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

合集下载

抗肿瘤药物浓度的选择标准

抗肿瘤药物浓度的选择标准

抗肿瘤药物浓度的选择标准
抗肿瘤药物浓度的选择标准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药物的给药方式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一般性的指导原则:
1. 药物性质: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其浓度要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一些细胞毒类药物需要在高浓度下使用,而一些靶向治疗药物则需要较低的浓度。

2. 患者病情:患者的病情会影响药物浓度的选择。

例如,对于已经广泛转移的患者,可能需要较高的药物浓度以达到有效的治疗剂量。

而对于早期癌症患者,可能需要较低的剂量。

3. 给药方式:药物的给药方式也会影响药物浓度的选择。

例如,通过静脉注射的药物通常需要较高的浓度,而通过口服的药物则需要较低的浓度。

4. 个体差异: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都不同,这些都会影响药物浓度的选择。

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药物浓度。

总的来说,抗肿瘤药物浓度的选择是一个需要根据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问题,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目前主要有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1.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也就是细胞毒性药物,如阿霉素分散片、复方环磷酰胺片、注射用奥沙利铂、紫杉醇注射液等。

2.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主要针对各种靶向基因突变进行治疗的药物,即以肿瘤细胞的标志性分子为靶点,干预细胞发生癌变的环节的药物,如治疗肝癌的甲磺酸仑伐替尼胶,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片等。

3.免疫治疗药物:
激素类用药如治疗乳腺癌的来曲唑片、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前列腺癌的氟他胺片等。

目前应用较广的免疫抑制剂帕姆单抗、纳武单抗等。

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如康力欣胶囊、复方斑蝥胶囊等。

抗恶性肿瘤药物ADR

抗恶性肿瘤药物ADR

抗恶性肿瘤药物ADR抗恶性肿瘤药物ADR:从患者需求到研究进展引言抗恶性肿瘤药物(Anti-cancer Drug)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然而,这些药物常常伴随一系列不良药物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给患者的生活和治疗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一、ADR的定义和分类ADR是指在用药治疗中,疗效的预期之外,出现的不良反应。

根据其发生时间和表现,ADR可分为立即型和迟发型两种。

立即型ADR常常在用药后的短时间内迅速出现,如过敏反应、血压升高等。

而迟发型ADR一般在用药较长时间后才逐渐显现,如造血抑制、心脏毒性等。

二、ADR对患者的影响1.生理和心理负担ADR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健康产生影响,还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

因为ADR的出现,许多患者开始产生焦虑、恐惧和不安,担心药物反应会给他们的生活和治疗带来困扰。

2.影响疗效有些ADR,如造血抑制、肝肾毒性等,会影响患者的疗效。

造血抑制会导致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减少,让患者容易感染和出血,从而干扰肿瘤治疗的进行。

三、ADR的原因1.个体基因差异患者个体基因的差异是导致ADR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人天生对某些药物敏感,而另一些人则相反。

通过个体化基因检测,可以辨别出对某药物是否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2.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增加ADR的发生风险。

一些药物在代谢酶中与其他药物竞争,导致其中一种药物的代谢速度变慢,从而增加了ADR的风险。

此外,某些食物可能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四、有效管理ADR的措施1.个体化治疗基于患者的基因差异,应用个体化治疗以减少ADR的发生。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遗传背景,为其选择更合适和耐受性较好的药物。

这种定制化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2.监测和评估密切监测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是否发生ADR,及时评估ADR的严重程度和对治疗的影响。

第五章3抗肿瘤药

第五章3抗肿瘤药

R1 紫杉醇 Taxol
CH3 CH3 O CH3
R2
CH3 O
紫杉特尔 Taxotere
-H
性质:最早从红豆杉科植物短叶红豆杉的树皮中提取得到。作 用机理独特,对很多耐药患者有效。
机制*:诱导和促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同时抑制所形成的 微管解聚,从而导致微管束的排列异常,形成星状体,使细 胞在有丝分裂是不能形成正常的忧思分裂纺锤体,抑制细胞 分裂和增殖,导致细胞死亡
9
• 三、 生物烷化剂

• • • • • • •
烷化剂具有高度的烷化化学活性,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
中间体,使生物大分子富电子基团烷基化(共价结合),从 而改变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使细胞的分裂增殖受到抑 制或引起细胞死亡。 这种生物烷化作用对恶性肿瘤细胞最敏感,因此,烷化 剂能控制肿瘤,有的甚至能消除肿瘤。但是…… 本类药物对肿瘤细胞和增殖快的正常细胞的选择性低, 故毒性较大。 生 物 大 分 子:DNA(主要作用靶点)、RNA、蛋白质 或某些重要的酶类。 富 电 子 基 团: 如-NH2、-SH、-OH、-COOH及碱基等。 缺电子中间体:如季铵离子。 DNA结构改变:药物以共价键与 DNA 形成交链、DNA双. 螺旋结构 间 的 氢 键被破坏、DNA分子断裂。
O HN O N H F
25
合成
氯乙酸乙酯在乙酰胺中与无水氟化钾作用进行氟化, 得氟乙酸乙酯,然后与甲酸乙酯缩合得氟代甲酰乙 酸乙酯烯醇型钠盐,再与甲基异脲缩合成环,稀盐 酸水解即得本品。
O Cl O O CH3 KF AcNH2 F O NH F NaO O O CH3 H3C O NH2 H3C O N N O CH3 HCOOC2H5 CH3ONa H F O O F HCl H2O HN O

医学-抗肿瘤药物综述

医学-抗肿瘤药物综述
详细描述
化疗药物通常为化学合成的小分子或高分子物质,通过注射、口服或局部给药方式进入体内,作用于肿瘤细胞 DNA、RNA或蛋白质合成过程,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分裂或诱导其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常见的化疗药物 包括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类等。
靶向治疗药物
总结词
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靶点来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
激素治疗药物如雌激素、雄激素等,通过调 节内分泌系统来抑制肿瘤生长;生物反应调 节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通过调节免 疫系统来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其 他抗肿瘤药物还包括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 新型治疗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
抗肿瘤药物的疗效与
03
副作用
化疗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
化疗药物的疗效
化疗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 长和分裂,从而达到缩小肿瘤、 控制病情的目的。
并克服耐药性。
免疫联合放疗
02
放疗可以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与免疫治疗联合使用可提
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免疫联合热疗
03
热疗可以刺激免疫反应,与免疫治疗结合使用可增强抗肿瘤效
果。
个体化用药的进一步发展
1 2
基因检测与药物选择
通过基因检测确定个体对特定药物的反应,从而 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
实时监测与调整
联合用药研究进展
01
02
03
联合化疗
通过同时使用多种化疗药 物,以提高疗效、降低耐 药性和减少毒副作用。

联合免疫疗法
结合免疫疗法和化疗或其 他治疗方法,以增强抗肿 瘤免疫反应。
联合靶向治疗
针对不同靶点联合使用多 种靶向药物,以提高疗效 和降低耐药性。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效果分析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效果分析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效果分析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而抗肿瘤药物的出现,为癌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深入探讨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详细分析。

一、抗肿瘤药物的分类抗肿瘤药物种类繁多,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1、细胞毒性药物这类药物通过直接损伤肿瘤细胞的 DNA 或干扰其细胞周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常见的细胞毒性药物包括烷化剂(如环磷酰胺)、抗代谢药物(如 5-氟尿嘧啶)、抗生素类(如多柔比星)等。

2、分子靶向药物分子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细胞内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的药物。

这些靶点通常是肿瘤细胞生长、存活和转移所必需的蛋白质或信号通路。

例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以及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贝伐珠单抗等。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和程序性死亡配体 1(PDL1)抑制剂(如阿替利珠单抗)。

二、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1、细胞毒性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胞毒性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1)烷化剂:烷化剂能够与肿瘤细胞 DNA 中的碱基发生共价结合,形成交叉联结,从而破坏 DNA 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死亡。

(2)抗代谢药物:抗代谢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细胞代谢所需的物质相似,它们可以竞争性地抑制相关酶的活性,干扰肿瘤细胞的核酸合成和代谢,阻碍细胞的增殖。

(3)抗生素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以嵌入肿瘤细胞的 DNA 双螺旋结构中,导致 DNA 链断裂和拓扑异构酶的抑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2、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1)EGFR 抑制剂:EGFR 在许多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EGFR 抑制剂可以与 EGFR 结合,阻断其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

抗肿瘤药物的给药途径

抗肿瘤药物的给药途径

抗肿瘤药物的给药途径
1.静脉给药:这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对一般刺激性不大的药物可稀释后直接推注;对血管有强刺激性的药物需采用静脉冲入法;对抗代谢药应持续静脉滴注。

2.动脉给药:通过插管直接将药物注入供应肿瘤的动脉,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和减轻全身性毒性反应
3.腔内给药:主要用于治疗癌性胸腹水和恶性心包积液,一般选用可重复使用、局部刺激较小、抗瘤活性较好的药物。

4.口服给药:口服给药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可在门诊应用。

但口服吸收不稳定,生物利用度差。

主要为5-氟尿嘧啶衍生物等。

5.肌肉注射:适用于无局部刺激、易吸收的药物如干扰素的给药
6.皮下注射:适用于局部刺激性低、生物半衰期短、需要逐渐吸收的药物,如白细胞介素-2等
7.鞘内给药:通过腰椎穿刺或Ommaya Reservior(一种埋在皮下的药泵)给药,以MTX Ara-C和皮质激素为主,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或肿瘤侵犯
8.其它:雾化给药、肿瘤内注射或将抗肿瘤药物制成油膏外用。

1。

抗肿瘤药物应用原则

抗肿瘤药物应用原则

抗肿瘤药物应用原则
1. 选择适当的药物:根据病种的类型、分期以及患者的具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抗肿瘤药物。

不同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2. 个体化治疗:考虑患者的个体化差异,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肾功能、肝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每个患者的药物代谢和耐药性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具体状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

3. 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由于肿瘤细胞的多样性和耐药性,单一药物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因此,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能够增加治疗的覆盖范围并提高疗效。

联合应用的药物应具有互补的作用机制,相互协同作用。

4. 定期监测疗效和副作用:定期进行相关检查,监测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及时处理和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5. 长期维持治疗:肿瘤是一种长期慢性病,常需长期维持治疗。

应保持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使用药物,并定期观察药物疗效和相关检查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课程名称药理学专业班级08级三年临床、药学授课教师王生杰授课类型讲授学时 1 章节题目第四十一章抗恶性肿瘤药目的与要求 1.理解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植物药、激素类等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2.了解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

重点与难点1. 各类抗癌药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及不良反应。

2. 抗恶性肿瘤药的联合应用原则和毒性反应。

方法与手段讲授,CAI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王开贞、于肯明: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六版。

王迎新、于天贵: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一版。

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第四十一章抗恶性肿第一节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分类 1.干扰核酸合成的药分为:(1)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药(抗叶酸制剂),如甲氨蝶呤等。

(2)阻止嘧啶类核苷酸生成药(抗嘧啶药),如氟尿嘧啶等。

(3)阻止嘌呤类核苷酸生成药(抗嘌呤药),如巯嘌呤等。

(4)抑制DNA多聚酶药,如阿糖胞苷等。

(5)抑制核苷酸还原酶药,如羟基脲。

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如烷化剂、丝裂霉素、博来霉素、顺铂及喜树碱等。

3.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如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多柔比星等。

4.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又可分为:(1)影响纺锤丝形成和功能的药物,如长春碱类、鬼臼毒素类、紫杉醇;(2)干扰核蛋白体功能的药物,如三尖杉酯碱;(3)影响氨基酸供应的药物,如L-门冬酰胺酶。

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药: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他莫昔芬等。

第二节细胞增殖周期动力学G期:1S期:期:G2M期:第三节抗恶性肿瘤药的主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1.局部刺激:大多数化疗药有较强的刺激性,若漏出血管外,可致难愈性组织坏死和局部硬结;同一处血管反复给药常引起静脉炎,导致血管变硬,血流不畅,甚至闭塞。

2.消化道反应:出现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发生胃肠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3.骨髓造血抑制:常见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甚至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

4.口腔、粘膜损害和脱发:口腔粘膜损害表现为充血、水肿、炎症和溃疡形成。

5.泌尿系统损害:可堵塞肾小管,甚至导致出血性膀胱炎和肾衰竭等。

6.其他:某些药物可引起心、肝、肺等器官损害;也有的药物可导致神经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等第四节常用抗肿瘤药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一)叶酸拮抗药甲氨蝶呤( MTX)1.作用:①竞争二氢叶酸还原酶,干扰叶酸的代谢;②抑制dTMP合成,继而影响S期DNA的合成,属周期特异性药。

2.用于:①急性白血病,儿童效果尤佳;②对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骨肉瘤、卵巢癌、睾丸癌、头颈部及消化道肿瘤等均有疗效;③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氟尿嘧啶1.是周期特异性药。

2.对消化道癌及乳腺癌疗效好;对卵巢癌、绒毛膜上皮癌、头颈部癌、肺癌、膀胱癌、宫颈癌、皮肤癌也有效。

3.多见胃肠反应,重者出现血性腹泻,应立即停药;也可出现骨髓抑制、共济失调、脱发等反应,偶见肝、肾损害。

巯嘌呤1.巯嘌呤临床主要用于儿童急性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和恶性葡萄胎的治疗,对恶性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也有一定疗效,还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2.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反应及骨髓抑制,偶见肝、肾损害。

阿糖胞苷1.阿糖胞苷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对G1/S、S/G2期的过渡也有抑制作用。

2.主要用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消化道癌。

3.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胃肠反应等。

羟基脲1.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其急性变患者,也可用于黑色素瘤。

2.除一般毒性外,大剂量对肝脏有明显损害。

二、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长春碱类1.主要作用于肿瘤的M期细胞,抑制微管聚合和纺锤丝的形成,使细胞有丝分裂终止;2.用途长春碱: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绒毛膜上皮癌。

长春新碱: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好、起效快。

长春地辛、长春瑞宾:主要用于治疗肺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卵巢癌、食管癌、黑色素瘤和白血病等。

紫杉醇1.紫杉醇抗癌作用明显而独特,能促进微管的装配,但抑制微管的解聚,从而使细胞有丝分裂终止。

2.对卵巢癌和乳腺癌有独特的疗效,对肺癌、食管癌、大肠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淋巴瘤、脑瘤也都有一定疗效。

三尖杉生物碱类1.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较好;也可用于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2.具有骨髓抑制和胃肠反应,偶见心脏毒性等。

L-门冬酰胺酶1.L-门冬酰胺酶可水解血清中的门冬酰胺,造成缺乏,使肿瘤细胞生长发育受到严重抑制,而正常组织细胞可自己合成门冬酰胺,几乎不受影响。

2.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出血及精神症状,偶见过敏反应,需皮试。

三、直接破坏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氮芥1.氮芥大剂量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

由于选择性低,毒性较重,2.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积液,其他肿瘤已少用,对白血病无效。

3.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等,注射于血管外时可致坏死和溃疡。

环磷酰胺1.环磷酰胺抗瘤谱广,应用广泛,对恶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肺癌、乳腺癌、卵巢癌有效,亦作免疫抑制剂。

2.用于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白消安1.白消安为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首选药,但对急性白血病无效。

2.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长期应用引起肺纤维化、闭经及睾丸萎缩。

塞替派1.塞替派抗瘤谱广、局部刺激性小,可肌内注射。

2.主要用于乳腺癌、卵巢癌、膀癌等实体瘤。

3.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反应较轻。

亚硝脲类:卡莫司汀、洛莫司汀、司莫司汀、尼莫司汀1.其体内活性代谢物主要用于原发性及转移性脑肿瘤的治疗,对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胃肠道肿瘤和骨髓瘤等有效。

2.大剂量长期应用可致迟发性骨髓抑制和肝、肾损害。

顺铂、卡铂1.顺铂属于周期非特异性药。

具有抗瘤谱广,2.用于多种乏氧实体肿瘤的治疗,如睾丸恶性肿瘤、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头颈部癌等。

卡铂与顺铂相比,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均有改善。

丝裂霉素丝裂霉素对多种实体瘤有效,为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常用药物之一。

博莱霉素1.博莱霉素主要用于各种鳞状上皮细胞癌(头颈部、口腔、食道、阴茎、宫颈)的治疗。

2.骨髓抑制轻微,过敏性休克样反应,严重者可致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

阿霉素1.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S期细胞尤其敏感。

抗瘤谱广,疗效高,2.主要用于对常用抗恶性肿瘤药耐药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肉瘤、乳腺癌、卵巢癌、小细胞肺癌、胃癌、肝癌及膀胱癌等。

柔红霉素柔红霉素与阿霉素同属蒽环类抗生素,抗恶性肿瘤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与多柔米星相似,心脏毒性较多见。

放线菌素D1.放线菌素抗瘤谱窄,主要用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霍奇金病和恶性淋巴瘤、肾母细胞瘤、骨骼肌肉瘤及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

2.口腔粘膜、消化道反应多见,骨髓抑制较明显。

喜树碱1.特异性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Ⅰ,干扰DNA的复制、转录和修复功能,为周期特异性药物。

2.对胃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急性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有一定疗效,对膀胱癌、大肠癌及肝癌等亦有一定疗效。

鬼臼毒素类衍生物:依托泊苷:在同类药物中毒性最低,临床用于肺癌、睾丸肿瘤及恶性淋巴瘤有良效。

替尼泊苷:的作用为依托泊苷的5~10倍,对儿童白血病和脑瘤有较好疗效。

四、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一)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

糖皮质激素可使血液淋巴细胞减少,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有较好的短期疗效,对其他恶性肿瘤无效,但与其他抗癌药少量短期合用,可减少血液系统并发症以及癌肿引起的发热等毒血症表现。

(二)雌激素类:己烯雌酚1.直接对抗雄激素,尚可反馈性抑制下丘脑和垂体释放促间质细胞激素,从而减少雄激素的分泌。

2.主要用于前列腺癌和绝经期乳腺癌的治疗。

(三)雄激素类:丙酸睾丸酮、二甲基睾丸酮、氟羟甲酮。

1.可直接对抗雌激素,也可抑制脑垂体前叶分泌促卵泡激素,减少卵巢雌激素的分泌;还可对抗催乳素的乳腺刺激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2.主要用于晚期乳腺癌,尤其对骨转移者疗效较佳。

他莫昔芬他莫昔芬主要用于乳腺癌及其他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的治疗。

长期大量应用可出现视力障碍,血象和肝功能异常者慎用,妊娠妇女禁用。

第五节抗肿瘤药的应用原则1.序贯疗法2.联合应用(1)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肿瘤药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2)主要毒性不同的抗肿瘤药合用,可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反应。

3.大剂量间歇疗法小结:教案末页教学小结1. 各类抗癌药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及不良反应。

2. 抗恶性肿瘤药的联合应用原则和毒性反应。

思考题或作业题1.如何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抗恶性肿瘤药?2.如何防治抗恶性肿瘤药的常见不良反应?3.说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的概念。

教学后记 1.比较各药特点及用途2.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