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
心衰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衰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8-0023-02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组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
其病理过程可自发进展,即使终止初始心肌损伤,病情仍可进展,临床难以治疗逆转HF,因此也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3]。
据统计[4],我国现有400多万HF患者,患病率约为0.9%,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女性为1.0%,男性为0.7%,随着患者数量的逐年增加,因此对HF的研究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医学界研究的重中之重。
现就心衰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心肌肥厚心脏后负荷增高(即压力负荷)时主要的代偿机制是心肌肥厚,从形态学上以心肌纤维增多为主,而从分子学上表现为心肌细胞肥大但其数并不增多。
心肌细胞的肥大表型特征是细胞体积增大,肌原纤维积聚,所以可以认为心肌细胞肥大是心肌肥厚的基础,而心肌纤维增多导致心肌肥厚[5]。
除了心肌纤维增多外,细胞核和线粒体也增大,但其程度和速度遠不如心肌纤维。
心肌肥厚心肌收缩力增强,克服后负荷阻力增加,心肌顺应性差,舒张功能降低,心室舒张末压升高,出现心功能障碍,如这种情况不能解决在加上能源不足,继续发展终至心肌细胞死亡。
2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HF早期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而进入周围组织器官的血液减少,出现组织缺血和乏氧,刺激压力感受器,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减弱,从而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而后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明显增加[6]。
HF早期SNS的激活具有代偿性,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并提高心率以维持一定水平的心排血量,但与此同时周围血管紧张性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从而对维持动脉血压起到一定的作用,心率加快是重要的代偿形式。
但SNS持续激活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外周阻力增高、进而使心肌的前、后负荷增加,心率加快和心肌能量消耗增加,同时还会出现肌电不稳出现心律失常、钙超载、心肌肥大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心细胞凋亡、心室结构重组等[7]。
心力衰竭临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fScn p o l o i lnYn a rv c Yna . umi , 5 0 1 hn ̄ eo d epe s t un n oi e f unn K n n 60 2 io ̄ h p a i p n o g C
【 bt c 】 be t e Da e i Pt nsi h nui u e nh at d cto i e m to s n l e nt ed pr m n n A s a t O j c i : பைடு நூலகம்b tc a i t nt e i l sd i e lhe ua intm ; e h d :i u di h e at e ti r v e s n c d
裕 丽
( 北京 医院急诊科
北京
东城
l0 8) 0 0 6
【 摘要 】 在我 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 且此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也较高。 因此, 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一直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4 结 论
胰 岛素注 射治疗 对控 制血糖 、 糖化 血 红蛋 白的水平 、 防并 发症 的发 预 生 、 并发症 的发展 具有不可 替代 的作用 。 延缓 因胰 岛索 的使用 比较复 杂 , 难
度相对较大, 常导致这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未得到糖尿病患者的足够重视和 使用 。 因此 , 导患者 熟练 、 范地 掌握 胰 岛索注射 技 术 , 指 规 在糖 尿病 治疗 中
【 e rs i ptet i ib ts ot ahy u n l i ec osn Ky Wod 】 n ains t d aee ec o ri u i tm ho ig w h t s n 【 中图分类号 】 5 71 R 8.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编号 】 6 2 2 2 ( 0 ) 6 0 0 — 1 1 7 — 5 3 2 1 0 — 0 2 0 2
心力衰竭病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病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是由于心脏无法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要而引发的。
虽然心力衰竭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致命,可是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因此,正确治疗心力衰竭是非常重要的。
病因心力衰竭的病因非常复杂,包括心肌缺血性病变、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多种因素。
除了疾病本身外,与患者自身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可以导致心力衰竭,例如,吸烟、肥胖、高胆固醇和代谢异常等等。
此外,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与患者的年龄有关,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功能会逐渐下降。
治疗进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接受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手术和其他干预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
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可以包括适当的运动、健康的饮食、控制体重、戒烟等等。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心脏的健康,并帮助降低体重和血压。
健康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这对于心脏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戒烟是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首选方法之一。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一些药物可以显著改善心脏的功能和减少心力衰竭的症状。
其中最常用的药物包括ACE抑制剂、β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等。
此外,最新的研究发现,心肌钠离子通道抑制剂也可以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和预后。
手术治疗当药物治疗无法控制患者的症状时,手术治疗就成为了必要的选择。
目前,最常用的手术包括心脏起搏器、心脏转流手术和心脏移植。
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刺激心脏来控制心律失常等症状。
心脏转流手术则可以通过提高心脏的供血量来改善心脏功能。
心脏移植对于一些病情危急的患者来说是唯一的选择。
其他干预措施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控制和预防心力衰竭。
例如,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心脏炎症导致的损伤,而气体治疗则可以通过提高氧气浓度来促进心脏的健康。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护理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护理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1-12T02:49:40.259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9期作者:颜丽红[导读]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患者许多症状的最终表现。
颜丽红安吉县人民医院 313300摘要:目的: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患者许多症状的最终表现。
基本情况是身体和心脏组织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来满足代谢需求。
探讨心脏功能不全患者改善心脏功能的临床安全分析和饮食干预研究。
方法: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共治疗了92例心力衰竭患者,将其纳入研究范围。
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结果:实验组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均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
结论:采取饮食护理的方法对其干预效果比较良好,护理效果较高,值得临床广为推行使用。
关键词: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饮食干预;生活护理;饮食护理效果;干预效果引言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健康负担,影响着全球约2600万人。
在欧洲和美国,70岁以上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0%。
74%的心力衰竭患者在疾病期间至少有一种共病,更有可能加重疾病,导致高再入院率和死亡率。
晚期心力衰竭的预后比某些固体肿瘤和心肌梗死的预后更差,严重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20%。
心脏衰竭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饮食干预已成为一种新的护理方法,在医院护理中得到积极推广,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心力衰竭患者恢复正常的身心功能。
因此,我们将对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92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
讨论的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2 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对象从2019年7月到2019年12月,医院共收集了92名心力衰竭患者,并将这些患者确定为试验中讨论的主要对象。
收集病人的重要基础如下。
首先,患者护理标准必须符合主管机构为心力衰竭患者制定的护理标准。
第二,排除严重(无意识)精神障碍患者;最后,我们的医院得到了这些心力衰竭患者及其亲属的许可。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供应给全身组织和器官的能力下降。
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因子是一类蛋白质分子,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产生,可以调节和调控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炎症反应在心力衰竭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与多种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细胞因子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展。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在心力衰竭中被过度激活。
研究发现,TNF-α可以促进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因此,抑制TNF-α的活性可能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策略。
除了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也在心力衰竭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IL-6水平升高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IL-6的过度激活可以增加心脏肌肉纤维的凋亡和纤维化,同时导致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等症状。
因此,针对IL-6的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除了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氧化应激是指体内产生的活性氧化物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的水平升高,导致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以及DNA和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细胞因子在氧化应激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4(TNFRSF4)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等细胞因子在氧化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
抑制这些细胞因子的活性可能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对心肌的损害。
另外,细胞因子还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和释放来影响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功能。
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和白细胞介素-1(IL-1)等细胞因子可以降低心肌收缩力,并导致心肌舒张功能的损害。
因此,通过干预细胞因子对钙离子的调控,可能有助于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功能。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干扰素-γ(IFN-γ)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郭梦阳1,王守富2,邢冬梅3摘要 从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㊁病因病机㊁证候类型㊁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㊂中医药在心力衰竭的防治中取得较大进展,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与西药合用可协同增效㊂关键词 心力衰竭;中医药;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4.01.016 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以呼吸困难㊁运动耐量下降和体液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1],其发病率高㊁病死率高,2021版‘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指出: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病人数890万人㊂一项涉及31个省份22158名参与者的数据显示,年龄ȡ35岁的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3],较前升高0.4%[4],其病死率可达15%~50%[5],已成为我国重大慢性疾病之一㊂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与神经体液调控异常㊁炎性介质释放㊁细胞凋亡自噬㊁氧化应激反应㊁能量代谢障碍等因素导致的心肌重构有关,临床治疗以改善病人症状㊁提高生活质量㊁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为主,西医多采用强心㊁利尿㊁扩血管药物,常用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㊁β受体阻滞剂㊁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近年来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 -2)抑制剂㊁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 )等新型药物相继出现,ARNI 可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抑制心室重构,改善临床症状,已成为指南推荐的治疗心力衰竭一线用药[6]㊂SGLT -2抑制剂在降糖的同时,还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心室重构,具有明显的抗心力衰竭作用[7]㊂目前心力衰竭相关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病人预后明显改善,心血管病死率降低,但疗效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治疗需求,而中医药与西药合用可协同增效,减少毒副作用,在改善病人临床症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703889);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项目(科技攻关)(No.182102311155);河南省中医药专项研究课题(No.2017ZY2038,2018JDZX008,2022JDZX077);河南省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编号:豫卫中医函 2020 63号作者单位 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450046);2.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郑州450003);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讯作者 王守富,E -mail :******************引用信息 郭梦阳,王守富,邢冬梅.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1):92-95.状㊁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方面有独特优势㊂现就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进行综述㊂1 中医病名中医学理论中,关于心力衰竭的认识最早源于‘黄帝内经“: 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描述了与现代心力衰竭相似的临床症状,后在‘金匮要略㊃水气病脉证并治“中首见 心水 的论述: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随后晋㊃王叔和所著的‘脉经㊃脾胃论“: 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 中又见 心衰 一词㊂心力衰竭出现的胸闷㊁心悸㊁呼吸困难㊁不能平卧㊁肢体水肿等症状也可归于 心痹支饮 心悸 喘证 水肿 等范畴㊂当代医家甚至用 悸-喘-肿-脱 四联征来命名㊂ 心衰病 最终在1997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8]中成为标准中医病名,后在‘中医临床诊疗术语“[9]2020版中修改为 心水㊂2 病因病机目前,中医认为心力衰竭病位在心,涉及肺㊁脾㊁肾等脏,以心气不足,心阳㊁心阴亏虚为本,以痰浊㊁水饮㊁血瘀为标,为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之证㊂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各医家对心力衰竭病机有了新的认识,虽大体一致,但略有不同㊂邓铁涛教授认为 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 ,在心力衰竭的病机演变中,心脾关系最为密切,脾为心之子,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易子盗母气,累及于心,心脾失调,则痰瘀互生,共同致病[10-11]㊂黄永生教授提出心力衰竭的病机为 心肾阳虚㊁肺肝血瘀 ,心阳是病机演变关键,心阳根于肾阳,心阳亏虚可温肾阳补心阳[12]㊂张军芳等[13]基于脉络学说提出 由络以通㊁交会生化 理论,认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为气阳虚乏㊁络瘀水停㊁络息成积㊂刘建和教授从三焦理论出发,提出在心力衰竭的演变过程中,三焦壅塞不利是基本病机之一,心(阳)气虚是发病基础,血瘀为中心环节,水饮即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14]㊂张军平教授在 血-脉-心-神 一体观指导下,认为气虚血瘀兼阴虚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15]㊂也有学者从脾主运化水湿出发,脾气虚弱可导致气血匮乏㊁痰湿内停㊁水饮上犯㊁血瘀于脉,发为心力衰竭[16]㊂3中医证型关于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医内科学“[17]将其分为气虚血瘀证㊁气阴两虚证㊁阳虚水泛证和喘脱危证4个证型㊂‘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18]将心力衰竭概括为3种基本证型即气虚血瘀型㊁气阴两虚血瘀型㊁阳气亏虚血瘀型,3种基本证型均可兼见痰饮证㊂‘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则将心力衰竭分为心肺气虚㊁气虚血瘀㊁阳虚水泛㊁气阴两虚㊁痰饮阻肺㊁心肾阳虚㊁阴竭阳脱7种证型㊂临床研究中,有学者对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气阴两虚和气虚血瘀型临床多见[20]㊂目前在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不同证型与心功能分级㊁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㊁B型利钠肽(BNP)㊁血清miR-130a㊁血清胱抑素C水平等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㊂彭菊琴等[21]研究发现,气虚血瘀㊁水湿泛溢证病人心功能分级以Ⅱ级㊁Ⅲ级为主,心功能Ⅳ级则多见心肾阳虚㊁痰阻心脉证㊂研究表明,辨证为气阴两虚㊁心血瘀阻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较高,血瘀水停和心肾阳虚型左室射血分数较低[22]㊂石刚等[23]研究中,822例心力衰竭病人B型利钠肽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水饮凌心型㊁心肾阳虚型㊁气虚血瘀型㊁气阴两虚型㊁心肺气虚型㊂卢晨君等[24]研究发现,心力衰竭病人血清miR-130a水平按心气虚证㊁气阴两虚证㊁气虚血瘀证㊁心肾阳虚证顺序呈上升趋势㊂由此可见,心功能分级㊁左室射血分数㊁B型利钠肽等可作为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参考的客观化指标,有利于减少主观差异,提高临床诊疗水平㊂4治疗方法根据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演变,目前临床中医治疗大法多以益气活血法㊁益气养阴法㊁温阳利水法为主,同时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辅以中成药㊁中药注射剂或中医外治疗法,使病人临床受益㊂4.1中药复方4.1.1益气活血类‘景岳全书㊃胁痛“有云: 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脉运行无力壅塞脉道而致病㊂心力衰竭病位在心,心主血脉,心气亏虚则血脉运行不利,久则内生血瘀㊁痰饮之邪,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㊁神疲乏力㊁自汗㊁胸部闷痛,舌质淡暗有瘀斑等,治疗时应补益心肺㊁活血化瘀㊂刘湘杰等[25]自拟益气活血方(黄芪㊁白参㊁丹参㊁赤芍㊁川芎㊁当归㊁桃仁㊁红花㊁地龙㊁牛膝㊁柴胡㊁枳壳㊁甘草),方中黄芪㊁白参补益心气,赤芍㊁川芎㊁桃仁㊁红花等活血通络,柴胡㊁牛膝等行气活血,引瘀下行,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止痛㊁祛瘀通脉之功,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左室射血分数㊁左室收缩末期内径㊁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㊂马爱玲等[26]常用舒心活血方(黄芪㊁丹参㊁当归㊁西洋参㊁红花㊁水蛭)治疗心力衰竭,此方由补阳还五汤化裁,功专益气活血,以黄芪补气为君药,以丹参㊁西洋参为臣,佐以当归㊁水蛭㊁红花,药味精简,临床疗效确切㊂管通汤(人参㊁黄芪㊁丹参㊁三七㊁葛根㊁天麻㊁山楂㊁决明子)临床运用亦可补气活血㊁化瘀通络,改善病人中医证候㊁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27]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益气活血类方剂治疗心力衰竭,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㊁调节神经内分泌㊁改善血流动力学㊁提高心肌能量代谢㊁抑制心室重构,如补阳还五汤可提高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肌浆网上的钙泵和受磷蛋白的mRNA 转录表达量,从而改善大鼠的左室舒张功能[28]㊂暖心康(主要成分为红参㊁毛冬青等)可能通过调控兰尼碱受体2,纠正钙通道减少钙泄露,降低钙蛋白酶1㊁钙蛋白酶2的表达,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从而改善心力衰竭小鼠的心肌纤维化水平[29]㊂参草通脉复方(黄芪㊁丹参㊁益母草㊁人参㊁红花㊁三七粉㊁葶苈子)可降低心力衰竭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㊁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水平,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大鼠心功能[30]㊂4.1.2益气养阴类心力衰竭病人病程日久,气虚不复,心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阴血生成不足,损及心阴,五脏六腑失于荣养而呈气阴两虚之证[31]㊂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㊁乏力㊁潮热㊁盗汗㊁口干,舌暗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疗应益气养阴㊁活血化瘀㊂由生脉散㊁血府逐瘀汤衍生的生脉逐瘀汤(黄芪15g,麦冬20g,五味子10g,当归15g,赤芍10g,川芎8g,红花6g,柴胡8g,枳壳8g)具有益气养阴㊁祛瘀利水之功效,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Lee氏心力衰竭积分㊁中医证候积分㊁6min步行距离,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32]㊂李东军等[33]自拟益气养阴通脉汤(黄芪㊁人参㊁麦冬㊁五味子㊁生地㊁川芎㊁葛根㊁丹参㊁当归㊁白术㊁茯苓㊁泽泻㊁葶苈子㊁降香㊁甘草)以黄芪㊁人参补益中气为君,加以麦冬㊁五味子敛阴止汗,当归㊁川芎等活血通脉,佐以利水渗湿之品,可治疗气阴两虚兼饮瘀内停之心力衰竭,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㊁抗炎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延缓左室心肌重塑,改善病人预后㊂有研究表明,益气养阴活血补心汤(由黄芪㊁人参㊁麦冬㊁五味子㊁白芍㊁丹参㊁生地㊁肉桂㊁阿胶㊁茯苓㊁麻子仁㊁炙甘草组成)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与调节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T2)㊁半乳糖凝集素-3㊁层粘蛋白㊁Ⅲ型胶原前肽水平,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㊁白细胞介素-1β㊁MMP-9等炎性因子水平有关[34]㊂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益气养阴类中药的抗心力衰竭作用,如黄芪含有的黄芪甲苷Ⅳ可调控细胞自噬㊁调节心肌能量代谢㊁降低细胞miRNA-1表达,从而保护心脏等[35];五味子中的有效成分可舒张血管㊁改善微循环㊁降低氧化应激损伤㊁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36]㊂4.1.3温阳利水类心力衰竭后期,气虚日甚,运血无力而成瘀,瘀阻脉道,水津外泄,水饮生成㊂瘀血㊁水饮之邪日久损伤心阳,阳虚失于温煦,水湿泛滥,发为水肿㊂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㊁喘息不得卧㊁肢肿㊁尿少㊁畏寒㊁乏力,舌淡胖有齿痕㊁脉沉细等,治疗以益气温阳㊁活血利水为主㊂韩红[37]善用益气温阳㊁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选温阳利水补血汤(黄芪㊁丹参㊁党参㊁桃仁㊁葶苈子㊁红花㊁桑白皮㊁猪苓㊁泽兰),此方通补兼施,标本兼顾,可降低病人心肌酶谱,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心室重构,改善预后㊂聂颖颖等[38]认为心力衰竭后期气虚日久及阳,阳气亏虚水液不化,气阳两虚,水瘀互结,出现阳虚水泛之症,可用心宝丸合五苓散治疗,心宝丸温补心肾㊁补气助阳,五苓散温阳利水㊁健脾助运,两药合用协同增效,可显著改善病人临床症状㊁提高心功能㊂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温阳利水类方剂的抗心力衰竭作用,如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的生物机制与降低多种细胞因子水平,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㊁调节心肌细胞凋亡有关[39-40];真武汤合用桂枝茯苓丸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拮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㊁肿瘤坏死因子-α㊁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水平,从而减少心肌重塑,改善心功能[41];芪苈强心胶囊可能通过调节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1信号通路,提高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大鼠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㊁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降低心肌内B型利钠肽㊁β-肌球蛋白重链的mRNA表达,多靶点-多环节发挥对HFpEF的疗效[42]㊂4.1.4其他临床多数医者认为心力衰竭病位在心,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从心出发,以 益气㊁养阴㊁温阳㊁活血㊁利水 为主,也有医家注重其他脏腑的功能,以他脏论治心力衰竭,亦疗效显著㊂邓铁涛教授认为心力衰竭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根据 天人相应 学说,岭南气候多湿,人与之相应则易脾胃虚弱,心属火,脾属土,母子相生,临床需注重心脾关系,提出心力衰竭治疗重在调补心脾之气血阴阳,代表方剂暖心方和养心方,暖心方(红参10g,炮附子10g,薏苡仁30g,橘红6g,三七粉3g)可补气温阳,养心方(人参10g,麦冬15g,法半夏12g,茯苓30g,三七粉3g)则滋阴养血[10]㊂张艳教授基于 心-脑-肾轴 理论,提出 心脑肾同调 治疗心力衰竭,认为心力衰竭以心脑肾本虚为主,以瘀血㊁痰浊㊁水饮内停为标,临床需补心㊁温肾㊁健脑,常用方由黄芪㊁人参㊁桂枝㊁附子㊁茯苓㊁白芍㊁葶苈子㊁酸枣仁㊁远志㊁丹参等组成[43-44]㊂丁邦晗教授认为 脾生痰,肺储痰 ,在心力衰竭的病机演变中,肺脾两脏居于主导地位㊂肺脾之气可助心生血,助心行血㊁助心调血,肺脾气虚导致痰浊水饮内停,上泛于心,瘀阻脉络,发为心力衰竭㊂临床用药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以补气行血㊁泻肺平喘[45]㊂4.2中医外治法除了中药复方㊁中成药㊁中药注射剂,中医外治法在心力衰竭防治中也取得一定疗效㊂中医外治法是基于中医学原理,运用不同的方式刺激体表经络,肌肉骨骼,起到调整脏腑气血㊁平衡阴阳㊁防病治病的作用[46]㊂心力衰竭病人临床常用毫针针刺㊁穴位贴敷㊁耳穴压豆㊁中医特色康复运动(太极拳㊁八段锦)等疗法,中药足浴㊁艾灸㊁穴位注射等应用较少㊂临床研究表明,中医外治法联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较单纯应用西药,疗效显著[47-48]㊂5小结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与西药合用协同增效,使病人受益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临床研究多以随机对照为原则,忽视盲法,样本量小,对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随访时间短,缺乏对远期终点事件的观察,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2)关于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缺乏统一的标准,临床辨证也受医者阅历影响存在一定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利于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的发展;3)临床疗效评价中缺乏核心结局指标,影响同类数据的再利用,不利于提高循证医学支持;4)中医药干预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类研究较多,作用机制类研究较少,缺乏对中医药作用靶点及相关机制的系统阐述㊂总体来说,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显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心力衰竭防治的新方向㊂参考文献:[1]王华,梁延春.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6):553-578.[3]HAO G,WANG X,CHEN Z,et al.Prevalence of heart failure and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China:the China HypertensionSurvey,2012-2015[J].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2019,21(11):1329-1337.[4]顾东风,黄广勇,吴锡桂,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5]黄峻.慢性心力衰竭的现状和中药治疗前景[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2.[6]庞志华,赵伟,田留洋,等.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脏保护机制探讨[J].天津医药,2022,50(11):1171-1176.[7]陈宜锋,林璐,张厚静,等.达格列净联合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2,39(16):2151-2155.[8]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62-63.[9]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㊃第1部分:疾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1-5. [10]罗川晋,李先隆,吴伟.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经验[J].中医杂志,2018,59(4):285-288.[1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12]靳宏光,柳春辉,张天时.黄永生教授运用救心汤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验案举隅[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2):267-269. [13]张军芳,魏聪,王宏涛,等.从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机[J].中医杂志,2014,55(13):1086-1089.[14]唐银,龚培培,刘建和.刘建和从三焦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3):23-25.[15]王丽蓉,谢盈彧,陈馨浓,等.基于 血-脉-心-神 一体观辨治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8):3957-3961.[16]陈莹,刘悦,张艳.基于脾主运化水湿理论探讨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20):229-234. [17]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5.[18]毛静远,朱明军.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4,55(14):1258-1260.[19]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20]张松,廖宪勇,李白雪.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分析[J].四川中医,2020,38(2):208-211.[21]彭菊琴,任钧国,彭娴,等.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10):26-31.[22]樊亚东,白立鼎,常军,等.心血管疾病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10):172-176.[23]石刚,朱琳,张瑶,等.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脑钠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6):161-163. [24]卢晨君,罗清菊,王建忠.循环miR-130a表达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J].光明中医,2022,37(2):189-192.[25]刘湘杰,刘思弘.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应用益气活血方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14):99-101. [26]马爱玲,黄庆松,黄雪元,等.舒心活血方对气虚血瘀型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患者中医证候及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J].山西中医,2020,36(8):8-10.[27]杨林,谢钢,吴超,等.管通汤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4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5):5-8.[28]李洁白,沈晓旭.补阳还五汤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钙转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8):2974-2977.[29]康锦花,宁怡乐,龙文杰,等.基于单细胞数据挖掘㊁转录组学及网络药理学探讨暖心康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5):108-112.[30]礼海,刘晓蕾,王懿,等.参草通脉复方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肌重构及心肾功能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2,30(6):55-60.[31]张高钰,王子涵,樊佳溶,等.中医中药中医药干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2,28(13):2679-2683. [32]王远飞,李新春.生脉逐瘀汤加减对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血瘀证运动耐量㊁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7):102-105.[33]李东军,黄明,周敏.益气养阴通脉汤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心衰患者左室重塑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药材,2021,44(11):2702-2706.[34]张洪磊,韦彩雯.益气养阴活血补心汤辅助西药对老年慢性心衰心室重构及血清sST2㊁Galectin-3㊁LN㊁PⅢP的影响[J].中药材,2021,44(3):715-719.[35]陈锦华,魏域杰,顾文娇,等.黄芪甲苷Ⅳ防治心力衰竭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8(7):82-86.[36]邢楠楠,屈怀东,任伟超,等.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15):210-218. [37]韩红.自拟温阳利水补血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标记物㊁炎症因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1,39(7):85-87. [38]聂颖颖,宋业琳,卢英红,等.心宝丸合五苓散对阳虚水泛型慢性心力衰竭血清AngⅡ㊁Gal-3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0(12):222-225.[39]李小茜,何建成.真武汤治疗心力衰竭的理论与应用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12):74-78.[40]洪莉丽,张盛,汪倩,等.基于RAAS/NF-κB/炎症因子级联反应探究真武汤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治疗作用[J].中草药,2020,51(5):1279-1286.[41]胡黎文,杜怡雯,王皓霖,等.真武汤合桂枝茯苓丸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s-CRP㊁TNF-α㊁IL-6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5):830-833.[42]郝佳梦,常丽萍,王璐,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的作用机制[J].中草药,2022,53(14):4365-4375.[43]迟楠,张艳.基于 心-脑-肾轴 理论的慢性心力衰竭防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6):2953-2955.[44]胡佳骅,张艳.张艳 心-脑-肾 同调辨治慢性心力衰竭[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7):1-2.[45]黄满花,刘荃乐,陈百坚,等.丁邦晗教授从肺脾论治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2):2004-2005. [46]陆娜,焦晓民.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12):63-66.[47]张慧.强心活血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衰(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0):172-173.[48]张小燕,江玲,区嘉欣.心脏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0,41(6):1517-1518.(收稿日期:2022-10-22)(本文编辑郭怀印)。
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研究新进展

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研究新进展【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药物;研究进展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由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以多种神经内分泌激素过度激活和心室重构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其病情复杂,发病率高。
心力衰竭病人5年内死亡率高达40%~60%。
据我国50家医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疾病的20%,但死亡率却占40%,提示预后严复。
心力衰竭治疗目标是增加心排血量,减低心脏负荷,改善或消除淤血,缓解症状,防止心脏重构,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为了科学,合理治疗心力衰竭,本文将综述心力衰竭药物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心力衰竭药物在临床的应用进行评价,以供该类药物的合理选用,联用提供参考。
1 目前临床常用心力衰竭药物目前肯定标准治疗的药物有:acei、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强心剂、醛固酮受体阻滞剂。
1.1 血管紧张素转随换酶抑制剂(acei)acei抑制阻断ang ⅱ,抑制缓激肽降解,具有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效益。
39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实acei具有显著的血液动力学和左室功能改善作用、缓解或消除chf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并可明显降低chf患者的病死率[1]。
1.2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chf ,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左室功能、心室重塑,在标准治疗基础上提高存活率34 %~35 % ,而且是唯一有效降低猝死率(41 %~45 %)的药物,降低全因死亡危险达34 %以上[2]。
2005 年acc/ a ha 对chf 诊断和治疗指南修订指出:所有左室收缩功能不全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均需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目前只推荐卡维地洛、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用于chf 的治疗,而卡维地洛扩张血管、清除自由基、抑制平滑肌增生和抗氧化作用优于美托洛尔。
1.3利尿药利尿药是通过促进钠离子和水排出,消除水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房室舒张压,从而降低室壁舒张期压力,改善心内膜下灌流,阻止心衰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进展涉及五个研究,包括COMMANDER HF、EMPA -HEART、PIONEER-HF、TRED-HF、UCM-502935。
1 .COMMANDER HF
COMMANDER HF是有关利伐沙班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既往研究显示华法令并不能改善射血分数减少的心衰患者的预后,而有关利伐沙班的ATLAS ACS 2TIMI 51研究显示:立伐沙班(2.5mg BID)与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可以降低梗塞后及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
对于心衰患者而言,心衰与凝血酶相关途径的激活有关,抗凝药是否能通过影响这一过程,改善合并CAD的慢性心衰恶化患者的预后呢?
研究分组为:利伐沙班2.5mg BID组和安慰剂组,入选对象为射血分数降低的窦性节律CAD患者。
主要疗效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塞、卒中。
研究结果显示立伐沙班未能改善全因死亡、心肌梗塞、或卒中,也未能改善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率。
主要终点事件未改善的结果推测与入选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是恶化HF相关。
安全性方面,主要安全终点并无显
著性安全优势,特别是对于符合ISTH标准的主要出血事件,利伐沙班组的发生率更高。
有关该研究的血栓栓塞事件复合终点(心肌梗塞、缺血性卒中、突然或无目击者的死亡、肺栓塞或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事后分析,显示血栓栓塞事件复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降低,但心肌梗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局限性:入选对象是EF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对于HFpEF的患者结论未知;血栓栓塞事件并不是该研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2.EMPA-HEART
EMPA -REG是探讨恩格列净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CHD的左室结构、功能、生物标志物影响的研究。
既往EMPA -REG
研究结果证实了Empagliflozin降低MACE事件(14%)、心血管死亡(38%)、全因死亡(32%)、因心衰住院率(35%)
,但心血管获益机制尚不清楚。
EMPA-HEART 探讨SGLT2对
LV remodeling 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机制。
选取对象是T2DM以及确诊CAD的患者,比较基线和6月后心脏MRI以及生物标志物的变化。
主要指标包括LV mass 变化,次要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射血分数、生物标志物(NT-pro-BNP,TNI,sST2)。
研究结果显示Empagliflozin 组平均收缩压降低,但平均舒张压无显著性降低,除此之外Empagliflozin 组红细胞压积高,左室质量指数降低。
基于LVMI的亚组分析Empagliflozin 对EF值(有改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LVESVI、LVEDVI无显著性影响。
安全性两组无差异。
局限性方面该研究样本量不大,随访时间有限。
3.PIONEER-HF
PIONEER-HF是评估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拮抗剂对急性失代偿性心衰住院患者的研究。
目前急性失代偿心衰住院患者的现状是住院时间长,针对ADHF的指南指导治疗也有限,而且利尿剂和扩管药物的使用已经规范化。
既往PARADIGM-HF 的研究结果仅针对慢性HFrEF的患者,而sacubitril/valsartan 在ADH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清楚。
PIONEER-HF研究是针对急性失代偿性心衰住院患者的研究,研究分为sacubitril/valsartan 组及enalapril 组,目标剂量是
sacubitril/valsartan 97/103mg,BID及enalapril 10mg BID,主要疗效终点是NT-proBNP从基线到4周和8周的时间-平均的比例变化,安全性评价包括肾功能恶化、高钾血症、症状性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
研究结果显示sacubitril/valsartan组NT-proBNP浓度的时间-平均降低显著大于依那普利组,sacubitril/valsartan组第1周NT-proBNP 开始明显降低,严重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及心衰再住院率显著降低,而肾功能恶化、高钾血症、症状性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关键安全性终点方面无显著性差异;sacubitril/valsartan服用8周后同样显著降低NT-proBNP,减少因心衰的再住院率,安全性方面无差异。
该研究结果支持对于急性失代偿入院EF减少的稳定的患者可直接使用
sacubitril/valsartan。
4. TRED-HF
TRED-HF是对于已经恢复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否可以停止药物治疗的研究。
既往对于已无症状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一
直有所争议。
TRED-HF 入选对象是既往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这些患者经过治疗EF从不足40%提高至50%以上,LVEDV正常,NT-proBNP< 250ng/L。
51名患者分为分阶段停止治疗组及继续治疗组,6个月后继续治疗组患者采用相同的办法停止治疗。
主要终点包括LVEF值降低10%-50%、LVEDV增加>10%、NT-proBNP 浓度升高2倍至400ng/ml、临床证据的心力衰竭。
研究结果显示40%研究对象出现了射血分数下降,表明尽管有所改善,但在确定可靠的复发预测因子之前,治疗应该一直持续下去,功能改善只能代表缓解而非永久康复。
安全性方面无死亡,停止治疗组报道三例严重不良事件:非心源性胸痛、败血症、和择期手术住院。
5.ucm-502935
该研究评估肾移植的稳定期患者动静脉瘘结扎后的心肌重构。
既往研究显示CV可导致肾移植患者40%的死亡,
而动静脉瘘影响心脏的重塑及功能,左心室指数与CV疾病和CV死亡率又密切相关,目前没有指南明确肾移植后患者如何处理不再使用的动静脉瘘。
该研究通过CMR评价肾移植的稳定期患者动静脉瘘结扎后的心肌重构变化。
主要假设是结扎动静脉瘘能通过减少LVM改善心肌结构;次要假设是结扎动静脉瘘能减小心室和心房的容积、NT-pro BNP水平和肺动脉最大血流速度。
研究分为AVF Ligation 组和control 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6个月的CMR评估,动静脉瘘结扎组LVM下降,不仅与6月前基线比较,而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NT-pro BNP水平显著下降,左房容量下降,而肺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无改善,结扎组和对照组的eGFR 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