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手法论文

合集下载

张朝钢琴作品《叙事曲》的创作与演奏技巧分析

张朝钢琴作品《叙事曲》的创作与演奏技巧分析

15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2张朝的钢琴改编曲《叙事曲》是再现复三部曲式结构(如图1),旋律上采用中国五声调式旋律,在织体上还与西方的自然大小调相互交替,融入了现代性作曲技法元素,充满新意。

最初的主题旋律采用了C 羽五声调式,A 乐段是规整的四个八小节方整乐句的结构,在《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旋律上加入丰富的和声织体,在这之后B 乐段将主体材料进一步发展,展开的乐段比较悠长而复杂,音乐情绪千变万化,多次出现切分与三连音的节奏型,烘托沉重紧张的氛围,层层递进把剧情推向高潮,动力再现主题旋律,最后回归C 羽调式的主题,宁静致远,结尾处没有采用小调的和弦进行结尾,而是采用Dol mi sol 的大三和弦,有种柳暗花明的色彩,象征着中国的未来必是一片光明的景象。

(二)创作素材与内涵分析张朝《叙事曲》的原创作素材是在1942年由方冰作词、李劫夫作曲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抗战歌曲,描写了抗日英雄王二小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记录不能忘记的历史,薪火相传。

该歌曲的创作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方冰与李劫夫身为共同作战的战友,在一次反“扫荡”后,两人为抗日中付出生命顽强抗战的孩子们而感到触动,便一同决定写一首曲子为抗日中英勇牺牲的孩子们所纪念,歌颂抗日中不屈的英雄们,歌曲中的“王二小”的形象就来源于此,其实“王二小”也不是具体指的某一个人,而是在抗日时期有着被放牛的孩子们与村民们看管的“消息树”,有敌军一来,就放倒树通风报信,呼示着要撤离此地,减少了鬼子进村带来的灾难,这些孩子们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敢于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这面不屈的大旗,用鲜血挥洒在中华大地上,浇灌民族觉醒之种,更应歌颂英雄事迹永垂不朽。

(三)叙事性分析关于叙事性这一特征,可以了解到早一些的叙事诗与叙事曲(Ballade),叙事曲这一体裁最早由西方中世纪的定型诗发展而来,有关叙事的体裁还有中世纪的叙事歌,法国北部与南部的游吟诗人在当时不仅创作诗歌与谱写曲调,并且演唱,中世纪的叙事歌是一种舞蹈伴随歌唱的形式,也是“新艺术”时期较成熟的音乐,在十四世纪后逐渐出现复调形式,只有唱歌去除了舞蹈,但有其他乐器伴奏。

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改编曲多种复调技法研究

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改编曲多种复调技法研究

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改编曲多种复调技法研究中国民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情感。

钢琴作为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重要乐器,已经成为了中国民歌改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民歌的钢琴改编中,复调技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复调技法,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民歌的特色和情感。

本文将对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改编曲中常见的复调技法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技法来表现民歌的特色。

一、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改编曲的特点中国民歌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其旋律多变,富有感染力。

在钢琴改编中,为了更好地表现出民歌的特点,常常需要运用一些复调技法。

复调技法可以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更好地表现出民歌的地域特色和情感。

1. 和声和声在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改编曲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通过和声的运用,可以丰富旋律和增加音乐的层次感。

中国民歌的和声多样,有时是简单的纯和声,有时是富有情感的变化和声。

在钢琴改编中,可以通过和声的运用来表现出民歌特有的情感和韵味。

2. 对位对位是复调音乐中常见的技法,通过对位可以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动感。

在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改编曲中,对位可以使旋律更加生动,增加音乐的韵味和情感表达。

以《茉莉花》为例,这是一首广为人知的中国民歌,其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情感。

在钢琴改编中,可以运用和声、对位、转调、对位转调、赋格等多种复调技法,来更好地表现出这首民歌的特色和情感。

通过和声的运用,可以使旋律更加丰富多彩,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通过对位的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生动,增加音乐的韵味和情感表达。

通过转调的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通过对位转调的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通过赋格的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通过多种复调技法的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茉莉花》这首民歌的特色和情感,使钢琴改编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军民大生产》各变奏型研究及演奏技巧分析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军民大生产》各变奏型研究及演奏技巧分析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46界王建中钢琴改编曲《军民大生产》各变奏型研究及演奏技巧分析张淼(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摘 要:王建中是我国钢琴发展史上,有着突出贡献的钢琴作曲家,他创作的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尤其以改编曲在现代钢琴文献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他改编的众多钢琴作品中,成功地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洋乐器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深受国内外听众的喜爱。

《军民大生产》这首作品作为一首经典的变奏曲式的中国钢琴作品,其每个节奏型的谱写都十分巧妙,本文将对这首乐曲的每个节奏型进行研究,同时对其演奏要点提供几点借鉴。

关键词:王建中;变奏;《军民大生产》;演奏《军民大生产》是王建中根据同名的陕北民歌创作而来的,是《陕北民歌四首》中的第二首。

20世纪70年代,受文革的影响,各音乐院校停止工作,随之也使得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奏都受到了冲击,王建中先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用中国的民族民间曲调为素材,以改编的形式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音乐以钢琴来表达的创作手法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

《军民大生产》采用陇东当地曲调《推炒面》创作的《边区十唱》的曲调,后改名为《军民大生产》。

除此之外,作为一首由民歌改编而来的作品,这首作品通过充满浓厚韵味的旋律,使陕北民歌中质朴、真挚又时而激昂的情绪得以充分的表达。

一、曲式结构分析《军民大生产》是一首典型的带有引子的变奏曲式的钢琴曲,结构相对规整,织体及旋律声部的变化也很清晰,除引子外,主题出现之后,乐曲对主题进行了六次变奏,是以D 为主音的六声商调式。

具体的曲式结构图如下:引子 主题 变奏1 变奏2 连接 变奏3 变奏4 连接 变奏5 变奏6abb 1 a b abb 1 a b abb 1 a b abb 16 4 5 6 4 5 4 5 5 6 4 5 4 5 4 4 4 5 4 5 5二、乐曲引子、主题及各变奏型分析1.引子及主题作为引子的旋律素材不是孤立的部分,而是来源于主题中b 乐句的旋律,在乐曲开篇中即以一种有力的情感演奏,好似生产劳作时喊号子一般,乐曲开始就垫定了整体基调。

传统器乐曲改编的五首中国钢琴曲分析与研究

传统器乐曲改编的五首中国钢琴曲分析与研究

在器乐曲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创作中,音乐家们通常会根据原曲的情感、意 境和韵律,运用现代音乐理论,将其进行改编和再创作。例如,王建中先生的 《百鸟朝凤பைடு நூலகம்就是根据传统器乐曲《百鸟朝凤》改编而成的。在改编过程中,王 建中先生运用了现代音乐理论,将原曲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三、器乐曲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 实践研究
五首中国钢琴曲分析
1、《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二胡曲,由华彦钧创作于20世纪初。钢琴改编曲由 储望华先生完成,全曲仍保持了原曲的抒情和浪漫主义风格。在改编过程中,储 先生运用了丰富的演奏技巧,模仿二胡的滑音、颤音等效果,使钢琴作品充满了 中国传统音乐韵味。
2、《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中国传统琵琶曲,根据历史故事创作而成。改编 自琵琶曲的钢琴曲《十面埋伏》以西洋古典音乐为基础,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 特点。通过运用踏板、强弱对比等演奏技巧,模仿琵琶的音色和节奏感,展示了 壮丽雄伟的战斗场面。
四、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器乐曲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历史起源、创作理念及演奏特点 的研究,分析了这些作品在中国钢琴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这些改编作品 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和精髓,还结合了西方现代音乐的理论和实践经 验,为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 研究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和表演方面,为推动中国音乐的国际化发展做出贡献。
二、器乐曲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 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器乐曲改编的中国钢琴曲主要受到了西方现代音乐理论的 影响。同时,中国的音乐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创作理 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赵元任先生提出的“新音乐”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借鉴 西方的音乐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 新型音乐。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探讨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探讨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历程探讨20世纪初,中国刚开始接受西方音乐文化。

一些旅居海外的中国音乐家接触到了西方音乐,受其启发开始创作。

其中李曼青、郑律成等人创作出了一批钢琴作品,他们致力于将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进行融合,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先河。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国内外音乐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如许威、胡适、黄霑、邓丽君等人。

他们在创作中融入了中国民间音乐的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进行巧妙结合,使中国钢琴音乐得以广为传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丰富时期,也是中国钢琴音乐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作曲家,如聂耳、董抒、郑律成、李叔同等人。

这些作曲家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西方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技法,使得钢琴音乐具有了更加独特的风格。

他们的创作不仅创造了多部优秀的钢琴作品,也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开放了国门,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大变革。

这个时期,钢琴音乐创作得以全面发展。

中国青年作曲家积极吸收西方音乐的先进技巧和理论,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钢琴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钢琴音乐在创作技法的深度和广度上的进步,也彰显了中国音乐的文化底蕴和创造力。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中国音乐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

钢琴作品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钢琴音乐也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

创作钢琴音乐的作曲家不断探索钢琴音乐的新领域、新方法,推动中国钢琴音乐向更高层次发展,成为当代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是源远流长的。

在不同时期,各个作曲家或是融合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的理念,或是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钢琴作品。

这些作品既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和音乐文化的特点,也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特征——以《夕阳箫鼓》《梅花三弄》为例

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特征——以《夕阳箫鼓》《梅花三弄》为例
乐 钢 琴 改 编 曲 在 利 用 钢 琴 乐 器 表 现 中 国传 统 乐 器 音 响 效 果
式结 构。以下是具体的结构分析 : 引子部分 : 该部分包括乐 曲的 1 ~ 7小 节。这段 散板 “ 引
子” 意 在 描 绘 夕 阳西 下 时 分 , 广阔的江面上水波荡漾 、 浮 光 跃
及演奏技法方面 , 进 行 了独到 的探索 . 由此 也积 累 了丰富 的 民族化音乐语汇 , 这使得传统器乐钢琴 改编 曲成 为了储存 民 族化钢琴音乐语汇 的宝库 : 再次 , 此 类 曲 目一般 都是 较大 型
当代 音 乐 2 0 1 5年 9月 号
M oDERN M US I C
中 国钢 琴 改 编 曲创 作 特 征
以《 夕 阳箫鼓》 《 梅 花 三弄 》 为例
方 冰
[ 摘
要] 传统 器乐的钢琴 改编 曲, 是 我国民族化钢 琴音 乐作品 中占有 重要 地位 的一 个 门类。在 长期
的创作 实践 中, 传统 器乐钢琴改编 曲在利 用钢琴 乐器表现 中国传 统 乐器音响效 果及演 奏技 法等方 面进 行
声 部 的 和 弦也 成 功 地 帮 助 引 子 部 分 的 乐 曲 描 绘 出 了 夕 阳 西 下江面深远阔大的景象 。
主题 部分 : 该部分 包括 乐 曲的第 8~ 2 0小 节 . 主题 部 分 采用 了我 国传 统曲式中常见的“ 起、 转、 合” 三句乐段体结构 。
变奏 一 : 该 部 分 包 括 乐 曲 的第 2 1 ~3 4小 节 . 该 部 分 同 样 是 一 个 三 句乐 段体 结 构 。
副教授。( 泰安 2 7 1 0 2 1 ) 9 4
了独 到 的探 索 , 从 而 积 累起 了丰 富的 民族 化 音 乐语 汇 。 因 而 , 本 文 选 择 《夕 阳箫 鼓 》 、 《 梅花 三弄》 这 两 首 具

浅谈中国钢琴作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中的民族元素与音乐特征

浅谈中国钢琴作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中的民族元素与音乐特征

6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1变换之意。

变奏曲创作最早起源于西班牙,指的是在音乐作品创作中以一个统一的艺术构思为基本框架,通过基本的主题和旋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变奏形式,变奏曲后经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逐渐成为近现代大型曲式结构的名称和主要框架,变奏曲曲式结构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

变奏曲变奏类型一般来讲可分为固定低音旋律变奏、固定高音旋律变奏、装饰性变奏等。

其中最常用的则是固定低音音型的旋律变奏。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作为使用变奏曲式结构和变奏手法的独特钢琴改编作品,在近现代变奏曲类型分类中,《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严格来讲属于装饰性变奏曲,此曲通过一个基本主题和八个变奏不断进行发展,音调开阔、感情真挚、民族风格浓郁。

(三)《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创作背景20世纪70年代,随着各类文化的蓬勃发展和许多音乐人才的不断涌出。

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也因此进入了繁荣期,这一时期许多作曲家创作的内容题材更多地投入到了我国本土化的民族音乐创作中,以此创作了一批批展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钢琴佳作。

本文所研究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就是一首充满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乐曲以陕北民歌旋律为主题,通过旋律、织体、和演奏技巧充分表现了陕北地区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让人们深刻感受到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音乐遗产。

乐曲以独特的陕北民歌风味和地域人文风貌作为创作内容,曲调婉转悠扬、沁人心脾、粗犷豪放。

乐曲同时结合西方创作变奏手法将主旋律进行不断变奏,开创了中西方音乐融合的典范。

此曲由周广仁根据歌曲《三十里铺》为创作素材,歌曲内容主要讲述的是绥德县三十里铺的农村姑娘和同村男青年突破当时的传统封建自由恋爱,后男青年为了保家卫国,舍小家、保大家,农村姑娘得知后依依不舍、泪如雨下的感人故事。

此故事后经目睹者将其亲自改编成一首歌曲,从而广为传唱,流传至今。

周广仁在当时接触到这首歌曲时,便被歌曲的旋律和乐曲体现出的感人精神深深打动,于是便以《三十里铺》这首歌曲为素材,进行了钢琴曲的改编创作。

浅析汪立三钢琴改编曲《兰花花》的创作风格

浅析汪立三钢琴改编曲《兰花花》的创作风格

浅析汪立三钢琴改编曲《兰花花》的创作风格《兰花花》是中国作曲家汪立三钢琴改编的一首曲子,创作于1964年,是改编自京剧《白蛇传》中的一首唱腔。

这首曲子以其悠扬动听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奏风格而广受欢迎。

汪立三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作品兼具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特点,融合了戏曲、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等各种音乐元素。

而他对《兰花花》的改编,也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汪立三的创作风格注重对旋律的塑造。

《兰花花》采用了悠扬而优美的旋律,曲调流畅,富有变化。

钢琴的音色与演奏技巧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多样。

他在选择兰花花这个主题时,选取了京剧《白蛇传》中的著名唱腔,将其表现为优美的旋律,使得作品独具魅力。

他在改编中注重对节奏的处理。

在《兰花花》中,汪立三对原曲的节奏做了一定的改变和调整,将其转化为适合钢琴演奏的节奏形式。

旋律的快慢、强弱和音符的延长和切分都是根据钢琴的特点进行处理的。

作品在保留原曲特点的基础上,更加符合钢琴的表现性和技巧性,让演奏起来更加流畅而有力。

他在和声上的运用也是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兰花花》运用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和弦进行,使得作品的音乐色彩更加浓厚。

他巧妙的运用和弦的层叠和变化,增强了旋律的表现力。

整个作品中和声的运用使得旋律更加饱满、丰富,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感染力。

他的创作风格还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心处理上。

在作品中,汪立三注重对每个音符的处理和弹奏技巧的运用,使得每个音符都能完美地表达旋律,使整首曲子更加生动、优美。

他注重对每个音符的表情和音色的塑造,使得作品的感情更加深入人心。

汪立三钢琴改编曲《兰花花》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如丰富多样的旋律、适合钢琴演奏的节奏形式、富有中国特色的和声进行以及对细节的精心处理。

这些特点使得作品在保留原曲特点的更好地展示了钢琴这种乐器的特点,使得《兰花花》成为一首耳熟能详且广受欢迎的钢琴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手法摘要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钢琴改编曲,是此前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即对西方钢琴创作技法趋向成熟的运用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扬。

因此,这一时期的钢琴改编曲在中国钢琴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传统的创作技法,而且为后来的中国钢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关键词:20世纪六七十年代钢琴改编曲创作手法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钢琴改编曲的划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提出音乐创作要走民族化、群众化的路线,其目的是使音乐更好地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此时中国音乐工作者也正在积极地探索如何将钢琴这件西洋乐器更好的中国化,为以后闯出一条发展中国钢琴创作新路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钢琴工作者积极地为钢琴创作找出路。

1968年,由殷承宗改编的钢琴伴唱《红灯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基础也指明了方向。

尽管作曲家只能在有限的体裁和题材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创作,但依然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钢琴改编曲,并且把钢琴改编曲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时期的钢琴改编曲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对“样板戏”音乐的改编这一类型的钢琴曲的代表作品有:殷承宗根据“样板戏”《红灯记》唱段改编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储望华根据《智取威虎山》唱段改编的《甘洒热血写春秋》;赵晓生根据《杜鹃山》音乐改编的《家住安源》;殷承宗根据现代舞剧《白毛女》音乐改编的《北风吹》;杜鸣心根据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改编的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等。

在当时严峻的政治束缚下,“革命样板戏”原作的旋律和结构不允许有丝毫地改动,因此作曲家无论在音乐创作技法上还是发挥钢琴表现力的技巧方面都有着较强的局限性,且根据样板戏改编的钢琴曲带有十分明显的政治色彩。

“如具有鲜明的歌颂性标题,具有歌唱性的声乐化旋律,具有通俗化的艺术特征。

”2 对声乐作品的改编(1)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曲代表作品有:王建中的《陕北民歌钢琴独奏曲四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

中国的传统音乐以横向线条性旋律为主,移植民歌成为钢琴表现中国民族特色最有效的手段。

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陕北民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其优美的旋律成为许多作曲家探索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最好的素材。

(2)根据创作歌曲改编的钢琴曲代表作品有:由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石叔诚、许斐星集体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王建中的《浏阳河》、《大路歌》;储望华的《红星闪闪放光彩》;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这些改编曲均采用原歌曲的标题,延续原曲歌颂性的内容,这样做是比较容易通过严格的审查。

3 根据古曲改编的钢琴曲这一类型的钢琴曲的代表作品有:《夕阳箫鼓》(黎英海1975年)、《梅花三弄》(王建中1973年)等。

这一时期,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使得作曲家只有将具有中国文学特征标题的传统乐曲改编成钢琴曲。

因为原曲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典型的线条性旋律特征,而钢琴则具有多声性音乐思维的特点,这就使得作曲家在根据古曲改编的钢琴曲这一过程中,思考着如何将音乐思维多声化的钢琴同中国线条性旋律更好的结合以及如何体现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法和民族韵味,并不断探索着适合中国民族化的钢琴语汇,所以,对古曲的改编并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创作。

4 对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这一类型的钢琴曲的代表作品有:《二泉映月》(储望华)、《百鸟朝凤》(王建中)、《平湖秋月》(陈培勋)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导向促使作曲家不断去挖掘民族传统器乐曲而改编成钢琴曲。

中国的民族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因为民族乐器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尤其体现在音色和演奏技法上,所以要想在西洋乐器钢琴上,表现出中国民族乐器多样化音色所造成的各种装饰润腔的独特性,难度无疑是极大的。

因此,这些根据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手法丰富,演奏效果尤为突出,标志着中国钢琴曲创作已达到了新水平的明证。

二中国民族化钢琴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及创作手法在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及适合发挥钢琴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民族化的钢琴音乐语言,同时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了中国民族化钢琴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这正是这一时期钢琴改编曲的成功所在。

体现出中国民族化钢琴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及创作手法有以下几点:1 润腔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装饰线性旋律的重要手段。

为表现中国民族声、器乐的神韵,大量采用装饰音对民歌、戏曲的带腔性以及民族乐器音色和技法的模仿。

例如,在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中,运用大量的装饰音来模拟古筝、琵琶、箫等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及技法表现以及在改编《百鸟朝凤》中通过颤音、单音倚音、半音下行的复倚音、波音等多种形式的装饰音的运用,不仅对唢呐的音色及演奏技法进行了模仿,还将百鸟争鸣的活跃景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

这些均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神韵”,使得钢琴这件西洋乐器更“中国化”。

而此类大量模仿民族乐器演奏手法和音色的钢琴作品,在同时期的国外作品中却不多见,鲜明地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钢琴音乐区别于西方钢琴音乐而所独具的“中国音乐风格”。

2 民族化的和声呈示方式是对中国传统音乐多声化的有益探索。

钢琴曲《二泉映月》是一首在和声上运用非常成功的作品,作曲家储望华综合运用了传统功能和声与民族色彩和声,特别是对色彩和声的运用方面,为了表现乐曲流露出的哀怨、凄凉与悲愤的情绪,大胆运用了加音三和弦、七和弦以及九和弦,并将鲜明的五声性旋律风格大量融入到纵向的和声性处理,如四、五度叠置和弦和附加二和弦的运用,目的是避免传统和弦结构中的“三度间音”,削弱和声的功能性,从而使和声适应五声调式的特点,更好地体现民族音乐的风格。

此外,在横向线条化的处理之中,特别是复调手法在不同声部的交织,增强了钢琴多声语言的民族化。

3 借鉴但不照搬西方音乐曲式结构,继承但不拘泥中国音乐曲式结构。

西方曲式结构注重音乐的理性思维,严格遵循着均衡、统一的整体原则,而中国的传统音乐注重音乐的感性思维,根据音乐内容和情绪发展的需要而展开,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曲式结构,段落的布局相对比较自由,形成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例如,《黄河》钢琴协奏曲体现了在曲式结构方面成功的民族化尝试。

首先,是对西方传统钢琴协奏曲结构形式的突破。

它打破了西洋钢琴协奏曲必须有三个乐章组成的形式,形成了以音乐情绪贯穿的并具有“起、承、转、合”结构特点的四个乐章,而且每个乐章的曲式结构,没有一个是采用奏鸣曲式的。

如第一乐章采用了回旋曲式结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采用了带有插部的变奏曲式。

《黄河》钢琴协奏曲对原有的结构形式进行了“中国化”地改造,从而指明了具有中国音乐风格的钢琴协奏曲的方向,曲式结构服从音乐内容的需要,进行较为自由化的发展。

纵观中国这一时期根据民族器乐改编的钢琴曲,没有一首作品是全部照搬原曲的曲式结构的,都是在“速度转换、段落衔接、贯穿发展、高潮布局等方面,又都结合新的音乐思维和审美习惯予以处理,使之更为连贯紧凑、生动鲜明,避免某种松散、琐碎、平淡。

这就实现了曲式结构、乐思展开逻辑当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

4 将戏曲音乐中的散板、“紧拉慢唱”等节奏特点以及将中国传统音乐“散—慢—中—快—散”的速度布局等手法融入到钢琴改编曲的创作中,丰富了作品的民族特色。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出现节奏的渐快、渐慢以及伸缩速度,这些弹性节奏在我国民间音乐中大量存在,并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音乐特征。

这些节拍节奏和速度处理的灵活度和自由度完全取决于演唱、演奏者根据乐曲的内容、唱腔的抑扬顿挫以及表演者的内心感受和理解的需要,这是一种“形附与神”的演奏思维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原则。

纵观这一时期的钢琴改编曲,都体现了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典型民族特征节奏的继承和运用。

在对古曲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中,引子——“江楼钟鼓”用散板写成,仿佛鼓声由远及近、由疏而密的意境。

从第八段——“回澜拍岸”的渐快到第九段“桡鸣远濑”的急板,再到第十段“乃归舟”急板速度之后的减慢变化,无不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布局安排。

在对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运用变换拍子所体现的节奏自由;钢琴曲《夕阳箫鼓》中慢起渐快的节奏特点;钢琴曲《百鸟朝凤》高潮段落出现的戏曲音乐节奏;钢琴曲《二泉映月》中大量运用的延长音记号;《黄河》钢琴协奏曲中,左手声部以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或七连音的不规整节奏或放松或紧收地推动着音乐的前进;钢琴伴唱《红灯记》中戏曲的紧拉慢唱等创作手法,无论是总体的速度布局,还是不同速度间的过渡、转换,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传统音乐方式。

5 在对民歌和戏曲音乐改编创作中体现了汉字声韵、地方语言、唱腔的特点。

“一个汉字的发声,常常包含二三个甚至四个发声阶段,这就形成了中国音乐尤其是戏曲唱腔中非常强调的‘字头、字腹、字尾’的现象,它同样也影响到器乐音乐的创作。

”钢琴伴唱《红灯记》中表现出了京剧的唱腔、语言声调的起伏等特点。

铁梅唱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中的第一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的“表”字所对应的旋律,充分地考虑了汉字声韵的特点。

这是因为“表”字读音是第三声,旋律的先抑后扬,更符合汉字声韵的特点。

《百鸟朝凤》中用重音记号或切分音表现北方语言的声调重音;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原陕北民歌中在旋法上常有四度以上的上下行跳进,这是受到陕北方言、语音吐字的发音位置以及声调抑扬顿挫的影响。

为了模仿说话中拖腔之后的上、下滑音,作曲家通过装饰音的运用,来展现陕北民歌演唱中带腔性的特点。

6 带有象征意义的文字标题以及加入革命歌曲“贴标签”式的创作手法,来体现这一特殊时期的钢琴创作所具有的政治性的特点。

如《黄河》钢琴协奏曲中加入《东方红》和《国际歌》的音调;钢琴伴唱《红灯记》加入了《大刀进行曲》以及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中加入《国际歌》等,这些都是此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特殊创作方式”,体现了时代所赋予的音乐思想。

三结语综上所述,中国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钢琴改编曲,是对这一时期之前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即对西方钢琴创作技法趋向成熟的运用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扬。

因此,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钢琴改编曲在中国钢琴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传统的创作技法,而且为后来的中国钢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注:本文系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革时期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分析与研究》,批准号:2011-qn-162;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度青年基金项目《由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中装饰音的运用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