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从脾论治研究_慕晓艳
从《脾胃论》浅析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

从《脾胃论》浅析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作者:罗凌燕 刘建丽 阳辉兵 郭利华 文继红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第04期摘要:肿瘤属于内伤疾病,它的发生发展与脾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领悟《脾胃论》的学术思想,为今后临床中恶性肿瘤的治疗起着重大指导作用。
关键词:李东垣;脾胃论;恶性肿瘤;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4-001.7-02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病是由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导致的一种慢性恶性消耗性疾病,属于内伤疾病。
并且内伤疾病多由人体的正气不足从而邪毒入侵所致。
李杲,提出“土为万物之母,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又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
笔者细心研读并领悟《脾胃论》的学术思想,对理解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意义重大。
1升阳益气、甘温除热学说《素问·刺禁论》云:“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及《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从中高度概括了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生理功能。
《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1]”情志不调,使心火亢盛,母病及子,损伤脾胃,则由此提出“升阳益气”治法。
杨天仁等总结出李东垣在治疗上强调补脾胃,主张“益气升阳”法[2]。
王剑发等总结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制方63首,以升阳法为制者28首,占全部方剂的444%[3]。
《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
”是说饮食伤胃,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化郁而发热,此为脾胃气虚发热,则由此提出“甘温除热”治法。
《医学入门·发热》也云:“内伤劳役发热,……乃胃中真阳下陷,内生虚热,宜补中益气汤。
肿瘤病从脾胃论治

肿瘤病从脾胃论治《脾胃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虚衰而生。
”肿瘤的发生,是机体肿瘤免疫失调、抗癌能力下降的结果。
国内许多学者对脾虚和脾胃气虚与肿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肿瘤发生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如小肠D- 木糖吸收试验明显低于正常人,血清胃泌素和胰功肽等也显著降低。
有研究发现,脾气虚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微量元素锌明显下降,锌是人体70 多种酶的必需组成成分,缺锌会影响机体多种酶的生理功能,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使人体抗癌能力下降。
王冠庭教授从分子水平研究了脾胃虚弱与胃癌发生的关系,表明脾胃虚证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NK 细胞活性降低,细胞免疫调节因子失衡,以致全身免疫功能下降,机体抗癌能力降低。
临床和药理研究也表明,健脾益气药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芡实、五味子、大枣等均有良好的扶正和抗癌作用。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营养物质代谢障碍,以致正气不足,各种邪气(致癌因素)乘虚而入,正气无力抑癌抗癌,促使病变细胞发生癌变。
脾胃虚弱贯穿于癌症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始终。
例如,胃癌多由慢性胃病变化而成,大多数患者素体脾胃虚弱,癌症发生再经手术和化疗等更进一步伤害,脾胃虚上加虚,纳运失权,而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溏泻,由此气血津液化生无源,抗癌无力,病情恶化,最终元气耗竭,生命垂危。
金·张元素《医学启源》曰:“盖积聚癥瘕,必由元气不足不能运化流行而致之,欲其消散,必借脾胃气旺,能渐渐消磨开散,一收平复之功。
”所以治疗各种癌症都要牢记《内经》“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之警句,要以“胃气为本”“脾胃为枢”,注重健脾益气以扶正,扶助胃气以护正,处方注意顾护胃气,用药切忌损害胃气。
本文摘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播放GIF本书全面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的脾胃病学术思想,详细介绍了何晓晖他其治疗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肠病及肝胆病的临床经验。
全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临证心得为主题,以提高疗效为主线,以临床病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参考意义,对读者提高脾胃病诊治水平颇有裨益。
论仲景脾胃学说在胃癌防治中的作用和意义

血津液而奉养周身 , 故称为“ 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
一
癌 的研究 已经 相 当成熟 ,在 胃癌 的整个 防 治过程 中均 得 到很好 的体 现 。
维普资讯
坚固中医急症 20 07年5月第 1 卷 第5 6 期 JT M M y20 ,o 1 ,o5 E C . a.07V 1 6 N. .
・
证 治 探 讨
・
论 仲景脾 胃学说在 胃癌 防治 中的作用 和意义
蔡 横
中图 分 类 号 : 7 5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4 X(0 7 0 —0 6 R 3. A 10 7 5 2 0 )5 5 2—0 2
旺不受邪 ” 的中 医观点 提供 了依据 。 因脾虚 在 胃癌形成 过程 中起 着关 键作 用 ,而从 I 研究 可 以发现脾 胃虚 临床 衰 的程度 和 胃癌 的发 展 阶段也 是成 正 比 。通 过辨 证施 治, 运用 仲景脾 胃学 说 “ 实脾 ” 胃防传 的方 法 , 用健 健 使 脾益 气药 调节 植物神 经 和抗体 免疫 功能 , 高 c MP 升 A / c P比例 , GM 加快 血液 循环 , 促进 新 陈代谢 , 增强 胃黏 膜屏 障作用 , 复损 伤 , 修 控制 胃癌 前期 病变 , 降低 胃癌 发病 率 。
论 观点 。 仲景重 视脾 胃的 思想在 其 著作 中有诸 多体 现 , 如《 寒论》 伤 载方 13 , 中 9 与入脾 、 大肠 经 1首 其 6首 胃、
胃癌是 最常 见 的恶性 肿瘤 ,死 亡率 在我 国居恶 性
健脾益气法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

,
: : 土 _ = I -
临葆 道 鼍 ’ 报’
健 脾 益 气法提 高晚期 癌 症 患者 生 活质 量 的 临 床 研 究
李 阳 曾柏 荣( 讯作 者 ), , 通 刘 华 (. 省肿 瘤 医 院 , 南 1湖南 湖 长沙 40 1 ;. 南 中医药 大学 第 一 附属 医院 , 10 3 2湖 湖南 长沙 400 ) 10 7
蛋 白 ( L 为 1 6mm l , 密 度 脂 蛋 白 (D ) HD ) . o L 低 0 / LL 为 31 mm l 丙 氨 酸 氨 基 转 移 酶 ( L )76UL 药 .l o L。 / A T 2 . /。
体 查 :P 5 /6 g 空腹 抽血 查 血 清胆 固醇(C B 158 H , mm T)
『 要 1 目的 : 讨 中 医健 脾 益 气 法 对 晚 期 癌 症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的 影 响 及 其 机 理 。 法 : 6 例 符 合 入 选 标 准 的 晚 期 癌 症 摘 探 方 将 0
患者随机 分为两组各3 例 。 O 对照组予抗感 染、 支持 、 止痛等常规 西 医治疗 , 治疗组在 对照组 治疗基础上 予以 自拟 的健脾益 气
于晚期 , 术难 以根治 , 和化疗毒 副反应较大 , 手 放疗 并 常常伴有 疼痛 、 热 、 欲下 降 、 眠障碍 、 发 食 睡 消瘦 等症
l , 5g熟地 2 , 5 茯苓 l , g 5g泽泻2 , 山药 1 , 5g淮 5g牡丹 皮 1 , 2g山茱萸 1 , 0g菊花 1 , 0g麦冬 1 , 甘草6g 5 炙 g 。
8g 郁 金 1 , , 0g 炙甘 草6g 炒 山栀 1 , 瓜蒌 1 , , 0g 全 5g 赤 芍 l 。4 药后 空腹抽 血 查 :血 清胆 固醇 (C 为 Og 1服 T)
益气健脾化积方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理论机制探讨

thought the function wa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ory,medicine and prescription of TCM.and related to the efficacy theory of TCM and the
bidirectional immun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he drugs. [Conclusion]Not only does the Replenishing Qi to Invigorate the Spleen and Relieve Stasis
Decoction have the effect of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anticancer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but alSO it can make the function of bidirectional immune regulation,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treating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癌非绝症其治在脾--抗癌文摘

癌非绝症其治在脾--抗癌文摘癌非绝症其治在脾前言“癌非绝症,其治在脾”是笔者等近20年来,用经验方治疗癌症的心得体会。
此方药性平妥,近于食疗,且药源广、药价低廉。
中医有“异病同治”的理论,此方非但对癌症有效,对乳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胃炎、胃溃疡、骨髓炎、糖尿病人肢体溃疡,诸外科久败疮疡等亦均有疗效。
病有轻、重、缓、急之别,对慢性重病,乃至终生难愈之疾,中医最讲治本。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氏有句名言:“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医生的责任,是帮助本能”实际即中医《内经》所指“治本”之道,二者如出一辙。
盖重症痼疾,凡药物本身,难于直接作用于内,外诸邪者,取治本,即恢复病人本能的疗法,往往应手取效。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人体蕴藏有巨大的抗病能力,这种潜力如被调动得法,将能较平素提高几十倍乃至百倍,如此强大的自身本能,对任何毒害性物质,包括癌细胞、艾滋病病毒等顽敌,都将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问题是当前世界科学研究,尚不能达此境界而已。
20年实践证实,此验方即已臻此境界,其治疗立法是益气健脾、但与常方配伍不同;其选药以“甘”味药为主、甘入脾,医者尽知、唯“甘药调、回生理”深寓哲理。
故此方集医、易为一炉、配伍精宜、确有巧夺天工之妙用。
前人说:“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勿耗气、遗精不涩泄、知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
”名医冉雪峰说:“方成无药”即指此类治本,不治标的方药而言,非医中之佼佼者难达此化境。
医者仁术。
大医孙思邈有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济世活人乃医者之天职。
笔者等偶得此方,不愿据为己有,曾多次“毛遂自荐”向有关部门献出此方,但均未能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
今发表此文,仍本初衷,公开向社会许诺,倘医药科研单位,认为此方有科研价值;凡医疗单位,能在保密情况下试用此方者(此方暂不宜公开),笔者均愿无偿、无任何附加条件的奉献此方,只要它能对人类健康事业有益,则笔者等于愿已足。
癌非绝症其治在脾(三)--抗癌文摘

癌非绝症其治在脾(三)--抗癌文摘徐泽教授的新著《癌症治疗新认识和新模式》一书,是部权威性佳著。
原著第十章第一部分:“人为什么会得癌症?为什么同样环境,同样条件下有人得癌,有人不得癌?是机体内因?是外因?还是内外因?”其结论是从制造荷癌动物模型而得。
初用400只动物,做了100次的癌细胞移植,均告失败。
后切除免疫器官,或注射免疫抑制剂,移植5-6天后,即生出黄豆大的结节,10-21天生长至拇指大的肿瘤,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最后得出肯定的结论:“先有免疫功能低下,而后才有癌的发生和发展。
提高及保持良好的免疫功能,保护好良好的免疫器官,才是防止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
”以上科学实验证实,癌的成因,在于免疫功能低下;中医理论在于元气之虚;二者只是所用术语不同,结论是一致的。
在治疗上,古人认为用以毒攻毒的功伐之法,实际是“但治其病,不顾其命”的伤害疗法。
对此,徐著第三章第二部分谈到:“……病人的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本来已遭受肿瘤因子抑制而渐萎缩减弱或丧失其功能,如今又加上化疗细胞毒药对骨髓的抑制打击,则病人的中枢免疫器官全部遭受其害,周边免疫器官淋巴结又遭受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使其减弱部分功能,如此则造成病人胸腺、骨髓、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均受到损害。
免疫功能本已受到抑制又加上化疗药对免疫器官的损害,进一步造成免疫功能下降,有如雪上加霜……”化疗药被称为细胞毒药,其作用是毒杀癌细胞。
但它又是双刃剑,敌我不分,见细胞就杀,结果是两败俱伤,玉石俱焚,同样与中医理论吻合。
本文扉页是:“癌非绝症,其治在脾”,对此,徐著第十一章139页:“……脾脏为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能产生免疫淋巴细胞和抗体,并能产生抗肿瘤的体液因子—Tuftisin。
当癌细胞侵入机体的早期,脾脏受到刺激发生反应,细胞增殖活跃,功能旺盛,产生较多的免疫效应细胞和淋巴因子而抑制肿瘤的生长……”第134页:“近20年来,人们发现脾脏不仅在抗感染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在抗肿瘤免疫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NK细胞,巨噬细胞(Mq)细胞,LAK细胞,TH/Ti细胞,B细胞,TS细胞等细胞免疫作用,通过分泌Tuftisin,TNF因子,IL—2干扰素,补体,抗体等淋巴因子来杀伤肿瘤细胞。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从脾论治痞满和气瘿的临证思路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8), 2231-223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8334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从脾论治痞满和 气瘿的临证思路邓 娴1,谭瑾轩1,陈映西1,潘 娜1,刘付杰义1,黄晓燕2*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广西 南宁收稿日期:2023年7月11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2日摘 要目的: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从脾论治痞满和气瘿的临证思路。
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对从脾论治痞满和气瘿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
结果:痞满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气瘿属于中医外科学范畴,二者虽为不同的疾病,但病因病机皆与脾相关,从脾论治痞满和气瘿具有可行性。
结论: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异病同治”治疗痞满和气瘿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治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痞满,气瘿,从脾论治,异病同治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in the Same Way”, Discussing the Clinical Thinking of Treating Fullness and Gall from SpleenXian Deng 1, Jinxuan Tan 1, Yingxi Chen 1, Na Pan 1, Jieyi Liufu 1, Xiaoyan Huang 2*1Graduate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Guangxi 2Depar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Jul. 11th , 2023; accepted: Aug. 8th , 2023; published: Aug. 22nd , 2023*通讯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 第3期 2013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3 Mar .,2013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与正邪相争关系的消长变化有关。
而脾胃功能状态与机体正气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功能失调,正气生成不足,机体抗邪能力下降,造成疾病的发生;脾失健运,津液不能输布,痰浊凝聚,形成邪毒。
所谓“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而临床所见消化道肿瘤患者多有疲乏无力、面色少华、脘腹不舒、隐隐作痛、腹胀、便溏或泄泻等症状,根据中医辨证都可辨为脾虚。
祖国医学对此早有所概括。
李东垣《脾胃论》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若脾胃之本弱,饮食白倍,既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癌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失调的关系尤其密切。
《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其气血皆由谷气生化而来,脾胃健旺,泉源不竭,病安何来?若五脏虚损而及胃者,必从胃治,胃气有权,脏虚皆可弥补,脾胃关系一身之重也。
”因此,邱佳信等学者在此中医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胃癌的病本在“脾”,脾胃虚弱是胃癌发生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并形成了健脾法为基础的治疗法则。
1 脾胃虚弱是胃癌基本病因病机之一1.1 脾虚与胃癌发生、发展存在呈等级正相关通过对胃癌癌前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及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共154例患者的主要脾虚症状纳呆、消瘦、腹胀、便溏、乏力等进行半定量积分,发现胃癌及其相关病变的脾虚程度有显著性差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异型增生,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脾虚症状积分与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等级相关系数r S =0.7088,相关性检验P <0.01。
脾虚与胃癌发生、发展各阶段病变之间呈等级正相关,提示脾虚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1]。
1.2 脾虚型为胃癌最常见证型在胃癌证型的回顾性文献研究中,多位学者分别统计分析了胃癌病例中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发现脾虚型为胃癌最常见证型。
陈涛等[2]统计的1399例胃癌病例中脾胃虚寒型最多,占病例数的24.30%,气血两亏型次之占15.30%,两者共占病例数的39.60%。
陶丽等[3]分析了1994—2004年发表的共1266例胃癌患者中构成比位于前6位的依次为脾虚型、瘀毒内阻型、气血双亏型、肝胃不和型、胃热伤阴型和痰湿凝滞型,其中脾虚型最多,占25.4%。
许玲等[4]统计的1805例胃癌患者中构成比位于前4位的分别是脾胃虚寒型、胃癌从脾论治研究慕晓艳,赵爱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上海 200032)摘 要:脾胃虚弱是胃癌基本病因病机之一,脾虚证型与患者性别、Karnofsky 评分、胃癌病理类型、TNM 分期、癌胚抗原(CEA)及某些基因具有相关性,并通过实验及临床研究验证了脾虚证及健脾法在胃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胃癌的病本在“脾”,脾胃虚弱是胃癌发生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并形成了健脾法为基础的治疗法则。
关键词:胃癌;病因病机;脾虚;治则治法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3- 0079- 04收稿日期:2012-09-28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ZR1430400)作者简介:慕晓艳(1983-),女,山西太原人,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肿瘤。
Study of Therapeutic Methods Based on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 in Gastric CarcinomaMU Xiaoyan,ZHAO Aiguang(Department of Oncology,Longhua Hospital,Shanghai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32,China)Abstract :Spleen deficiency is one of the basic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gastric cancer. The correlation was shown for patients with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their genders,Karnofsky score,gastric pathological type,TNM stage,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and some genes. In addition,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verified the function of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the spleen-strengthening method in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gastric cancer. The spleen deficiency is one of the basic factors of gastric carcinoma. And on this basis,we have formed the treatment rule of the spleen-strengthening method on gastric cancer.Key words :gastric carcinoma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spleen deficiency ;therapeutic methods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5卷瘀毒内阻型、胃热伤阴型和肝胃不和型,其中脾胃虚寒型居于首位,占27.31%。
而在前瞻性、多中心、共767例样本纳入最终分析的临床调查中也发现,证型分布脾胃虚寒252例(占32.9%)为第一位,肝胃不和型(占30.4%)、瘀毒内阻型(占11.7%)、气血双亏型(占9.6%)、痰湿凝结型(占8.5%)、胃热伤阴型(占7.2%)所占比例均低于脾胃虚寒型[5]。
运用多因素数理统计方法对152例胃癌患者术前的中医证型进行客观分类,发现,气虚贯穿胃癌整个过程,血瘀随着气虚加重而出现并加重,热象这是在疾病早期气虚不明显时出现[6]。
此外,中药治疗胃癌用药规律的统计结果也显示白术、党参、黄芪等补气药及归肝脾经用药是治疗胃癌的最常用药物之一[7],从以方测证的角度,亦提示脾虚型是胃癌最常见证型。
1.3脾虚型与临床及实验室相关因素的分析1.3.1 性别按照阴阳理论,男为阳,女为阴,男子以气为本,女子以血为用,性别不同,身体气血也有差别。
且女性具有经、带、胎、产、乳等生理特点,均以阴血物质为基础,女性常多愁善感,常见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烧灼阴精,故女性阴虚体质多见。
不同性别在相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其疾病证侯也不完全相同[8]。
357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关系研究发现,胃癌6种证型中,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型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而气血双亏、胃热伤阴两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性别构成不同证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9]。
1.3.2 病理类型50例中晚期胃癌(根治术29例,姑息切除18例,未切除3例)中医辨证分型与组织病理学分型关系及疗效观察分析中发现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患者中腺癌较多,与胃癌组织病理分型腺癌占绝大多数吻合,且5年生存率均高于65%,显著高于其他证型。
而气血双亏型、气滞血瘀型患者中低分化腺癌较其他类型多,脾肾阳虚型患者中黏液腺癌较多,占50%[10]。
本虚辨证呈现脾胃虚寒→气血亏虚→脾肾阳虚,标实辨证呈现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病情及组织分化程度由轻到重[10]。
1.3.3 TNM分期68例原发性胃癌的中西辨证分型与TNM分期关系的研究中发现,肝胃不和型中TNMI期患者多见,占70%;脾胃虚寒、瘀毒内阻型中TNMII期患者多见,分别占66.67%、71.43%;而气血两亏型中TNMIII、IV期患者多见,占96.88%[11]。
脾虚型在胃癌证型中占主导地位,肝胃不和证型多出现在早期胃癌,痰湿凝滞型和瘀阻胃络型多见于中晚期胃癌,气血两虚型为晚期胃癌证型[12]。
但施俊等[13]对98例胃癌(瘀毒内阻15例,肝胃不和、胃热伤阴各16例,痰湿凝结、气血双亏、脾胃虚寒各17例)的研究中发现各型男女TNM分期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1.3.4 Karnofsky评分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的325例胃癌病例资料研究中[12,14],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型和临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与非脾虚组相比,脾虚组的Karnofsky评分较高,接受根治术的较多,化疗完成6个疗程以上的较多,患病时间较长,转移率较低。
而痰湿凝滞型和气血两虚型Karnofsky评分较低,生存质量差。
1.3.5 实验室指标及相关基因采用中医症状积分法对28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脾虚证等级分组,方差比较分析非脾虚组、轻度脾虚组和中度脾虚组各组间血液指标的差别,发现胃癌患者肿瘤的进展情况与脾虚程度呈正相关,三组间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沉、肿瘤标记CEA等19项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脾虚状态与实验室指标之间有密切相关性[15]。
不同证型的胃癌在基因表达方面也具有差异,脾胃虚寒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表达明显低于肝胃不和型[16],脾胃虚寒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高于E-钙黏素(E-Cad)、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17],且E-Cad 表达高于瘀毒内阻、肝胃不和型[18]。
而脾胃虚寒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黏着斑激酶(FAK)[20]的表达明显低于痰瘀内阻与肝胃不和型。
2 以健脾为基础辨证论治治疗胃癌2.1实验研究邱佳信等在健脾法经典处方四君子汤不同药物配伍对胃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研究发现,四君子汤全方对胃癌细胞的杀伤力最强,而按照比例将四药混合共煎对胃癌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要明显高于四药单味水煎后混合的效果[21]。
四君子汤可以提高5-FU的细胞毒作用,同时对正常细胞可起到保护作用[22]。
以既能反映碱基置换突变,又能说明移码突变的V79细胞突变模型作为肿瘤起始阶段,以石胆酸和TPA作为启动子,“代谢合作”作为模型,小鼠的Lewis瘤作为模型,证实四君子汤及健脾补气类药物如白术等还具有反突变、反启动作用[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