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从脾论治
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吐粉红色泡沫
脉细促。
样痰,口唇青紫,汗
出肢冷,烦躁不安,
2.阳虚喘脱证(急性加重期)
• 症状:
• 舌脉:
面色晦暗,喘悸不休, 舌淡苔白,脉微细欲
烦躁不安,或额汗如
绝或疾数无力。
油,四肢厥冷,尿少
肢肿,面色苍白,
3.痰浊壅肺证(急性加重期)
• 症状:
咳喘痰多,或发热形 寒,倚息不得平卧; 心悸气短,胸闷,动 则尤甚,尿少肢肿, 或颈脉显露。
为标
治疗原则
邓铁涛教授认为,五脏六腑,息息 相关,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 都可影响于心,而发生心衰。故 “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 。 治脾胃可以安四脏,调四脏可以治 一脏。 故此,治疗心衰当标本兼治,以益 气化浊行瘀为法
常见证候
➢ (一)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
穴位贴敷
• (1)适宜心衰病稳定期。 • (2)遵医嘱准确选定穴位,按药方将研末好药物用食醋调成糊状,
泵衰竭 心律失常 猝死
59% 13% 13%
流行病学
心衰人群发病率 1.5-2%
65岁以上老年人 7.4%
基本病因
前负荷
收缩性
后负荷
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
基本病因
原发性心肌损害
心脏负荷过重
炎症、缺血、坏死·····
前负荷、后负荷增加
诱因
• 感染: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 心律失常:房颤最多见 • 心脏负荷增加:摄盐过多,输液过多过快 • 合并其他疾病:心梗、甲亢、贫血等 • 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 • 药物:不当使用、停用洋地黄或降压药物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概述

在 常规 治疗 基础 上加用 升 陷汤 ( 生黄 芪 5g 0 ,知 母 1g 0 ,柴 胡 5 ,桔 梗 5 ,升 麻 5 ,党 参 2 g 山萸 肉 3 g ,治疗 组 g g g 0, 0) 总 有效 率 8. 8 %,对 照组总 有效 率 ( 0 %) 组 总有 效 率 0 7 . ,2 9
肿 ” 痰饮 ”等 范畴 ,在 中医病 名 中,将 其 解释 为 具有 多 、“ 种 心 血 管疾 病发 展 的最 终 并发 症 _ 中药 治疗 充血 性 C F 4 】 。 H 取 得 了一 定进 展 ,在 增 强疗 效 、缓 解 症状 、改善 患 者 生活 质 量 、避 免不 良反 应等 方面 显示 出较 大 的优势 ,为 C F的 H 治疗 开辟 了一 条崭 新 的途径 【。现 就 中医药 治疗 C F的概 5 】 H 况 综述 如 下 。
根据 慢 性 心力 衰 竭 的 临床表 现 , 目前 大 多 学者 认 为其 病 机 是 气虚 阳微 、气 滞 水停 、阳气 虚 衰 、血 脉瘀 滞 、水 饮
内停 ,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位 以心为主 ,涉及 肺 、脾 、。 脏[。付 月 肾诸 6 】 阐述 了慢性 心衰 非独 心病 的 理 论观 点, 并运 用 五脏 相 关 的理 论提 出了慢 性 心 衰 的辨 证 论
1 病 因病机
真 武汤 加味 ( 要药物 : 白术 、生姜 、 白芍 、附子 、茯 苓 ) 主 治 疗本 病 ,对 照组 单用 西药 治疗 ,观 察 2组治 疗前 后症 状 、 体 征变 化 ,结 果真 武汤 加味 治疗 心力 衰竭 临床 有较 好疗 效 , 未 见任 何副 作用 。郭清华 等【J 7 例 患者 随机 分为 2 , l 5 0 将 组 治 疗组 4 0例 ,对 照组 3 0例 。对 照组应 用 强心 、利尿 、扩 血 管 治疗 ;治疗 组在对 照 组基础 上 加用 芪桂 强心 汤 ( 芪 、 黄 党 参 、桂枝 、 附子 、 白术 、茯 苓 、泽泻 、葶 苈 子、泽 兰 ) , 2 组均治疗 4 周。 观察 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 内径 (vD ) 左室 射血 分数 (V F L d 和 L E )的变化 情况 。 果 : 结 总 有效 率 治疗组 为 8 . %,对照 组为 6 . %,2 比较 , 50 0 67 6 组 差 异有 显著 意义 ( <0 5 ,治疗 组优 于对 照组 。2组治 疗 P . ) 0 后 L D 均有缩小, V F均有提高,经比较治疗组优于对 V d LE 照 组 ( <0 5 。 P . ) 田密【J 临床 4 例 C F患者 随机 分为 治 0 1 6 将 2 H 疗组 2 2例及 对照 组 2 0例 ,治疗 组用 参芪 壮心 汤治 疗 ( 人
从心、脾、肾论治“心胀”病

从心㊁脾㊁肾论治 心胀病杨传华1,胡芳晓2,张积宁3,杨 洁1摘要:扩张型心肌病作为难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其诊疗进展受到进一步关注㊂中医学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依据扩张型心肌病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伴收缩功能下降等特征,以及进行性心力衰竭㊁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将其归入 心胀 病,本研究从心㊁脾㊁肾三脏论治,以期为理论指导提供客观依据,为临床治疗拓宽思路㊂关键词:心胀;扩张型心肌病;心;脾;肾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2.23.033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无明确心胀的定义,根据其临床症状特点,‘灵枢㊃胀论“[1]对 心胀 进行了首次论述,指出: 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成为后世论述 心胀 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奠基石,其后历代医家进行更为详细的探究发展和创新㊂正如‘华佗神方“将 心胀 的临床症状及规律详尽地阐述为 心胀则短气,夜卧不宁,时有懊喋,肿气来往,腹中热,喜水涎出㊂凡心病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㊂ [2]‘神仙济世良方㊃下卷㊃治产后诸方“: 产妇感水肿,以致面浮㊁手足浮,心胀者,然此浮非水气也,乃虚气作浮耳㊂ [3]‘灵枢㊃胀论“将心胀病与其他五脏六腑的胀病等同而论,言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 ,指出脏腑的阴阳失调是其根本因素,外邪则是诱因及加重因素㊂‘脉因证治㊃肿胀“[4]中指出心胀与脾运化失司密切相关,言 胀满皆脾土转输失职 湿郁于热,热又生湿,遂成胀满㊂又寒湿抑遏 又五积痰饮聚而不散,或宿食不化,皆成胀满㊂烦心短气,卧不安,为心胀㊂ 扩张型心肌病属 心胀病 范畴,病位在心,又涉及其他脏腑,正如邓铁涛教授论述本病病位不能局限于心,其他四脏阴阳失调㊁功能失职也可导致心力衰竭发作或加重病情[5]㊂张景岳明确指出,心胀病与脾㊁肺㊁肾三脏最为相关,言 由此言之,则诸经虽皆有胀,然无不干于脾肺肾三脏 所以肿胀之生,无不由此三者[6]㊂丁甘仁医案记载,心胀病因以六淫外邪㊁七情内伤㊁饮食劳倦为主,外感又以寒邪入侵于内,阳气受累,心阳无以温煦,推动无力而致阴阳失调㊁气血不畅而发病[7]㊂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81804061);泰山学者岗位建设资金资助项目(No.2018-35)作者单位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3.临沂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通信作者 杨洁,E -mail :**********************引用信息 杨传华,胡芳晓,张积宁,等.从心㊁脾㊁肾论治 心胀 病[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23):4384-4387.在 心胀 中的病理产物涉及痰㊁瘀㊁水,同时其又将作为致病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本虚标实贯穿了疾病的整个过程,外邪又会引起病理产物阻滞气血,使气血不通,脉道受阻,脏腑失其所养㊂在本病发生发展中,肾阳亏虚失其温煦作用,命门火衰,心阳不振;肾阴亏虚,水火失济,心阴耗损,日久气阴两亏;脾失健运,生化无源,奉心化赤无所用,血亏气少;脾为生痰之源,脾之功能失常,水运失调,痰饮内生,湿阻于内,脉道受阻,三者又可相互作用及痰瘀水内生㊂因此,心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病机关键,从心㊁脾㊁肾论治,成为解决治疗的关键问题所在㊂现代医学体系中并无心胀 这一极具中医特色的病名,随着现代中医在探究历程中与现代医学的不断交融,诸多现代中医医家认为, 心胀 病的气短㊁水肿㊁烦躁不安等典型症状与现代医学体系中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吻合度极高,病理基础主要为心室腔的扩大,心室壁不同程度增厚,心内膜纤维化,附壁血栓形成,心肌细胞肥大㊁变性,临床上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㊁心脏磁共振成像等辅助确诊,且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有心肌收缩功能障碍㊁心室壁变薄为主要特点,扩张型心肌病的预后较差,5年㊁10年存活率分别为54%和36%,且常伴有心力衰竭㊁血栓栓塞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导致心源性猝死等不良事件[8-9]㊂扩张型心肌病是临床常见的复合型心肌病,近年发病率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常并发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因此病人的死亡率高,是目前临床公认的难治性心肌病[10-13]㊂ 现代医学对扩张型心肌病的防治缺乏显著的诊疗措施,治疗目标主要是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进展,预防血栓栓塞㊁保护心肌㊂以 心胀 理论为依托,从中医学角度探究扩张型心肌病的防治突破,防患于未然,在控制疾病进展的同时,防止病理产物产生,改善病人症状和体征,极具拓展意义㊂从心㊁脾㊁肾三脏论治心胀病,立足于中医 未病先治,既病防变 的主要思想,既可滋阴补阳㊁调和气血㊁通畅脏腑㊁去宛陈莝,又可固护先天之本㊁调补后天之源,使得心气充沛,邪不可干,防止病情的发展及进一步恶化,延缓病理发展进程,临床疗效显著㊂本研究结合临床实践,论述从心㊁脾㊁肾三脏治疗心胀病㊂1从心论治 心胀 病‘灵枢㊃邪客“云: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五脏六腑㊁四肢百骸功能正常与否皆受心之管辖,同时一身之疾皆会内扰于心㊂ 心胀 病之病位属于心,心必为受邪之要冲,心者人身大主,心主血脉,心者受扰,行血不利, 血为百病之始,百病必有瘀 ;心者气为要,心气的运行是生命存在的关键,心气游走在经脉,推动血液流贯周身,心气鼓动是脉道通畅的基础,心气充沛才能使心之一脏发挥应有的作用,贯穿其他脏腑;心气以通为贵,大量临床实践认为, 心胀 初期多表现为心悸㊁气短㊁胸闷㊁乏力㊁舌淡苔白㊁脉细弱等心气不足之象,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停而留瘀,日久现阳虚夹瘀之口唇青紫㊁畏寒肢冷之象,亦或阳损及阴,而呈现烦躁不安㊁卧而难眠㊁舌红少苔等征象[14]㊂此多因六淫邪气㊁七情内伤等扰动心神,‘素问㊃八正神明论“: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情绪及外邪等各种因素致使心气耗散,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伤阳动阴,失其温煦之功,阴寒内生,阴邪闭阻于内,心阴不足,脉络失盈,气血运行不利㊂然而, 心主身之血脉 (‘素问㊃痿论“),近而损心络,远而伤五脏,涉及周身,久而不治,必致他脏为患,现代医学称之为并发症,极易加速病情的进展,诱发不良预后㊂传统中医认为, 心气为主,兼而活血化瘀㊁滋补心阴等,使心气充足,心阳充沛,阴平阳秘,动血有度㊂胀病论治当循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辨证于前,祛邪于无形㊂故而, 心胀 初期当从心论治之,法以温补心之阳㊂2从脾论治 心胀 病脾者孤脏,位居中焦, 灌四傍 而长养四脏, 脾为后天之本 (‘医宗必读“), 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津液气血源自于此 , 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则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 (‘医宗必读㊃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脾胃为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气㊁血㊁津㊁液等物质的根本保障,气血生化无源,血虚则经络不充,气虚则血行无力, 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 (‘素问㊃太阴阳明论“)[15]㊂脾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气的运动是以脏腑为核心,脾升胃降,可平衡气的运动,君主之官无以濡养则呈现心悸㊁胸闷㊁乏力㊁气短等 心胀 病早期症候群,心为火脏,为人一身阳气之大主,火能温暖脾胃,助其消化之力,此火一衰,脾胃消化之力顿减㊂ 胃中所纳水谷,实借其阳气宣动,以运化精微而生气血 ㊂从此可看出,脾胃对水谷的腐熟运化,心阳起着重要作用,并帮助脾胃 受气取汁 ㊂ 脾裹血,温五脏 ,甚者发展为因脾阳气亏虚导致的心脾同虚的气喘㊁水肿㊁神疲㊁舌淡胖等更深层次的症候㊂‘景岳全书㊃杂证谟㊃论治脾胃“云: 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16],‘备急千金要方“曰: 心劳病者,补脾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也 ,且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㊃至真要大论“),脾胃阳气亏虚,水湿运化失常,生痰化饮入于血脉而弥散于心,金元医家李东垣‘脾胃论“中指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㊂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脾胃功能失常,久而影响心脏射血而生瘀,使 心胀 病症恶化㊂故而, 心胀 论治当重视脾胃之后天之本,运用健脾化湿㊁利水消肿之法,日久者兼以活血化瘀之策,维持机体水湿运行的正常,勿生痰饮扰心,促进气血生化充足,血运畅通,濡养心脉而改善心之功能㊂3从肾论治 心胀 病肾为先天之本㊁ 生命之源 ,内寄元阴元阳,一身阴阳所系,为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且内有元气,为一身气之源,总司全身气机,肾者驻精,精能化血,肾中精气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元阴㊁元阳㊁元气及肾精即为生命之本,四者相互协调,激发正常的生理活动㊂肾作为身之命门,与心㊁脾两脏相互维系,构建生理活动基础的同时,也在受其他脏腑的影响,正如传统医学认为, 久病不已,穷必及肾 (‘临证指南医案“),随着疾病病程不断进展,肾必为之所累,伤及肾之阴阳㊁元气及肾精,元阴元阳受损,无力温养五脏六腑之阴阳,首当其冲的是心,心之阳失于温煦,心阳虚弱,无力温养化血,元阴耗竭,不能济心火,心火旺盛,耗损心血;且肾中精气不足则血液化生无门,同时肾之功能正常与否,也将影响脾脏生成血液,正如‘弄丸心法“谓: 血之源头在乎肾 ,‘四圣心源“: 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 ,肾精肾阳生变则不能成为脾健运的凭借,不能培育补养脾的化生功能㊂张景岳‘类经㊃卷十五“云: 然水谷在胃,命门在肾,以精气言,则肾精之化因于脾胃,以火土而言,则土中阳气根于命门 ;肾与心各有阴阳水火,肾脏失去正常状态,势必会影响另一方,肾阳亏虚㊁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液,还将影响脾脏,‘内经“云: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由此一来,水饮得聚,代谢失常,运化无力,气血亏少,气机不畅,脉道受阻,病理产物产生,伤及它脏,致使病位之脏腑功能衰微日盛,反向再影响肾脏,周而复始,愈则无期,则出现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㊂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寒邪来犯,心阳郁遏,阴阳交战则短气,火被水克为心烦,心肾不交则卧不安也㊂ [7](‘孟河丁甘仁医案㊃肿胀门“), 心胀 起病于心,久而必及肾,最终致 心胀 加重㊂传统中医认为,医者疗疾当 先安未受邪之地 (‘温热论“),以利病愈㊂故而,论治 心胀 当于温养心脏之时,同调肾阳,温补肾精,培补肾阴,使肾固而水不上扰,助心阳而 以安心脏 [7](‘孟河丁甘仁医案㊃肿胀门“),兼有痰瘀者以其法调之,则病有向好之征㊂4典型病例病人,女,39岁,2018年11月初诊㊂阵发性胸闷心慌2年余,加重7d㊂病人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㊁心慌,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 心肌炎后遗症 ,给予对症治疗(具体不详),症状好转,出院后未规律服用药物㊂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自觉心跳加速,无头晕㊁头痛,乏力,就诊于济南军区总医院,具体诊疗不详,行心电图示:心房颤动㊂后上述症状间断出现,7d前病人因情绪激动上述症状加重,伴阵发性胸闷㊁心慌,伴憋气,偶有胸痛,为刺痛,呈一过性,休息后缓解,饮冷食后易腹痛㊁腹泻,无头晕㊁头痛,无恶心㊁呕吐,干咳,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脉沉㊂既往身体健康,有心肌炎,房性期前收缩病史数年,阵发性心房纤颤病史半年余,平素未规律服用药物,否认高血压㊁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无吸烟㊁酗酒等不良嗜好㊂14岁月经初潮,末次月经:2018年6月20日,平素月经量适中,无痛经,无血块㊂2018年11月4日心脏彩超示:射血分数为42%,左室内径为56 mm,扩张型心肌病,左室收缩功能减退,左室充盈异常㊂中医诊断:心胀病,心肾亏虚证;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房颤动㊂治以温补心肾,兼以益气活血㊂处方:黄芪45g,附子3g,麦芽30g,党参30g,麦冬12g,五味子6g,升麻9g,泽泻30g,白术15g,益母草30g,桑寄生30g,桂枝6g,元胡18g,木香9g㊂2019年5月复诊:病人自述胸闷㊁乏力较前减轻,仍有胸痛㊁憋气,活动加重,休息后缓解,腹胀,纳呆,饱食后尤甚,食欲减退,无恶心㊁呕吐,干咳,纳眠可,二便调㊂辅助检查:2019年5月心脏彩超:射血分数为49%,左室内径为54mm,符合扩张型心肌病表现,左室收缩功能下降㊂治以健脾祛湿,兼以益气活血㊂处方:苍术9g,厚朴30g,黄连9g,盐黄柏24g,干姜6g,半夏9g,陈皮9g,龙骨30g,牡蛎30g,麸炒枳实12g,白术12g,益母草30g,升麻12g,党参30g㊂首诊处方中黄芪力专益气补虚,振奋阳气的同时又能利水,兼能养血活血,党参取‘本草正义“中力补脾养胃㊁润肺生津㊁健运中气而无滋腻之功,二者协同补气助阳;附子至阳之品,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升麻升举阳气㊁畅调一身气机,李杲言: 升麻又可升胃中清气,引甘温之药上升,且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 ,脾胃引经要药也,‘药品化义“有言升麻,少用佐参㊁芪升补中气;桂枝温通经脉㊁温中行血㊁助阳化气,‘长沙药解“: 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 升清阳之脱陷 通经络而开痹涩 立中州之阳气 ;麦芽补脾胃虚㊁宽肠胃,‘本草汇言“有言: 麦芽,补而能利,利而又能补 ,‘本草述“: 麦芽微咸能行上焦滞血,使营和而卫益畅,更能腐化水谷,且脾主湿,血和而湿行,湿行而脾运 皆得生升之气 ;麦冬养阴益胃,‘本草正义“: 麦冬,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上品 ,令心肺清则气顺,结气自释,治虚人元气不运,合从胃至心之妙,是以胃得之而能输精上行,盖麦门冬之功,在提曳胃家阴精,润泽心肺,以通脉道,以下逆气;白术健脾益气㊁燥湿和中,‘本草通玄“: 白术,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五味子收敛固涩㊁益气生津㊁补肾宁心,咸用其酸敛生津,保固元气而无遗泄也,有固精养髓之功;泽泻利水渗湿,补虚损五劳,逐三焦停水;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元胡温则能和畅,和畅则气行,辛则能润而走散,走散则血活,使气血通调,虚人当与补药同用,裨益大增,寄生补肝肾 ;‘本草再新“: 寄生补气温中,治阴虚,壮阳道,补血和血 ;木香香而不散,则气能下达,故又能通其气于小肠也,为三焦气分要药㊂诸药以温补心肾阳气为主,振奋心肾阳气,带动全身机能,以心肾阳气为源,阳气充足,才是向上㊁奋起的征象,才能使心肾发挥自己的职能,鼓动气血在脉道中畅行,气机通行,健运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充盈血脉,通调水道,输布津液,行气利水,活血化瘀,使气血有所生,水饮淤血有所祛,则标本兼治,效果甚优㊂复诊处方中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健脾,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燥湿健脾;厚朴气味厚而主降,降则能散,苦而专于泄,能散能泄,气血行之有常;清半夏能散亦能润,宽胸消痰湿;陈皮理中益脾;白术补脾健脾,与苍术补运相兼,则相互协调;枳实破气,化心胸痰㊁散败血㊁破积坚;干姜温中散寒㊁回阳通脉㊁燥湿消痰,‘主治秘要“云: 干姜通心气㊁助阳 ,‘本草纲目“则提及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㊁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黄连‘仁斋直指方“: 能去心窍恶血 ,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朱震亨言黄柏,走至阴,有泻火补阴之功,得苍术能除湿清热;益母草活血化瘀;升麻升举胃中清阳;龙骨㊁牡蛎安魂补虚,张锡纯有言: 人身阳之精为魂,阴之精为魄,龙为天地之元阳之所生,故能安魂,牡蛎为水之真阴结成,故能强魄,魂魄安强,精神自足,虚弱自愈也,二者固为补魂魄精神之妙药也 ;党参益气助气㊂病人病情有所改善,心肾阳气恢复,脾脏未健,脾失健运,水液失调,聚湿成痰,痰湿生热,全方以脾胃为中心,健脾祛邪,疏通痰湿,清湿热瘀阻之邪,畅达气机,健脾生新,推陈出新,使淤血得祛,新血得生,血随气动,气血通畅,水湿得化㊂5 小 结心胀 多累及心㊁脾㊁肾等多脏腑,久致气㊁血㊁水㊁津液等的正常运转,致心失温养,脾失运化,肾失转运,久之而痰㊁湿㊁瘀留恋脏腑经络而致病[17-18]㊂临床上从心㊁脾㊁肾三脏出发治疗心胀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重点于心㊁脾㊁肾三脏的相互关系,解决气㊁血㊁津液运行不畅产生的病理产物㊂本研究从脏腑论的角度出发,就心胀病的疾病特性与心㊁脾㊁肾的相关性进行了概述,从疾病转归对病例进行了简要分析,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借鉴㊂参考文献:[1] 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5.[2] (汉)华佗.华佗神方[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1-5.[3] (清)柏鹤亭.神仙济世良方[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1-5.[4] (元)朱丹溪.脉因证治[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5.[5] 吴焕林,严夏,刘泽银.邓铁涛教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验案[J ].新中医,2001,33(7):13.[6] (明)张介宾.类经[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5.[7] 丁甘仁.孟河丁甘仁医案[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5.[8] 陆曙,戴飞.‘灵枢“ 心胀 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172-3173.[9] 韩丽华,王振涛,莫晓飞,等. 心胀 浅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3,5(5):62-63.[10] 苏斌杰,俞飞虎,程劲松,等.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疗效观察[J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6):570-572.[11] 杨阳,金明磊,宋灵燕,等.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抗心室重构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13):99-104.[12] 谭雨晴,武庆娟,田盼盼,等.黄芪中药制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4):934-939.[13] 李果,陈倩,李鸿炜,等.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合并心力衰竭的扩张型心肌病靶基因的预测[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0,41(3):424-435.[14] 杨宝,张行,杨传华.浅析 心胀 中医辨证论治[J ].天津中医药,2017,34(4):242-244.[15] 黄帝内经素问[M ].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0.[16]张介宾.景岳全书(上下)[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359.[17] 戴飞,陆曙.陆曙教授治疗心胀病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8):2329-2331.[18] 谭雨晴,李颖,李军.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现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8):3655-3657.(收稿日期:2022-05-28)(本文编辑邹丽)基于和法理论探讨 双心疾病林子娜1,李 荣2摘要:双心疾病包括身体与心理两部分疾病,本研究从 和法 理论出发,阐述双心疾病的中医病机及治法,以期为中医治疗双心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㊂关键词:双心疾病;和法;病机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2.23.034 循证医学证明,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压力㊁焦虑㊁愤怒㊁抑郁㊁悲观等不良情绪会使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增加[1-2],乐观的心态则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和全因死亡率降低显著相关[3],采用一定措施干预心理问题将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风险的降低[1]㊂精神心理问题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4]㊂我国心血管门诊病人的焦虑㊁抑郁患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774260)作者单位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000)通信作者 李荣,E -mail :137****************引用信息 林子娜,李荣.基于和法理论探讨 双心疾病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23):4387-4390.病率较高[5],早在1995年胡大一教授提出双心医学,多次呼吁医护人员重视病人的心理疾患[6],国内的共识及指南也不断强调心理疾患的诊断标准和调治方法[7-9],并加强中医在治疗情志病的优势与特色研究㊂双心疾病除了胸闷㊁胸痛等躯体症状外,还合并一些焦虑㊁抑郁等心理问题,属于中医学 胸痹心痛 心悸 等范畴,涉及 百合病 脏躁 郁证 等病㊂早在‘灵枢“中就有 心藏神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 的记载㊂‘针灸甲乙经“中亦有 短气心痹,悲怒逆气,怒,狂易 心痛善悲,厥逆,悬心如饥之状,心淡淡而惊 心如悬,哀而乱,善恐,嗌内肿,心惕惕恐 等心系疾病合并情志症状的描述㊂中医和法 思想的产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孕育[10],其学术理论源于‘黄帝内经“[11],在心系疾病的治疗中亦可广。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中药辨证治心衰]治心衰的中药秘方
![[中药辨证治心衰]治心衰的中药秘方](https://img.taocdn.com/s3/m/23945446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8.png)
[中药辨证治心衰]治心衰的中药秘方心力衰竭按中医理论属本虚标实之证,心气(或阳)虚损失调为本,淤血、痰饮内停为标,为虚实夹杂之重症,临床治疗应标本兼顾,辨清虚实缓急;补虚、温阳、活血、利水为其治疗总则,运用时应根据虚实的侧重不同灵活运用。
●心肺气虚临床表现: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神疲咳喘,面色苍白,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
方药:养心汤加减(炙甘草10克,地龙15克,肉桂、五味子各5克,丹参、泽泻、黄芪各20克,茯苓、当归、太子参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阳益气,活血化淤,健脾利水。
加减:气虚自汗者,加白术15克以益气固表;兼淤血者加桃仁、赤芍各10克以活血�淤。
●气阴两虚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疲乏,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头晕心烦,口干,面色暗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方药:加味生脉饮(熟地20克,人参、麦冬各15克,白术、五味子各10克,黄芪、丹参、茯苓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养阴,补血活血。
加减:口干,心烦内热者,加知母15克以养阴清热;胸痹胸闷者加川芎、薤白各10克,瓜蒌20克;胁下有痞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克。
●心肾阳虚临床表现:心悸,短气乏力,动则气喘,身寒肢冷,尿少浮肿,腹胀便不成型,面色灰青,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或迟。
方药:真武汤加减(丹参15克,茯苓20克,白芍、白术、炙附子、五加皮、桂枝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阳益气,健脾利水。
加减:气虚甚者加人参10克;水肿甚者加泽泻10克;淤血日久者可加用三棱、莪术各10克,水蛭5克。
编辑/于嘉男。
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证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证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张凤;戴小华【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年(卷),期】2014()5【摘要】目的:观察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证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心脾两虚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西医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调脾护心方。
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观察2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值变化、NYHA心功能疗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钠肽(BNP)浓度。
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及NYHA心功能分级的显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2组LVEDd、LVEDs、LVEF及BNP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调脾护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以明显改善心脾两虚证临床症状,对心功能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总页数】2页(P482-483)【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脾两虚证;调脾护心方;心功能【作者】张凤;戴小华【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1【相关文献】1.加载调脾护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脾两虚证临床研究 [J], 杨帆;戴小华;付军;戚先伟;李郁春;王银燕;冉永玲2.调脾护心方治疗慢性心衰合并室性早搏疗效观察 [J], 王银燕;杨帆;付军;冉永玲;袁良;王越;戴小华3.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证室性期前收缩病人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 [J], 李广兵;丁丽;邓坤;章燕;孙会君;朱涛4.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心血管神经症临床疗效观察 [J], 刘玲;戴小华5.调脾护心方治疗高血压病心脾两虚证临床观察 [J], 李广兵;戴小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衰的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

心衰的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作者:周杰马占东李忠轩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8年第31期【摘要】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目前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中医药在心衰的临床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很大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古籍文献资料是中医学研究和发展的根基,要想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对心衰的古籍文献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心衰;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研究【Abstract】 Heart failure is a syndrome of heart failure caused by various heart diseases. The current prevalence rate is on the ri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and has great characteristics.And the advantages,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litera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excavate and study the ancient books of heart failure.【Key words】 Heart failure Ancient boo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on collationFirst-author’s address:Jilin Provincial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021,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31.015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中国心血管病报2014》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目前持续上升[1],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心衰患者450万,有资料表明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为50%。
不同中成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总结

3
讨 论
13 疗 效 标 准 : 效 : 功 能达 到 I级 或 心 功 能好 转 2个 级 别 . 显 心 或 以 上 ; 效 : 功 能 好 转 1个 级 别 ; 效 : 功能 未 见 好 转 【 。 有 心 无 心 4 ] 1 4 超 声 心 动 图 检 测 : 用本 院 的 超声 心 动 图 检 测 仪 器 , 测 . 采 检 频 率 为 2 M Hz各 中 心 超 声 医 生 采 用 同样 的 方 法 进 行 操 作 , ~4 , 同步 记 录 心 电 图 。 测 左 室 射 血 分 数 ( F) 舒 张 早 期 与 舒 张 检 E 、
晚 期 最 大 血 流速 度 之 比 E A。治 疗 前 、 各 检 查 一 次 。 / 后 1 5 统 计 学方 法 : 计 分 析 将 采 用 S S 8 0frwidws . 统 P S1 . o n o 软 件 进 行数 据处 理 。P O 0 将 被 认 为 差 别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5 2 结 果 2 1 心 功 能疗 效 比较 : 过 治 疗 后 , 组 疗 效 都 在 8 以 上 , . 经 两 0 两组 对 比差 异 无 显 著 意 义 , 组 患 者 治 疗 后 心 功 能 的 改 善 方 面 两 疗效 相 近 ( > 0 0 ) P . 5 。详 情 见 表 1 。
21 0 2年 第 1 5期
汤 剂 的循 证 医学 证 据 更 是 难 上 加 难 。 当 今 由 于 化 学 药 物 毒 副 作用 , 们“ 人 回归 大 自然 ” 愿 望 愈 发 强 烈 , 医 中药 热 遍 了 全 的 中 球 , 现 代 社 会 人 们 的 生 活 节 奏 加 快 , 用 中 药 饮 片 对 于 医 患 但 应 双 方 都 觉 繁琐 , 之 应 用 中 药 汤 剂 的 灵 活 性 和 个 体 化 , 循 证 加 无 医学 依 据 , 大 地 影 响 了 中药 汤 剂 的 应 用 。个 别 大 医 院有 自己 极 的制 剂 室 , 7 自 0年 代 以来 就 已研 制 了一 些 协 定 处 方 , 供 内 部 仅 应 用 , 是 对 科 学 技 术 的极 大 浪 费 , 这 些 协 定 处 方 进 行 科 学 这 将 研 究 , 到 临 床 应 用 的 证 据 , 应 用 于 临床 , 过 申请 专 利 实 现 找 再 通 中药 汤 剂 产 业 化 , 成 产 业 化 经 营 , 该 是 一 条 出 路 。建 国 以 形 应 来 对 中药 单 一 品种 成 方 含 量 和药 理 等 方 面做 了 大 量 研 究 , 中 但 药 多 为 复 方 , 清 复 方 用 药 的 药 理 机 制 确 有 难 度 。用 中 医辩 证 弄 加 减 方 剂 , 现 代 科 研 方 法 阐 明药 理 和 药 效 是 非 常 有 意 义 的 。 用 循 证 医学 指 导 和规 范 医疗 服 务行 为 , 有 助 于 中 医 的规 范 化 发 将 展 。古 老 的 中 医是 经 验 医 学 , 相 交 流 和 沟 通 不 畅 , 统 医 学 互 传 是 以经 验 医学 为 主 , 即根 据 非 实 验 性 的 临 床 经 验 、 床 资 料 和 临 对 疾 病 基 础 知 识 的 理 解 来 诊 治 病 人 。循 证 医 学 并 非 要 取 代 临 床技能 、 床经验 、 临 临床 资料 和 医学 专 业 知 识 , 只 是 强 调 任何 它 医疗 决 策 应 建 立 在 最 佳 科 学 研 究 证 据 基 础 上 。哈 佛 医 学 院 院 长 曾对 学 生 说 :今 后 1 “ 0年 里 , 们 所 学 的知 识 中有 一 半 内 容 你 会 被 证 明是 错 误 的 ; 憾 的 是 , 们 不 知 道 是 哪 一 半 。 这 就 是 遗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