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网区农田氮磷流失治理技术

合集下载

氮磷的处理方式

氮磷的处理方式

氮磷的處理方式
氮磷的處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分解處理:將含氮磷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例如使用生物處理方法,如厭氧消化或好氧生物處理等,可以將有機廢水中的氮和磷轉化為氨氮和磷酸鹽等無機形態。

2. 吸附處理:利用吸附劑吸附含氮磷的物質,例如使用活性炭、離子交換劑或沸石等吸附劑,可以將含氮磷的物質從水中去除。

3. 沉澱處理:通過調節水體pH值、添加化學沉澱劑等方式,
使水中的氮磷形成沉澱物沉降下來,例如添加氫氧化鈣、聚合氯化鋁等沉澱劑,可以將水中的氮磷去除。

4. 復肥利用:將含氮磷的廢水中的氮磷以肥料形式回收利用,例如通過生物處理將廢水中的氮磷轉化為固定氮和有效磷,然後用於農田或植物生長。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廢水處理方式適用於不同的情況,具體的處理方法需根據廢水中氮磷的濃度、特性和排放標準來確定。

同時,在處理氮磷廢水時,需要考慮到經濟性、環境友好性和可持續性等因素,選擇適合的處理方式。

减少氮磷排放措施

减少氮磷排放措施

减少氮磷排放措施1. 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氮磷排放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氮磷污染对水体、土壤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诸多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减少氮磷排放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减少氮磷排放措施。

2. 减少农业源氮磷排放的措施2.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减少农业源氮磷排放的关键措施之一。

农民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的肥料配方,避免过量施肥。

此外,精确施肥技术,如土壤检测和精准施肥设备,也能有效降低氮磷流失。

农民应该接受有关施肥技术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施肥的效果。

2.2. 耕地保护措施耕地保护是减少农业源氮磷排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防止土壤侵蚀和保持土壤水分能够有效降低氮磷流失。

农民可以采取措施如保持耕地覆盖、合理的耕作和轮作,以减少土壤侵蚀。

此外,建立防止土壤侵蚀的植被带和沟渠也是有效的措施。

2.3. 水体污染防治农业流入水体的氮磷污染也是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

减少氮磷污染的手段包括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处理农业废水等。

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改善农田排水条件,减少氮磷流失。

农民还应该采取措施,如建立缓冲带和湿地来净化农业废水,避免氮磷直接流入水体。

3. 减少工业源氮磷排放的措施3.1. 改进工业生产工艺改进工业生产工艺是减少工业源氮磷排放的关键。

工业企业可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减少废气和废水中的氮磷排放。

通过改进工法和投资环保设施,企业能够实现减排目标。

3.2. 强化治理和监管强化工业源氮磷排放的治理和监管也是重要的措施。

政府可以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排污许可制度,并建立监测体系来监测氮磷排放情况。

对于违反排放标准的企业,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罚,以保证环境的净化。

4. 综合措施减少氮磷排放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政府、企业和公众各司其职,共同合作来实现减排目标。

4.1. 意识和教育政府和宣传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氮磷污染的认识。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供大量食品资源的重要产业。

然而,养殖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氮和磷元素,如果不进行有效处理,将对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探索养殖场水体中氮磷去除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养殖场水体氮磷污染的危害养殖场废水中的氮磷物质主要来自饲料残渣、鱼粪和尿液等。

不仅会导致水体本身的营养物质过剩,形成藻类大量繁殖,还会导致水体缺氧、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时甚至引发赤潮等水生生物灾害。

同时,废水中的氮磷污染物还可通过水体迁移和沉积,进一步影响周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生物法去除氮磷的技术原理生物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来降解和吸收废水中的氮磷物质。

其中,氮的去除主要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来完成,而磷的去除则通过微生物对废水中的磷进行吸附和沉淀来实现。

三、浮萍植物法去除氮磷的技术原理浮萍植物法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

该技术利用浮萍植物对废水中的氮磷进行吸收和利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浮萍植物具有较强的营养物质吸收能力,能够有效地吸附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并将其转化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质,从而降低水体中氮磷的浓度。

四、杂交钟藻法去除氮磷的技术原理杂交钟藻法是一种利用杂交钟藻对废水中的氮磷进行吸收和利用的技术。

杂交钟藻是一种具有较高吸附能力的藻类生物,能够通过吸附和生物转化等方式将废水中的氮磷物质有效地去除。

此外,杂交钟藻还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殖,从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养殖场水体。

五、其他氮磷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除了上述介绍的两种常见的氮磷去除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新型技术在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

例如,利用微生物菌剂来提高水质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利用生物质炭材料对废水中的氮磷物质进行吸附和吸附释放等。

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监测技术方法

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监测技术方法

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监测技术方法1.监测设施1.1监测小区长8m~12m,宽4m~6m。

小麦、谷子等密植作物面积不小于30m2,玉米、高粱等非密植作物面积不小于36m2,苹果、核桃等园地面积不小于40m2。

监测地块四周设作业道路和保护行,保护行种植作物及栽培措施与监测小区保持一致。

顺坡单行排列,如图B-1所示,四周以田埂分隔,田埂地面以下深30cm~40cm,地面以上高10cm~20cm。

田埂采用砖砌或混凝土浇筑,水泥砂浆抹面。

图B-1 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监测小区排列示意图1.2径流池布设于监测小区下方,地面以下深80cm~100cm,地面以上与田埂持平。

长度按小区宽度的1/2,内部宽度为60cm~100cm。

具体按20年内最大暴雨量及其径流量确定。

池壁和池底用混凝土浇筑,厚度为20cm~25cm,内外壁两侧、池底涂抹防水砂浆。

设置硬质盖板,盖板向下坡一侧倾斜5%,见图B-2。

图B-2 径流池硬质盖板示意图1.3排水凹槽及配套排水管阀径流池底部中间沿顺坡方向,设置一条坡度为2%的排水凹型汇水槽,规格为10cm×10cm;同时,在径流池外侧(下坡)墙壁,对应排水凹槽位置,埋设直径为10cm带阀门的PPR管,连通排水凹型槽,见图B-3。

图B-3 农田径流池纵剖面(左:与坡向垂直)与剖面(右:顺坡方向)示意图1.4收集管按耕作方式不同,将监测地块分为平作、横坡垄作和顺坡垄作3种方式。

平作和顺坡垄作时,径流收集管由集流槽和直径5cm~10cm的PPR径流管组成;横坡垄作时,利用垄沟和直径5cm~10cm的PPR 径流管收集地表径流。

1.4.1平作小区最下方、沿径流池壁方向用混凝土浇筑一条长与小区宽度相同,宽10cm、深5cm(即低于地面5cm)的集流槽,集流槽在宽度方向上向径流池壁方向建成5%的坡度。

PPR径流管设在径流池中心位置,横穿单侧径流池墙体,其下侧紧贴集流槽表面,管口内壁略高于集流槽表面0.5cm,管口处安装过滤网。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措施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措施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措施农田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通过径流、冲洗等途径汇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的现象。

为了减轻农田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和水质的影响,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治理技术和措施来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下面我将就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与措施展开讨论。

一、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是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关键之一。

通过合理的施肥方式和施肥量,可以减少余肥和缓释肥料对水体的污染。

例如,将氮、磷肥料按照作物需求量和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合理施用,避免施用过量,减少氮磷流失,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二、水保留措施在农田中采取水保留措施,如植物遮荫、建立植被覆盖带等措施,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水体的泥沙淤积,防止土壤中的养分和农药随水流冲刷入水体,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

三、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治理技术,通过引入生物控制农田害虫和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田面源污染的风险。

例如,可以采用天敌、拟态剂等生物防治措施,避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导致水质污染。

四、湿地恢复与修复湿地具有天然的净化水质功能,通过恢复和修复受污染的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拦截和吸附农田面源污染物,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可以采取湿地植被修复、湿地补水等措施,提高湿地生态系统对农田面源污染的净化能力。

五、耕地整理和管理合理的耕地整理和管理是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耕作深度和耕作时间,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质释放至水体的风险。

六、农业非点源污染监测技术农业非点源污染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田面源污染的情况,及时掌握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路径,为有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采用遥感监测、水质监测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田面源污染的动态监测和评估。

七、农田污水处理技术针对农田污水的处理是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采用土壤浸润、土壤滤池、湿地废水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农田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氮磷污染去除措施

氮磷污染去除措施

氮磷污染去除措施概述氮磷污染是水体中的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对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都有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和应用氮磷污染去除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氮磷污染去除措施。

高效曝气技术高效曝气技术是一种常用来去除水体中氮气的方法。

这种技术通过增大曝气面积,提高氧气传递效率,促进好氧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达到氮磷污染去除的效果。

常用的高效曝气技术有喷淋曝气、曝气静化器等。

植物吸收技术植物吸收技术是一种通过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质的方法。

这种技术通常使用一些水生植物,如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利用植物的生理代谢作用将水中的氮磷污染物质吸收到植物体内,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效果。

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一种通过生物膜生物氧化和吸附作用来去除水体中氮磷污染物质的方法。

这种技术基于在固体表面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内的微生物实现对氮磷污染物质的降解和去除。

常见的生物膜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等。

化学沉淀技术化学沉淀技术是一种通过添加适量的沉淀剂来将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质转化为沉淀物的方法。

常见的沉淀剂有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

在适当的条件下,沉淀剂与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质发生反应,形成沉淀物,从而实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一体化技术一体化技术是一种将多种氮磷污染去除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处理的方法。

通过将不同的技术组合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技术的优点,提高去除效果。

常见的一体化技术有气浮-生物膜一体化技术、植物吸附-化学沉淀一体化技术等。

总结氮磷污染是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问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氮磷污染去除技术。

高效曝气技术、植物吸收技术、生物膜技术、化学沉淀技术和一体化技术都是常用的去除氮磷污染的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措施,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质,保护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以上就是氮磷污染去除措施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农业退水及养殖废水处理

农业退水及养殖废水处理

农业退水及养殖废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农业面源污染中又以农田退水与养殖废水的污染最为普遍。

氮磷是主要农业面源污染物,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因子,其浓度和负荷控制是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

从自然氮循环可知,合成氨、生产氮肥过量施用,不仅导致水体污染,而且农业氮源(NH3和N2O)进入大气,会形成PM2.5,加剧大气污染,也会成为温室气体,影响气候变化。

一、农田退水处理农田退水作为农业污染源的媒介,一直以来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内容。

近几年水权制度的出现,促使灌溉水管理者尽可能地优化灌溉制度,节约灌溉用水。

因此农田尾水的处理逐步受到重视。

(一)通过发展精细灌溉体系控制入田流量精细地面灌溉技术体系是以激光控制土地精细平整技术为支撑条件,以地面灌溉过程精量控制技术为控制手段,以精细地面灌溉系统设计与评价方法为核心基础构建的一体化技术集合体。

其中“土地精平、灌溉精量、控制精准”是其核心,精细灌溉注重灌溉水从水源到输、配、灌、耗各环节的合理配置、适时灌溉、精量灌溉和精准控制。

通过计算机模拟及其对整个灌溉的自动化控制,合理实时、适量地引水灌溉,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剩水的输入。

这样既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可以防止在田间产生尾水。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田间的土壤水分参数和田面糙率系数的测定来反馈控制,即根据田面参数来分析控制精量灌溉量,此技术首先要求对土地实施精平,在此基础上根据估算的田面水分参数对地面灌溉过程进行实时反馈控制的灌溉效率可达到85%以上。

另外,还需要精细地面灌溉控制设备,一般由末级输配水管道和灌溉自动化控制设备组成。

(二)在渠道尾部建集水井虽然近几年来提出了诸如微喷灌、波涌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大大提高了农田水利用率,但是目前我国在精细灌溉方面的研究远远滞后,加上我国现阶段主要采用粗放的地面灌溉和落后的管理制度,很难做到田间引水量的精确控制,势必造成灌溉过剩水。

对于尾水不是很多的灌区,可以在整个灌区设置一个集水井或者一个轮灌组修建一个集水井,然后在农渠尾部修建集水沟,通过集水沟把全灌区或一个轮灌组的尾水收集在集水井集中处理。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随着全球渔业业务的迅速发展,养殖渔业也越来越重要。

然而,养殖场水体中的氮磷物质对水生态环境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旨在解决这一问题。

一、氮磷去除技术的重要性养殖场水体中富集的氮磷物质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水华不仅会使水体浑浊,还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养殖场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显得尤为重要。

二、生物法1.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

通过在养殖场水体中种植适宜的植物,如凤眼莲、苦草等,这些植物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2. 微生物法微生物法通过引入适宜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脱氮细菌等,来将水体中的氮磷物质转化为无害的气体逸出或固定在沉淀物中。

这种方法不仅高效,而且成本相对较低。

三、物理法1. 疏浚技术疏浚技术是指通过清除底部沉积的氮磷沉淀物,从而实现水体氮磷的去除。

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需要进行定期的疏浚作业,且成本较高。

2. 综合物理法综合物理法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如曝气、搅拌、过滤等,同时结合其它技术手段对水体中的氮磷进行去除。

这种方法不但效果显著,且可靠性较高。

四、化学法化学法主要是通过添加草酸铜、硫酸铁等化学物质,将水体中的氮磷物质沉淀,从而实现去除效果。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迅速去除氮磷,但需要注意化学物质的使用剂量,以免产生其他污染物质。

五、养殖渔业工作中的氮磷去除技术的应用养殖渔业工作中,氮磷去除技术可以应用于养殖场的水处理系统中。

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氮磷去除技术,可实现养殖场水体中氮磷的高效去除,保护水生态环境,减少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氮磷去除技术对于保护水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采用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清除养殖场水体中的氮磷物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养殖渔业工作者应该加强对氮磷去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水网区农田氮磷流失
治理技术
(一)技术基本情况
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
要因素之一,由于其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以溯源、
难以监管等原因,治理的难度很大,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和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瓶颈。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农业源排放的总氮、
总磷占总排放量的57.2%和67.4%,控制农业源氮磷排放是实现水环
境质量根本改善的核心。然而在农业源氮磷排放中,来自农田的氮磷
排放又占很大比例。因此,要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必须首
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
南方水网区农田氮磷流失治理集成技术,即源头减量(reduce),
农田氮磷投入源头减量技术;过程拦截(retain),农田径流排放的
过程拦截技术;养分再利用(reuse),养分循环利用技术;末端修复
(restore),末端的生态修复技术。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农业农村从2013年起,在三峡库区兴山县、太湖流域宜兴市、
巢湖流域巢湖市、洱海流域洱源县开展农业面源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
四个示范区核心示范面积达11585亩,其中巢湖流域示范区核心面积
2500亩,洱海流域示范区核心面积2320亩,太湖流域示范区核心面
积约1500亩,三峡库区示范区核心面积5265亩。通过源头控制、过
程拦截、末端处理等工程的建设,实现了示范区畜禽粪便、农村污水
处理利用率90%以上,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减少40%、
30%和30%以上,有效改善了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为推广上述示范区建设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2016
年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太湖、淮河、巢湖、洞庭湖、
鄱阳湖、洱海、三峡库区及丹江口库区等典型流域整县推进实施农业
面源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总结一批成功治理范例和适用模式。每个试
点项目的示范区覆盖耕地面积2万亩以上,养殖量不小于2万头猪当
量,中央补助资金3000万元,总投资约4000万元。
(三)提质增效情况
1.农田氮磷投入源头减量技术。在保证水稻高产的基础上,减少
氮肥投入10-20%,提高氮肥农学效率10-20%,减少氮排放20%以上。
2.农田径流排放的过程拦截技术。在保障农田排水的同时,对排
水中的氮磷进行高效去除,氮磷的拦截率在40%以上。
3.养分循环利用技术。径流氮磷平均浓度下降70-80%,并通过
氮素回用减少稻田氮肥投入20%。
4.末端的生态修复技术。通过高效吸收氮磷植物群落的合理搭配
(经济型、景观型)、生态浮床/岛的组合应用、水位落差的设计以及
高效脱氮除磷环境材料与微生物的应用等等,形成了农田面源污染治
理的最后一道屏障。同时,水生植物定期收获后进行资源化再利用,
生产成有机肥回用农田。
(四)技术获奖情况
南方水网区农田氮磷流失治理集成技术被列入农业农村部2018
年十项重大引领性农业技术之一。
二、技术要点
以减少农田氮磷投入为核心、拦截农田径流排放为抓手、实现排
放氮磷回用为途径、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突破面源污染散乱
难的瓶颈,可实现种植业面源污染的全过程防控与全空间覆盖、面源
污染的近零排放及改善水体环境质量的目标。

1.农田氮磷投入源头减量技术
针对高度集约化稻麦农田,根据作物高产养分需求规律以及土壤
供肥特征等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在此基础上,采用新型缓控释肥替代
减量、有机肥部分替代、追肥采用叶色或光谱诊断按需施肥技术等来
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农田氮磷投入源头减量技术,在保证水稻高产
的基础上,减少氮肥投入10-20%,提高氮肥农学效率10-20%,减少
氮排放20%以上。
2.农田径流排放的过程拦截技术
采用农田排水原位促沉技术与近源生态拦截沟渠技术。农田排水
原位促沉技术是在农田排水口处建设促沉池(内填高效吸附氮磷材
料),促使农田排水中泥沙等沉降并对氮磷进行吸附拦截。生态拦截
沟渠技术是将原有的土质沟渠塘进行生态化改造,沟渠和沟壁种植高
效吸收氮磷植物(可搭配经济植物),并间隔配置小拦截坝和拦截箱
等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内装氮磷吸附材料,并可种植水生植物),不
需额外占用耕地、资金投入少、易于推广应用。通过农田径流排放的
过程拦截技术,在保障农田排水的同时,对排水中的氮磷进行高效去
除,氮磷的拦截率在40%以上。
图片
图2 农田径流的多重拦截系统
3.养分循环利用技术
采用农田污水及富营养化河水中氮磷养分的稻田回用技术、作物
秸秆废弃物的炭化还田技术和菜地径流的湿地化稻田回用技术。作物
秸秆利用沼气能热解成生物炭后还田,可实现农田消纳秸秆量增加
4-8倍,还能有效增加土壤持肥能力。通过养分循环利用技术,径流
氮磷平均浓度下降70-80%,并通过氮素回用减少稻田氮肥投入20%。
4.末端的生态修复技术
采用生态湿地塘技术或者河道生态修复强化净化技术对水体进
行生态修复,通过高效吸收氮磷植物群落的合理搭配(经济型、景观
型)、生态浮床/岛的组合应用、水位落差的设计以及高效脱氮除磷环
境材料与微生物的应用等等,形成了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的最后一道屏
障。同时,水生植物定期收获后进行资源化再利用,生产成有机肥回
用农田。
图片
三、适宜区域
主要针对南方水网区的农田氮磷流失治理。
图片
四、注意事项
1.本技术为集成示范技术,目标明确,要以减少农田氮磷投入为
核心、拦截农田径流排放为抓手、实现排放氮磷回用为途径、水质改
善和生态修复为目标。
2.本技术主要针对农田氮磷流失治理,兼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