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附习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一陋室铭爱莲说》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一陋室铭爱莲说》测试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A.陋(lòu)室、德馨(xīn) 、苔(tái) 痕、鲜(xiān)有闻B. 案牍(dú)、诸葛(gě)亮、蕃(fān) 、周敦颐(dūn yí)C.牡(mǔ)丹、淤(yū)泥、濯(zhuó)清涟、亵(xiè)玩D. 隐逸(yì) 者、不蔓(wàn)、入帘(|ián)青、鸿( hóng)儒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谈笑有鸿儒(指读书人)(2)可爱者甚蕃(多)(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4)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开枝杈)(6)惟吾德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指德行美好)3.理解"之”字在句中的含义。
(1)孔子云:何陋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 身体;今义:样子。
(2)惟吾德馨馨:古义: 德行美好;今义:芳香。
(3)亭亭净植植:古义: 竖立;今义: 种植。
(4)宜乎众矣宜:古义:应当;今义: 适合。
5.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 B)A.晋陶渊明/独爱/菊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6.默写填空:(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16 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C.不蔓.不枝.,香远益清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下列各项中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水陆草木之.花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康肃笑而遣之.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填空。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3)高度概括莲的品质的句子是:。
5.古诗词中有不少写菊花、莲花的句子,请各写出完整的两句。
写菊花:,。
写莲花:,。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三【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其从父兄①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止②,乃弃业欲求州官。
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
汝等自有常分③,岂可妄求叨越④,但当速反葱肆⑤耳。
”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⑥,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
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选自《梁书.吕僧珍传》)【注释】:①从父兄:堂兄。
②既止:回故乡做官。
③常分:固定的职业。
④叨越:非分占有。
⑤肆:店铺。
⑥督邮廨(xiè):督邮办公的屋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2)可以调素琴()(3)平心率下,不私亲戚()(4)但当速反葱肆耳()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C.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D.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3.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作者用自然环境的清新来烘托陋室不陋,用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高雅来衬托陋室不陋。
B.【乙】文中,乡亲们劝吕僧珍把官衙搬走来扩大自己的住宅,他没有接受,表现了吕僧珍清正廉洁的品质。
C.【甲】文结尾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并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漏。
D.【乙】文讲述吕僧珍做官不为亲属开后门,不以权谋私的故事,他的品质在封建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
参考答案1.(1)这(2)调弄,这里指“弹琴”(3)对……偏心(4)通“返”,返回2.D3.C4.(1)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七年级语文下册《16 短文两篇》 含答案

16短文两篇01积累运用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德馨.(xīn)苔.痕(tái)案牍.(dú) 蕃.(fán)淤.泥(yū) 西蜀.(shǔ)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亵.玩(xiè) 噫.(y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4)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5)可以调.素琴(调弄)(6)无丝竹..之乱.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扰乱)(7)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8)可爱者甚蕃.(多)(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10)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11)濯.清涟而不妖.(洗)(过分艳丽)(12)香远益.清(更加)(13)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竖立)(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靠近玩弄)(15)陶后鲜.有闻(少)(16)宜.乎众矣(应当)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上面)(2)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谈笑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填空。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描写“陋室”环境雅致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中考题汇编及答案

16 短文两篇一、解释句子中的实词。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5. 往来无白丁:6.调素琴:7.列丝竹之乱耳: 8.无案牍之劳形。
9.何陋之有: 10.可爱者甚蕃:11.出淤泥而不染: 12.濯清涟而不妖:13.濯清涟而不妖: 14.香远益清:15.濯清涟而不妖: 16.不蔓不枝:17.亭亭净植: 18.只可远观不可亵玩:19. 予谓菊: 20.花之隐逸者:21.花之君子也: 22.陶后鲜有闻:23.宜乎众矣:二、解释多义词“之”。
1.水陆草木之花: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丝竹之乱耳:4.何陋之有:三、解释词类活用现象。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四、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丫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孔子云:何陋之有?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五、阅读与赏析(一)阅读《陋室铭》做下面的题。
1、《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而《爱莲说》的作者用“莲”自况,委婉批判了当时、的世风。
所以两篇短文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为什么?3、第一、二句用“仙”和“龙”比喻怎样的人?这两句话所起什么作用?4、文章第4——7句分别从、、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6、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7、作者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8、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9、作者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10、理解性默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资料链接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文详解名师点评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朗读节奏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全解

《陋室铭》与《爱莲说》全解一、《陋室铭》《陋室铭》是唐朝刘禹锡的一篇著名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陋室的景象,表达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1.文章背景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
在和州期间,他遭受了知县的刁难,被迫三次搬家,最后住在一间非常简陋的小屋里。
然而,刘禹锡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写下了这篇《陋室铭》,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引入陋室。
接着,作者描绘了陋室的景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最后,作者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类比,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简陋生活的超然态度。
3.文章主题《陋室铭》以陋室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情操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境界。
同时,文章也讽刺了那些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的人。
二、《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文章背景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
当年著书立说,在著书楼东边开辟一块池塘种莲花,名之曰“爱莲池”。
每当茶余饭后或他独坐堂前时,必爱欣赏池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此自喻高洁清雅的品格。
5.文章内容文章开头以菊花和牡丹作对比,突出了莲花的独特品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接着,作者将菊花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而莲花则比作君子,进一步突出了莲花的高尚品质。
最后,作者感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后题及答案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能牢牢地记住这两篇名文。
这道题要在课上完成,据以往的实践经验,熟读成诵约需35分钟,默写约需10分钟。
要让学生养成当堂记诵的习惯。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所谓“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达到整体感知;此外,也包括对文中某些重要语句的理解。
本题中前两小题是依据整体感知的需要设计的,应作为讨论的重点。
下面分别说明:1、《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
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在讨论前最好先告诉学生这句话的出处,说说省去前半句的原因。
参考答案见“整体把握”。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
因此,在讨论前应当指出,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要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搞机械的“对号入座”。
本题切忌搞统一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3、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揣摩语言。
①可以先问学生:作者是否不喜欢听音乐?(从“调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回答。
)“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什么区别?由此逐步引导到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
②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为了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无妨先读读白居易的《买花》诗(见“有关资料”),此诗浅显易懂,费时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巧用衬托手法。本文先后用菊花、牡丹衬托莲: 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喜爱的与众不同;第二次 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 以牡丹反衬,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结构梳理
张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描绘
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
爱 莲
形象 入题
烘托
烘托
道出心意 洁 不
背景链接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 年版)。本文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 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 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 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 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 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 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 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 词、句标注出来。
爱莲说
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沾染(污秽)。
艳丽。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洗。 水波。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竖立。
靠近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指品德高尚的人。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
少。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应当。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蔓;生枝节 ) 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到远处 )
运用排比句式,借花喻人,点明三种花 各自的象征人群。同时用菊和牡丹作衬托, 突出了莲的“君子” 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 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再次借菊与牡丹的衬托,突出莲的形象,表达 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向。一叹爱菊花的人少,实则 感叹真正的隐士太少;二叹爱莲者少,实则感叹与 自己一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太少;三叹爱牡 丹的人多,实则表达了对世间争名夺利、趋炎附势、 追求富贵者的厌恶。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结构梳理
山水喻室 点明题旨
陋室不陋
仙龙喻德
陋 室 铭
居住环境:清幽 具体描述 交往人物:博学
生活情趣:高雅
乐在 安贫乐道 其中 高洁傲岸
总结全文 诸葛庐 子云亭
何陋之有
主旨概括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 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 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作者名片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 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 家。他集成了古代部分道家、佛学思 想,推崇孔孟的儒家学说,是学术界 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世称“濂溪 先生”,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周 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背景链接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 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 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令是个势利小人, 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半年内就逼刘禹锡 搬了三次家,给他住的房子也越来越小,越来越简陋。 于是,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刻上 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
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
只是。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简陋的屋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博学的人。鸿,大。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儒,旧指读书人。
调弄,这里指弹(琴)。
使……受到 扰乱。
使……劳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古诗十九首》
你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B
莲的可贵处:洁净、单纯、雅致 身 慕
自名
说 揭示 菊、牡丹、莲象征的不同品性
爱利
喻义 以莲自况
主旨概括
《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 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 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 利的世态的厌恶。
思考探究
1. 《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在写作特色 和思想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1)在写作特色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 手法。《陋室铭》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 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爱莲说》借赞美莲花 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人物:博学。欲知其 人应知其友,作者以交往人物 的才高德美来衬托室主人的德 才兼备,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
不受世俗的羁绊。
虚实
生活情趣:高雅。以室主人的情
赞同。“听君一席话”还 “胜读十年书”呢,更何况与 鸿儒交往呢,经常与鸿儒交往, 我们会进步得更快。
不赞同。他的交友范围太小,因 为平民百姓中,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因为“俗世”也有“奇人嘛”!
课后延伸
古人笔下的荷花: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诗经·陈风》
灼若芙蕖出渌波。
——曹植《洛神赋》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离骚》
2.在《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谈到了自己的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你对刘禹锡的这种交友方式有什么看法呢?
赞同。同“鸿儒”交往,我 们可以受到感染,学到很多书本 上学不到的知识,所谓“近朱者 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赞同。刘禹锡的这种交友方 式,很明显是瞧不起普通的没有接 受多少文化教育的平民百姓。
写作借鉴
1. 托物言志,立意高远。作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 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 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 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 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 “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
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无丝竹之乱耳(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之 的独立性,不译 )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神异)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2.骈散结合,语言美。本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整 齐,读来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富有音乐美。从 句式上来分析,作品巧用四字语、五字语构成骈 句,言简意赅,虽非韵文,但均在偶句上押韵, 音韵谐合,意蕴丰厚;修辞上,作品有排比、对 偶、对比,类比、映衬、引用等修辞手法,读来 如行云流水。整齐美与错落美并存,增强了作品 的可读性和文学艺术价值。
结合 趣之雅证明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写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何在?
运用类比,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 雄的屋舍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 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 表明自己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引用孔子的话作结有何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更 具雄辩的力量,一方面暗含着以“君 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 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 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文章 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
(2)两篇文章都对所描写的事物进行了生动传 神的描绘。《陋室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 常生活情趣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刻画“陋室”主人的 情操;《爱莲说》则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等角度来赞美君子的品格。
(3)在思想内容上,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 高洁的品质。《陋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 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爱莲说》表 现了作者在污浊的世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 活态度。
课文解读
作者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 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从生长环境角度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 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 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从体态、香气角度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 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的美好 的资质。
从风度、气质角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的志洁 行廉。
除了莲,作者还写了菊花和牡丹,你觉得这些 内容有什么作用?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文章开头写菊、牡丹是为了用古人对花的不同 喜好作为比较和陪衬,来衬托作者对莲的情有独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 学习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 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难点)
3. 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培养自己高洁傲 岸的道德情操。(重点)
陋室铭
作者名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 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 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诗与 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 称之为“诗豪”。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显示,格调 清新、韵律优美。还写了许多哲学论文和政治论文, 语言雄劲,析理透彻。代表诗作有《竹枝词》《乌 衣巷》等。
文体知识
“说”的文体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 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 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 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