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内容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作者:安晨雯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7年第05期初中的课外文言文通常都是选择故事性强的语段,这其中就包含了人物传记类的选文。
而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在写作上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掌握语段的一般介绍顺序。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一般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介绍:姓名→籍贯→官职→经历→事件→评价。
如2016年奉贤区的初三语文一模卷,课外文言文选段为“孙期传”: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于大泽中,以奉养焉。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里落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郡举方正,遣吏赍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
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家。
该语段依次介绍了孙期的字(仲彧)、籍贯(济阴成武)、家境(贫穷)、事件(养猪奉养母亲;大家追着向他请教经义;用仁义感化他人;拒绝官职)等。
我们平时在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语段,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
明确这个特点后,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了解人物基本情况。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个性。
俗话说,举手投足皆文章。
的确,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能彰显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如2015年徐汇区初三语文一模卷的课外文言文:柳开少好任气,大言凌物。
应举时,以文章投主司于帘前,凡千轴,载以独轮车。
引试日,衣襕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
时张景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
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
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阅读时,抓住柳开的“投”、张景的“袖”“献”這些动作,就能体会到柳开任性气盛、张景谦逊内敛的不同性格。
3.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如前所述,语段一开始,往往会对人物进行介绍。
在此情况下,开篇先介绍的人物通常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作为这个主要人物的陪衬。
如2016年崇明区的初三语文一模卷,课外文言文选段为“孙泰”: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
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指要

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指要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指要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1.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仅要一字一词一句,还要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是先要把握住的。
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
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
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尾注及题目,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
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
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二、根据传记特点去阅读1.选文特点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
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
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
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和抒情。
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行文特点传记文体结构固定,行文线索明显。
古人作传,常在文首介绍人物的籍贯、字号、家世、官职以及主要性格特点等,这些文字对把握全篇内容往往能提供有效的信息。
接着,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结果,这是传记的主体内容。
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
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内容。
传记的结尾一般为对传主的逝前身后作一交代,或作盖棺论定。
有的结尾通常以赞等形式作出自己对传主的评价。
这些文字特别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
3.用语特点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
初中语文文言人物传记教案

初中语文文言人物传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人物的基本信息和生平事迹。
(3)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人物的特点和生平事迹,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人物的基本信息和生平事迹。
3.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的生平事迹,总结人物的特点和成就。
(3)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4. 小组合作:(1)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人物的特点和生平事迹。
(2)挑选小组代表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目。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撰写一篇关于人物的小短文。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考点精讲】1.所选的语段大多是短小而有情节的故事,一般选自史书中的人物传记或笔记,选文侧重于忧国忧民,展示个性,为人处世等内容。
2.侧重考查语言的积累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对考生语言的积累及理解文言文内容和形式的考查,以及对文本的鉴赏,将是今后文言文试题考查的侧重点。
3。
凸显民族文化内涵并积极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文化内涵和品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将是语文中考文言试题选文和命题的崭新价值取向。
【方法攻略】阅读文言文人物传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1。
通读。
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词句意思和所熊脍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
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2。
圈画。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
“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有些同学通读文言文材料时,不习惯动手,不留下阅读的痕迹,这不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
当然,阅读熟练以后,经验丰富以后,可以简化一些,只选最重要的作些圈画就可以了;但是,在训练的初期,一定要做得细一些,到位一些。
3. 跨“难”.中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即:词语都是常见或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多为跟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或者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文中所写之景、所记之事、所说之物、所议之理比较好懂;专用名词术语较少,而且一般都是初中教材中出现过的,不是非查工具书不可的文字。
尽管如此,由于考生各自的情况不同,有些人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
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1、以文言字词句的基础积累着手;
2、懂得传记类文本的选文特点;
3、根据阅读的要素进行解读:
(1)人物(2)事件(3)品德
总结:翻译题命题规律
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 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 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 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二、审读题目,推断文意.
方法:
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 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特 别是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 目,把握文段主旨。
1、语言题:依照全文意思,确定字词的文
练习册p89 三(二)
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通假字、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省略句、被动句、 倒装句、判断句固 定句式
主要考查翻译五字法中的哪几个? 留 删调 补 换
总结:文言文翻译技巧
找出关键词语、 特殊句式,准确翻译
要有踩点得分的 意识,洞悉命题 者想考你什么
关键词句不落实, 就会徒劳无功
第一步、诵读全句。 第二步、找得分点。 第三步、理清句式。 第四步、草拟底稿。 第五步、誊写答案。
人物传记文体特点
(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 .所选材
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官职、法律有关的 内容。 (2)所选文章的内容一般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400字左右,文后 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 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 来越贴近教材。
传记类文本的三大读点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
高考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人物传记类

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 “社仓法”的弊端。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3分) (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
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 的习俗。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3分)
【考纲解读】 “分析综合”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考点目标
1.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 2.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复习重点难点 1.分析综合能力。 2.基本的阅读和解题技巧。
人物传记文体特点
(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 .所选材 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有关 的内容。
以海运代叙漕述运或。 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
D.陶澍除主了要有是很顺强序的办的事颠能倒力、外无,中还生善于有发等现。人才,
善于利用人才。
【解析】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 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 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4分)
言文,完成1——4题。
(一)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二)调动官职的词语
注意特殊句式。
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
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
《品读名人传记》教案

《品读名人传记》教案品读名人传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和作用;2.培养学生对名人传记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3.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传记文学的特点和作用;2.名人传记的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如何准确理解和解读名人传记中的信息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导入:1.引入话题:请学生简要谈一下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名人,并说出原因。
2.展示一本名人传记的封面,激发学生对名人传记的兴趣。
阅读活动:1.学习传记文学的定义和特点;2.学习名人传记的基本知识和分类;3.介绍名人传记的阅读技巧:关注传记的结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4.展示几个名人传记的摘录,帮助学生理解名人传记的内容和形式;5.学生自主选择一本名人传记阅读,并在课后进行读后感的撰写。
讨论与分享: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读过的名人传记并发表观点;2.引导学生讨论名人传记中的传达的人生价值观和启示。
写作指导:1.介绍传记写作的步骤和方法;2.提供几个名人传记的写作素材,并引导学生写出一篇片段式名人传记;3.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互动评论和修改。
练习与巩固:1.提供一些名人的简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技巧编写一篇约100字的名人传记;2.学生交换作品,进行互动评论和修改;3.选择优秀的作品发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了传记文学的特点和作用,学习了阅读和写作名人传记的技巧。
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互动,增加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同时,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言阅读教案

传记类文言阅读方法指导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常考类型及特点。
2、掌握传记类文言阅读方法,并通过练习、稳固形成能力3、加强传记类文章阅读,感受传主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掌握传记类文言阅读方法,并通过练习、稳固形成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探究教学过程:导入:都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回忆一下高考情况,从中我们不能看出文言阅读偏向考查传记类作品:一、了解传记类作品特点:1、学生结合所学谈论传记特点:2、教师总结考试中常见文章特点⑴表达为主,语言精练简洁⑵内容上,表达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才能。
⑶考查的文章一般都比拟短小,600字左右,有时文章后面还有一定注释。
⑷涉及到的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越来越贴近教材。
同时传记类都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词语。
〔见附资料〕二、方法展示:1、针对以上情况,我向大家推荐读这类文章的方法。
可以从这三步入手:⑴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⑵根据积累,筛选研读词语含义。
⑶抓关键句,理解文章思想主旨2、结合《张衡传》,让学生初步了解方法。
3、学生思考这几步的关键点。
4、教师总结每步关键处:⑴感知文章内容时要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勾画出事件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明确事件。
⑵筛选研读词语含义时,要调动知识储藏,要划掉易懂的词语,明确传记类常用词语,根据上下文等语言环境研讨难点词语⑶抓关键句时,注意围绕人物言行、事件等语句。
三、运用方法:1、学生尝试运用方法完成对《白少傅居易》的阅读。
2、学生讲解完成过程。
3、教师总结归纳。
四、直面高考:运用方法完成20xx年高考语文文言阅读,完成第11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谈谈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一、要把握人物的名、字、号人物传记类的开头几乎是一种公式化的开头,如2004年选的许逖传:(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2008年选的白居易传: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2010年选的胡叟传: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2011年选的张文瓘传: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都简略地介绍人物的字和哪里人,特别是单个的字,在下文中常常会出现,因此你在阅读的时候要特别重视,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如果是断章取义就会出现翻译的错误,所以一开始读人物传记的时候就要留心人物的字,这对考查时出现在翻译的句子里是很有用的。
如2009福建卷考的是《张自新传》,其中有要求翻译的句子: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如果你注意到人物传记的开头: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
就很清楚句中的“鸿”是张自新的原名,翻译成: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如果不仔细阅读,翻译的时候就容易望文生义了。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
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名和字一般由意义上的联系。
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代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
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二、要熟悉官职变动常用的词语。
在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阅读中,往往会写主人公一生的身世沉浮,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官职的变动的词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是有助于阅读和理解的。
2008年浙江卷中考了白居易传,在实词的解释中有这样一道题目:1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2.A.会昌初致仕(致仕:做官)、13.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14.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15.D.不赏艰难(艰难:艰涩)。
如果你熟悉人物传记中官职的变动,你会很快判断出“致仕”的意思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在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官职变动有:(1)表授予官职的:除(任命、授予官职)、拜(授予官职)、授(授予官职)、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等;(2)表罢免官职的:罢(免去、解除官职)、黜(废掉官职)、免(罢免)、夺(削除)等;(3)表提升官职的有:擢(在原关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加(加封)、拜(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等;(4)表降低官职的:谪(因罪降职或流放)、贬(降职)、左迁(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废(废黜)、黜(贬退)等;(5)表官职调动的: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调(变换官职)、出(京官外调)、转(调动官职)等;(6)表辞去官职的:悬车(辞职居家)、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乞骸骨(自请退职)、请老(告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等。
三、要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助于综合阅读中对人物的理解。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综合阅读中,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能够把握住人物在各阶段的主要活动和功绩,因为高考试题中常常会出现“时间前后倒置”的命题陷阱。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弄清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作者记载了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有效信息,从而归纳出内容要点,概括文本的中心。
当然,在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中,还应该把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把握基本的特殊句式,这跟阅读所有的文言文是一致的。
从以上三方面去阅读传记类文言文,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方山子传【北宋】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使酒:因酒使性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矍然:精神矍铄的样子D.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B.过岐亭,适见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正襟危坐而问客曰D.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好饮酒弄剑,挥金如土。
十九年前,我们骑着马讨论起用兵方略及古今成败之事,以一代豪侠自居。
B.方山子世代有功勋,河北地方有田庄,每年可以得丝绸上千匹,完全可以享受富有的快乐,可是精神上受到了打击,终于成了一名隐士。
C.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识,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D.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突出表现了方山子舍弃功名富贵而甘愿隐遁贫贱的品格,也寄托了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孟德传【北宋】苏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祐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
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
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
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复恤矣恤:体恤B.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辄:每每、总是C.德自分死矣分:料想、意料D.乃使为自告者自告:自首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不赂者以赂者丧B.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为候者所执人为动物,惟物之灵D.世之君子皆有所顾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生活。
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
但是他对大自然非常热爱。
B.孟德得了十多次,出现过呕吐、痢疾、腹胀、胸懑,但是都治愈了,几个月以后,就像吃这些如吃五谷的平民一样健康平安。
C.后来孟德来到商州,被哨兵抓住,差点被处死。
商州知府宋孝孙看他是个有道之人,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
D.作者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但众人却感觉到了。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2)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参考答案】(一)1.C.矍然:惊视的样子2.D.助词,的(A.代词,他/语气词,还是,还要B.代词,他/兼词,于此C.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修饰,地)3.B.“精神上受到了打击”无中生有4.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5.(1)(等到他)长大后,一改以前的兴趣而发愤读书,想以此做一番大事业,但始终不得志,(2)我听说光州和黄州地方有很多才能特异的人,常常假装颠狂来污辱自己,人家不能够看见他们。
(二)1.A.恤:忧虑 2。
A介词,因为(B.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C.介词,被/动词,是D.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3。
A“对大自然非常热爱”错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兵役之害。
4。
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5。
(1)只管向山的深处去。
他的饼已经吃完了,(于是)采草根和树的果实来吃。
(2)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挂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