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导学案

合集下载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第一章:庖丁解牛的背景与意义1.1 了解庖丁解牛的历史背景1.2 理解庖丁解牛在古代中国文化和哲学中的意义1.3 探讨庖丁解牛与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第二章:庖丁解牛的技术与方法2.1 学习庖丁解牛的基本技术和方法2.2 分析庖丁解牛的技术要领和操作步骤2.3 实践庖丁解牛的技巧和技巧的应用第三章:庖丁解牛的艺术与审美3.1 探索庖丁解牛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3.2 分析庖丁解牛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3.3 欣赏庖丁解牛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第四章:庖丁解牛的文化与传统4.1 了解庖丁解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4.2 探讨庖丁解牛与饮食文化的联系和影响4.3 体验庖丁解牛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第五章:庖丁解牛的当代发展与创新5.1 分析庖丁解牛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5.2 探讨庖丁解牛的创新思维和技术革新5.3 思考庖丁解牛的当代意义和未来发展第六章:庖丁解牛的生态与伦理6.1 探讨庖丁解牛中的生态智慧与和谐共生6.2 分析庖丁解牛在现代食品安全与伦理的意义6.3 反思庖丁解牛的生态伦理对生活的影响第七章:庖丁解牛的营养与健康7.1 学习庖丁解牛后的食材营养价值7.2 分析庖丁解牛对健康饮食的贡献7.3 实践庖丁解牛后的食材烹饪与营养搭配第八章:庖丁解牛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8.1 了解庖丁解牛对环境保护的作用8.2 探讨庖丁解牛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8.3 思考庖丁解牛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第九章:庖丁解牛的全球视野与交流9.1 分析庖丁解牛在国际饮食文化中的地位9.2 探讨庖丁解牛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交流与影响9.3 反思庖丁解牛在全球视野下的机遇与挑战第十章:庖丁解牛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10.1 探索庖丁解牛在现代科技下的创新实践10.2 分析庖丁解牛的未来发展趋势10.3 思考庖丁解牛在未来的生活应用与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庖丁解牛的背景与意义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庖丁解牛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文化和哲学中的意义以及与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

庖丁解牛导学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

庖丁解牛一、学习目标1.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特点。

2.学习《庄子》散文生动活泼,如同行云流水的文笔。

3.细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探讨本文除用以说明养生外,还包含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习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砉.然()②然()③然()④批大郤.() ⑤导大窾.() ⑥肯綮.()⑦大() ⑧新发于硎.()2.辨形组词。

①?,踦??))②?,沭??))③?,诫??))④?,拆??))3.写出并解释下列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庖丁为文惠君解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文学文化知识。

庄子,名周,是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________,现存33篇,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5.通假字。

(1)砉然向.然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技盖.至此乎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3)善.刀而藏之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6.古今异义。

(1)所见无非..牛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依乎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虽然..,每至于族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4)视为止,行为..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7.一词多义。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导学案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导学案

第17课庖丁解牛导学目标 1.掌握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3.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背景解读庄子生活的年代,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本文体现了庄子主张养生之道的思想。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学校与科举(二)(1)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有才德、办事廉正、孝顺父母的人。

(2)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3)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4)古代科举考试:院试,考秀才,参考者是童生,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考官是学政;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5)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2.通假字(1)砉然向.然(“向”通“响”,声响)(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3)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此指拭擦)(4)批大郤.(“郤”通“隙”,空隙)(5)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支脉)3.古今异义(1)依乎天理..古义:此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2)虽然..,每至于族古义:两个词,虽,虽然;然,这样今义:连词,多与“但是”连用,表转折(3)视为止,行为..迟古义:行,动作;为,因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4)因其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5)吾见其难为..古义:难解今义:使人为难(6)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7)奏.刀马砉然古义:进今义:演奏,奏乐(8)乃中《经首》之会.古义:节奏今义:能,善于;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1)足之所履.(名词作动词,踩)(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名词作状语,年,每年;月,每月)(3)而刀刃者无厚.(形容词作名词,厚度)(4)视.为止,行.为迟.(“视”“行”,动词作名词,视,目光;行,动作。

庖丁解牛导学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把握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与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通过学习,我们期望能够领略到庖丁顺应自然之道,以游刃有余的手法处理复杂事物的智慧。

同时,我们也应学习庖丁专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追求进步和提升。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______(填人名)创作的寓言故事,用来说明______的道理。

2.庖丁解牛的过程被描述为手触、肩倚、足履、膝踦,动作之间,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体现了______的境界。

3.文惠君对庖丁技艺的夸赞从侧面烘托了庖丁技艺的______。

4.庖丁解牛采取谨慎的态度,遇见难以下刀的地方,就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对《庖丁解牛》中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的“庖”指厨师,“丁”是厨师的名字。

B.“良庖岁更刀”中的“岁”表示每年,体现了庖丁刀具更换的频率。

C.“族庖月更刀”中的“月”表示每月,强调了技术差的厨师刀具损耗之快。

D.“批大郤”中的“批”指击、刺,体现了庖丁解牛时动作的精准和力度。

2.下列对《庖丁解牛》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应译为“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应译为“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C.“技经肯綮之未尝”应译为“技术好的厨师在筋骨交错的地方都没有碰过”。

D.“视为止,行为迟”应译为“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三、简答题1.简述《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庖丁解牛》导学案(2篇)

《庖丁解牛》导学案(2篇)

《庖丁解牛》导学案(2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庖丁解牛》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能够准确翻译文中的难句,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庖丁解牛的哲学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启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庄子“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将庖丁解牛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庖丁解牛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庖丁解牛的奥秘。

提问:你们认为庖丁解牛的秘诀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做到游刃有余?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庖丁解牛》,标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讨论: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解决部分疑问。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字词解析:教师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如“庖”、“丁”、“解”、“牛”等。

句式分析:分析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段落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4. 对比分析,深化理解对比阅读:将《庖丁解牛》与其他描写技艺高超的文章进行对比,如《卖油翁》。

讨论:庖丁解牛与卖油翁的技艺有何异同?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5.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现实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庖丁解牛的智慧。

写作练习: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1. 基础作业熟读并背诵《庖丁解牛》。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拓展作业搜集有关庄子的其他寓言故事,分析其哲学思想。

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庖丁解牛对你的启示。

五、板书设计《庖丁解牛》一、庖丁解牛的过程1. 视其止,徐而图之2. 批大郤,导大窾3.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二、庖丁解牛的哲学思想1. 顺应自然2. 无为而治3. 游刃有余三、现实意义1. 寻找规律2. 谨慎行事3. 心无旁骛六、教学反思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了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是否理解了庖丁解牛的哲学思想?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措施: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更好地将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导学案二:《庖丁解牛》哲学智慧探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庖丁解牛》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庖丁解牛-《庄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庖丁解牛-《庄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庖丁解牛-《庄子》》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2. 理解《庖丁解牛》所表达的哲理意义;3. 探讨人与自然、人与技艺之间的干系。

导学内容:1. 《庄子》简介;2. 《庖丁解牛》故事梗概;3. 《庖丁解牛》哲理意义分析;4. 讨论题:人与自然、人与技艺之间的干系。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庄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庄子》是中国哪个学派的代表作品。

通过简单的提问,激发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认识。

第二步:进修《庖丁解牛》1. 请学生阅读《庖丁解牛》故事,了解庖丁是如何解剖牛的过程,并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庖丁解牛》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庖丁解牛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哲理,如“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

第三步:探讨哲理意义1. 引导学生思考《庖丁解牛》所表达的哲理意义,探讨其中所涉及的人与自然、人与技艺之间的干系;2. 让学生就庖丁的技艺与态度、人与自然的干系等方面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与依存干系。

第四步:讨论题1. 提出讨论题:“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干系是什么样的?人类如何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2.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展开思考,探讨人类应如何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以及如何运用技艺与自然共存。

第五步:总结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庖丁解牛》所表达的哲理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人类与技艺之间的干系,并鼓励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实践“无为而治”的理念。

课后作业:1. 思考并写下自己对《庖丁解牛》的理解和感悟;2. 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作文,探讨人类与自然、人类与技艺之间的干系;3. 阅读《庄子》其他寓言故事,了解更多关于自然与人类的哲理意义。

人教版选修《庖丁解牛》word导学案

人教版选修《庖丁解牛》word导学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授课人:赵秋红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知识竞赛等方式疏通文意并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2、通过深入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视频导入二、读课文疏文意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注意圈点勾画,提出疑问。

(自主口译—→合作探究—→教师释疑)3、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梳理文言知识4、积累成语5、当堂巩固练习(1)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善刀而藏之②善哉!技盖至此乎B. ①乃中《经首》之会②莫不中音C. ①族庖月更刀②每至于族D. ①吾闻庖丁之言②使使以闻大王(2)下列划横线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介词,替,给B.乃中《经首》之会之:结构助词,的C.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与“薄”相对D.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即使这样(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A.良庖岁更刀,割也B.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C.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张师傅很有修车经验,对各种型号汽车的性能、结构等了如指掌,修理技术已达到目无全牛的地步。

B.他曾在英国专修英国文学,要他用英文写作自然游刃有余。

C.你做事老是怕这怕那的,犹豫不决,真是踌躇满志。

D.他看问题总是高瞻远瞩,分析起来能够切中肯綮,使人听了豁然开朗。

三、深思考,明哲理1、讨论: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有何联系?庄子通过这个寓言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2、总结哲理:五、迁移延伸庖丁已经成为一代名“庖”,从他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从庄子告诉我们的“顺应自然”的人生哲理中,你又获得什么启示?六、作业:试着创作一篇能以生动形象给人以某种启示的短小寓言。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第一章:庖丁解牛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庖丁解牛》的背景及意义。

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相关文言文基础知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和来源。

分析庖丁解牛的故事情节,重点解析关键事件和人物关系。

讲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和词汇。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庖丁解牛》的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探讨庖丁解牛的象征意义。

进行词汇练习,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词汇。

第二章:庖丁解牛的技巧与方法2.1 教学目标理解庖丁解牛的技巧和方法。

学会运用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庖丁解牛的技巧和方法,如观察、分析和推理等。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庖丁解牛的过程,总结解牛的技巧和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方法和经验。

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庖丁解牛的应用3.1 教学目标理解庖丁解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会将解牛的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庖丁解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解牛的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庖丁解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将解牛的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进行交流和互相学习。

第四章:庖丁解牛的哲学思考4.1 教学目标理解庖丁解牛背后的哲学思考。

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探讨庖丁解牛背后的哲学思考,如对生命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导学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过程与方法:质疑探究合作,探讨作品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学会翻译文言文语句。

(重)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难)【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知识补充】1、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2、解题:庖丁: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预习检测】(一)成语训练题1、下列几组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有那些?请分别在该句子前打上“√”,并查字典解说该成语的含义。

(1)A、老师揭穿了他的谎言,他羞愧得游刃有余。

B、他曾在英国专修英国文学,要他用英文写作自然游刃有余。

C、警方布下天罗地网,那几个歹徒一定游刃有余。

成语含义:(2)A、他做事情只考虑自己,毫无集体观念,真是目无全牛。

B、小王下棋总是输多赢少,因为他目无全牛,没有能做到“走一步看三招”。

C、张师傅很有修车经验,对各种型号汽车的性能、结构等了如指掌,修理技术已达到目无全牛的地步。

成语含义:(3)A、你做事老是怕这怕那的,犹豫不决,真是踌躇满志。

B、他的论文获得一等奖,又被提升为处长,难怪他最近总是踌躇满志。

成语含义:(二)字词正音,识记并朗读。

踦( ) 砉( ) 騞( ) 向()中()郤()窾()綮()軱()硎()怵()謋()(三)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落实常见字词的含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乃中.《经首》之会.:(2)官知..行:..止而神欲(3)依乎天理:...(4)批.大卻,导.大窾:(5)因.其固然..:(6)族.疱月更刀,折.也:(7)虽然..,每至于族.:(8)如土委.地:(9)善.刀而藏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1)嘻,善哉!技盖至此乎?(2)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5)虽然,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止。

(6)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二、我的疑问四、课文研读,合作探究1、本文重墨描写了庖丁“解牛”的场面,请找出相关的描写语句,从描写的角度、手法和效果三个方面来欣赏庖丁的“解牛之美”。

2、庖丁解牛的技术如何?请用一个词加以概括,并说说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3、庖丁的经历包含了做事情的怎样的一个历程呢?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这个“养生“之道该怎么理解?庖丁的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4、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觉得可以学到做人的哪些道理?五、我的质疑六、拓展阅读1、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儒家的回应: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

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道家的回应: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

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

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2、《养生主:总论》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

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

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养生主: 指养生的主要关键)3、《庄子》中的成语:切中肯綮:出处:《庄子.养生论》(庖丁解牛)释义:肯綮:肯,骨间肉。

綮,结合处。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关键。

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望洋兴叹:出处:《庄子·秋水》原文:河伯到了海边:“望洋向若而叹”。

释义: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现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朝三暮四:出处:《庄子·齐物论》原文: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释义:原指仅改变形式而不改变内容。

后指变化无常。

薪火相传:出处:《庄子·养生主》原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释义:柴虽燃尽,火种仍留传。

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探骊得珠出处:《庄子·列御寇》原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释义:原指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后演变为善于抓住要点。

越俎代疱出处:《庄子·逍遥游》原文:“疱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释义:喻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螳臂当车出处:《庄子·人间世》原文:“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释义: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处:《庄子·山木》原文:“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释义: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运斤成风出处:《庄子·徐无鬼》原文:“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万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释义: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庖丁解牛》课后练习,通关检测1、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砉然向然:技盖至此乎:善刀而藏之:2、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奏刀騞然:乃中《经首》之会:进乎技矣:所见无非牛者: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视为止,行为迟:因其固然: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①A.良疱岁.更刀岁:每年,名词活用作状语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名词活用作动词C.援玉抱兮击鸣.鼓鸣:响,形容词D.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德:恩德,名词②A.以燕乐乐.嘉宾之心乐:使动用法,使嘉宾的心情愉快B.黎民不机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以仁德统治天下,名词动用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E.以无厚.入有间厚:有厚度的刀刃,形容词用作名词4、解释下列虚词。

(1)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③视为止,行为迟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2)乎①技盖至此乎?②进乎技矣③依乎天理④而况大軱乎!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然①奏刀騞然②因其固然③虽然,每至于族……④怵然为戒(3)于①合于《桑林》之舞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虽然,每至于族5、解释并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臣之所好者,道也技经肯綮之未尝视为止,行为迟6、翻译下列句子。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翻译:(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翻译: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越俎代庖《庄子》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余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1)“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意思是:()A.尧让许由责备天下的人B.尧把许由让给天下C.尧要把整个天下让给许由D.许由对尧责备天下的人(2)“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一句中的“不亦难乎”的意思是:()A.做到“不息”太难了B.爝火和日月比光亮太难了C.分辨日月和爝火不是很难的D.让“爝火”和“日月”不发光太难了吗?(3)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雨..降矣(及时雨)B.其于泽.也(润泽禾苗)C.而我犹尸.之(占着君主的地位)D.吾自视缺然..(缺憾的样子)(4)“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句中的两个“而”字的分析,正确的是:()A.两个都是顺接连词B.两个都是转折连词C.前者是顺接连词,后者是转折连词D.前者是转折连词,后者是顺接连词(5)对“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一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句话中庖是用来比尧的,尸祝是许由自比。

B.这句话中庖是用来比话由的,尸祝是尧的自比。

C.这句话本意是:即使尧不管理天下,我许由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位置去代替他管理天下。

D.语法角度看,这是个假设复句。

(6)对“归,休乎,君!余无所用天下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回去吧,算了吧,君啊!在我看来天下是没在什么用的。

B.你回去休息吧,君主!我对天下来说是没有用的处的。

C.回去休息吧,君啊!剩下的对天下来说都没有什么用了。

D.你回去吧,算了吧,君主!剩余的对天下来说都没有什么用了。

(7)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中鹪鹩和偃鼠的比喻,反映出庄子没落,悲观的意识形态,他主张什么事情都不做,正是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的。

B.庄子在表露消极的政治态度的同时,也对当时的阶级和某些丑恶世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

如文中鹪鹩和偃鼠的比喻,就是他从个人出发认识问题,对那些贪欲之徒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C.“越俎代庖”现在常用来批评超越自己的工作范围一干涉别人该做的工作。

D.本文的哲学观点是运用类比的方法阐述的;日月与爝火,时雨与浸灌的类比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课后练习,通关检测参考答案1—6:略7、D C C C C B C A:“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