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筛查管理方案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高危儿是指在婴幼儿期存在一些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特殊管理和护理的儿童。
下面是一些管理方案和措施,以确保高危儿的综合护理和健康发展:1. 早期筛查和评估:对新生儿进行早期筛查和评估,以确定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
这可能包括遗传性疾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疾病等。
通过早期发现,并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
2. 综合护理计划:根据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护理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医疗、营养、康复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3. 定期复查和检测:定期进行儿童健康检查和复查,包括体格检查、生长发育评估、听力视力测试等。
通过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4. 适时干预和治疗:对高危儿的问题进行适时干预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以改善其生理和心理状况,并促进正常的发育和功能。
5. 营养支持和管理:对高危儿的营养情况进行评估和管理,确保其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促进健康成长和发育。
可能需要特殊的喂养技术、特殊配方奶粉等。
6. 高危环境防护:为高危儿提供安全、清洁和舒适的环境,防止感染和其他伤害。
对亲属、护理人员和访客进行卫生教育,保持卫生习惯和防护措施。
7. 家庭支持和教育:提供家长和家庭成员的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理解高危儿的特殊需求和管理要求。
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他们能够有效地照顾高危儿并应对潜在的挑战。
8. 多学科合作:建立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医生、护士、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共同进行高危儿的管理和护理。
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共享信息和协调护理计划。
以上是一般性的高危儿管理方案和措施,具体的护理和管理措施应根据不同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和医疗专业人士的建议来制定。
高危儿筛查,管理方案

⾼危⼉筛查,管理⽅案⾼危⼉筛查及管理实施⽅案⾼危⼉是指在出⽣前、产时及出⽣后存在影响⼉童⽣长发育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物、社会及环境危险因素),或在常规⼉童保健检查时发现⼼理⾏为发育偏离正常轨迹(如某个能区的发育落后)的特殊⼉童。
⼤量研究结果表明⾼危⼉各种发育障碍如脑瘫、学习困难、视听障碍等的发⽣率明显⾼于正常⼉童。
为降低⾼危⼉的伤残发⽣率或减轻伤残程度,改善预后,提⾼存活⾼危⼉的⽣命质量。
依据《全国⼉童保健⼯作规范(试⾏)》、《江苏省⾼危新⽣⼉分类分级管理规定》及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徐州市⾼危⼉筛查及管理实施⽅案》⼀、要⾼度重视⾼危⼉筛查与管理⼯作,将⾼危⼉筛查与管理纳⼊妇幼卫⽣年度⼯作指标内容。
各级卫⽣⾏政部门要⾼度重视⾼危⼉筛查与管理⼯作,将⾼危⼉筛查与管理纳⼊妇幼卫⽣年度⼯作指标及年度综合⽬标管理考核内容,切实推进辖区内⾼危⼉筛查与管理⼯作进程。
⼆、建⽴健全⾼危⼉筛查与管理⽹络,做到⼴覆盖,早筛查。
(⼀)各级卫⽣⾏政部门要建⽴辖区内⾼危⼉筛查⽹络,各妇幼保健机构指定专⼈负责⾼危⼉筛查及管理⼯作。
各提供妇幼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均应开展⾼危⼉筛查与管理⼯作,具体涉及产科、新⽣⼉科、⼉科、⼉童保健科、⼉童康复科等学科。
(⼆)市妇幼保健院、⼉童医院及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要设⽴⾼危⼉⼲预专科门诊,按照《⾼危⼉筛查及管理常规》(见附件三)、《⾼危⼉分类分级管理规定》(附件六),开展辖区内相应类别的⾼危新⽣⼉、发育偏移⼉童的管理⼯作。
三、明确职责,规范开展⾼危⼉筛查与管理⼯作。
各相关⼈员在提供妇幼保健服务的同时,要按照《⾼危⼉筛查与管理各级⼈员职责》(见附件五)《⾼危⼉筛查及转诊流程》(见附件四)、《⾼危⼉分类分级管理规定》(见附件六)要求履⾏职责,开展⾼危⼉筛查及管理⼯作。
四、要成⽴⾼危⼉筛查质量及安全管理⼩组,建⽴多学科联动机制,协调开展辖区内⾼危⼉筛查与管理⼯作。
各地要依托当地妇幼保健机构及相关医疗机构,成⽴由产科、新⽣⼉科、⼉科、⼉童保健科及康复科⼈员构成的⾼危⼉筛查质量及安全管理⼩组,负责辖区内⾼危⼉筛查与管理及相关业务培训、指导、考核⼯作。
高危儿筛查管理工作计划

一、计划背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儿童健康工作的指导方针,切实保障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降低婴儿死亡率,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母婴保健法》的相关要求,特制定本高危儿筛查管理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高危儿筛查率,确保高危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 完善高危儿管理服务体系,实现高危儿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3. 降低婴儿死亡率,提高儿童生存质量。
三、工作内容1. 高危儿筛查(1)制定高危儿筛查标准,明确筛查对象和筛查项目。
(2)建立高危儿筛查网络,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
(3)开展高危儿筛查宣传,提高家长对高危儿筛查的认识。
2. 高危儿管理(1)对筛查出的高危儿进行分类,建立高危儿管理档案。
(2)定期对高危儿进行随访,了解其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加强高危儿家长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认识。
3. 高危儿转诊(1)建立高危儿转诊制度,确保高危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提高转诊效率。
4. 高危儿管理培训(1)定期开展高危儿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管理水平。
(2)加强对高危儿管理人员的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
四、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危儿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 制定高危儿管理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3.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高危儿筛查、管理、转诊等工作的顺利实施。
4.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社会对高危儿筛查、管理的认识。
五、工作期限本高危儿筛查管理工作计划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长期执行。
六、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计划,预计在三年内实现以下目标:1. 高危儿筛查率提高至95%以上。
2. 高危儿管理率提高至90%以上。
3. 高危儿治疗率提高至85%以上。
4. 婴儿死亡率降低至10‰以下。
本计划旨在为广大婴幼儿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高危儿是指出生后出现各种生命危险的婴儿,其生理、心理、营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风险。
为了保障高危儿的健康和安全,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方案与措施。
一、早期评估与筛查对于高危儿,首先要进行早期评估与筛查,以确定其具体的风险程度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评估包括婴儿的出生史、家族史、产程情况等,筛查则包括婴儿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听力筛查等。
通过早期评估与筛查,可以及早发现高危儿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针对不同的高危儿,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包括疾病诊断、发育情况、营养需求等,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措施。
护理计划应包括婴儿的喂养、生活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确保高危儿得到全面的照顾和支持。
三、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高危儿的营养需求较高,需要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
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疾病特点,制定适宜的喂养方案。
对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可以采用母乳喂养或特殊配方奶粉喂养,同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对于存在吞咽困难或消化功能不良的婴儿,可采用管饲或其他途径进行喂养。
四、密切监测与观察高危儿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测与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监测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包括皮肤颜色、呼吸状况、喂养情况等方面的观察。
通过密切监测与观察,可以及时发现高危儿的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五、良好的环境管理高危儿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提供一个安全、温暖、舒适的环境。
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噪音和刺激性气味的干扰。
此外,还需要注意婴儿床的选择和使用,保持床铺的清洁和舒适。
六、心理支持与亲子关系建立高危儿的父母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需要得到相应的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应积极与家属沟通,为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还需要帮助高危儿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增强婴儿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3篇)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引言:高危儿是指在围生期及婴幼儿期内,其疾病或异常情况可能导致生长发育异常或威胁生命的儿童。
对于高危儿的管理,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包括高危儿管理制度、会诊制度和转诊制度等,以确保高危儿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诊断、治疗和管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
一、高危儿管理制度高危儿管理制度包括高危儿的筛查、评估和管理等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几个环节的内容。
1. 高危儿的筛查高危儿的筛查是对婴幼儿群体进行初步筛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畸形、胎儿和围产期患病、妊娠期患病及生育障碍等。
筛查可以通过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家庭访视等方式进行。
筛查工作应由医疗机构、儿保机构等相关人员组织开展。
2. 高危儿的评估高危儿的评估是在筛查后对高危儿进行系统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评估的内容包括高危儿的基本信息、生长发育、既往史、家庭环境等方面,可借助问卷、观察、检查等方式进行。
评估结果应记录在高危儿档案中,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
3. 高危儿的管理高危儿的管理是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的管理计划,包括定期复查、专项检查、康复训练和咨询指导等。
管理计划需根据高危儿的危险程度、发展需要和家庭条件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制定。
同时,管理计划需要与家庭成员共同制定,以提高家庭对高危儿的管理能力和积极性。
二、会诊制度会诊制度是指医学专家在高危儿的诊疗过程中,对病情复杂、诊断困难或治疗方案多样的疾病进行会诊,以共同确定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
高危儿会诊制度主要包括会诊申请、会诊流程和会诊记录等。
1. 会诊申请会诊申请是由主治医生向会诊专家发起的请求,通常需要提供病历资料、影像资料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等。
会诊申请需详细描述患儿病情和目前治疗情况,并提出需求和问题,以便会诊专家能够更好地了解病情。
2. 会诊流程会诊流程包括会诊专家的选择、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讨论以及会诊报告的撰写等。
儿童保健高危儿工作制度

儿童保健高危儿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高危儿的生存质量,降低高危儿死亡率,提高高危儿的健康水平,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旨在为高危儿提供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确保高危儿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范围内的高危儿,包括出生时体重低于2000克的新生儿、出生时缺氧的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低于3分的新生儿、出生时患有严重疾病的新生儿等。
三、组织架构1. 高危儿健康管理小组:由儿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负责高危儿的全面健康管理。
2. 高危儿随访团队: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对高危儿进行定期随访。
四、工作内容1. 建立健全高危儿档案:对高危儿的基本信息、出生情况、疾病状况等进行详细记录,以便于跟踪管理和数据分析。
2. 定期随访:高危儿随访团队应定期对高危儿进行家庭访视,了解高危儿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3. 健康教育:向家长传授科学的育儿知识,提高家长对高危儿护理的认识和能力,促进高危儿的健康成长。
4. 干预治疗:针对高危儿的特殊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如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
5. 转诊和急救:在高危儿病情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确保高危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6. 数据分析与反馈:对高危儿的健康管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为政策制定和措施落实提供依据。
五、工作流程1. 出生登记:对新出生的高危儿进行登记,建立高危儿档案。
2. 初访:高危儿出生后3个月内进行首次随访,了解高危儿的基本情况和家庭状况。
3. 定期随访:按照随访计划,定期对高危儿进行家庭访视,评估高危儿的健康状况。
4. 干预治疗:根据高危儿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措施。
5. 转诊和急救:在高危儿病情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6. 数据反馈:将高危儿健康管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
六、培训与考核1. 对高危儿健康管理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高危儿筛查,管理实施方案

高危儿筛查,管理实施方案高危儿筛查,管理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高危儿是指儿童在出生后或发育过程中有潜在危险因素,容易出现育龄期或非育龄期的疾病或残疾的儿童。
高危儿的筛查和管理是早期发现和干预高危因素,提高儿童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高危儿的筛查,可以尽早确定高危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早期干预,降低高危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本方案旨在明确高危儿筛查和管理的内容、方法和责任,提高高危儿的筛查效果和管理水平。
二、筛查内容高危儿的筛查内容主要包括孕期、出生时、新生儿时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期的影响儿童健康的危险因素。
具体包括:1.孕期筛查:母亲的孕期疾病史、家族遗传疾病史、母亲用药史等。
2.出生时筛查:出生时低体重、早产、胎膜早破等。
3.新生儿时期筛查:新生儿窒息、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黄疸等。
4.婴幼儿期筛查:呼吸道感染、肠胃疾病、过敏性疾病等。
5.学龄前期筛查:发育迟缓、智力发育异常、行为问题等。
6.青春期筛查:青少年早熟、心理问题、性学问题等。
筛查内容充分考虑了不同阶段儿童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旨在全面评估高危儿的风险水平,为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三、筛查方法高危儿的筛查方法可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种。
1.定性方法:根据危险因素的存在与否进行判断。
具体包括:询问法、观察法、体格检查法等。
例如,对于新生儿黄疸筛查,可通过观察皮肤黄疸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2.定量方法:利用具体的检查工具进行定量评估。
具体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进行血常规检查、进行心电图检查、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等。
例如,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可通过心脏超声检查进行定量评估。
筛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筛查内容的特点和筛查对象的特点,综合考虑可行性和准确性。
四、筛查管理高危儿的筛查管理是指对筛查出的高危儿进行定期随访和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定期体检、病情监测和干预措施的制定。
筛查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1.健康教育: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高危儿的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度,增强高危儿的保健意识,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理高危因素。
高风险儿童筛查,管理方案

高风险儿童筛查,管理方案高风险儿童筛查,管理方案
简介
高风险儿童是指有一定概率患上严重疾病或心理问题的儿童,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他们的健康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高风险儿童的筛查和及时的管理至关重要。
筛查方法
高风险儿童的筛查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 家族史:对于某些疾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可以询问孩子的家族病史。
- 体格检查:通过体格检查来寻找异常,例如生长迟缓或体型不对称等。
- 心理评估: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或自闭症等,可以通过心理评估来筛查。
管理方案
对于被筛查出来的高风险儿童,我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案,以预防或减轻患病的风险。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管理方案:
- 医学干预:对于一些需要药物治疗的疾病,例如糖尿病或甲状腺问题等,我们可以进行医学干预。
- 健康指导:通过对孩子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指导,帮助他们保持健康。
- 心理治疗: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例如焦虑症或注意力缺陷症等,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帮助孩子缓解症状。
- 家庭支持:在一些情况下,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可以对高风险儿童的健康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
高风险儿童的筛查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尽早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保护孩子的健康和发展。
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筛查和管理的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高风险儿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危儿筛查及管理实施方案
高危儿是指在出生前、产时及出生后存在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生物、社会及环境危险因素),或在常规儿童保健检查时发现心理行为发育偏离正常轨迹(如某个能区的发育落后)的特殊儿童。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危儿各种发育障碍如脑瘫、学习困难、视听障碍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
为降低高危儿的伤残发生率或减轻伤残程度,改善预后,提高存活高危儿的生命质量。
依据《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江苏省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及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徐州市高危儿筛查及管理实施方案》
一、要高度重视高危儿筛查与管理工作,将高危儿筛查与管理纳入妇幼卫生年度工作指标内容。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高危儿筛查与管理工作,将高危儿筛查与管理纳入妇幼卫生年度工作指标及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切实推进辖区内高危儿筛查与管理工作进程。
二、建立健全高危儿筛查与管理网络,做到广覆盖,早筛查。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辖区内高危儿筛查网络,各妇幼保健机构指定专人负责高危儿筛查及管理工作。
各提供妇幼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均应开展高危儿筛查与管理工作,具体涉及产科、新生儿科、儿科、儿童保健科、儿童康复科等学科。
(二)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及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要设立
高危儿干预专科门诊,按照《高危儿筛查及管理常规》(见附件三)、《高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附件六),开展辖区内相应类别的高危新生儿、发育偏移儿童的管理工作。
三、明确职责,规范开展高危儿筛查与管理工作。
各相关人员在提供妇幼保健服务的同时,要按照《高危儿筛查与管理各级人员职责》(见附件五)《高危儿筛查及转诊流程》(见附件四)、《高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见附件六)要求履行职责,开展高危儿筛查及管理工作。
四、要成立高危儿筛查质量及安全管理小组,建立多学科联动机制,协调开展辖区内高危儿筛查与管理工作。
各地要依托当地妇幼保健机构及相关医疗机构,成立由产科、新生儿科、儿科、儿童保健科及康复科人员构成的高危儿筛查质量及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辖区内高危儿筛查与管理及相关业务培训、指导、考核工作。
五、强化高危儿早期筛查及早期干预的知识宣传,提升服务对象对高危儿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各有关医疗保健机构在提供妇幼保健服务的同时,要加强高危孕产妇、高危儿潜在风险及早期干预的知识宣传,提升服务对象的保健意识、以及接受高危儿筛查筛查及管理的依从性。
力求做到对每一个高危儿都能够的做到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切实提升高危儿的生命质量,减少脑瘫和智力低下的发生。
四、高危儿筛查与管理工作要求
高危新生儿漏筛率≤5%;高危新生儿转诊率≥95%;高危新生儿规范管理率≥80%。
附件一、市级高危儿筛查质量及安全管理小组及工作制度
二、高危儿筛查工作制度
三、高危儿筛查及管理常规
四、高危儿筛查及转诊流程
五、高危儿筛查与管理各级人员职责
六、高危儿分类分级管理规定
七、早产儿出院后管理流程
附件一、市级高危儿筛查质量及安全管理小组及工作制度
(一)市级高危儿筛查质量及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名单(建议)
组长:市卫健委妇幼处
副组长:徐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成员:
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新生儿科、产科、康复科)
徐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康复科、儿童保健科、营养科)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产科)
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产科)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产科)
(二)市级高危儿筛查质量及安全管理小组工作制度
1.定期组织全市高危儿筛查及管理知识培训,每年至少一次。
2.指导各医疗及妇幼保健机构落实高危儿管理制度,按照规范、流程开展高危儿筛查及管理工作。
3.高危儿管理质量管理小组的全体成员要自觉加强高危儿筛查及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学习,指导本机构相关人员履行职责,落实高危儿筛查管理制度。
4.开展高危儿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对全市高危儿筛查管理质量进行综合评估、质量控制,每年至少一次。
探讨高危儿筛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订持续整改措施,不断提升全市高危儿筛查及管理的工作质量。
5.定期组织疑难病例讨论,提升高危儿筛查、管理的综合能力。
6.掌握全市高危儿筛查及管理的信息,每年质量控制后,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分析改进效果。
7.开展高危儿筛查管理科研活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全市的高危儿筛查管理工作。
(三)市级高危儿筛查质量及安全管理小组工作人员职责
1.制订全市高危儿筛查管理培训计划,承担培训、进修教学任务。
2.积极参与全市高危儿筛查管理基层指导及质量控制工作。
3.参与全市高危儿筛查及管理病例讨论。
4.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负责本辖区、本单位推进高危儿筛查及管理制度落实。
5.研究高危儿筛查及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附件二、高危儿筛查及相关工作制度
(一)高危儿筛查评估制度
1.各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要做好危重孕产妇的筛查与分类分级管理。
并将高危新生儿的高危因素详细记录在《孕产妇健康管理手册》、《儿童健康管理手册》及出院记录上,出院时嘱高危儿家长及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科说明高危新生儿的情况。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医生应及时掌握辖区内新生儿信息,做好高危新生儿的筛查工作。
在提供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做好发育偏移儿童的筛查工作。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医生一旦发现高危儿,要及时进行登记管理并填写转诊单,转上级机构进行专案管理。
对转出高危儿做好常规保健管理。
4.定期对辖区内高危儿信息、转诊情况进行登记、统计、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