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制备

合集下载

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摘要: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经含有21%脂肪和0.15%胆固醇的高脂饲料喂食12周后进行各项血脂胆固醇水平检测,以及整体主动脉油红0染色与主动脉根部病理切片油红0染色等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分析。

结果显示经过高脂诱导的ApoE-/-小鼠的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均比未经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经同样饮食处理的野生型小鼠以及未经处理的野生型小鼠均显著升高(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野生型(正常饮食组和高脂组)相比升高了近3倍多;高脂诱导ApoE-/-小鼠的主动脉斑块面积占整体主动脉面积的65%,显著高于ApoE-/-小鼠的正常饮食组(21%)(P<0.05),同时主动脉根部的血管壁明显增厚,管腔变窄。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高脂饲料饮食诱导,成功建立了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可为下游的药物筛选、基因治疗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机理的体内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材料。

关键词:ApoE-/-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血脂;主动脉中图分类号:R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847(2015)02-0141-04The Establishment of Atherosclerosis Model in ApoE-/- MiceOU Hai-long,ZHANG Li-lin,HE Xiao-lan,LI Hong-mei,LEI Ting-we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Guiyang Medic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4,Guizhou,China)Abstract :The ApoE gene knockout mice (ApoE-/-)were fed with a high-fat (HF)diet containing 21% fat and 0.15% cholesterol for 12 weeks to establish atherosclerosis model. After diet induction,the ApoE-/- mice were sacrificed and plasma total cholesterol (TC),triglyceride (TG),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I-C)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levels were measured. The whole aortas and sequential sections of the aortic root were stained with oil red 0.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sma levels of TC and TG from HF diet induced ApoE-/- mice were both dramatically higher than normal diet(ND)-fed ApoE-/- mice as well as wild-type mice fed with normal diet or HF diet (P <0.05). The contents of LDL-cholesterol in plasma were elevated by three-fold compared with wild-type (ND and HFD). Atherosclerotic lesion siz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whole aorta (65%)as compared with normal diet ApoE-/-mice (21%). Similar result was obtained from cross -sections of the aortic root analysi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HF diet treatment greatly enhanced atherosclerosis development in ApoE-/-mi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therosclerosis model mice provides a valuable tool for drug screen,gene therapy and even in vivo mechanism analysis in atherosclerosis disease.Key words :ApoE-/-mice;atherosclerosis;cholesterol;lipoprotein;aorta(Life Science Research,2015,19(2):141 ?144)体内的脂类物质代谢异常时,多余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并逐渐形成斑块,使血管内皮增厚、变硬,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重要原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切片实验报告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切片实验报告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切片实验报告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动脉内膜下有斑块形成。

该病的发展过程中,斑块内会聚集大量的胆固醇和炎症细胞,导致动脉壁逐渐变厚,血管腔狭窄,最终影响到血液流动。

本实验通过病理学切片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为进一步了解该疾病提供依据。

分析实验采用了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动物通过饮食和药物管理诱导动脉粥样硬化,而对照组则维持正常饮食和生活。

在实验结束后,分别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动脉组织进行切片制备。

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切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病理变化:1.斑块形成:观察切片中动脉壁内是否有斑块形成,斑块的大小和数量。

2.胆固醇堆积:检查斑块内是否有胆固醇沉积,胆固醇结晶的颗粒大小和分布。

3.炎症反应:观察斑块附近是否存在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炎症反应的程度和范围。

4.动脉壁增厚:测量动脉壁的厚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5.血管腔狭窄:测量血管腔的直径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经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切片观察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斑块形成:实验组的动脉壁内明显出现了多个斑块,而对照组动脉没有斑块形成。

2.胆固醇堆积:实验组的斑块内存在大量胆固醇结晶,而对照组动脉内无胆固醇沉积。

3.炎症反应:实验组的斑块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聚集,炎症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4.动脉壁增厚:实验组的动脉壁厚度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厚。

5.血管腔狭窄:实验组的动脉血管腔直径缩小,血液流通受限,而对照组的血管腔正常。

建议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建议:1.注意控制饮食摄入,避免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食物,以减少胆固醇的沉积。

2.适当锻炼身体,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

3.定期检测血脂水平,及早发现和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4.遵医嘱使用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以降低血脂水平。

5.节制吸烟和饮酒,减少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通过以上建议的实施,可以帮助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维护心血管健康。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一)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常选用兔、猪、大鼠、鸡、鸽、猴和犬等动物。

常用的复制方法有下面几种(包括高血脂模型):1.高胆固醇、高脂肪饲料喂养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特点是死亡率低,可长期观察,但费时久。

一般在家兔、鸽、鸡等,经数周喂养就可产生明显的高脂血症,经数月就能形成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大白鼠、小白鼠及犬则较难形成,如果饲料中增加蛋黄、胆酸和猪油等,可用促进作用。

为了促进病变的形成,在高脂饲料中还可加入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甲亢平、苯丙胺、维生素D、烟碱或蔗糖等。

具体复制方法:兔诱发模型:体重2kg左右,每天喂服胆固醇0.3g,4个月后肉眼可见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若每天剂量增至0.5g,3个月后可出现斑块;若增至每天1g,可缩为2个月。

在饲料中加入15%蛋黄粉、0.5%胆固醇和5%猪油,经3周后,将饲料中胆固醇减去,再喂3周,可使主动脉斑块发生率达100%,血清胆固醇可长高至2000mg%。

大白鼠诱发模型:喂服1~4%胆固醇、10%猪油、0.2%甲基硫氧嘧啶、86~89%基础饲料,7~10天;或喂服10%蛋白黄粉、5%猪油、0.5%胆盐、85%基础饲料,7天后均可形成高胆固醇血症。

小白鼠诱发模型:雄性小白鼠饲以1%胆固醇及10%猪油的高脂饲料,7天后血清胆固醇即升为343±15mg;若在饲料中再加入0.3%的胆酸,连饲7天,血清胆固醇可高达530±36mg%。

鸡、鸽诱发模型:4~8周的莱克享鸡,在饲料中加入1~2%胆固醇或15%的蛋黄粉,再加5~10%的猪油,经过6~10周,血胆固醇升至1000~4000mg%,胸主动脉斑块发生率达100%。

鸽喂饲胆固醇3g/kg/天,加甲基硫氧嘧啶0.1g,可以产生较多动物斑块。

2.免疫学方法:将大白鼠主动脉匀浆给兔注射,可引起血胆固醇、β-脂蛋白及甘油三脂升高。

给兔注射马血清10ml/kg/次,共4次,每次间隔17天,动脉内膜损伤率为88%,冠状动脉亦有粥样硬化的病变;同时给予高胆固醇饲料,病变更加明显。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不断减少,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导致的死亡迅速增多,目前已成为全球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病的共同基础。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推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浸润学说,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浸润学说的提出是因为研究者看到斑块中的脂质沉积,认为这是血液中脂质水平增高而渗透到血管壁内所致。

其包含以下3个过程:①脉内皮下脂质颗粒的蓄积与修饰: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步骤目前还存在争议。

动物实验显示,给与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动脉内皮下很快就会出现以LDL为主的脂质颗粒的蓄积,这些脂质颗粒与内膜下蛋白多糖结合并有聚集的倾向,易发生脂质颗粒蓄积的部位与随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是一致的。

许多因素可导致内皮损伤而使其对脂质颗粒的通透性增加,可明显加LDL颗粒的沉积速度。

而影响LDL颗粒沉积速度更重要的因素是血浆LDL的浓度,浓度越高沉积速度越快,就越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动物实验显示如LDL-C<80mg/mL,则较难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

动脉内皮下LDL等脂质颗粒蓄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必备条件。

过多沉积的LDL等脂质颗粒需要依赖巨噬细胞的吞噬而清除,内皮下LDL首先需要进行化学修饰以区别于血液中正常运行的LDL,方便巨噬细胞的识别。

脂质颗粒与蛋白多糖的结合使其更容易被氧化或其它化学修饰,而LDL的氧化修饰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步骤。

早期内皮细胞产生的还原型辅酶II氧化酶等参与LDL的氧化,随病变进展迁移至内膜下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的脂质加氧酶(LOs)、髓过氧化物酶(MPO)等也参与脂质颗粒的氧化。

②核细胞的粘附与迁移:正常的内皮细胞有抑制血液细胞粘附的能力。

但LDL颗粒蓄积部位的内皮细胞却需要吸引血液中巨噬细胞迁移至病灶部位吞噬和清除沉积的LDL。

病变部位的内皮细胞等表达P-选择素等促使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贴近血管以跃和滚动的形式行进,随后被内皮细胞等表达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等固定在病变部位的内皮细胞上。

动物实验期末重点整理

动物实验期末重点整理

动物实验期末重点整理实验动物学期末重点题型:选择、判断、填空、名词解释第⼀章绪论1.实验动物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指的是⼈⼯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物实⾏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于科学研究、教学、⽣产、检定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动物的四个标准化包括哪些?它包括实验动物的:(1)遗传学控制标准、(2)微⽣物学和寄⽣⾍学控制标准、(3)设施环境控制标准、(4)饲料营养质量控制标准。

3.⽣命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四个基本条件是什么?AEIRAnimal 实验动物Equipment 仪器设备Information 信息Reagent 试剂4.什么是动物福利?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命过程中应得到⼈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5.国际上对动物实验伦理有哪些要求?1.动物居住空间应符合标准,注意⽇常饲养管理,不使动物陷⼊饥饿、缺⽔和患病。

2.尽可能的采⽤替代法最少地使⽤和牺牲动物。

3.在必须使⽤⽝、猫和猴时,在实验前应进⾏训练,尽可能地减少动物的恐惧和不安。

4.实验结束和动物不可能恢复时,应采取安乐死。

5.要爱护动物和对由于试验死亡的动物应持有怜悯和感激之情。

6.什么是动物实验的“3R原则”?Replacement 替代:尽可能⽤低等实验动物替代⾼等实验动物,⽤离体培养的细胞、组织、器官代替动物个体,⽤微⽣物代替动物,并能获得相同试验效果的科学⽅法。

Reduction 减少:把使⽤动物的数量降低到实现科研⽬的最⼩量Refinement 优化:改善动物设施、饲养管理和实验条件,精选实验动物、技术路线和实验⼿段,优化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术,熟练掌握动物实验技术,减少对动物的损伤,减轻动物的痛苦和应激反应。

第⼆章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控制1. 请说出实验动物种、品种、品系的概念。

(1)种(Species):是⽣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由⾃然选择形成。

(2)品种(stock):是种以下的⾮⾃然分类单位,是⼈们根据不同需要⽽对动物进⾏改良、选择、定向培育,具有某种特定外形和⽣物学特性的动物群体,其特性能较稳定遗传。

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报告

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报告

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高胆固醇饮食和缺乏运动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促发因素。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通过控制饮食、进行适当的运动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引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颈动脉和大脑供血动脉等处。

它的发生与胆固醇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

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探索其预防和治疗方法。

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使用健康的实验小鼠作为研究对象。

2.实验组设定: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饲喂正常饮食,实验组饲喂高胆固醇饮食。

3.检测指标:通过血液生化分析和组织切片染色等方法,检测小鼠血脂水平和动脉内膜厚度等指标。

4.数据处理: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饲喂高胆固醇饮食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

同时,动脉内膜厚度也明显增加,出现明显的斑块形成。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高胆固醇饮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促发因素之一。

胆固醇在体内积聚,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堵塞。

2. 运动不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血液循环,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排出。

3. 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在于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和采取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

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受多种因素影响。

本实验通过动物模型成功模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揭示了高胆固醇饮食和运动不足的关键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还需探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常用疾病造模方法

常用疾病造模方法

常用疾病造模方法一、复制方法和应用动物疾病模型的复制,是用人为的方法,使动物在一定的致病因素(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下,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或各种疾病,通过这种手段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包括新药物试用)提供理论依据。

所以动物疾病模型的复制,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即实验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新药筛选亦属于实验治疗学范畴)。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对于疾病模型的要求也有所区别。

如实验病理学,它着重于研究用某种特定方法复制出某些疾病。

整个疾病复制过程,就是它的研究内容,目的是通过疾病的复制去探讨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病原。

而实验治疗学则完全不同,疾病的复制仅是它研究的开始,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阐明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些治疗措施或药物的疗效如何。

诱发性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不外是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和各种环境因子作用于动物而产生。

生物学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细胞、生物毒素、激素等各种致病原,通过接种而使正常动物发生疾病。

如接种细菌、病毒于敏感动物使其产生各种传染病。

目前已知的150余种人畜共患病提供了极有意义的传染病材料。

从流行病学、病理学或并发症等不同角度研究,首先要充分了解动物与人在疾病易感性和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同异处。

例如轮状病毒可引起婴儿急性坏死性肠类,犬感染轮状病毒后的表现只是亚临床的。

然而严重威胁幼犬的肠道病毒是细小病毒,而人对细小病毒则并不易感。

物理因素是多方面的。

例如在机械力作用下产生各种外伤性脑损伤、骨折等模型,气压变动复制高空病、潜水病;温度改变产生各种烧伤和冻伤;放射线照射可复制各型放射病,引起免疫功能抑制或诱发Spragae-Dawley 系大鼠乳腺癌;闪光刺激诱发癫痫模型;噪音刺激引起听源性高血压及改变行为记忆功能等。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选择与建立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选择与建立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选择与建立学号:11311032 姓名:钱江平 班级:11中药(1)班摘要:目的:探讨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及其建立。

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类型,进而再通过查阅论文等,理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模型的建立方法。

结论:通过对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动物在面对不同心脑血管疾病是,他们各有优缺点。

我们在选择动物时,应具体考虑。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建立我国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日益突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日趋升高,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刻不容缓"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

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大约为260万,约占总死亡比例的45%。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条件,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研究[2],通过建立实验动物模型,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很多理论指导。

一、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症动物模型(一)概述腹腔注射蛋黄乳液造成小鼠高血脂模型是一种适合于药物大面积初筛的高血脂动物模型。

通过在动物饲料中加入过量的胆固醇和脂肪,饲养一定时间后,它的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处会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并出现高血脂症。

高胆固醇和高脂饮食,加入少量胆酸盐,可增加胆固醇的吸收,如再加入甲状腺抑制药--甲基硫氧嘧啶或丙基硫氧嘧啶可进一步加速病变的形成。

(二)方法:1.小型猪:猪在许多生物学指标上与人类非常相似,被认为是研究人类疾病最合适的实验动物模型,既经济实用,又克服了同种器官的短缺。

如在比较医学中,科学家根据猪自身生理病理发生的过程研究人类衰老的机理,根据猪与人共同感染的疾病研究人的疾病在猪中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人类疾病的诊断、防治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小型猪建高血脂模型,一般选用选用Gottigen系小型猪较为理想,用1%~2%高脂食物饲喂6个月即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制备
一、泡沫细胞模型的制备
(一)原理
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表面存在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能大量地摄取修饰变性的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特别是氧化LDL(oxidized LDL,OX-LDL),使细胞内大量充盈脂质,在电镜或光镜下呈泡沫状,故称泡沫细胞。

经油红O染色后呈红色颗粒状,含大量胆固醇,且胆固醇酯约占其50%。

因而通过先制备OX-LDL,再使其作用于巨噬细胞或血管平滑肌细胞,即可造成泡沫细胞模型。

(二)实验步骤
1.LDL的制备:取新鲜全血200ml,不加抗凝剂分离出血清120ml,加入NaN324mg,EDTA(100mg/L)0.6ml以防腐和防氧化。

调整血清密度为1.019,4︒C,30000r/min,超速离心18小时。

吸出上层乳白色液体(为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次层淡黄色液体(为中密度脂蛋白,IDL);再调整密度为1.063,4︒C,40000r/min,超速离心24小时。

上层黄色液体即为LDL。

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为同一区带。

在4︒C,含10mg/L EDTA的磷酸缓(PBS)冲液中透析72小时,过滤除菌,4︒C,保存备用。

2.OX-LDL的制备:将LDL在含10μmol/l CuSO4的PBS中,37︒C,氧化72小时。

然后于4︒C,在含100mg/L EDTA的PBS中透析,每8小时换液一次,透析24小时。

LDL 的氧化程度通过测定样品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TBARS)的含量加以鉴定。

取样品或丙二醛标准品0.1ml加入2.9ml复合液(CCl3COOH 0.92mol/L,C4H4N2O2S 0.026mol/L,HCl 0.25mol/L)中,置沸水浴30min,冷却后测定其在532nm的OD值,计算TBARS含量。

再以胆固醇测定试剂盒测定LDL胆固醇含量。

LDL的氧化修饰程度以每克LDL胆固醇的TBARS含量表示。

3.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的制备:参考Leonard等的方法收集巨噬细胞。

取雄性、10周龄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无血清培养基RPMI 1640 2ml,4天后再次注射RPMI 1640 4ml 收集腹膜巨噬细胞,以109/L的密度种植于培养瓶中,培养12小时,弃培养液,用PBS冲洗掉未贴壁的细胞,重复3次。

加入含OX-LDL(10mg/L)的RPMI 1640培养液,37︒C下培养96小时(培养瓶中置盖玻片)。

1.VSMC源性泡沫细胞模型的制备:VSMC的培养参考本书有关章节。

于培养液中加入OX-LDL
10mg/L,37︒C下培养96小时。

37︒C下培养72小时(培养瓶中置盖玻片)。

2.泡沫细胞的鉴定
1)形态学观察:从培养瓶中取出盖玻片,以PBS冲洗3次,于4︒C,10%甲醛中固定24小时,用油红O染色。

具体方法如下:
(1)水洗5min。

(2)在60%异丙醇中放置5min。

(3)用新过滤的油红O(储备液含0.5%油红 O、98%异丙醇,用前以水稀释至40%,24小时后过滤)染色10min。

(4)用60%异丙醇分化5min。

(5)水洗5min。

(6)用Mayer氏苏木精明矾染液(含苏木精0.1%、碘化钠0.02%、钾矾5%、水合氯醛5%、枸橼酸0.1%)染色5min。

(7)水洗30min。

(8)干燥封片。

光镜下观察、拍照。

2)细胞内胆固醇的测定:用0.25%胰酶消化1min,收集细胞,以10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液。

细胞以PBS洗涤一次后,离心去上清液。

加入异丙醇0.5ml,超声破碎细胞10秒⨯3次。

离心,1000r/min,15min。

取上清液以胆固醇测定试剂盒测定总胆固醇及游离胆固醇含量,二者之差为胆固醇酯含量。

于离心沉淀物中加入0.1mol/L NaOH 0.5ml,用Lowry法测定细胞蛋白含量。

细胞内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含量含量以细胞蛋白含量进行校正。

(三)注意事项
1.收取血清样品应从速,最好使用新鲜血清。

2.超速离心的上样和取样时均应细心操作,尽量减少机械扰动。

3.血清密度调节的公式为:
V o(d m-d o)
V n= --------------
d n-d m
式中:V n为需加入的高密度液体积(ml);
d n为需加入的高密度液的密度(g/ml);
d o为密度调节前血清的密度(g/ml);
d m为需调节的密度(g/ml);
V o为密度调节前血清的体积(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