肿瘤证据Tis 原位黑色素瘤T1 厚度≤1.0mm,伴或不伴溃疡T1a 厚度≤1.0mm,不伴溃疡T1b 厚度≤1.0mm,伴溃疡T2 厚度1.01~2.0mm,伴或不伴溃疡T2a 厚度1.01~2.0mm,不伴溃疡 T2b 厚度1.01~2.0mm,伴溃疡T3 厚度2.01~4.0mm,伴或不伴溃疡T3a 厚度2.01~4.0mm,不伴溃疡T3b 厚度2.01~4.0mm,伴溃疡T4 厚度>4.0mm,伴或不伴溃疡T4a 厚度>4.0mm,不伴溃疡T4b 厚度>4.0mm,伴溃疡区域淋巴结(N)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 一个淋巴结转移N1a 临床隐性转移(镜下转移)N1b 临床显性转移(大体转移)N2 2~3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存在淋巴内转移N2a 临床隐性转移N2b 临床显性转移N2c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但有卫星灶转移或第一站淋巴结之前的淋巴转移N3 4个以上淋巴结转移,或融合的淋巴结转移,或局部淋巴结转移伴有卫星灶转移或第一站淋巴结之前的淋巴转移远处转移(M)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价M0 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M1a 远处转移到皮肤、皮下或远处淋巴结M1b 远处转移到肺M1c 远处转移到其它内脏,或远处转移到任何部位伴血清LDH升高 病理分期 五、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学检查,不建议针吸或切取活检,而推荐作规范的切除活检,即将病灶连同周围0.5-1cm的正常皮肤和皮下脂肪整块切除,送检病理。一旦确定黑色素瘤的诊断,再根据病理分期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扩大切除。对于原位恶性黑色素瘤,推荐的切除边缘距病灶或活检疤痕0.5-1cm;对于厚度小于1mm的病灶,也可以接受1cm的边缘;对于厚度1-2mm的病灶,尽可能争取2cm的边缘;对于厚度2-4mm的病灶,建议2-3cm的边缘;对于厚度超过4mm的病灶,建议切除边缘争取3cm。厚度小于1mm的病灶,很少存在淋巴结转移,不必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其余超过1mm厚度的病灶,可以考虑选择性区域淋巴结清扫,尤其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开展,将进一步指导淋巴结清扫的选择;对于临床怀疑淋巴结受侵或者活检证实淋巴结受侵的患者,建议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对于原发灶厚度超过4mm的术后患者(IIB或IIC期),或者已行淋巴结清扫术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III期),术后的辅助治疗能够有助于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改善生存。目前主要采用干扰素α-2b和/或疫苗的方法进行全身辅助治疗,其中IFNα-2b能够提高20-30%的无复发生存和30%的总生存,而疫苗的治疗由于其有效低毒的特性,也越来越多应用于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但目前尚缺乏大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对于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IV期),以化疗和生物治疗为主,还可考虑局部放疗、减症手术和姑息手术。 目前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的药物包括氮烯咪胺(Dacarbazine,DTIC)和大剂量干扰素α-2b。其中IFNα-2b的剂量为600,000-720,000 U/Kg,每日3次静脉输注,第1-5天和第15-19天,但是该剂量的毒性很大,耐受性不佳,临床实际应用采用中低剂量,但同时往往合并使用其它生物治疗,例如IL-2、疫苗或LAK细胞等。化疗以含有DTIC的方案为主,其客观有效率约为15-20%。替莫唑胺(temozolomide)为DTIC的类似物,能够通过血脑屏障,也被尝试用于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尤其对于存在脑转移的患者。对于仅有皮肤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时也可以考虑局部放疗;而对于单发转移灶或者皮肤、皮下、远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姑息性切除转移灶可以提高5年生存率25%左右。 六、预后 根据AJCC黑色素瘤数据库收集的17600例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信息,分析发现各期患者间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别。其5年生存率在I期患者约为90%,II期约为70%,III期约为50%,IV期约为10%。对于局限型恶性黑色素瘤(没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通过多因素预后分析发现,肿瘤的厚度和出现溃疡是最显著的独立预后因素,其它预后因素包括年龄、原发部位、侵袭范围和性别。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主要的预后因素包括①转移淋巴结的数量;②转移淋巴结诊断为镜下所见还是大体所见;③原发病灶是否有溃疡。其中前两项主要是由于转移淋巴结的肿瘤负荷的差异所造成的预后差异,而溃疡作为原发病灶的特征,它的出现导致了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更差。对于远处转移的患者,转移的部位明显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其中皮肤、皮下、远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内脏转移患者,而内脏转移患者中,肺转移患者预后优于其它内脏转移患者。另外,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