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一-第1课《陈情表》备课资料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3鲁人版 第1课 陈情表 教案 Word版2

高中语文必修3鲁人版  第1课 陈情表 教案 Word版2

2015—2016学年度鲁人版必修3 第1课陈情表教案教学目标:品味李密“至性之言”,体悟“悲恻动人”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李密“至性之言”。

教学难点:体悟“悲恻动人”之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周三是九月初九重阳节,由于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是“久久”,(板书)有长久之意,所以民间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作——老人节。

周一的班会课上,各班也结合重阳节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可见我们中国人是非常讲究孝道的,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

可是今年的重阳节正逢周三,是工作日,很多人不能回家陪伴老人,所以,这段时间,社会上便掀起了关于重阳节如何将敬老落到实处的热议。

其实,因种种原因不能在老人跟前尽孝的事太多了,不只发生在重阳节,也不只发生在现代,在现代,人们还可以把这事拿来议一议,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选择或有一些两全的办法,而古人在这个问题上恐怕有比我们现代人多得多的烦恼,特别是当孝与忠发生矛盾时,我们听到最多的,恐怕是“忠孝不能两全”了,看到更多的选择恐怕是尽忠而不能尽孝了,这样的选择无论对哪一个孝子来说恐怕都是非常无奈的甚至是必须的,因为,其一,对国和君主的“忠”是更大程度上的“孝”,其二,选择不当有时还会招致杀身之祸。

晋朝的李密就遭遇了这样的无奈,可是他却做出了与许多人不一样的选择——先尽孝,并且成功地让当时的统治者晋武帝不但答应了他的请求,还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的照顾,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写了这篇《陈情表》,打动了晋武帝。

李密何许人也?蜀汉旧臣。

晋武帝何许人也?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一个蜀汉旧臣凭一篇《陈情表》不但拒绝了多疑的晋武帝的征召,还让晋武帝不仅不疑心,还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的照顾,这篇《陈情表》陈了什么情,又是怎样陈情的才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古文观止》认为此文“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1.1 陈情表 教案第一课时(鲁人必修三)

1.1 陈情表 教案第一课时(鲁人必修三)

1.1 陈情表教案第一课时(鲁人版必修3)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带读,学生诵读,解决文中的字音、字形问题;指导学生较好的把握文章的音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研读课文,了解行文思路,解读李密所陈之“情”。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继续指导学生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教学步骤1. 学生自由诵读;投影生字难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2. 教师带读,体味文章的情感、气势。

3. 解读文章所陈之“情”4. 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疏通文本,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教学重难点1.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2.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他所陈述的几种“情”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学生自由诵读;投影生字难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2. 教师带读,体味文章的情感、气势。

3. 解读作者所陈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把二者相提并论——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由此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封建人才的培养目标:“完人”——遵守“三纲五常”五常:仁义礼(等级制度)智(学识)信(忠)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封建人才个人修养:“孝悌”——温良恭俭让二. 初步感知文本1.学生集体诵读;投影生字难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应(yìng)门期(jī)功强(qiǎng)近茕茕(qióng)孑(jié)立床蓐(rù)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生当陨(yǔn)首责臣逋(bū)慢犹蒙矜(jīn)育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huán)刘病日笃(dǔ)更(gēng)相为命2.教师带读,矫正读音,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音律和节奏,感受作者的真情。

《陈情表》 说课(鲁人版高一必修三)

《陈情表》 说课(鲁人版高一必修三)

《陈情表》说课(鲁人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陈情表》是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必读文本。

本单元话题是“体味至爱亲情”,旨在让学生接受浓浓亲情的洗礼。

本文是传统的经典篇目,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

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习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的新课程要求;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梳理文中重要词语,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分析体会陈情的方式及作用。

(三)将课文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陈情表》既是文言文,又是散文。

因此,从文言文的角度必须把积累文言词句作为重点,作为散文,品味语言并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应是学习的重点、难道,是正确评价和理解本文的观点和思想情感。

三、教法与学法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发现法、语言品读法、提问串引法、点拨总结法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采用以情入课的方式,苏轼说:“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皇帝,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以孝性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意,整体感知诵读文本,读出情感,感知文意,通过小组交流明确:第一段陈家事,第二段陈仕事,第三段陈志陈理,第四段陈恩陈德。

通过诵读各个文段,体会作者深沉而丰富的情感,特别是第三段。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梳理文言词语。

方式是小组内展示交流,整理归纳。

重要实词有:险衅、见背、茕茕孑立、笃、狼狈;古今异义有:不行、告诉、辛苦;虚词是“以”。

鲁人版-语文-高一-鲁人必修三第1课《陈情表》教学设计1

鲁人版-语文-高一-鲁人必修三第1课《陈情表》教学设计1

第1课《陈情表》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

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

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

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

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1、诵读法。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

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

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

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

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三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陈情表

鲁人版-语文-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三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陈情表

◆1陈情表一颗感恩的心朱华贤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描绘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

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题记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哺育他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梦想;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他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

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感恩是敬重的。

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

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感恩是有意义的。

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

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父母曾经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欢笑。

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尘土。

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充实。

微感言:1.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尚书·周官》赏读: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2.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鲁人版-语文-高一-第1课《陈情表》备课资料

鲁人版-语文-高一-第1课《陈情表》备课资料

第1课《陈情表》备课资料一、李密简介李密名虔,字令伯(224—287年),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

西晋文学家。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

据《晋书。

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

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

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

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

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

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

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

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

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

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

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语文必修3鲁人版第1课《陈情表》教案2(第2课时)

语文必修3鲁人版第1课《陈情表》教案2(第2课时)

《陈情表》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

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

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

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

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

(投影问题,逐条解决)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 、教师范读第四段。

高中语文必修3鲁人版 第1课 陈情表 教案 Word版(第三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3鲁人版  第1课 陈情表 教案 Word版(第三课时)

2016-2017学年鲁人版必修3 第1课陈情表教案(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理解文中的“孝”的含义。

2.复习重点实词虚词。

疑难预设:理解文中的“孝”的含义。

模式与方法:理解法,探究式。

教学流程:师: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1.臣侍汤药,未曾远离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3.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为远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教师总结: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文言重点复习:通假字:大屏幕出示重点: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九岁不行,零丁孤苦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学生找出句中通假字,教师明确答案,学生记录。

古今异义词:至于成立九岁不行后刺史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学生说出红字意思,教师明确答案,学生记录。

特殊句式:今臣亡国贱俘且臣少仕伪朝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学生指出句式类型,并翻译。

重点内容记录。

语言艺术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

《陈情表》就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陈情表》备课资料一、李密简介李密名虔,字令伯(224—287年),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

西晋文学家。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

据《晋书。

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

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

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

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

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

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

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

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

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

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

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

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

《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

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

《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三、40个古代官职名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3、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17、通判。

府之副职。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29、教谕。

县掌教学。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31、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

33、总镇。

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

35、游击。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

37、州同。

州之佐官。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

39、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

四、《陈情表》译文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

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

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有儿子。

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做伴。

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

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

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辞谢掉了,没有赴命。

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

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就职。

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

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

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

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郎官,本来希望能够得到更为显达的官职,并不自以为清高。

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像太阳将要下山的人,生命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

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不能够安度她的晚年。

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

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

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

我的苦衷,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

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同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

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

我怀着像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