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磷的小结

合集下载

氮和磷实验报告

氮和磷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氮和磷实验报告篇一:植物营养学实验报告实验: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实验学时:3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过磷酸钙与重过磷酸钙均为水溶性磷肥,所含有的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不仅是水溶性的速效磷,也有一部分为不溶于水但能被柠檬酸提取的磷。

测定其有效磷的含量对评定肥料品质、合理施用磷肥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测定方法,理解影响过磷酸钙中有效磷变化的因素。

二、实验内容(1)用2%柠檬酸浸提过磷酸钙,制备待测液。

(2)用钒钼黄比色法定量测定,并计算出过磷酸钙中的有效磷的含量。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用2%柠檬酸浸提过磷酸钙(或重过磷酸钙)中的有效磷(其中包括ca(h2po4)2·cahpo4和游离h3po4),浸出液中的正磷酸盐利用钒钼黄比色法定量测定。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本实验采用集中授课形式;2人为1组,共同完成实验操作。

五、实验条件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振荡机、电子天(:氮和磷实验报告)平、容量瓶、小漏斗、三角瓶、滤纸等。

试剂:(1)50mg/Lp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5℃烘干的磷酸二氢钾Kh2po4(AR)0.2195g溶于约400ml蒸馏水中,加入25ml3mol/Lh2so4,定容至1L,即为50mg/L的标准溶液,可长期保存使用。

(2)2%柠檬酸溶液:称取20g结晶柠檬酸(h3c6h5o7·h2o,AR)溶于水中,定容至1L即可。

(3)3mol/Lh2so4:量取浓硫酸166.7ml,用蒸馏水稀释至1L。

(4)钒钼酸铵显色剂:称取12.5g(nh4)6mo7o24·4h2o(钼酸铵)溶于约200ml水中。

另将0.625gnh4Vo3(偏钒酸铵)溶于150ml沸水中,冷却后加入125ml浓硝酸,再冷至室温。

然后将钼酸铵溶液缓缓倒入偏钒酸铵的硝酸溶液中,随倒随搅拌,最后用水稀释至500ml。

氮磷硅知识点总结

氮磷硅知识点总结

氮磷硅知识点总结一、氮的性质和应用1. 氮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无毒的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氮气占据了地球大气的78%,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2. 氮气可以用于保护食品。

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因此在食品加工和储存中经常被用来替代空气,保持食品的新鲜度。

3. 氮气也被用作冷冻剂。

在许多工业生产中,氮气被用来制冷,例如在液化天然气生产中,氮气被用来降低温度。

4. 氮气还可以用来制造氨。

氨是生产化肥的重要原料,而氮气则是氨的主要来源之一。

5. 氮气也用于气体保护焊接。

在焊接过程中,氮气可以用来保护焊接区域,避免金属部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二、磷的性质和应用1. 磷是一种具有多种物理形态的元素,包括白磷、红磷和黑磷等。

其中,白磷是最常见的自然形态。

2. 磷可以用来制造化肥。

磷是植物生长中必需的元素之一,因此被广泛用来生产化肥。

3. 磷还可以用来制备合金。

磷和金属元素可以形成许多稀有金属合金,例如磷铜合金、磷铝合金等。

4. 磷在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磷化合物可以用来制造药物,例如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等。

5. 磷也可以用来制造防腐剂。

磷酸盐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中作为防腐剂,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三、硅的性质和应用1. 硅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占据了地壳总质量的27%,其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2. 硅是半导体材料的关键原料。

硅元素可以用来制备半导体材料,是电子工业和计算机领域的必要材料。

3. 硅是玻璃和陶瓷的主要成分之一。

硅元素具有很好的耐热性和抗腐蚀性,因此被广泛用于制造玻璃和陶瓷。

4. 硅也可以用来制备合金。

硅合金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因此在冶金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5. 硅是绝缘材料的重要原料。

硅元素可以用来制备绝缘材料,在电气工程和建筑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氮磷硅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1. 氮磷硅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应用的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因此在材料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氮磷硅化合物可以用来制备陶瓷材料。

氮,磷,钾的元素

氮,磷,钾的元素

氮,磷,钾的元素
氮的化学名称是N;磷的化学名称是P;钾的化学名称是K。

氮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原子序数是7。

氮是空气中最多的元素,1772年由
瑞典药剂师舍勒发现,后由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确定是一种元素。

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硝石”。

磷属于第15号化学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ⅤA族。

磷存在于人体所有细胞中,是维持骨骼和牙齿的必要物质。

磷在地壳含量丰富列前10位,在海水中浓度属第2类。

钾为银白色立方体结构金属,理化性质和钠非常相似。

钾质软而轻可用小刀切割,新切面有银白色光泽。

钾离子能使火焰呈紫色,可用焰色反应和火焰光度计检测。

扩展资料
使用时注意事项
氮元素以单质(氮气)形式存在时无毒,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时常常有毒,典型的比如说氨、亚硝酸根等。

接触氮气时无需特别防护,接触液氮时需注意防止冻伤。

磷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库温不超过35℃,相对湿度低于80%。

远离
火种、热源。

应与氧化剂、卤素、卤化物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金属钾很活泼,需隔绝空气和水储存。

一般把钾、钠储存在煤油和液体石蜡中。

储存库房应通风低温干燥;与酸、氧化剂分开存放。

贮存和使用都要注意安全,由金属钾引起的火灾,不能用水或泡沫灭火剂扑灭,而要用碳酸钠干粉。

钾也对皮肤有很强的腐蚀性。

氮磷化学实验报告(3篇)

氮磷化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氮、磷的化学性质和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2. 掌握实验室中氮、磷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

3. 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氮和磷是生物体中重要的营养元素,它们在植物生长、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观察和鉴定氮、磷的存在形式及其转化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氮肥(如尿素、硝酸铵)- 磷肥(如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 食盐水、稀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钡、硫酸铜等- 植物样品(如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2. 实验仪器:- 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滴定管、pH计、分光光度计等四、实验步骤1. 氮肥提取与鉴定:- 将氮肥样品溶解于稀盐酸中,煮沸去除挥发性物质。

- 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以此鉴定氮的存在。

2. 磷肥提取与鉴定:- 将磷肥样品溶解于水中,煮沸去除挥发性物质。

- 向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是否有红色沉淀生成,以此鉴定磷的存在。

3. 植物样品中氮磷含量测定:- 将植物样品研磨成粉末,溶解于稀酸中。

-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氮、磷的浓度。

4. 氮磷转化实验:- 将氮肥和磷肥混合,观察它们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 定期取样,分析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氮肥提取与鉴定:- 加入氯化钡溶液后,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样品中存在氮。

2. 磷肥提取与鉴定:- 加入硫酸铜溶液后,观察到红色沉淀生成,证明样品中存在磷。

3. 植物样品中氮磷含量测定:- 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得到植物样品中氮、磷的浓度。

4. 氮磷转化实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氮、磷的含量发生变化,表明氮、磷在土壤中发生了转化。

六、实验讨论1. 氮、磷在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中的重要作用。

2. 氮、磷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及改进措施。

七、结论1. 本实验成功提取和鉴定了氮、磷的存在形式。

氮和磷

氮和磷
粉末状固体 红色 2.34 无毒
不溶于水和CS2
密度 (g/cm3) 毒性
溶解度 着火点
40℃,易自燃
240℃,不自燃
白磷
隔绝空气加热到260 ℃ 加热到416 ℃升华后,冷凝
红磷
2. 磷的化学性质: (1)磷与氧气反应: (2)磷与氯气反应: 白磷中毒时的解毒方法 用CuSO4溶液
11P+15CuSO4+24H2O ==5Cu3P+6H末 不溶于水和CS2 无毒 240℃
制安全火柴、火药
密封,保存于冷水中 密封,防止吸湿
制高纯度磷酸
P4 正四面体 键角60° 结构复杂 (不作要求)
相互转化
白磷
隔绝空气加热到260℃
加热到416℃ ( 升华后冷却 )
红磷
补充作业:
(1)将分别充有下列四种混合气体(每组 中两气体均为等体积)的集气瓶倒扣在盛有 足量水的水槽中,待液面平稳后,按剩余的 气体由多到少顺序排列的是:①N2与NO2 ②NH3与NO2 ③O2与NO2 ④O2与NO (2)40mlNO和NO2的混合气体与20mlO2同 时通入水中(混合气事先装入体积为60ml的 试管中),充分反应后,试管里还剩余5ml气 体(气体体积均已换算成标况时的体积), 求原混合气体的组成。
3.磷的贮存和用途:
白磷 贮 存
用 途
密闭容器,量少时 保存在水中 制高纯度磷酸、制 燃烧弹、烟雾弹
红磷
密闭保存
制高纯度磷酸、制 农药、安全火柴
安全火柴的起火原因: 摩擦——发热——氯酸钾分解——红磷发火——引起 火柴头上的易燃物(如S)燃烧
4、白磷、红磷的物理性质
白磷
色、态 白色蜡状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CS2 剧毒 毒性 着火点 40℃ , 易自燃 保存 用途

氮族元素知识点归纳

氮族元素知识点归纳

氮族元素知识点归纳氮族元素是周期表中的第15族元素,包括氮(N)、磷(P)、砷(As)、锑(Sb)和钋(Bi)。

以下是氮族元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1.原子性质:-原子结构:氮族元素的原子核外层电子数为5个,包括3个p电子和2个s电子。

氮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电子层数也增加。

-电离能:氮族元素的电离能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

-电负性:氮族元素的电负性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加,原子核向外层电子施加的吸引力增强。

-氧化态:氮族元素通常呈-3氧化态,但也能呈现其他氧化态,如氮的氧化态为-1到+5,磷的氧化态为-3到+5-化合价:氮族元素的化合价通常为3、52.物理性质:-氮:无色、无臭、味道也基本无味,为一个非金属气体。

它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占据了输配器中的78%。

-磷:红色或白色固体,存在多种同素异形体,包括白磷、红磷和黑磷。

白磷具有毒性,易自燃,红磷为不活泼的固体,黑磷则为金属光泽的固体。

-砷:银灰色金属外观,有毒。

它有多个形态,包括黄砷(三角形晶体)、白砷(金属光泽)、黑砷和金砷(金属光泽)。

-锑: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是一种脆性材料。

它在空气中稳定,在酸中溶解度较高。

-钋:银白色金属外观,有较高毒性。

它是地壳中最不多见的元素之一3.化学性质:-反应活性:氮族元素的反应活性随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加。

氮气稳定且不易反应,磷在空气中燃烧,而砷、锑和钋则会与氧反应。

-氮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NH3),这是合成肥料和化学品的主要工艺。

-磷可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P2O5),用作化学品和肥料的原料。

-砷常与卤素形成盐类,如三氯化砷(AsCl3)和五氯化砷(AsCl5)。

-锑的化合物通常具有还原性,可以与氯气反应生成三氯化锑(SbCl3)。

-钋具有高放射性,其化合物主要用于放射疗法和核科学研究。

4.应用:-氮:氮气广泛用于制造氨气,用作农业肥料和化学品的原料。

土壤中氮和磷的存在形态和特点

土壤中氮和磷的存在形态和特点

土壤中氮和磷的存在形态和特点氮是植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的元素,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在土壤中,氮存在于有机态和无机态两种形式。

1.有机氮有机氮是指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的氮形式。

有机质中的氮主要来自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并通过这些有机质的分解释放为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机氮化合物。

有机氮质地稳定,不易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它需要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无机氮,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2.无机氮无机氮是指存在于土壤中以无机形式存在的氮。

主要有铵态氮、硝态氮和硝酸态氮三种形式。

(1)铵态氮:土壤中的氨和氨基酸等有机物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可以转化为铵态氮(NH4+)。

铵态氮不稳定,容易被微生物转化为硝态氮。

(2)硝态氮:铵态氮经过硝化作用,被硝化细菌转化为硝态氮(NO3-)。

硝态氮较为稳定,是植物吸收氮的主要形式。

(3)硝酸态氮:硝酸态氮是硝态氮在土壤中反应的一种产物,多存在于氮素充足、酸性较大的土壤中。

硝酸态氮作为土壤中的一种形态,植物不能直接吸收。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在土壤中以无机磷、有机磷和矿物磷三种形式存在。

1.无机磷无机磷是指存在于土壤中以无机形式存在的磷。

包括三价磷酸盐(HPO42-)和二价磷酸盐(H2PO4-)。

土壤中的无机磷主要来自于磷肥的施用和磷矿石的分解。

(1)吸附态磷:土壤中的无机磷会与土壤颗粒表面的铁铝氧化物结合形成吸附态磷。

吸附态磷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需要通过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可溶性磷。

(2)可溶性磷: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吸附态磷会逐渐释放为可溶性磷,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利用。

2.有机磷有机磷是指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的磷形式。

有机质中的磷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残体,通过有机质的降解分解,有机磷可以转化为无机磷,再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

3.矿物磷矿物磷是指存在于土壤中以矿物形式存在的磷。

矿物磷主要来自于磷酸盐矿物,如磷灰石和磷铁矿等。

矿物磷不容易溶解释放,对植物吸收利用能力相对较弱。

氮和磷的实验报告

氮和磷的实验报告

氮和磷的实验报告氮和磷的实验报告引言:氮和磷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种营养元素。

氮是构成植物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成分,而磷则是ATP分子和DNA分子的组成部分。

为了研究氮和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氮的影响我们选取了两组植物进行实验,一组是正常施氮的植物,另一组是不施氮的植物。

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了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测量了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和叶绿素含量。

结果显示,正常施氮的植物生长得更加茂盛,高度明显高于不施氮的植物。

同时,正常施氮的植物叶片数量也更多,并且叶绿素含量更高。

这表明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实验二:磷的影响与实验一类似,我们选取了两组植物进行实验,一组是正常施磷的植物,另一组是不施磷的植物。

同样地,我们观察了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测量了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和叶绿素含量。

结果显示,正常施磷的植物生长得更加健壮,高度较不施磷的植物明显更高。

而且,正常施磷的植物叶片数量也更多,并且叶绿素含量更高。

这表明磷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三:氮和磷的相互作用为了探究氮和磷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作用,我们进行了一组同时施氮和磷的实验。

同样地,我们观察了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测量了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和叶绿素含量。

结果显示,同时施氮和磷的植物生长得更加旺盛,高度远远超过只施氮或只施磷的植物。

同时,同时施氮和磷的植物叶片数量也更多,并且叶绿素含量更高。

这表明氮和磷在植物生长中具有协同作用,相互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氮和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中不可或缺的两种营养元素。

氮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加叶片数量和叶绿素含量;磷也具有类似的作用,使植物生长更加健壮。

而且,氮和磷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同时施氮和磷可以更好地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磷的测定方法
一:国标测定方法(一般是测定水中的样品)
1、氮的测定,主要是测定其中的无机氮,无机氮又包含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不同形态的氮有不同的方法。

1.1氨氮的测定
方法: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原理:在弱碱性介质中,以亚硝铣铁氰化钠为催化剂,氨与苯酚和次氯酸钠盐反应生成靛酚蓝,在640nm处测定吸光值。

1.2亚硝酸盐的测定
方法: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原理:在酸性介质中要亚硝酸盐与磺胺进行重氮化反应,其产物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红色偶氮染料,于543nm波长测定吸光值。

1.3硝酸盐的测定
方法:镉柱还原法
原理:水样通过镉还原柱,将硝酸盐定量地还原为亚硝酸盐,然后按重氮--偶氮光度法测定亚硝酸盐氮的总量,扣除原有亚硝酸盐,得硝酸盐氮的含量。

2.磷的测定
2.1无机磷的测定
方法: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原理:在酸性介质中,活性磷酸盐与钼酸铵反应生成磷钼黄,用抗坏血酸还原为磷钼蓝后,于882nm波长测定吸光值。

二、沉积物中氮磷的测定-----利用流动注射仪法
1.方法简要:无机态氮和无机态磷用0.1mol/L盐酸浸取后测定;总氮、总磷采用氢氧化钠与过硫酸钾混合氧化剂进行氧化浸取后测定。

2.具体内容
2.1无机磷的测定:准确称取样品0.1000g,加入50ml大离心管中,加入25ml0.1mol/L盐酸,在HY-3震荡仪震荡2h(有的资料也说震荡16h[何清溪等的《大亚湾沉积物中磷的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然后离心(4500r/min,10min),取上清液2ml于小试管中,再加入8ml超纯水,混匀,测定无机磷。

2.2 总磷的测定:准确称取样品0.1000g,加入微波消解管中,加入由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钠制备的消解液中,在微波消解仪中消解(有固定程序选择),待消解结束冷却后,取10ml液体于100ml容量瓶中,加超纯水定容。

摇匀后取混合液测定总磷。

(在880nm下测定吸光值。

试剂:抗坏血酸;钼酸盐显色剂。


2.3.无机氮的测定:取无机磷测定步骤中离心管中的上清液5ml,加入微波消解管中,再加入5ml消解液,消解,取2ml消解液于小试管中,加入8ml超纯水,混匀测定。

2.4.总氮的测定:取部分总磷测定步骤中的消解后液体,测定。

(在540nm下测定吸光值。

试剂:磺胺显色剂,氯化铵缓冲液)
三、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参考文献)
1.消解液
1.1消解液的配置
普遍认为过硫酸钾在60 ℃时受热分解,也有文献(胡雪峰,沈铭能,许世远.测水体总氮应注意的一个问题[J].中国环境监测,2001(3):41.)认为过硫酸钾在40 ℃时即受热分解,所以在配制碱性过硫酸钾溶液时,绝对不可高温加热溶解,最好采用自然室温溶解,或者在不过40 ℃的水浴中溶解。

溶解过硫酸钾
时,有文献[蒋树艳水质中总氮测定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34]建议将其与氢氧化钠分开溶解再混合定容。

经验表明,分开溶解是可靠的,但为了减少工作量,也可称量后将两种药品尽量分开倒入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快速倒入烧杯,并同时用玻璃棒快速搅拌,以分散氢氧化钠溶解产生的热量,避免因局部温度过高而引起过硫酸钾的失效。

1.2消解液的保存
由于温度降低会导致过硫酸钾的析出,所以碱性过硫酸钾消解液应存放在聚乙烯瓶内,室温下保存。

国标法认为,最长可存贮一周;也有实验表明(谭怡,刘信安,魏彪紫外分光光度法用于三峡库区水体总氮的测定[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6):33- 37.),存贮 3 d,对总氮测定结果几乎无影响;超过3 d,测定结果会出现较小的负偏差;超过7 d,将出现严重的负偏差。

所以碱性过硫酸钾消解液最好在 3 d 内用完;如超过7 d,需弃去重配。

1.3消解液中即碱性过硫酸钾溶液中氢氧化钠含量的选择
有资料说明(苏苓,张海涛等。

微波消解-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氮和总磷),氢氧化钠含量低时,总氮测定值偏低;氢氧化钠含量高时,总磷测定值偏低。

综合考虑,选择氢氧化钠质量浓度为9.6g/L。

也有文章说明氢氧化钠的量与过硫酸钾量有关。

(百度文库中联合测氮磷的文章)
1.4流动注射仪测定过程中一些问题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