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诗歌ppt
合集下载
如何读懂诗歌(2024公开课课件)

背景了解法
时代背景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 环境、文化氛围等,有助于理解 诗人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主题。
诗人经历
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历程、 创作风格等,有助于理解诗人的个 性特点和诗歌的深层含义。
文学传统
了解诗歌所属的文学流派、传统、 典故等,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文学价 值和历史地位。
经典诗歌解读
01
韵律
02
押韵:诗歌中相同或相近的韵脚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形成 押韵现象。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03
音步:音步是诗歌中最小的节奏单位,由一定数量的音节 构成。不同的音步组合形成不同的韵律效果。
04
节奏
05
停顿与连读:诗歌中的停顿和连读形成节奏感。停顿可以 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跨界融合与创新
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如诗画、诗乐、诗舞等 ,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媒体时代下的诗歌传播方式变革
网络平台的兴起
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为诗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使得诗歌能够迅速触达更多读者。
诗歌朗诵与音频传播
通过朗诵、配乐等方式,将诗歌以音频形式呈现,增强了诗歌的感 染力和传播力。
意象的运用
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歌 中的艺术效果。
情感共鸣法
情感的感知
情感的表达
通过阅读诗歌,感知诗歌中所表达的 情感,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
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意象、修 辞等手段来表达情感的,以及这种表 达的艺术魅力。
情感的共鸣
将自身的情感经历与诗歌中的情感相 交融,产生共鸣,加深对诗歌情感的 理解。
现代诗歌选读
徐志摩《再别康桥》
如何读懂诗歌(详细)ppt课件

南宋抒发爱国情怀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忧国爱国题材就 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爱国 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 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
北伐恢复中原的理想、并不断奋斗的精神。 人生迟暮、功业未成的感慨。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南宋末年有了一些回复无望的悲凉、无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E、陆游:爱国、梦想收复中原却壮志 难酬,但他也有充满缠绵情思的作品 。
爱国诗人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惊雪 (唐)陆畅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再如:《天净沙·秋思》 《春夜喜雨》
(二)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 而鸣。
(三)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再如《次北固山下》、《旅夜书怀》
(四)题目暗示了诗歌的题材
二、读作者
①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 了解掌握其主要经历、风格。知人 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读懂诗歌优质课件(共37张PPT)

题材——怀古咏史诗或借古讽今诗(特点: 古人名、古迹)
精编优质课PPT读懂诗歌 课件(共37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读懂诗歌 课件(共37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情年事已高、功业无 成、人事飘零、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追 慕英雄、同情古人等等)。
题上来看,交代了哪些内容?(学生用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人物事件(我竹窗闻风想念友人 ➢②题材:送别怀人诗 ➢③情感:想念
精编优质课PPT读懂诗歌 课件(共37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 吴钩——宝剑 精编优质课PPT读懂诗歌 课件(共37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峨眉——高尚的德行
▪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寸管——笔
▪ 西陆——秋风
柳营——指军营
▪ 丝竹——音乐; 怀桔——指孝顺双亲
▪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 三尺——法律; 昆山玉——杰出的人才
▪ 青鸟——信使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 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 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战乱 频繁,生灵涂炭,又有悯农诗、反战诗、忧 国忧民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 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 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 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 提示:贬官,漂泊,远离京城,想家,想 重回朝廷
精编优质课PPT读懂诗歌 课件(共37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2024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之如何读懂诗歌+课件33张

有一些诗歌的内容和手法都存在反常的现 象,这些是作者整体构思、表达情感和格律 平仄的需要。
1、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2、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3、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4、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请尝试一下用诗家语读懂一首诗
2023年新高考2卷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2023年全国乙卷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履登山 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 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 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 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 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 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D
“诗家语”的五大“变形”
改变词性 颠倒词序句序 互文见义 空白省略 反常搭配
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戴锦帽,穿貂裘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下雨
3、沉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贫贱之家
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青翠苍绿的山色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瞑》 主语后置
起 描之景、事、物。往往有统率全诗、渲染气氛,铺垫意 境等作用。
即承接上句承”句。承接起句而展开,是对“起”
承
句的延续、补充、深化。同时,它往往对后面的内 容起铺垫和蓄势作用
即承接或者递进。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
高中语文课件-1.如何读懂古诗

▪ (4)、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试着翻译 为白话文(个别字词难以理解,可暂时搁 置)
▪ (5)、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关键词、句,揣 摩诗歌蕴含的情感
▪ (6)、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捕捉 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 (7)、看命题者给出的所有题干,看看是否 有某种暗示
▪ (8)、综合以上各点,综合考虑诗歌所写内 容和蕴含的情感
15.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 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 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 “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 意足、踌躇满志。
旨的关键句)
▪ (1)捕捉诗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 如:愁、喜、 客等等
▪ (2)抓抒情议论的句子点明感情的句子
▪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 《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沦落天涯之 恨。
▪ (3)抓首句和尾句首句往往交代写作缘由或奠 定感情基调,尾句往往会直接点明主旨。
▪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春日忆李白》题目中的“忆” 就直接点出了对李白的思念与仰慕。再如《春夜喜雨》 《天净沙·秋思》
▪ 作用3:题目显示诗歌题材,暗示诗歌内容。因为相同 的诗歌体裁,有大体相似的诗歌内容。如《鹧鸪天·送 人》《在狱咏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2.知作者
▪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 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 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 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 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二)PPT课件

▪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
昔时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②惟恐浅。
▪ 【注释】①钱惟演,北宋临安人。一生仕 宦显达,晚年谪迁随州。
▪
②芳尊:酒杯
解读法——读“作者”
-
7
▪
台 城①
▪
韦 庄②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③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 ①台城:旧址在南京市玄武湖旁,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②韦庄,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③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古诗词鉴赏复习
—读懂诗词“八法”
-
1
一读——“题目”
“题目”常常是读诗的切入点,它 往往能提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 对象(题材)、人物、事件、思想感 情等。
-
2
back
储光羲《咏山泉》 ——交代了写作对象(山泉);点明了诗的
类别(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柳中庸《征人怨》 ——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揭示了全诗
解读法——读“情语”
▪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
10
四读——“意 象”
“意象”是寄予诗人主观 情感的物象,领悟“意象”中 的寓意,就能把握诗歌的思想 感情。
-
11
▪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离别、游子
▪ 黄昏 芭蕉 寒霜 杜鹃 苦雨 凄凉、悲愁
表达了作者在考中科举进士后的兴奋和得意。
-
4
二读——“作者”(知人论
世)
“知人论世”:“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 即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即作者的一些 主要生平经历。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综合如何读懂诗歌ppt

鉴赏用词之妙
语言的变形
使动
破山寺后禅院 常健
诗 歌 语 言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写出了寺后的青山焕发着的日 照的光彩,使得鸟儿们也自由的欢唱。 “空”写出了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倒影在湛 然空明的潭水之中,使得心中的尘世杂念 顿时涤除。这两个字写出禅院优美绝世的 居处和忘情尘俗的意境。
(4)关注诗眼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注意四个词语:
“萧萧”、“寒声”、“秋风”、 “动客情” 答案:通过对萧萧秋风吹动梧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人忽然看到远处 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 蟋蟀 图景,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 孤寂凄凉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总结:多关注动词、形容词、特殊 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
把握阅读技巧来读
1、关注标题 2、关注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3、关注诗后注释 4、抓住诗眼等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5、前后关照,着眼整体
(1)关注标题
1. 有些标题能反映这首诗的大意。如《商山早行》, 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内容是在商山这个地方,主人公早 早地出发远行。 2. 有些标题可以告诉你这首诗抒情的范围。如《出 塞》,我们就可知道它要反映边塞生活,抒发的是建 功立业,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或是思念家乡的愁思。 《山坡羊· 潼关怀古》,我们根据“怀古”一词就可了 解到本诗要怀古伤今、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蜀相》 标题中的“蜀相”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这是写诸葛亮, 但主旨是借古人来写自己。
鉴赏用词之妙
语言的倒装
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香雾云鬓 湿,清辉玉臂 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34张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 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 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被贬江州任 江州司马。
2.看作者:白居易的朋友,此时也写诗遥寄,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和劝勉
3.析注释:注释①②③是对词语的解释。有助于理解
4.读正文(意象、典故、关键词句等)
首联:
翻译: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 不知你去住过吗?
赏析:诗人直抒胸臆,以平实质朴的语言,以问句起笔,“平安否”三个字 写出了诗人急于知道好友近况的迫切心情。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诗人询问 友人是否已宿东林,以此劝慰友人虽遭贬谪亦有 意外的收获,乐观之情、 达观之意寄寓 其中,若与尾联中的“莫谩拘牵雨花社” 结合起来看,言 及佛禅是劝告友人不可沉溺其中。
2023·全 国乙卷
2023·全 国甲卷
体裁 宋诗 宋诗 宋词 宋词
作 者 客观题考向
主观题考向
考查诗的内容理 以尾联和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
林希逸
解和表达技巧的
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 精神也”为微情境,考查诗的内容
鉴赏
理解和评价。
考查诗的内容理 以王国维的诗歌理论“以我观物,
“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被贬江州任 江州司马。
2.看作者:白居易的朋友,此时也写诗遥寄,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和劝勉
3.析注释:注释①②③是对词语的解释。有助于理解
4.读正文(意象、典故、关键词句等)
首联:
翻译: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 不知你去住过吗?
赏析:诗人直抒胸臆,以平实质朴的语言,以问句起笔,“平安否”三个字 写出了诗人急于知道好友近况的迫切心情。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诗人询问 友人是否已宿东林,以此劝慰友人虽遭贬谪亦有 意外的收获,乐观之情、 达观之意寄寓 其中,若与尾联中的“莫谩拘牵雨花社” 结合起来看,言 及佛禅是劝告友人不可沉溺其中。
2023·全 国乙卷
2023·全 国甲卷
体裁 宋诗 宋诗 宋词 宋词
作 者 客观题考向
主观题考向
考查诗的内容理 以尾联和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
林希逸
解和表达技巧的
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 精神也”为微情境,考查诗的内容
鉴赏
理解和评价。
考查诗的内容理 以王国维的诗歌理论“以我观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从标题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 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 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 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 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二:知人论世
知人——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创作风格 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 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 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 辛弃疾、陆游、文天祥
如 何 读 懂 诗 歌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 •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
物、事情、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
•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五、关注诗歌“情点”:
情点: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达或透露 诗人思想感情的字眼。
六、通过诗歌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意。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 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 辛弃疾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与 苏轼合称“苏辛”,现存词600多首,强 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 基本思想内容,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 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 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 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 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 落职,退隐山居,
(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 论世——了解时代背景,相关社会生活
三、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 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 理解诗意。
四、通过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
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 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这 些特定的意象,我们称之为“传统性意 象”。例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 人象征理想等,一提到“羌笛”,不仅要 想到羌笛是一咱管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 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声音之中的别 意与乡情。
• 9. 词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 塞北江南,失意归来时已头发花白、 容颜苍老、罢官闲居,(2分)壮 志未酬的辛酸、愤懑之情跃然纸上。 (2分)梦醒后却仍心系“万里江 山”,表达了词人虽身居破庵,却 胸怀天下,不忘统一大业的崇高爱 国情怀。(2分)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景 • 饥鼠 蝙蝠 • 风 急雨 • 窗 破纸 • 庵(茅草屋)
• 虚实结合
• • • 布被
(意)境 凄凉 破败
情 凄苦 孤寂 落寞Fra bibliotek(荒凉冷落)
壮志未酬的 辛酸 愤懑 爱国情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词 的上片描写了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 爬行,蝙蝠在灯前翻飞,屋外风雨 交加,破裂的窗纸也在鸣响的景象, (2分)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 (1分)表达了作者凄苦、孤寂、 落寞的情怀。(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