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诊治指南

合集下载

外科 乳癖 (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外科 乳癖 (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乳癖(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

临床表现: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一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四周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患者可有溢液或瘙痒。

影像学检查:乳腺钼靶X线检查:显示病变呈现棉花团或毛玻璃状、边缘模糊不清的密度增高影,或见条索样结缔组织穿越其间。

超声检查:双侧或单侧乳腺体积增大,但边界光滑完整;内部质地及结构紊乱,回声分布不均,呈粗大光点或光斑。

病理学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2006年)。

临床表现:(1)乳房胀痛:特点是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

往往在月经前(一般月经来潮前7天左右)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但病程较长者以上规律可消失。

(2)乳房肿物:一侧或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质地韧,有弹性,可活动,以外上象限为多,可伴有触痛。

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为无色或黄色。

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辅助检查:乳腺彩超、钼靶摄片、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切除或切取活检均有助于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多见于青年妇女,乳房疼痛为主要表现,多为胀痛,偶有刺痛,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经前或情绪不佳时加重,经后减轻。

常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

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痰瘀互结证:一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边界不清的坚实肿块,质韧或韧硬,肿块可有刺痛、胀痛或无自觉痛,肿块和疼痛与月经变化不甚相关。

月经可正常,部分月经愆期,或经潮不畅、色暗有块,或伴痛经。

舌淡暗或暗红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粗张,苔白或腻,脉涩、弦或滑。

中医外科乳房疾病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外科乳房疾病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乳房疾病乳房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包括感染性、增生性、导管性、肿瘤性以及其他一些疾病。

由于女性生理上的特点,其发病率大大高于男性。

乳房与经络的关系甚为密切。

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布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而与乳联。

冲任两脉起于胞中,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至胸中;冲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故中医学认为“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所以乳房疾病与肝、胃、肾经和冲、任两脉有密切关系。

又因乳汁为脾胃水谷之精微所化生。

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行为乳,下行为经。

乳汁的分泌与调控与肝木之气也有关。

因此,女子乳汁的分泌、质量的调摄等与脾胃、肝、冲任二脉有关。

乳房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肝气郁结,或胃热壅滞,或肝肾不足,或痰瘀凝结,或乳汁蓄积,或外邪侵袭,或七情内郁等因素,影响肝、肾、脾、胃的生理功能,抑或冲任失调而产生病变。

乳房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四诊得出判断。

必要时可借助其他检查方法,如铜靶X 线摄片、CT检查、B超、红外热图像、针吸细胞学检查、活组织检查等。

还要求对病史(包括过去史、家族史)、乳房的肿块等都要有详细的询问与检查。

如乳房有疼痛,应问清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痛点是否移动、疼痛与月经有无关系等。

如有肿块,则应问肿块的发生时间、大小、活动度、与月经的关系(如有的肿块经前较硬,经后则变软)。

月经史包括询问初潮年龄和绝经的年龄、周期是否正常、有无紫血块、量的多少、有无痛经等,孕史中应问有无流产,分娩史中有无自己哺乳等,既往史中有无纤维瘤手术史,家族史中有无母系乳腺癌史等。

在望诊中应注意双侧乳房有无大小不均、乳头指向如何、有无乳头凹陷、乳晕部有无湿疹、乳房皮肤有无橘皮样改变和有无凹陷等。

扪诊时的体位,应根据需要,坐位与卧位相结合。

检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经后7~10天。

因为,此阶段为乳房生理最平稳时期,容易发现病变。

先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乳房。

外科乳癖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外科乳癖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外科乳癖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乳癖(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

临床表现: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一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四周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患者可有溢液或瘙痒。

影像学检查:乳腺钼靶X线检查:显示病变呈现棉花团或毛玻璃状、边缘模糊不清的密度增高影,或见条索样结缔组织穿越其间。

超声检查:双侧或单侧乳腺体积增大,但边界光滑完整;内部质地及结构紊乱,回声分布不均,呈粗大光点或光斑。

病理学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2006年)。

临床表现:(1)乳房胀痛:特点是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

往往在月经前(一般月经来潮前7天左右)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但病程较长者以上规律可消失。

(2)乳房肿物:一侧或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质地韧,有弹性,可活动,以外上象限为多,可伴有触痛。

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为无色或黄色。

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辅助检查:乳腺彩超、钼靶摄片、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切除或切取活检均有助于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多见于青年妇女,乳房疼痛为主要表现,多为胀痛,偶有刺痛,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经前或情绪不佳时加重,经后减轻。

常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

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痰瘀互结证:一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边界不清的坚实肿块,质韧或韧硬,肿块可有刺痛、胀痛或无自觉痛,肿块和疼痛与月经变化不甚相关。

乳腺增生症诊疗常规

乳腺增生症诊疗常规

乳腺增生症诊疗常规1、概念乳腺增生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女性乳腺良性疾病,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本质上是由于乳腺上皮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及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正常结构紊乱。

2、危险因素乳腺增生症多发生于30〜50岁女性。

致病原因主要内分泌功能紊乱。

1 .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

2 .乳腺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腺各部分增生程度参差不齐。

3.催乳素升高,影响乳腺生长、发育和泌乳功能,同时影响下丘脑一垂体—性腺轴功能。

因此,任何导致性激素或其受体改变的因素均可能增加乳腺增生症的患病风险,如年龄、月经史、孕育史、哺乳史、服避孕药史及饮食结构,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

3、临床表现乳腺增生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乳腺疼痛、结节状态或肿块,部分病人合并乳头溢液。

疾病早期病人主诉的疼痛可为与月经周期相关的周期性疼痛,而乳腺囊性增生病者常为定位明确的非周期性疼痛。

乳腺结节状态包括颗粒状结节、条索状结节以及局限性或弥漫性腺体增厚等,结节常为多个,可累及双侧乳腺,亦可单发。

肿块一般较小,形状不一,可随月经周期性变化而增大、缩小或变硬、变软。

伴乳头溢液者占3.6%〜20.0%,常为淡黄色、无色或乳白色浆液,血性溢液少见。

4、辅助检查(1)乳腺超声检查:对腺体丰富且年龄<35岁的病人,首选彩超检查。

超声检查对致密腺体中的结节和囊、实性肿物的分辨率远优于乳腺X线检查。

(2)乳腺X线检查:X线检查是发现早期癌和微小癌的重要手段,对于微钙化的检查是其他影像学检查不能比拟的。

(3)乳管镜、乳管造影检查:针对乳头溢液的病人,可行乳管镜或乳管造影并结合细胞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4)乳腺磁共振(MRI)可作为对乳腺增生症进行定性并分型的辅助检查。

(5)病理学检查:是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的金标准。

5、诊断和鉴别诊断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尤其是病理学检查,并除外相关疾病后才能做出乳腺增生症的诊断。

乳腺增生的症状和治疗建议

乳腺增生的症状和治疗建议

乳腺增生的症状和治疗建议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它是指乳腺组织的增生导致乳房出现不适症状。

乳腺增生病人没有明显的恶性乳腺肿瘤倾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乳癌的发生率增加。

因此,了解乳腺增生的症状和治疗建议对于女性的健康非常重要。

乳腺增生的症状包括:1.胀痛感:乳房会出现胸闷、胀痛的感觉,尤其在经前期会加重。

2.乳房肿块:乳腺增生患者常触摸到乳房中有一些异常肿块,通常是多发性、边界不清晰,质地结实而有弹性。

3.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能在乳头处有溢液,溢液的颜色通常是黄色或褐色。

4.月经异常:乳腺增生也可能引发月经异常,例如经期延长或经量增多。

5.其它症状:还可能伴有乳房局部的皮肤凹陷、乳头内陷、乳头乳晕皮肤的颜色改变等。

对于乳腺增生的治疗建议如下:1. 饮食调整:科学合理的饮食是预防乳腺增生的关键。

建议减少或避免摄入脂肪过多和富含雌激素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黄豆及其制品等。

2.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采用口服或外用的激素类药物治疗,如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

但是,需要遵循医生的嘱托,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时间进行使用。

3. 中药调理: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与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可以尝试使用中药进行调理,如川穹、红花等。

4. 心理调节:患者可以通过参加瑜伽、太极拳等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5. 定期检查:乳腺增生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乳腺彩超、乳腺X线摄影等检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

6. 外科手术:对于严重症状或乳腺增生伴随其他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乳房肿块的切除等。

总之,乳腺增生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数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中药调理等方式进行治疗。

此外,定期检查和心理调节同样重要。

在面对乳腺增生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通过科学和合理的治疗手段,早日摆脱乳腺增生的困扰,重获健康。

安徽省乳腺增生病分级诊疗指南

安徽省乳腺增生病分级诊疗指南
一 乳腺增生病的筛查 #+定期筛查 *' ,$' 岁每年 # ,! 次采用超声检查为主补充乳腺 -线检查 !+机会筛查
!
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 ." 周岁开始但对于一些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 !" 周 岁
*+重点人群筛查 建议对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 岁前 筛查间期推荐每半年 # 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常用的临 床体检/超乳房 -线检查之外可以应用 012等新的影像学手段 高危人群 #月经初潮早#! 岁前来月经 停经较晚'' 岁以后绝经 !未育未孕第一胎生育年龄大于 *' 周岁 *虽生育但未哺乳或哺乳时间短 .家族有乳腺癌或卵巢癌病史 '妇女停经后接受雌激素替代疗法 $中年以后尤其是绝经后体重持续上升或肥胖 &有乳腺不典型增生病史 3精神抑郁性格内向工作压力大 )嗜食肉类煎蛋黄油奶酪动物脂肪等高脂饮食 #"儿童时期曾接受过放射线治疗 二 乳腺增生病的诊断 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诊断包括完整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必要时的病理学检查 采集病史主
疾病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 乳腺增生分类 #+乳痛症 又称单纯性乳腺增生症 在少女和年轻患者中最为常见其原因是由于性腺激素分泌旺盛及变化波动较大
造成乳腺组织充血水肿的缘故以明显周期性乳房胀痛为特征月经后疼痛自行消失 疼痛以乳房局部为主但 有时疼痛可放射至同侧腋窝胸壁 这类增生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影像学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乳腺彩超乳腺钼靶胸部 56乳腺导管超声造影乳腺导管镜乳腺 012等 其中乳腺彩超 乳腺钼靶检查项目可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若无条件可转至上级医院进行

乳腺增生单病种1

乳腺增生单病种1

乳腺单病种诊疗规范乳腺增生病【定义】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属于中医“乳癖”的范畴。

【诊断标准】(一)症状与体征:1. 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

2. 一侧或两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可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病人乳头可有溢液或瘙痒。

(二)排除标准:排除初潮前小儿乳房发育症、男性乳房发育症以及乳房良恶性肿瘤。

(三)辅助检查:钼靶X线摄片、B超、乳腺纤维导管镜、穿刺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

诊断标准:凡具以上“症状+体征”中一项+“排除标准”者。

并结合辅助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辨证分型】本病病性属本虚标实,冲任失调、肝气郁结、痰凝血瘀为发病之本。

病位在肝、脾、肾。

(一)气滞痰凝型:乳房胀痛、窜痛;乳房疼痛和(或)肿块与月经、情绪变化相关;烦躁易怒;两胁胀满。

肿块呈单一片状或呈多样性,质软,触痛明显;青年女性;月经失调,或痛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滑。

(二)冲任失调型:乳房疼痛症状较轻,或无疼痛;腰膝酸软或伴足跟疼痛;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行经天数短暂或淋漓不尽,或闭经。

中年以上女性;头晕耳鸣;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

【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1. 明确诊断,特别是首先要与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先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1)乳腺增生病易与乳腺囊肿、乳腺癌相混淆,临床上应运用多种辅助检查手段进行鉴别。

(2)一般情况下,建议患者每月自查一次,每三个月需专科医生检查一次,初次就诊的20岁以上的患者,需行钼靶X线检查和乳房B超检查;30岁以上的患者每两年行钼靶X线检查,40岁以上的患者每一年行钼靶X线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变。

乳腺增生症中医诊疗指南

乳腺增生症中医诊疗指南

乳腺增生症中医诊疗指南1.乳腺增生怎么治?有什么效果好的药?2.乳腺增生怎么治疗?3.什么是乳腺增生?有什么症状?怎么治疗好?4.乳腺增生针灸治疗乳腺增生怎么治?有什么效果好的药?乳腺增生症是由于身体内分泌功能紊乱造成的,乳房疼痛轻者,可调节心理,缓冲压力,疼痛重者推荐中医中药治疗,定期复查。

1.心理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发生往往与劳累、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压力过重有关。

治疗乳腺增生症首先就是要舒缓生活和工作压力,消除烦恼,心情舒畅,心态平和,症状就可以缓解。

2.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症始于肝郁,而后血瘀痰凝成块,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柴胡、白芍、香附、橘叶、丹参、地龙为中医处方中的常用药。

有些患者还可服用中成药,如:散结灵、乳块消、乳宁、乳康片、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加味逍遥散)等。

在除外乳腺恶性肿瘤的前提下还可试用中医外治疗法,如:中药乳罩、针灸、按摩等。

3.西药治疗可采用激素类药物、碘制剂及三苯氧胺,可以缓解疼痛,因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做首选。

维生素A、B6、E也有调节性激素的作用,可作为乳腺增生症的辅助用药。

4.手术治疗乳腺增生症因内分泌代谢失衡所致,本身没有手术适应证,临床上遇到个别与乳腺癌不易鉴别的乳腺结节,亦可采用手术切除,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乳腺增生怎么治疗?乳腺增生一般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内分泌激素代谢失衡,雌激素水平增高引起。

其主要症状为乳腺胀痛,可同时累及双侧,但多以一侧偏重。

月经前乳腺胀痛明显,月经过后即见减轻并逐渐停止,下次月经来前疼痛再度出现,整个乳房有弥漫性结节感,并伴有触痛。

乳房疼痛的严重程度与结节的有无及范围无相关性,疼痛可向腋下、肩背部放散。

少数患者可伴发乳头溢液。

由于病因来自身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故除乳房方面的症状外同时还可出现月经不规律,脾气不好,爱着急爱生气、爱出汗等症状。

乳腺增生患者一般会选择以下四种治疗方法:1.心理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发生往往与劳累、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压力过重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增生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乳腺增生(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

乳腺增生症是正常乳腺小叶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乳腺正常结构出现紊乱,属于病理性增生,它是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一类病.多发于30—50岁女性,发病高峰为35-40岁.
发病原因
真正的发病原因还不明确,目前,多认为与内分泌失调及精神、环境因素等有关。

1、内分泌失调(Endocrine disorders)。

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是乳腺增生发病的重要原因.如卵巢发育不健全、月经不调、甲状腺疾病及肝功能障碍等.
2。

情绪等精神因素的影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不良精神因素容易形成乳腺增生,经常熬夜、睡眠不足等也会造成乳腺增生,而且这些不良因素还会加重已有的乳腺增生症
状。

3.人为因素或不良生活习惯:女性高龄不育、性生活失调、人工流产、夫妻不和、不哺乳等原因,造成乳腺不能有正常的、周期性的生理活动。

佩戴过紧的胸罩或穿过紧的内衣等
等。

4. 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高脂、高能量饮食导致脂肪摄入过多,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诱发乳腺病。

此外,现在人们的饮食好了,有高血压、高血糖病的人也很多,这些也容易使女性出现内分泌失调,导致乳腺增生。

5。

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避孕药。

人体长期过量摄入雌激素,将导致内分泌平衡失调,现在一些速生食品、人工饲养的水产及家禽使用的饲料中也多含有激素成分,长期食用也会导致乳腺疾病的发生。

疾病症状
1、乳房疼痛(Breast pain):常为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以一侧偏重多见,疼痛严重者不可触碰,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

疼痛可向同侧腋窝或肩背部放射;部分可
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痒。

乳房疼痛常于月经前数天出现或加重,
行经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疼痛亦可随情绪变化、劳累、天气
变化而波动.这种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的疼痛是乳腺增生
病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
2、乳房肿块(breast lump):肿块可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单个或多个,一般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表现为大小不一的
片状、结节状、条索状等,其中以片状为多见。

边界不明显,质
地中等或稍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常有触痛。

大部分乳房肿块也
有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的特点,月经前肿块增大变硬,月经来潮
后肿块缩小变软.
3、乳头溢液(Nipple discharge):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为自发溢液,多为淡黄色或淡乳白色,也有少者经挤压乳头可
见溢出溢液。

如果出现血性或咖啡色溢液需要谨慎。

疾病体征
1、自我检查:
通过自我检查对乳腺疾病的发现起着决定作用,女性朋友了
解一些乳房自我检查的知识尤为重要。

自我检查时间应在月经
之后的一周~两周进行。

乳腺增生自我检查方法如下:视:站在镜子前双手下垂或双手叉腰,仔细观察双侧乳腺是否
大小对称,皮肤及乳头是否有凹陷或湿疹,有无红肿,有无不正
常突起等。

触:左手上举或叉腰,用右手检查左乳,以指腹轻压乳房,
触摸是否有硬块,由乳头开始做环状顺时针方向检查,触摸时
手掌要平伸,四指并拢,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末端指腹按
顺序轻扪乳房的外上、外下、内下、内上区域,最后是乳房中间
的乳头及乳晕区。

检查时不可用手指抓捏乳腺组织,否则会把抓
捏到的乳腺组织误认为肿块. 如发现乳腺内肿物或出现乳头溢液
等情况及时就医,避免耽误病情。

2、专业乳腺检查:应每年定期做检查。

请乳腺专科医生进
行检查。

检查时间也尽可能避开月经前期和月经期。

疾病预防
1、保持舒畅的心情、乐观的情绪。

2、改变饮食结构,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动物脂肪,
甜食及过多进补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类,多吃粗粮。

黑黄豆
最好,多吃核桃,黑芝麻、黑木耳、蘑菇。

3、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和谐的性生活。

调节内分泌
可以对乳腺增生的预防起到一定作用。

4、多运动,防止肥胖提高免疫力.
5、禁止滥用避孕药及含雌激素美容用品或食品。

6、避免人流,坚持哺乳,能防患于未然。

7、自我检查和定期复查。

8、明确诊断,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9、心理上的治疗非常重要,乳腺增生对人的危害莫过于心
理的损害,因缺乏对此病的正确认识,过度紧张刺激忧虑悲伤,造成神经衰弱,会加重内分泌失调,促使增生症的加重,故应
解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

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更应注意少生气,保持情绪稳定、活泼开朗的心情,促进乳腺增生缓解或消退。

文档交流感谢聆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