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辨证施治。

药物治疗中主要采用的是中药复方或者中药合剂,往往包含多种中草药的提取物。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个体患者的表现和证候判断,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研究表明,有些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

中药还能够通过抗氧化、抗炎和抑制心室重构等机制,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减少心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心脏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这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不仅涉及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还涉及到整体机体的调节。

除了单一药物的应用,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将中药与现代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还使用了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尽管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复杂,病变机制多样,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这对中医药的规范化和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提出了要求。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标准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估指标,难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尚需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治疗作用的具体机理。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相信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和疗效。

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有效的容量管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住院率和死亡率。

本文将就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意义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意义重大。

容量管理可以帮助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减少心脏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适当的容量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水肿症状,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和乏力感。

有效的容量管理可以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目前常用的容量管理方法1. 药物治疗:利尿剂是常用的治疗心力衰竭患者水肿的药物,通过促进尿液排泄来减少体液潴留。

但是长期应用利尿剂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谨慎监测患者的电解质和肾功能。

2. 饮食管理:合理的饮食管理对心力衰竭患者也非常重要。

限制盐分摄入可以减少水肿症状,减轻心脏负荷。

适当限制水分摄入也有助于减轻水肿症状。

3.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降低患者的心率和血压,从而减轻心力衰竭的症状。

4. 输液治疗:对于心力衰竭出现严重水肿的患者,可以使用输液治疗,通过静脉输注促进尿液排泄,减轻水肿症状。

三、新型容量管理方法的研究进展除了传统的容量管理方法外,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容量管理方法,为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 脱水疗法: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对于部分心力衰竭患者,适量的脱水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适当的脱水可以减少心脏负荷,改善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

2. 心室辅助装置:心室辅助装置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手段。

它通过在心脏内植入辅助装置,帮助心脏有效泵血,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

3. 综合治疗方案: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的治疗需要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管理、运动疗法等的综合应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的疾病,严重影响了心脏的正常功能和人体的生活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方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关于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现阶段,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限盐饮食、液体控制等多种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可以通过促进尿液排泄和减轻心脏负担来管理患者的容量。

限盐饮食可以减少身体内水分的潴留,帮助患者控制体液量。

液体控制是通过严格控制饮水量和监测体重等方法来达到对患者容量管理的目的。

在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容量管理方法也逐渐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一些新型的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调节心率和心室同步收缩来改善心脏功能,从而实现对患者容量的管理。

一些微创手术和介入治疗方法也为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现有的容量管理方法在长期治疗中容易导致一些副作用和并发症,比如利尿剂的使用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伤,限盐饮食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等。

部分患者对现有的治疗方法并不敏感或者存在耐药性,使得容量管理效果不佳。

由于心力衰竭的病因多样性和临床表现复杂性,单一的容量管理方法可能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针对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深入探讨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

可以借鉴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比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分析

基于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分析

基于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分析心力衰竭在临床心血管系统中,属一组复杂症候群,有较高发病率,治疗以去除诱因,对心力衰竭状态控制为目的,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对合理有效的药物选择,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本次就β-受体阻滞剂、强心利尿剂、ACEI类药物、AngⅡ受体拮抗剂展开探讨。

标签:心力衰竭;药物;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有十分复杂的发病机制,是临床各种心血管疾病终末阶段,由心脏泵血功能出现较大程度下降,促使心排血量减少,对组织代谢无法满足,影响心脏射血功能,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促使心脏功能衰竭所致。

主要诱发心力衰竭的病因包括肺动脉高压、高血压、甲亢、心肌梗死等。

总结病发特点,合理选择治疗药物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次就此展开论述。

1 病理机制心脏负担加重时,首先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对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促使过多的肾素分泌,引发心脏局部组织及全身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化,进一步增强了交感神经兴奋性,并过度激活其他神经内分泌因子,进而导致恶性循环,造成心力衰竭。

多项研究表明,对神经激素-细胞因子激活加以阻滞,将慢性心衰与心肌重构的恶性循环阻断,是心力衰竭治疗的重点。

2 药物概括2.1 强心利尿药(1)强心苷:为甾体化合物,具选择性强心作用,治疗心力衰竭历史已200多年,可通过对肾脏和心肌细胞的酶活性抑制,发挥正性肌力效果;可使射血分数增加,促使RAAS活性及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对利钠肽在心房的分泌加以促进,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加[1]。

现阶段,强心苷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仍属经典药类,尤其是对行心肌收缩力检测,呈明显降低表现的患者,伴低血压患者或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的患者更为适用,优势在于可使心力衰竭症状快速改善,促使心排出量增加。

此类药物有较大的毒性,若患者应用时间较长,可高达10%-20%中毒率,故需提高用药方面的警惕力度[2]。

(2)利尿剂:为现阶段对心力衰竭液体潴留唯一可最充分控制的药物,患者病发心力衰竭,且有水肿并发者,取利尿剂单用或联用,以噻嗪类为首选,可起到一定作用,而襻利尿剂在顽固性水肿心衰或严重水钠潴留心衰患者中更为适用[3]。

心力衰竭炎症标志物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炎症标志物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炎症标志物研究进展心力衰竭,即心脏功能减退导致心血管系统无法满足身体组织和器官的需求。

它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公认的健康问题之一。

虽然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但炎症反应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因此,研究心力衰竭炎症标志物对于其早期诊断、干预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炎症反应在心力衰竭中起到双重作用。

一方面,慢性炎症反应可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心肌细胞受到损害后,产生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β(IL-β)、C-反应蛋白(CRP)等,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

这种炎症反应会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导致心肌纤维间隙增大、心肌纤维化和血管痉挛等改变,最终导致心脏重塑和功能下降。

另一方面,炎症反应也是心脏功能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炎症反应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

因此,深入研究心力衰竭炎症标志物对于理解病理机制、寻找干预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0年以来,研究心力衰竭炎症标志物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大量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体内的炎症标志物水平明显增高。

临床研究发现,TNF-α、IL-1β和IL-6等炎症因子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呈显著升高的趋势。

这些炎症因子的升高与心力衰竭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同时,其他炎症标志物如CRP和降钙素原等也被广泛研究。

这些标志物的升高提示心力衰竭患者存在炎症反应,同时也与心脏重塑、功能下降和迟发心肌损伤等有关。

其次,研究发现慢性炎症反应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长期暴露于炎症环境下,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会产生一系列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等,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介质的过度激活会导致心肌细胞的功能异常和细胞外基质的改变,从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此外,炎症反应还可以激活一系列与心力衰竭发展相关的信号通路,如核因子-κB(NF-κB)和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等。

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方面,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

本文将就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心力衰竭患者的容量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液体管理和药物治疗,维持患者体液平衡,减轻心脏负担,改善症状,减少住院率和死亡率。

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的普及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方法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丰富,包括液体管理、药物治疗和患者自我管理等多个方面。

液体管理是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的基础,包括控制液体摄入和限制盐分摄入等。

传统的液体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限制液体摄入和使用利尿剂来达到排液的目的。

近年来研究发现,单纯依靠限制液体摄入和使用利尿剂的方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反而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管理方法进行了改进,比如适当增加利尿剂的使用量、结合利尿剂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等,以期增强尿液排泄和减轻心脏负担,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也是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扩张血管、减少交感神经活性等,从而起到促进排液和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最近几年,随着对心衰病理生理的深入了解和药物研发技术的进步,一些新型的药物也陆续投入临床应用,比如ARNI、sGLT2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患者中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和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性问题,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和监测用药。

随着患者自我管理观念的逐渐普及,患者自我管理也逐渐成为了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1. 血管紧张素受体与心力衰竭血管紧张素受体(Angiotensin Receptor, AR)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通过激活相关的受体,导致心肌细胞的收缩和心血管紧张素的释放,从而引起血管收缩、血容量增加、心肌重构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过度激活会导致心力衰竭的进展,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方法成为了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2.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 ARNI)是一类新型的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它不仅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活性,还能够抑制脑啡肽酶的活性。

脑啡肽是一种对血管紧张素具有拮抗作用的物质,其抑制作用可以弥补单纯抑制血管紧张素受体所带来的不足。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

3. 临床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PARADIGM-HF试验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关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临床试验,该试验证实了该类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显著效果。

通过与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比较,PARADIGM-HF试验显示,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患者较ACEI组患者在心力衰竭恶化风险降低20%,心衰住院率减少21%,和全因死亡率也减少了20%。

而最新的PARAGON-HF试验则证实了在收缩功能不全的心衰患者中,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较ACEI组患者减少了心衰住院率,并趋向减少全因死亡率。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4. 未来研究方向在临床实践中,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广泛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心血管领域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学科发展、患者管理方面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心力衰竭(HF)治疗是心血管领域的难点,也是研究关注的重点。

本文就2017年HF领域进展作系统回顾。

HF实验室检测指标
ACC/AHA/HFSA指南[1]推荐采用尿钠肽识别HF发病的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全面管理和预防。

推荐用BNP或NT-proBNP来评估慢性HF患者的预后和疾病严重程度:①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检测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有助于诊断或排除心力衰竭;②入院时检测BNP/NT-proBNP 或肌钙蛋白有助于判断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③出院前检测BNP/NT-proBNP 有助于判断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预后。

荟萃分析表明,可溶性ST2(sST2)可以作为门诊心力衰竭患者或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预后指标,且其预后判断价值独立于NT-proBNP 测定。

HF药物治疗
2017 年,ACC/AHA指南[1]增加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作为改善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药物,且不推荐ARNI 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联合应用;对于已经遵循指南进行治疗的有症状慢性稳定性HFrEF NYHAⅡ~Ⅲ级患者,LVEF≤35%,已经接受最大耐受剂量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下窦性心率且静息心率≥70次/min,推荐窦房结调节剂伊伐布雷定,可以减少心衰住院风险;对于某些合适的射血分数保存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能降低其再住院风险。

TRUE-AHF试验结果显示,乌拉立肽可以更迅速地缓解急性心衰住院患者的循环充血症状,降低心室壁张力及血液生物标志物NT-proBNP,减少住院时的心血管事件,然而短期获益并不能减轻心衰患者的心肌损伤,也未能改善长期预后。

LEVO-CTS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左西孟旦对存在围手术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正性肌力药,术前预防性应用并不能改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 天预后。

CHEETAH 试验显示,对于围手术期接受机械辅助的心脏外科患者,左西孟旦也不能改善术后30 天的预后。

ATHENA-HF 试验发现,与常规剂量的螺内酯(0~25mg/d)相比,连续96小时的高剂量螺内酯(100 mg/d)并不能改善急性心力衰竭30天内的预后。

HF非药物治疗
荟萃分析表明,与药物治疗相比,心脏同步化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非缺血性HFrEF 患者的长期预后;但与CRT 相比,CRT/D 未能显示进一步改善HFrEF患者的预后。

另一项荟萃分析[10]表明,单纯CRT 并不能使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而单纯植入性心脏复除颤器(ICD)或CRT/D 则分别使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4%和23%。

CAMERA-MRI 试验[11]表明,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HFrEF 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恢复窦性心律较单纯药物进行室率控制能更好地改善LVEF;特别是对那些磁共振检查无明显心肌纤维化的患者效果更好。

此外,有关干细胞治疗的CHART-1研究获得中性结果,即干细胞治疗仅在心脏扩大的亚组患者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事后分析显示,其可能有助于改善HF患者的心室重构。

针对基因治疗的CUPID2研究[13]则显示,该治疗技术并未改善HF患者的临床转归。

HF患者的管理
ACC/AHA指南强调对高危人群的以团队为基础的预防管理治疗(GDMT),推荐在多学科协作收治心衰患者,以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病死率。

需要迅速识别和处理威胁生命的临床情况和(或)易感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贫血、睡眠呼吸障碍等。

就HF患者的管理,COACH-2研究[15]显示,在基层医疗进行HF管理的效果与HF中心的管理效果类似,患者对指南的依从性、死亡率及HF再住院率等均无显著差异。

这无疑为未来HF的管理下沉到基层提供了证据支持,值得我国借鉴和进一步研究。

总之,心力衰竭领域均有许多进展,相应指南也有所更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进展都符合期望,一些临床研究呈阴性结果。

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优化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去探索,心力衰竭领域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