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交出发,到Stanford PhD,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国科大第一届本科生到横扫斯坦福, 牛津, 哥大——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申请)

从国科大第一届本科生到横扫斯坦福, 牛津, 哥大——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近几年来本科毕业出国读研究生已经非常普遍,我也是比较早就有了这个想法。
尤其是个人比较喜欢科研,也比较喜欢探索不同的文化,所以想要去美国读PhD。
我起初是打算DIY的,但是在大四开学后,由于一些原因,忽然很没有自信,也在文书写作上面也感到没有参考,难以下手,于是在同学的推荐下加入了世毕盟半DIY项目。
和GGU的指导团队的几次通话使得我在文书写作上茅塞顿开,同时Mentor哥哥和培训老师的鼓励也给了我很大的自信,使得我在后面的多次面试过程中,以及被教授主动联系时,能够更加从容冷静的对待。
我的本科专业是材料,“硬件条件”比较一般。
但是科研相关的实践经历比较丰富。
也正因此,我同时申请的项目包括了材料、物理、EE三个专业,也都收到了若干录取。
在此说明,PhD专业的名字并不重要,在学科交叉的今天,很多研究都是可以被分到不同的系里面的。
申请时大家要多筛选专业周边的系的老师,来找出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和导师,不要拘泥于自己本科专业名称对应的项目。
举个热门的例子,二维材料,其相关的老师就可能属于物理系、材料系、化学系、电子工程系,甚至机械工程系等等。
申请时我对自己的定位相对保守,在了解了排名在自己前面的同学申请的学校后,放弃了久仰的伯克利、普林斯顿、加州理工、哈佛等的申请。
在前面的学校里,只申请了MIT (reject),Stanford (EE MS offer), Oxford (Materials Science, DPhil offer)和Columbia(Materials Science, PhD offer)。
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因此在对学术上比较中意的学校中,收到了比预料多的offer,例如密歇根安娜堡和匹兹堡的物理PhD全奖, 明尼苏达和南加大的材料PhD全奖等,最终决定去哥大。
在申请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节奏。
世毕盟留学申请经验分享:从【清华软件学院】非学霸到【Stanford CS】

从【清华软件学院】非学霸到【Stanford CS】作者大致背景:清华软件学院2011级本科生GPA院系排名:25%TOEFL: 108GRE: V(155), Q(170), AW(3.5)———————分割线——————申请结果总结如下:–AD: Stanford, CMU MCDS, CMU MSE, Brown, UCLA, Upenn, Columbia, Duke CS–Reject: UIUC, Berkeley, UCSD, CMU ml, CMU CSD, Harvard–Pending: Princeton———————分割线——————下面分开说说申请中比较重要的东西:G&T:G对于理工科学生其实不是特别重要,但是最好能达到155+168+3的成绩~而T的话很多学校有比较严的分数线,比如口语23分的显示,大家可以去学校官网查看查看,来衡量自己T的成绩。
我本人是先G后T的顺序,这样考T 的时候感觉轻松了很多,只要重点弄弄口语和听力就好了~~~(听力经过美剧的洗礼也没怎么练习,主要时间花在背口语模板上TT口语渣渣)CV&PS:写CV&PS的时候才真正的知道自己的英语writing能力好差,PS在世毕盟的mentor改过之后简直焕然一新。
对于经历比较丰富的人来说,CV和PS只要把自己在所申请的专业领域的经历比较有条理的写上去,一定要找有专业经验的人来帮忙修改!!!并且自己要多次修改,才能润色出最棒的CV和PS呢~~~推荐信:个人认为推荐信在申请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的三封推荐信来自清华的老板,暑期实习的老板,和我们的院长。
一封强推在申请中可以直接让你提升一个档次,因此在完善自己科研经历的同时,也要多向老板表现自己~~~当然表现自己是在好好科研的基础上啦~~~GPA:虽然并不是GPA低就会申请不到好学校(看了身边的小伙伴一直觉得ggu可能有魔法让大家有好结果),但是会大大增加申请难度。
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世毕盟学员)(范文模版)

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世毕盟学员)(范文模版)第一篇: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世毕盟学员)(范文模版)美国化学博士申请经验总结Offer: Northwestern,TAMU,UMich(Interview)Decision:Northwestern Chemistry PhD, 2016 fall 关于选择对于所有申请者而言,首先要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要转行,决定工作、出国还是保研,若出国,读master还是PhD…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对于身在其中的我们而言,做出选择并不容易,选择也因人而异。
我的感悟是遵从本心即可。
其实这些选择没有绝对的优劣,有的只是合适与否。
对于申请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尽早做出合理的决定,并发自内心地认同、坚持下去。
我在做出这些选择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毕竟做出决定用五年时间读化学博士是需要勇气的。
在此期间,世毕盟的龚老师提供了各个专业的详细资料以及申请难度方面的信息。
可以想象,若是没有龚老师的帮助,仅凭我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想要搜集这么完整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世毕盟微讲座平台也对了解不同专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关于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在整个申请过程中不会成为加分项,然而却可以成为申请中的硬伤,或者在申请过程中耽误很多宝贵时间。
对于英语功底较弱的同学,提前准备好足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可以避免它占用其他申请材料的准备时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化学专业的申请而言,标准化考试还包括GRE sub考试。
一般会选择在大四时参加sub考试,但是如果大三及海外科研期间时间方便的话,选择这段时间参加考试可以多一次考试机会。
关于选校和套瓷在此我想着重分享我对选校和套瓷的看法。
选校和套瓷是一脉相合成的。
对绝大多数PhD申请者而言,套瓷是申请中最重要(没有之一)的一步,也应当是最费心力(没有之一)的一个过程。
它贯穿整个申请过程,其中的trick很多。
多数所谓“逆袭”的申请者都是凭借套瓷中的优异表现得到对方教授的认可的。
交大历史唯一Stanford材料博士,一个拼命三郎的PhD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交大历史唯一Stanford材料博士,一个拼命三郎的PhD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个人背景推荐信:交大科研老板、交大上课老师(也是我的小导师)、哈佛暑研老板、JHU 上课老师文章:一篇1作JMCA(影响因子8.9),三篇4-5作,一次美国会议报告材料专业课成绩:89.6;所有课:86;JHU交换成绩:3.95/4TOEFL:108(口语26);GRE:160+170+4.5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国际化试点班(全英文授课),致远工科荣誉计划申请结果斯坦福材料PhD(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历史首例);哈佛材料PhD;康奈尔大学材料PhD;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PhD;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PhD前言GRE单词书《再要你命三千》的作者琦叔说“生无所息,对于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意味着的是生命中永远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你想要更多体验,如果你想要多实现,那就必须永不停息地去奋斗。
每当我累了,倦了,厌了,心情不好了,羡慕同学舌尖上的中国了,嫉妒别人出去玩耍了,我会暗暗对自己说’生无所息’。
如果想在未来获得更美好的体验,当下的你只能选择默默奋斗。
“我觉得这段话放在各行各业都是对的。
一、目标清晰,大一决定读博我的导师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明确未来的目标比一味忙碌做事更重要。
”我和许多热爱化学的同学一样,中学期间就开始自行购买仪器和试剂在家中尝试做实验。
实验带来的乐趣让我爱上了科研。
进入大学前的暑假听闻材料学院的传奇学姐本科发表三篇一作文章、夺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并前往美国读博的故事,对实验室更充满了憧憬,于是在大一上学期就进入材料学院的实验室学习。
我渐渐发现,在实验中探索发现的过程比课堂上单向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更有趣,聆听大牛的讲座比重复课本上的习题收获更多。
我大一时就以许多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教授为自己的偶像,凡有他们出席的会议、讲座一定去参加。
这其中就有我日后的交大导师,他渊博的学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谦逊为人的态度让我觉得未来当一个教授是很酷的事情。
Stanford电子工程博士全奖offer之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Stanford电子工程博士全奖offer之申请总结我和男友是在大二决定一起出国读博的。
不过那时候,我们大一的成绩都不太好,社工活动参加的比较多。
但是既然决定了,就要一起为以后美好的生活好好努力了。
所以大二下学期开始,我们选择加入了世毕盟留学(GGU),又在各自mentor的指导下进入到推荐的实验室开始了科研工作。
就这样,两年的申请之路开始了。
第一次meeting的时候,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就将我推荐到他曾经在的清华实验室工作,又给我介绍了一些不错的会议,可以在大三期间尝试投稿。
现在回过头来看,真的感谢当时把我推荐到了这么好的实验室,这么棒的导师!暑期科研:大三,除了平时的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找暑期科研了。
在申请暑期科研时,我其实并没有发很多邮件。
因为我希望自己能够延续在清华的工作,将磁共振温度成像的相关内容做成完整,也从实习中学习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重点发邮件给了与自己做的项目相关的论文的作者。
第一轮的几封发的比较早,大概在2月份的时候,最后全部石沉大海;第二轮在三月初,比较固执的我把这几个人又重新发了一遍。
发完的转天早上,并没有收到回复,但是等到晚上开完实验室的组会,导师跟我说,你是不是联系**做暑期科研了?原来暑期实习的导师没有直接回复我,而是向我的科研导师直接询问推荐信了。
还好,我在科研导师这里做的比较积极,于是这份暑期实习就顺利拿到了。
但是,当时面临着一个问题在于,我自己喜欢的group,清华导师也推荐了,按说我应该去这个地方实习。
但是Vanderbilt虽然医学排名高,但是工程上的声望不行,导师虽然厉害但也比较年轻,是不是真的不再找其他“更好”的实习,让我纠结了很久。
当时我和我的mentor、coordinator一起分析了很久,最终,我还是决定接受这份实习了。
首先,我发现这个老师是从michigan和stanford的两个大牛手下毕业的,且这两个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同时,经过询问,我了解到vanderbilt有一个很大的影像中心,在美国是绝对前列的;导师虽然是AP(assistant professor),但是AP最大的好处在于他可以陪你一起做科研,一起思考、一起做实验、甚至一起讨论代码,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更好的了解我,推荐信也就更有力度;Vanderbilt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尽管中国人了解的很少。
从川大出发,到Stanford东亚offer,我的2018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

从川大出发,到Stanford东亚offer,我的2018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基本背景本科:川大+明尼苏达大学(双学位项目)GPA: 3.98/ 4.00GRE : V159 + Q 161 +AW 3.5托福:waive (美本学位)M.A.申请结果Offer:Stanford– East Asian Studies(去向);Oxford- MSc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Columbia– East Asian Language and Culture ( $ 10,000);UChicago–MAPH ($8,000);UPenn– East Asian Language and Civilization;UCLA- East Asian Studies;UW-China StudiesWaitlist: Harvard– Regional Studies East Asia我的申请季终于在收到哈佛未能成功转正的邮件的时刻结束了,这时早已没有二月末因为未能收到哈佛offer 时彻夜未眠的难过,反而因为生活多样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和感恩。
在培训师“总结”三连表情包的“威胁”下,写下这篇总结,感谢所有陪我走过这段路的人,感谢GGU。
回想起去年暑假在美国每天上日语课与备考GRE的日子,早上7点睁眼的时刻,往往正是GGU公众号傍晚发布申请总结的时候。
那些文章中成长的经验曾给过我很大的鼓励和陪伴,我也希望这篇总结可以给奋斗路上的小伙伴们一点点有用的信息和力量。
一、申请背景1、本科我的本科学习始终处于自己不断的探索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在川大读了哲学和经济学两个专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关怀和特长偏向人文学科,后来通过学校的双学位项目在美国的学习期间转向了Global Studies 项目,开始涉猎一些中国文化,宗教,历史的相关课程。
那些自己熟悉的文化和历史在新的话语体系和解读中常常给我很大的感动和新的思考,也有幸遇到几位极为善良且学术水平很高的做中国研究的教授。
从UCSB到Stanford, CMU, Columbia金融工程,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UCSB到Stanford, CMU, Columbia金融工程,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现在是4月,我的金工申请基本告一段落了。
经历了几个月漫长的等待,和无限的失学焦虑,幸好结果比较令人满意,目前拿到的比较好的有CMU MSCF,Columbia MFE,Stanford ICME MCF track,还有一些项目没出(但并不重要了)。
在拿到offer之前,其实对于申请的结果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之前在网上看过很多tier1在读学生项目的简历,但是这个经历也不可以直接复制,并且每一年申请的竞争压力也不同,大神太多。
无法给自己准确的定位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所有能做的事情都做到最好,这样才能不留遗憾。
一、标化成绩我的G不高,准备的也不充分,10月才考,只拿了155+170+3.5,很多大神都有330+。
GGU培训师告诉我320就够用,但稳妥起见325比较好,作文确实不重要。
确实我认识很多3分作文的也拿到了不错的录取。
所以如果时间不够充分,确实没必要太在意GT成绩。
有时间的可以刷一刷,至少有项目(比如哥大金数)是挺在意G的(所以哥大金数现在也还没有理我,科科)。
GPA可能是我比较亮点的地方吧,金工相关课程grade都是A+。
我觉得金工相关的一些核心数学cs课程拿到好成绩还是很加分的。
二、推荐信一封很平淡的实习推荐信,一封research老板,一封相关课程老师(time series 的老师)。
如果有心,推荐人是最好要提前培养的,这部分我做的不是很好,推荐信找的比较仓促,所以最后天天去office混脸熟强刷存在感很心累。
三、申请季选校我基本上是按照专业排名rank从上至下申了一遍,10+个项目,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网申的填写),一方面细心很重要,另一方面我都会找培训师double check不确定的地方。
培训师在这里起了一个reference的作用,让我整个申请流程走的更加安心。
低GPA,从清华到斯坦福,我的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

低GPA,从清华到斯坦福,我的申请之路在刚刚过去的申请季里面,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帮助我拿到了很多offer,包括斯坦福,卡耐基梅隆,佐治亚理工,密西根和约翰霍普金斯的CEE master,以及耶鲁的公共卫生。
最终我决定去斯坦福大学继续攻读环境工程的硕士学位。
首先回顾一下自己的申请的背景,申请时经wes认证的gpa只有3.16。
目测能在这项指标上比我低的人应该少之又少,申请时的英语成绩是托福104,GRE 成绩153+169+3。
在去年此时,我整个人的申请之路还没有规划好,有很多的新愁和旧账。
我的SRT(本科科研)只有一份而且没有做完。
之前一门课挂掉了…GRE的verbal当时只考了150分,而且没有考过托福,同时不知道推荐信怎么找到剩下的两封的老师(推荐信是要集齐三封才能召唤offer的)。
申请需要的东西我就不多描述了,准备出国的人应该都有所了解:PS,CV,牛人推荐信,高GPA, TG保底成绩如果你有奖或paper都是加分项。
首先我来叙述一下自己的申请历程。
我大概就是在去年此时签约了GGU,因为还很迷茫所以签约了A项目,想着如果自己hold不住再转个B也不迟。
所以如果其实只是犹豫报哪个项目可以先签个便宜的再说,GGU可以很贴心的为你A转B的。
GGU的老师为我规划的申请路线综合考虑了我当时的状况,主要有如下几个内容:1.首先要迅速的把之前的SRT结题,并搞定一份研究成果,找老师要到推荐信。
2.把之前需要补修的课程搞定,不然会很大程度的影响GPA。
3.GRE 考到153+4.托福考到100+5.迅速找一份暑期实习或者暑期科研,丰富自己的经历6.PS和CV要在11月搞定,给mentor和native精心修改的时间在雄哥的督促下,我在11月之前完成了这些事情。
我实习的单位是世界资源研究所,那里的研究员哥哥姐姐都十分的nice,这份实习是世毕盟为我推荐的,同时他们还帮我内推了TNC,NDRC,法国电力公司等岗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背景
↓↓↓
✦GPA: 研88, 本84
✦T: 104(22)
✦G:V153, Q170, AW3.5
✦科研: transactions文章, A类会议文章, 其他文章
✦推荐信:导师、暑研导师、系主任。
强推。
Offer: Stanford CEE PhD、Cornell ECE PhD、UW Seattle EE PhD
前言
刚上研究生时,我决定毕业后出国,由于我做事习惯先开个头,就报名了当时刚进入上海的世毕盟。
世毕盟不管何时报名,都可以一直咨询到申请季结束,这点给了习惯拖延的我漫长的准备时间(一个曾经把学车给拖过期的我)。
在此需要感谢我的咨询师与mentor,咨询师定期的督促基本是我开始行动的标志,mentor的指导则总是恰到好处的及时与强力。
得益于许多朋友的帮助,我能顺利走过申请季,因此也想将我申请中遇到的一些事、一些问题写出来分享,希望能有只言片语帮助到大家。
一、作为硕士生申请PhD
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基本都是以科研为导向培养的,所以研究生同学如果想要申请,对自己的科研方向、目标教授等应该是更加明确了的。
同时,研究生也会有更多的老师、同学可以去咨询本领域的研究、申请、甚至教职的情况,尤其是方向较小的同学。
此外,研究生同学一般都已有过一些研究经历,发表过一些论文,这些都是申请中可以直接利用的优势。
另外可能的一些劣势:本科成绩的欠缺——这可以通过科研强项弥补;暑期出国导师不放人——这需要与导师沟通,可以考虑将海外的研究内容与大论文想办法结合;教授们对研究生的材料期待更高——是的,但如果研究足够匹配,可以化劣势为优势。
总的来说,我认为研究生申请PhD会比本科生要更容易一些,尽管部分老师确实更倾向于招科研习惯还未固化的本科生。
二、充分利用国际会议机会
积极投稿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不管从积累圈内人脉还是为申请准备的角度都是十分值得的。
国际会议的日程一般都能提前从会议官网上查询,这基本保证了我们可以在确定的时间和地点见到想见的教授。
值得强调的是,要勇于向教授表达希望读PhD的意向,特别是当自己的研究与教授的领域非常吻合时。
这样既可以给教授留下第一印象,也方便后续邮件的Follow-up。
国际会议的另一个方便之处:是可以认识本专业的PhD在读学生,尤其是一些华人在读学生。
他们对国内希望出国的同学一般都会愿意帮忙(这也算是一种国内出去留学的人代代相传的文化)。
可以向这些在读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科研组的招人和经费情况、教授的风格;有时候申请材料的初审也会落在一些PhD学生手里。
三、科研与推荐信
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做一些高质量、有深度的科研。
科研的内容可以不是当前时髦热门的,但尽量避免选择一些明显的水科研、水文章,目标是要形成2段左右最长能讲30-40分钟的科研内容。
一项好的研究,从选题、建模、算例、成文、演讲,每一项都应是扎实的。
科研的过程就是推荐信的材料,一段好的科研,教授一般都愿意提供一封较强的推荐信。
强推到认识的教授那里,则能保证申请材料受到认真的考虑。
此外,与教授的科研合作绝不是一锤子买卖,只要今后还在这个领域,就会有更多合作的机会,保持联系,对写强推的教授心怀感激,跟随教授做科研要推荐信是个真心换真心的过程。
四、科研跟踪、套磁与面试
对领域内,尤其是小方向上相关教授科研的跟踪是做科研时应长期进行的一件事,并非申请季才开始。
一些方便的小技巧:可以在浏览器中专门建立一个学者个人主页的收藏夹,定期浏览;可以在文献管理软件中以作者为标签建立一类文章组。
目的是能做到对申请的目标教授过去的工作和研究的动态、方向心中有数。
和教授邮件套磁是让教授了解学生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
包括之前提到的国际会议见面,直接去学校约见都是能让教授了解的方式。
在邮件中和教授沟通学术问题是相对效率比较低的,要有经常不被回邮件的心理准备,若自己发表过的文章详细引用过教授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学术邮件中一般能引起教授的兴趣。
一般来说,成功的套磁能够要到一次面试机会。
面试可能发生在申请前或申请后,面试是可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的,应提前准备好ppt,包括自己的科研总结和几页简短的proposal。
科研总结,正如之前提到的,要做高质量的科研,最好能够有2项最长能讲30分钟左右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当然不一定能在面试讲完,很可能只讲一段或详讲一段略过一段,讲与教授研究方向契合的扎实科研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Proposal可以提两个研究的方向、内容,并放一些几篇参考文献(教授的文章),这也是为什么要进行科研跟踪,最吸引教授的proposal是站在他的角度根据他所发表的文章,提出新的研究角度。
五、标准考试成绩
语言考试的成绩几乎每所学校/院系都会明确给出分数的要求,这些信息需要提前做一下功课,且要严格达到,需要特别留意是否有只接受雅思拒收托福的项目(比如MIT的某些项目)。
而GRE成绩很多学校则没有给出具体的要求,通常理工科我们模糊地认为153的Verbal(60%左右)可能差不多,要特别留心一些要求AW4.0的学校。
此外GRE高是有一些额外优势的,比如Fellowship 的申请。
六、申请的规划与时间安排
申请开始时需要统筹规划,PhD的申请准备以科研为主,但穿插GPA的保持、标准考试、各类文书等事。
申请的过程是一个动态随机优化,每一时刻都在基于新的已知信息和预测信息,希望做出期望效用最大的决策。
一个例子:在校内科研期间做出一些初步成果,明确一些方向,并用于暑研的套磁和研究计划,暑期出国期间又通过新获得的人脉与信息抽空去一些国际会议或学校进行当面推销自己,暑研结束后的成果可以及时向目标教授进行“宣传”。
申请中的各个事项环环相扣,所以需要做规划。
申请中尽量避免时间花在事前纠结上,当举棋不定、思考人生时,何不直接开始动手做呢。
很多问题只有做了后才会碰到,事前却步没有意义。
申请时一项比较花时间的是各类文书,对此每个人风格不同,有些人习惯多次往复修改,我的文书则基本是发给mentor改过一遍后即定稿,也是因为我平时就会对自己的经历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归纳形成我的简历、陈述以及个人网站。
七、关于世毕盟
我加入世毕盟时间稍早,记得光是现场的培训课程我就参加了三次(其实不需要,上过一次之后看视频就好啦~),这些课程让我详细了解了申请的方方面面,倒并不是说大家在网上就搜不到这类信息,还是效率的问题,有世毕盟整理浓缩为培训课程,大大减少了对庞杂信息的筛选和处理时间。
世毕盟的A项目是一个非常适合PhD申请的项目,既能自己掌握申请节奏,同时又有mentor对过程进行把关,还有咨询师的定期督促(哈哈)。
我在世毕盟的mentor真的非常厉害,对文书的修改总能一针见血,对套磁、面试中遇到的问题也都能一击中的,在申请季有这样一位mentor让人非常安心。
王老师的微信回复与帮助总是非常及时,不管是晚上还是周末,整个申请季一直都在督促我行动,尽管我每次都拖到最后一天(抱歉(-.-)||),也包括这份总结..
我非常庆幸当初选择了世毕盟,也曾向身边的不少朋友推荐。
最后祝各位申请的同学能够破风前行,战绩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