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人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药人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年3月第5卷第5期•综述与进展•中药人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硏究进展叶康,顾嘉霖,高俊杰,周华,王肖龙,薛金贵摘要:人参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明显正性肌力作用,能显著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心室重构,改善心衰病人血流动力学,均有利于心脏功能及结构的改善。

本文就人参有效成分的现代药理作用及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关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人参;人参皂苷中图分类号:R541.6 R289 5文献标识码:A d〇i:10.3%9/:j.issn.1672-1349.2017.05.012 文章编号:1672-1349(2017)05-055-04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

而慢性心力衰竭由于慢性心脏病变和长期负荷过重等因素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受损的一种复杂临床综合征[]。

人 参自古以来就是名贵的中药材,在临床上能力挽狂澜,拯救沉疴,具有起死回生之功效,被称作是百草之王。

《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认为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久 服,轻身延年……”。

可见,人参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

本文就人参有效成分的现代药理作用及其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关机制进行综述。

1人参的分类人参种类庞杂,主要分为山参(野生人参)与园参(栽培人参)两大类,每一类又包括许多种类,后人将山参分为野山参和移山参。

由于市场上对人参品种分类很混杂,笔者根据人参生长环境不同的原则,将人参分为野山参、移山参、园参3大类。

1.1野山参野山参是指一直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生 长于林下20年以上的,无任何人为因素干预的山参,在森林中自然分布,自然繁殖,自然生长,种子被鸟类、动物吞食后排出而自然传播[2]。

中医对人参认识源于野山参,古今医药典籍中人参均指野山参,我国第一部草本专著《神农本草经》,明确将人参列为草中上品,其 味甘、微苦、性温,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中医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李屹龙;薛金贵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24(22)5
【摘要】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病人再住院率和病死率较高,但现代医学改善HFpEF预后的手段有限。

中医药治疗HFpEF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相较于现代医学标准治疗,联合中医药治疗HFpEF可进一步缓解病人症状,改善心功能和预后。

综述中医药干预HFpEF的相关研究,以期明确中医药治疗HFpEF的远期疗效。

【总页数】4页(P839-842)
【作者】李屹龙;薛金贵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中医药干预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2.中医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3.中医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4.中医药干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5.中医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的结局指标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改善心力衰竭心肌能量代谢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改善心力衰竭心肌能量代谢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改善心力衰竭心肌能量代谢治疗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根据近来心肌的能量代谢障碍而导致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及实践应用,简要阐述中医药通过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而治疗心力衰竭的可行性。

【关键词】心力衰竭能量代谢中医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335-02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Improving Failing Heart's Cardiac Energy Metabolism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reatment of improving failing heart's cardiac energy metabolism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research of themechanism of cardiac energy metabolism leads to heart failure and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已经成为一种对公众健康威胁日益增长的主要疾病,其似乎不仅仅是由于心脏的负荷过重或是受到某些损伤所引起的,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证明慢性心力衰竭其实是一种复杂的、有基因调控、神经-体液机制、炎症、生物化学改变以及能量代谢障碍等机制共同参与作用于心肌细胞及心脏间质的结果。

早在1939年Herrmann等人就已经发现在心力衰竭的心肌细胞中肌氨酸含量的显著下降,从而认识到能量代谢障碍在心力衰竭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辨证施治。

药物治疗中主要采用的是中药复方或者中药合剂,往往包含多种中草药的提取物。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个体患者的表现和证候判断,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研究表明,有些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

中药还能够通过抗氧化、抗炎和抑制心室重构等机制,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减少心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心脏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这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不仅涉及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还涉及到整体机体的调节。

除了单一药物的应用,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将中药与现代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还使用了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尽管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复杂,病变机制多样,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这对中医药的规范化和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提出了要求。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标准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估指标,难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尚需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治疗作用的具体机理。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相信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和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及实验研究新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及实验研究新进展

综合 征 , 为大 多数器 质性 心脏 病不 可避免 的结局 , 其发病 率 高, 严重 威 胁人 类 生命 安 全 。心 力 衰竭 属 中医 “ 心悸 ” “ 、 喘 证” “ 、水肿” “ 、肿胀” 等范畴。近年来 , 中医对心衰的病 因机制
及治疗的研究 有 了很 大进展 , 笔者 就 20 0 5年 以来 , 中医 治疗
善患者临床症状等 方 面优于 对照组 , 比较有 显著性 差异 2组 ( <O0 ) P . 1 。高建设[ 以真武 汤单纯 中药加减 治疗充血 性心 4 ] 力衰竭水肿 16例 ,8天为 1 3 2 疗程 , 疗 程后痊 愈 5 , 1 2例 好转 8 例, 1 无效 3 , 例 总有效 率为 9 . 。魏 淑凤等嘲 在西 医常 78
性心力衰竭 , 可以改善心功能不全 , 中医疗 法可能避免或 均 且
减少西药毒副作用的发生 。张忠等…] 现益 气温 阳、 发 活血利 水 中药 ( 生黄芪 、 太子参 、 仙灵脾 、 仙茅 、 葶苈子 、 益母草 、 桃仁 、
茯苓 、 泻 、 泽 桂枝 、 炒酸枣仁 、 甘草 ) 对心 衰有辅助治疗 作用 , 其 机理可能与其协 同西药 有效 降低 血 中 AN 、 T 、 T等神 PA I E I
组 )0例 、 照组 ( 6 对 B组) 8例。2组 均给予 西 医常规 治疗 , 5 A 组在此பைடு நூலகம் 础上 加服参乌 冠心 冲剂 , B组加 用 门冬氨 酸钾镁 注
射液, 同时另外设正常人对照组 3 例 ( o c组) 疗程 为 2周 。结 ,
慢性 充血性心力衰竭 ( 以下简称心衰 ) 是一种严重 的临床 果: 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复极存 在严重差异 , 参乌冠心 冲剂对 冠心 病心 衰有较 好 的治疗 作用 。孙 寒静 等[ 1 用心 喘方 治 叩运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

综 述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王 扬 陈希芬 杜立建1(河北师范大学医院内科,河北石家庄 050016) 【关键词】 慢性病;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疗法;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 R -05;R 541.61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7)09-858-031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石家庄 5作者简介王扬(66)女,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 2ure ,CH F )是一种由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

近几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增强疗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较大的优势。

现将中医学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明确指出心气虚导致血流瘀滞。

《血证论》进一步指出“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

由此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一步引起水停心下,从而引发了喘咳、水肿、心悸等一系列症状。

近年来,现代中医医家在深入研究中医古籍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探讨。

大多数研究认为本病以心之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郭维琴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CHF 最主要病机。

心气虚、心阳虚是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中心环节[1]。

毛春燕[2]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可以用“虚”、“瘀”、“邪”三字来概括,心、肺、脾、肾虚衰是本,湿浊瘀血内停为标,外邪引动是为诱因。

邓铁涛教授强调,“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3]。

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均可影响于心而发生心力衰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益气活血法
益气活血法是目前治疗心衰最常用的方法。刘先明 等¨刮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本病。对照组采用硝酸酯、血 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受体阻滞剂、利尿、强心等常 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自拟益气活血方:人 参159,黄芪209,丹参209,川芎159,赤芍209,肉桂109。 每日l剂。兼痰浊加瓜蒌159,制半夏lOg;兼阳虚寒凝加 附子109;兼阴虚加麦冬209,五味子lOg;兼胸闷气滞加 檀香159;水肿加猪苓159,泽泻109。两组均治疗4周。 结果4周后显效率分别为36.66%、22.58%,有效率53. 33%、45.16%,无效率10.00%、32.26%,总有效率90. 00%、67.74%。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 张成山等¨纠以益气活血法治疗本病,处方:紫菀、生地、 当归、半夏、山楂各lOg,人参(先煎)、炙甘草各99,桑白 皮、丹参各129,黄芪209,白术、茯苓各159。随症加减, 日1剂,水煎服。两组均给于常规抗感染、强心利尿、扩 张血管、解痉平喘、祛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吸氧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为65%(P<0. 01),提示本方法具有益气活血、强心利水的功效。
于祖国医学的“心悸”、“怔忡”、“水肿”、“胸痹”等范畴。 近年来,中医对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但 各有侧重,多数学者认为外因多为风、寒、湿、热等;内因 多为饮食失宜、七情内伤、脏腑内伤。病性多属本虚标 实,病位在于心,涉及肾、脾、肺诸脏,气、血、水相互为病。 姜淑琴旧1认为,心力衰竭多由外邪的反复侵袭、劳累过度 以及脏腑功能失司所致的心气虚弱、心阳不振、鼓动无 力,影响血脉的运行,久之则血瘀阻滞,进而累及肺脾肾, 使水液运化排泄障碍,水湿泛溢。其病变主要责之于心。 巩琪一-认为心肾阳虚,肺肝血瘀是心衰的主要病理机制。 心衰病位主要在心,心肺同居于上焦,“肺朝百脉”,助心 主治节,管理、调节血液运行,心血运行不畅,则肺气郁 闭,壅塞不畅,故见咳喘,呼吸困难。心主血,脾统血。心 之阳气衰竭,血运无力,血脉受阻。则脾之统血功能受 损,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可见腹胀、纳呆、便溏或便秘等 症。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气血化源不足,心失所 养,Et久致心体受损而发心衰。肝藏血,主疏泄,肝之疏 泄不畅,则血行不利,心脉瘀阻,Et久可致心衰。肾为性 命之根,五脏之阳全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则心阳不 振,鼓动无力,血运不畅,心血瘀阻,13久心之体用俱损可 发为心衰。心衰的发生,与肺脾肝肾均有密切的关系。 叶盈一1等认为,本病发病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瘀血 停滞,表现为阳气虚损或阴损及阳,水湿瘀滞成为心衰的 病理基础,且伴随着心衰的整个过程,表现为瘀血与水 肿。姜婕一1等认为老年心力衰竭多由宗气下陷为主要病 机.老年患者心血管老化,心功能下降因而宗气虚弱,易 产生宗气下陷而至心阴阳两虚,心脉瘀滞。张持一1认为 心衰所致的水钠潴留,不管其具体机理如何,都是通过肾 脏而实现的,而中医学认为,阳气有温化水液的作用,肾 主水,肾阳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有 肾为水脏之说。生理状态下的心阳肾阳相温相助,心阴 肾阴相滋相煦,从而达到心肾相交、水火互济的协调生理 状态,在病理状态下心肾两脏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 而心病及。肾、肾病及心,最终导致心肾俱病。黄平东"o从 病、证候、病机、辨治等方面较系统地回顾中医古籍中与 心衰相关的论述,肯定心衰的病机为心气虚一血瘀一水 停(心)阳虚(心气虚加重)。宋耀鸿一1认为充血性心力 衰竭发病多为各种原发病直接或间接损伤心体(阴),进 而影响心主血的功能,病理发展始则多为气阴两虚,心营 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 滞,成为心衰的病理生理基础,且尤以心阳(气)亏虚,心 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
<0.05)。 4.3益气养阴法
主要适用于心衰早期属气阴两虚证者,以生脉散为 基础方。吴素琴¨叫采用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联用治 疗心衰60例。结果治疗组临床心功能改善显效率及总 有效率分别为31.66%和81.66%,明显优于对照组(P<

【文章编号】
1009-0959(2009)05-0764-03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为心衰),是指在正常静 脉回流的情况下,心脏排出的血液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 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症,是多 数器质性心脏病人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其病情复杂, 预后不良,严重者一年内病死率高达50%以上。祖国医 学中,心衰病名首见于宋・赵估编《圣济总录・心脏门》, 其余类似此病的论述散见于“心悸”、“喘证”、“水肿”、 “痰饮”等篇中。随着对心力衰竭研究的13益深人,中医 药治疗心衰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尤其对潜在性心衰、难 治性心衰及洋地黄中毒等患者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就其近5年来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以期有利于今 后的进一步研究。
3辩证分型
马术明¨圳将该病临床常见证型分为4型,即心肺气 虚型、心气阴亏型、本虚标实型、心肾阳虚型。陈继红 等。11J认为心衰以水湿为病,强调利水渗湿是主要环节,
万方数据
虫国医药量王!!二譬
2009年第11卷第5期(总第67期)
提出温阳化气,调畅气血,通利三焦,宣气利水等清利水 湿4法,分别治疗肾虚不主气化,水液不行;阳虚水泛,水 气凌心;肝郁气滞,水痕交浊;湿浊弥漫三焦;湿邪阻遏气 机,表里皆有湿停或内有水湿,兼有表气不通之证。刘 梅。121总结田芬兰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心衰分为气 虚血瘀、气滞血瘀、心阳不足、气阴两虚等,治疗采用益气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活血、温阳活血、益气养阴活血等不 同方法。何怀阳¨列总结黄春林多年临床治疗心衰的经 验,将心衰分为气阴两虚、心脾两虚、饮邪犯肺证、心肾阳 虚证、心阳虚脱证等5型。 4临床治疗 临床治疗心衰的的方法多用以下几种:益气活血法、 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泻肺逐水法。
1流行病学研究
在2003年由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美 国、中国、澳大利亚和泰国参加的亚洲心血管病国际合作 研究InterASIA中国部分),首次报道了我国人群慢性心 衰的流行病学结果,应用四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显示: 年龄在(35~74)岁之间,城乡居民共15 518人,心衰患 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O%,女性患 病率高于男性(P<0.05),随着年龄增大,心衰的患病率 显著上升(P<0.01),(35~44)岁、(45—54)岁、(55— 64)岁、(65—74)岁年龄组的心衰患病分别为0.4%、1. O%、1.3%和1.3%。城市人群心衰患病率为1.1%,农村 为0.8%,城市高于农村。我国北方地区心衰患病率1. 4%;南方地区为0.5%,北方地区明显高于南方(P<0. 01)。这种城乡比例和地区分布,正是与冠心病和高血压 的地区分布相一致、11。1990年一1991年的我国心血管 病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的监测(MONICA)的结果显示,冠 心病急性事件标化发病率:北方省份男性为(47.5~94. 5)/10万,女性为(10.5~40.0)/万;南方省份男性为(5. 0—8.5)/10万,女性为(0.5—3.0/10)万。1991年我国 第三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高血压患病率地区分布为 北高南低。且自东北向西南递减,城乡间对比是城市高 于农村‘2|。 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的样本量虽然不是 很大,但经过四个阶段的严格抽样过程,使样本具有很好 的代表性;因此,15 518人的样本大小应该足以提供一个 准确的心衰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水平的估计。我国(35— 74)岁成年人中仍约有400万心衰患者B1。因此,心衰也 正在成为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已经日益 成为心血管病中最常见、对患者危害最大的疾病,在几种 最重要的心脏疾病中,目前只有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仍不 断上升,它不仅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并且严重影响 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 2病因病机 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其I艋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可归
4.2温阳利水法
0.05,P<0.01)。两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 收缩末期容积(ESV)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P< 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郝燕梅¨引用苓 桂术甘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心衰40例,设对 照组40例,均常规扩血管、强心、利尿等。均7d为l疗 程。结果治疗后两组心功能为I级各10例,Ⅱ级20例、 14例,Ⅲ级10、16例。心功能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 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史建萍Ⅲ1等用 益气养阴中药治疗本病,对照组30例常规应用硝酸脂 类、利尿剂、强心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一受 体阻滞剂;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处方:党参 20、丹参20、当归12、桂枝12、麦冬10、生地18、郁金15、 生姜10、五味子12、麻仁10、炙甘草6、龙骨30、牡蛎30。 连服2周后评定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 有效率7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4.4泻肺逐水法 主要用于肺水肿较重的患者,为急则治其标的方法。 运用此法药物大多较峻猛,对体质衰弱者应慎用。宗武 三旧川温阳泻肺逐水治疗难治性心衰32例,所有患者均常 规量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倍他 乐克。对照组选用地高辛口服。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 上予脉络宁注射液(江苏苏中制药厂生产)20ml稀释后 静脉滴注,每日1次;加服温阳泻肺中药治疗,药物组成: 太子参159,麦冬109,制附子(先煎)109,葶苈子209,桑 白皮209,茯苓159,车前子(包煎)159,赤芍109,泽兰 309,桃仁109,枳壳109,柴胡109,桔梗lOg,当归109,川 芎lOg,牛膝159。加减:心阳虚者,加桂枝、淫羊藿、鹿角 胶;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腹胀甚者,加白术、厚朴、枳 实、大腹皮;小便不利者,加泽泻、猪苓;痰喘甚者,加瓜 蒌、半夏;左心衰者,应重用泻肺药;右心衰者,重用活血 利水药,合五苓散;全心衰者,重用益气温阳药,加黄芪、 党参;舒张期心衰者,重用活血化瘀药;收缩期心衰者,以 益气温阳为主,合四君子汤加黄芪。每日1剂,水煎服, 早晚各1次,从服温阳泻肺方为疗程开始,两组疗程均为 4周。结果:治疗组32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l 例,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30例,分别为8例、19 例、3例、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