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辨治心悟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

心衰的诊断与评估
2.心衰的常规检查:是每位心衰患者都应当做的检查
(5) X线胸片(IIa类,C级): 可提供心脏增大、肺淤血、肺水肿及原有肺部疾病的信息。
心衰的诊断与评估
3.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部分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1)心脏核磁共振(CMR): CMR检测心腔容量、心肌质量和室壁运动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好。经超声 心动图检查不能做出诊断时,CMR是最好的替代影停搏史的患者,也可鉴别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 病。
心悸、呼吸困难。 ●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
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上述症状。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
症状。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劳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上述症状,
体力活动后加重。
心衰概述----分期、分级、分度
心衰的诊断与评估
● 一、判断心脏病的性质及损害程度 ● 1.病史、症状及体征:
判断液体潴留及其严重程度对应用和调整利尿剂治疗十分重要。 短时间内提质量增加是液体潴留的可靠指标,其他征象包括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 阳性、肺和肝脏充血(肺部啰音、肝脏肿大),以及水肿如下肢和骶部水肿、胸腔积液和 腹水。
心衰的治疗---慢性心衰的治疗(HF-REF)
二、药物治疗--利尿剂
制剂的选择:
首选襻利尿剂如呋塞米或托拉塞米,特别适用于有明显液体潴留或伴有肾功 能受损的患者。呋塞米的剂量与效应呈线性关系,剂量不受限制,但临床上 也不推荐很大剂量。噻嗪类仅适用于有轻度液体潴留、伴有高血压而肾功能 正常的心衰患者。氢氯噻嗪100 mg/d已达最大效应(剂量-效应曲线已达平台 期),再增量也无效。
心衰概述----病因及机制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气促、乏力、水肿等。
中医认为,心衰是由于心脏失去了正常的调节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针对心衰,中医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物治疗心衰的主要原则是调整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等功效的药物,如丹参、黄芪、桃仁、山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心俞穴、膻中穴、神门穴等,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
另外,中药汤剂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汤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调配,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常用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这些药物可以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应该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及保持心情愉快,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中医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心力衰竭的总结与体会

心力衰竭的总结与体会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是由于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入身体各个部位而导致的。
这种疾病会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受损,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
在我国,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了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心力衰竭的总结与体会。
我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此外,长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我认为心力衰竭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
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疲劳、心悸、水肿等。
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会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因此,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及时就医,接受治疗。
我认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治疗心力衰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心脏康复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饮食、锻炼等方面的调整,以促进康复。
我认为心力衰竭的预后是不确定的。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心力衰竭的预后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复发或者恶化的情况,需要长期接受治疗。
因此,患者和家属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过程。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需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旦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应该及时就医,接受治疗。
治疗心力衰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最后,患者和家属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过程。
心衰医学讲座心得体会总结

一、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心衰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我国心衰诊疗水平,普及心衰知识,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我国知名心衰专家举办的心衰医学讲座。
通过此次讲座,我对心衰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心衰的病因与诊断1. 病因心衰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脏结构异常: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瓣膜病等。
(2)心脏负荷过重:如高血压、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等。
(3)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扑等。
(4)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 诊断心衰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症状和体征:(1)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
(2)乏力、疲劳:活动后明显,休息后缓解。
(3)水肿:下肢、腹部、阴囊等部位出现水肿。
(4)体重增加:短期内体重迅速增加。
(5)肝大、颈静脉怒张:提示心脏负担加重。
(6)心脏体征:心音低钝、心悸、心脏扩大等。
(7)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心衰的诊断和病因。
三、心衰的治疗与预防1. 治疗心衰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
(2)非药物治疗: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脏移植等。
(3)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
2. 预防心衰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2)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3)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
(4)预防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
四、心得体会1. 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难度。
[中药辨证治心衰]治心衰的中药秘方
![[中药辨证治心衰]治心衰的中药秘方](https://img.taocdn.com/s3/m/2394544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8.png)
[中药辨证治心衰]治心衰的中药秘方心力衰竭按中医理论属本虚标实之证,心气(或阳)虚损失调为本,淤血、痰饮内停为标,为虚实夹杂之重症,临床治疗应标本兼顾,辨清虚实缓急;补虚、温阳、活血、利水为其治疗总则,运用时应根据虚实的侧重不同灵活运用。
●心肺气虚临床表现: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神疲咳喘,面色苍白,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
方药:养心汤加减(炙甘草10克,地龙15克,肉桂、五味子各5克,丹参、泽泻、黄芪各20克,茯苓、当归、太子参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阳益气,活血化淤,健脾利水。
加减:气虚自汗者,加白术15克以益气固表;兼淤血者加桃仁、赤芍各10克以活血�淤。
●气阴两虚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疲乏,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头晕心烦,口干,面色暗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方药:加味生脉饮(熟地20克,人参、麦冬各15克,白术、五味子各10克,黄芪、丹参、茯苓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养阴,补血活血。
加减:口干,心烦内热者,加知母15克以养阴清热;胸痹胸闷者加川芎、薤白各10克,瓜蒌20克;胁下有痞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克。
●心肾阳虚临床表现:心悸,短气乏力,动则气喘,身寒肢冷,尿少浮肿,腹胀便不成型,面色灰青,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或迟。
方药:真武汤加减(丹参15克,茯苓20克,白芍、白术、炙附子、五加皮、桂枝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阳益气,健脾利水。
加减:气虚甚者加人参10克;水肿甚者加泽泻10克;淤血日久者可加用三棱、莪术各10克,水蛭5克。
编辑/于嘉男。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进行查体观察,以便获得客观信息。
对心衰患者,要注意
观察皮肤、脉象、心率、心功能等情况,并获得特殊体征如胸部闭塞感、心悸、头晕等,以及肝大、肠绞痛、溢血等体征,以便作出诊断。
其次,进行四诊。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可以通过辩证断四诊来诊
断病机,如“视”、“听”、“嗅”三焦的咳嗽、气、血及肢体的温
凉及腹部的肿硬、肿满、胀痛、压痛等,以及脉象、舌象、肝火等查
体综合情况,以判断病机。
最后,进行病因心法的辩证断治。
通过辨认病机,用托病辩证、
病因心法和危害应对法三大辩证断治方法,以中药、草药、拔罐等治
疗心力衰竭,从而改善患者的诊断效果。
心衰的中医分类和诊断标准

心衰的中医分类和诊断标准
心衰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导致身体代谢失衡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症。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发病是由于心脏气血不足、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心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气虚型心衰:指由于脾虚、气虚、肺虚、肾虚等原因导致心脏气血不足。
2. 血瘀型心衰:指由于心脏搏动不足、血液循环淤滞、血液粘稠度高等原因导致血液不畅通,引起心脏氧供不足。
3. 湿热型心衰:指由于体内湿气、热毒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不畅,引起心脏功能不足。
4. 阳虚型心衰:指由于肾阳虚弱、心肾不交等原因导致心脏气血不足,引起心脏功能不足。
中医诊断心衰时,需要结合病史、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
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心衰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表现:患者出现气促、乏力、心悸、胸闷、咳嗽等症状。
2. 体征表现:患者出现心音减弱或不规则、心率不齐、心前区隆起、下肢水肿等体征。
3.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指标等检查。
4. 中医舌脉诊断:根据患者舌象和脉象变化,判断心衰的中医类型。
综上所述,中医将心衰分为不同的类型,并通过综合分析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以及舌脉诊断等多方面的信息来诊断病情,从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心衰病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心衰病鉴别诊断心衰,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紧张,像是身体给你发出的紧急警报。
想象一下,心脏这个小家伙平时忙得不可开交,像是无时无刻不在赶着上班,结果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累垮了,变得没力气,心脏功能下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中医内科学里,心衰的鉴别诊断,让大家对这个话题有个清晰的认识,轻松点儿,别太严肃。
心衰的症状可不少,像是胸闷、气短,甚至是走两步就感觉要喘不过气来。
想想看,就像一条鱼在水里拼命挣扎,却总是浮不上水面。
这种感觉可真让人烦恼。
而中医上讲的“心虚”啊、“脾湿”啊,听起来就像是神秘的法术,其实道理很简单,心脏和脾胃可是亲密无间的好伙伴。
心脏累了,脾胃也得跟着受罪。
若是你平时饮食不规律,或者压力大,心脏就会发出信号,告诉你该放慢脚步,别再逞强了。
咱们说说不同类型的心衰。
真是个五花八门的世界。
有的朋友可能是心脏的泵血功能不足,这就叫做“收缩性心衰”,这时候心脏就像个老旧的水泵,供水量不足,结果身体各个地方都没水喝,特别难受。
再有的可能是“舒张性心衰”,心脏虽然能收缩,但放松的时候却很困难。
就好比一根松紧带,总是绷着,根本不能放松,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身体也因此叫苦连天。
心衰的症状还得结合其他问题来分析。
有的人可能是因为肺部问题,比如说慢性支气管炎,导致的呼吸困难。
你想啊,心脏再努力,氧气都不够,心脏也会力不从心。
而这时候如果去医院检查,医生可能就得通过听诊、拍片、做心电图等一系列“侦查”手段,才能揭开真相。
中医在这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常常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病因,真是个妙手回春的行家。
不能不提的是,心衰的治疗也有很多选择。
中医讲究的是个整体调理,像是用草药、针灸等方法来调和身体的阴阳。
感觉就像是给心脏泡个温泉,松松筋骨,舒缓一下。
加上饮食方面,少吃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清淡、富含营养的东西,就像给心脏加油,帮助它恢复元气。
再来说说心衰患者的日常生活,这里边的门道可多着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衰辨治心悟
现代名老中医任继学教授在《悬壶漫录》中将西医所称的心力衰竭首次正式命名为心衰。
心肾阳虚,肺肝血瘀是心衰的主要病理机制
心衰病位主要在心。
心肺同居于上焦,“肺朝百脉”,助心主治节,管理、调节血液运行,心与肺为气血为用的关系,若心血运行不畅,则肺气郁闭,壅塞不畅,故见咳喘,呼吸困难。
心主血,脾统血。
心之阳气衰竭,血运无力,血脉受阻。
则脾之统血功能受损,进一步影响脾胃升降之机,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因此心衰者可见腹胀、纳呆、便溏或便秘等症。
又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气血化源不足,心失所养,日久致心体受损而发心衰。
肝藏血,主疏泄,肝之疏泄不畅,则血行不利,心脉瘀阻,日久心体受损,可致心衰。
反之,心衰之人,血行不畅,也影响肝胆之疏泄。
肾为性命之根,五脏之阳全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心阳,则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血运不畅,心血瘀阻,日久心之体用俱损可发为心衰。
反之,心阳虚损,心火不能下温干肾水,肾失蒸化之功,水湿内停,水饮上凌心肺可使心衰加重。
可见心衰的发生,与肺脾肝肾均有密切的关系。
以上可见心衰是全身疾患,起病多缓慢,病变过程中,先由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血运不畅,导致血液瘀滞于脏腑,心血瘀阻则胸中涩痛,心悸不寐:血瘀在肺,肺络受损,则咳喘,甚则咯血;血瘀在肝,阻滞肝之疏泄,则见胁肋胀痛,胁下癥块,压之则痛甚;血瘀于脾,则脾运不能,故见腹胀,纳呆,严重时可见呕血,便血;血瘀在肾,开阖不利则尿少,浮肿。
因此,本证病人在开始阶段以气虚血瘀之征最明显。
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气损及阳,正气亏损较重,阳气虚损的同时伴有阴虚,心神失养之表现而见阴阳两虚之证自候。
若病情再一步加重,导致阳气外脱,心神无主,脏腑肢体失于温养,又因汗为心之液,心气外脱,心液随气外泄,又可见心脱之危象。
古人云:气为阳,阳为气之体,气为阳之用。
若阳气不振则心气虚,心气虚则心动无力,久之则心力内乏,乏久必竭,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心气虚衰而竭,则血行不畅,引起机体内外局部血虚和血瘀的病理状态。
故心肾阳虚是心衰发病的根本,肺肝血瘀是心衰发病的病理结果。
辨证论治
心衰之证,为体用俱病,本虚标实之重疾,平时阳衰气弱、血瘀水结既重,发时邪盛更伤其正,为急、为危。
缓时无危及生命之征。
故其治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治标当调其营卫,祛邪为务;兼阴虚者应养阴。
基本治法为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兼阴虚者应养阴。
具体辨证分型如下。
(1)气虚血瘀:证候: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左胸膺部憋闷或疼痛,夜间尤甚,疲乏无力,咳喘,或见咯血,腹胀纳呆,胁下癥块,下肢浮肿,尿少肢凉,颜面青黑,口唇、爪甲青紫,舌质青紫,苔厚腻,脉沉数而无力,或见促、结、代,或见雀啄、鱼翔之脉等。
治法:益气化瘀,温阳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药川:黄芪、当归尾、川芎、桃仁、地龙、赤芍、红花。
方中以黄芪补气温阳,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活血通络,且当归尾还有养血之功。
川芎行血中之气。
诸药合用,使气血充足、通畅。
若由脾虚而致腹胀、纳呆者,可用茯苓、白术、大腹皮;兼见浮肿、尿少者,可加泽泻,车前子,或合用五苓散:心痛甚者加瓜蒌、薤白、郁金。
(2)气阴两虚:证候:心悸气喘,动则加重,甚则倚息不得卧,疲乏无力,头晕,自汗盗汗,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味(《内外伤辨惑论》),药用:人参、麦冬、五昧子。
方中以人参补益心气以强心,麦冬养阴润肺,清心除烦。
《本草汇言》有“麦门冬……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健忘恍惚,精神失守”的记载。
五味子养阴敛汗,安神平喘。
气虚明显者,可加黄芪、山药;阴虚重者加生地:喘甚者加葶苈子、桑白皮、杏仁。
(3)阳虚水泛:证候:心悸气喘,动则喘甚,形寒肢冷,尿少浮肿,腰酸乏力,腹胀纳呆,脘闷不适,舌体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
治法:益气温阳,利水消肿。
方药:真武汤(《伤寒论》)。
药用:炮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
方中炮附子能温补心肾之阳,心阳得助,则心气强壮,运血有力,使气调畅:肾阳得助则能化气行水,方使小便得利,水肿消退。
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利水消肿。
生姜温脾助阳,利水平喘。
赤芍药可行瘀消肿,《别录》说:赤芍可“通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
”
诸药合用,可达到温补心肾阳气,化湿利水,化瘀通络之目的。
(4)阴阳俱虚:证候:喘悸胸满,口干咽燥,形寒肢冷,心烦少寐,自汗盗汗,倦怠嗜卧,渴而喜热饮,腰痛,手足心热,头晕,面赤呈戴阳状,口唇红赤,舌尖红赤,苔黄白相兼,脉沉细数急,或结、代。
治法:滋阴温阳,活络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伤寒论》)合生脉散加减(《内外伤辨惑论》)。
药用:人参、麦冬、桂枝、五味子、生地、阿胶、大枣、炙甘草、生姜、丹参。
方中人参、大枣补益心气,心气力强,血脉畅通。
桂枝、炙甘草、生姜温通心脉,通阳利水。
麦冬、生地、阿胶、五味子养阴补血安神。
丹参养血活血。
诸药同用,共奏温阳滋阴,活血通络之功效。
(5)刚衰气脱:证候: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汗出如雨或如油,四肢厥冷,尿少浮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药:急救回阳汤(《医林改错》)。
药用:人参、附子、干姜、红花、白术、甘草。
方中人参、甘草补益心气,使心力充足,血流畅通:白术益气健脾、渗湿消肿。
附子、干姜回阳救逆,固脱止汗。
红花化瘀通血脉。
数药合用,共达急救回阳,益气敛汗,固脱通络之目的。
但需强调的是以上是纯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本人认为必要时中西医结合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