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第一课时导入(5分钟)新授(35分钟)(4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导入(1分钟)新授(40分钟)(显示)雪峰外高溪流森林野花内低顺序井然,层次清晰。
四、课堂练习(显示)1、指出下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的凝脂似的感觉。
(通感)(2)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雪莲。
(比喻)2、选词填空并辨析词义: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的清澈的水底,欣赏那 A 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②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 B ,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A、五彩斑斓B、五彩缤纷明确:A、形容光彩灿烂夺目B、形容色彩繁多五、课后练习(另附)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学习课文主体第二、三、四及结尾部分,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显示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的图片,请几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二、新授(一)学习主体第二部分“迷人的夏季牧场”这一部分集中反映千里牧场的迷人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
1、显示千里牧场图片。
2、朗读本部分第一小节。
3、问:这一小节在内容上与上一部分有什么联系?这节主要写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第一部分写到的雪峰在本小节中成了千里牧场的屏障,这是写牧场的外围;第一部分写到的森林、野花给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这是写牧场的边缘;溪流、酥油草、蒙古包和下面写到的牧群、牧民构成了牧场的主体,这是写牧场的内部。
作者由外而内,依次把主体第一部分中出现的景物作为牧场的有机体来描写,从而完成了一幅完整而迷人的牧场风光图。
(显示)外围:雪山屏障外牧场风光边缘:双重花边内部:碧草、清溪、蒙古包内4、问:作者写了牧群的哪些方面?他是怎样来写的?(显示)牧群多、壮、美多:成百上千壮: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比喻、夸张)美: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比喻)5、问:作者写牧女主要写的是哪些方面?(显示)服饰:坠满银饰牧女身姿:健美神态:欢笑动作:挥鞭歌唱7、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轻轻地挥鞭”这个易被忽视的细节?这个细节写出了牧女们沉浸在自由幸福之中的心境,既含蓄,又有表现力,这也说明了作者观察的精细和描写的细腻。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天山景物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相关知识点。
(3)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对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对天山等自然景观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学习。
3. 对天山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掌握。
2. 对天山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天山景物记》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词和难点的讲解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天山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天山的美景。
(2)学生朗读课文《天山景物记》。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学习课文,解释生词和难点。
(2)学生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与思考(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课文是如何描绘天山的美景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4. 欣赏与表达(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天山的美景。
(2)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天山景观,用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
5.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朗读并背诵课文《天山景物记》。
六、教学延伸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参观天山附近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天山的美丽。
2. 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景观相结合。
七、课堂评价1. 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课堂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02天山景物记

2天山景物记碧野教学目的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 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 体会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揣摩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想1. 通过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并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2. 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段,指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分析、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步骤与方法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 扼要介绍作者与解题。
2.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与脉络,编写段落提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游记类散文——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教师板书课题:天山景物记)。
天山地域广袤,景色多姿,物产丰富。
这篇散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天山时的所见所闻,热情地歌颂了景色绮丽、物产丰饶的祖国边疆,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
它是作者于1955年~1956年第一次深入新疆生活以后,应《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约稿而写的,曾被选入《1949~1959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中。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碧野,原名黄潮洋,现代著名作家。
1916年2月生于广东省大埔县。
早年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从事文学创作。
1948年春,来到解放区,投身于革命洪流,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较多,至今共出版了二十多部中、长篇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集。
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和散文集《月亮湖》是其代表作。
三、解题文章标题洗炼、醒目。
“记”表明文章的体裁是一篇记叙文;“景物”二字,概括了文章所写内容的两个方面——景色和物产;再用“天山”二字予以限制,确切地点出这篇散文是记述天山景色和物产的一篇记叙文。
四、编写课文段落提纲全文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教师朗读课文第1、2、3段,然后归纳:开头部分概写了天山的地理位置和迷人的景色。
天山景物记

3、了解文章的特色。
4、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由外
进入 天山 再往 里走
内为顺序
再走
雪峰 溪流
森林
野花
雪峰:高耸、壮美(比喻、拟人)
天 山 风 光
溪流:仪态多变(比喻) 森林:大、密、静、深(比喻) 野花:艳、大、多、高(博喻、夸张)
描绘了雪峰、 溪流、森林 野花的特征, 展现了一幅 境界开阔、 优美动人的 风景画
描写天山 的奇珍异 品,突出 天山的富 饶。
按高
低的顺序来写
天然湖:明净、幽静、 多变 果子沟:沟长、果多
自然 资源
描写天然湖 的壮美景色, 介绍果子沟 的丰富物产
七、主旨: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热情歌颂祖 国边疆富饶秀丽、雄奇壮观的大自然景观和牧民美 满幸福的新生活。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 深厚感情。 八、本文特色:1、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写 景状物章语言绚丽多彩,具有深刻感染力。 九、文章采用了小标题的方式,说明它们的作用
主要是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有提纲挈领、使文 章眉目清楚的作用,同时在材料众多的情况下,省却了 过度衔接的句子。
以时间为顺序 白天:辽阔、富饶、欢乐
牧 场 生 活
牧 场 景 色
黄昏:诱人、灿烂
集中描写 “迷人的 夏季牧场” 独具特色 的景物, 表现哈萨 克牧民的 幸福生活。
夜晚:温暖、幸福、静谧
野马 蘑菇圈
旱獭
雪莲
野马:机警、善跑、鬃美
蘑菇圈:肥嫩、硕大、香甜
奇珍
异品
旱獭:肥胖、迟缓 雪莲:蓝白晶莹、柔静多姿
博喻:所谓博喻,就是运用三组或三组以上的比喻 描述同一种事物的修辞格。 运用博喻,能够多方面,多角度描绘事物,使所表 之意,所抒之情得到透彻的说明,从而产生淋漓尽 致的表达效果。
【K12学习】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天山景物记碧野[教学目的]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习交错运用时间和空间顺序组织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了解天山奇丽的景色和丰饶的物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运用比较复杂的记叙方法写景状物;写景,按一定的顺序;状物,须抓住景物的特征。
2.难点: 按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专业链接]天山中的名贵药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欣赏、PPT、图片、天山视频 [课堂拓展]与天山有关的影视剧和人物:《七剑下天山》、天山童姥、歌曲、 [教学步骤及内容]【课文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天山景物记》,天山是位于我国新疆的一座神奇、雄伟的山脉。
今天我们就要随着作者碧野,一天去领略天山之美。
在进入天山之前,我们要做好一些知识准备工作。
首先了解一下美丽的新疆。
师生互动:我对新疆知多少?。
知识补充:妙解新疆的“疆”字形结构:“畺”——三山夹两盆”。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
其地形可用“三山夹两盆”形象的概括。
三横代表三座山脉,即北面的阿尔泰山脉,南部的昆仑山脉,中部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即“两田”。
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1尔盆地。
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新疆气候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空气干燥,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准噶尔盆地为零下20℃以下,该盆地北缘的富蕴县绝对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是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号称“火洲”的吐鲁番为33℃以上,绝对最高气温曾达至℃,居全国之冠。
于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故历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
在新疆人眼中,南疆与北疆是截然不同的:北疆意味着高山和草原,意味着喀纳斯和那拉提草原;南疆则意味着沙漠和戈壁;北疆意味着草原文化,南疆则意味着农业文明;北疆意味着哈萨克和卫拉特蒙古,南疆意味着维吾尔和塔吉克;北疆意味着骏马和歌声,南疆意味着木卡姆和舞蹈。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山景物记》一文。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天山的地理、地貌、气候等特点,以及天山的风光美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观察能力。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天山景物记》一文。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天山的地理、地貌、气候等特点,以及天山的风光美景。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对天山地理、地貌、气候等特点的深入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山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天山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天山景物记》一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讨论与思考:(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天山的美景特点。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描绘自己身边的自然景物。
(2)每组展示描绘成果,进行评价与交流。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天山景物记》一文。
2. 调查身边的自然景物,用描绘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情况的评价。
2. 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的评价。
3. 学生对天山地理、地貌、气候等特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
4. 学生描绘自然景物实践活动的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天山风光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天山之中,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天山的美景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天山景物记 教案

天山景物记一、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课文中抓住事物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揣摩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课文分析(一)解题《天山景物记》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游记散文。
它是作者第一次在新疆深入生活两年后,于1956年秋回到北京,应《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约稿而写的。
本文标题朴实,明确。
“天山”两字限制描写范围,“景物”两字确定描写内容,即天山的景色和物产。
(二)内容与结构全文分三部分。
开头交代天山的地理位置并概括描写它的壮丽景色,使读者对天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小标题分成四节。
第一节“雪峰·溪流·森林·野花”从大处着墨,从四个方面描绘了天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境界开阔、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第二节“迷人的夏季牧场”集中描写千里牧场的迷人景色,表现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
第三节“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也从四个方面有重点地介绍天山的奇珍异品,以展现天山的富饶。
第四节“天然湖与果子沟”描绘了天然湖的壮美景色,介绍了果子沟的丰饶物产。
这四节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组成了一幅天山景物的美丽长轴。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表达作者“重游天山”的意愿,进一步抒发了对天山景物的热爱之情。
本文在写景状物的时候十分注重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使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阅读课文时,可以以第三、四节为例具体分析文章的这一特点。
第三节写野马,作者抓住野马“野”的特征,着重从两个方面下笔。
先写它们外部姿态的不同,表现在鬣鬃上,“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像许多飘曳的缎幅”,“那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同时还写了它们特别“合群”和“护群”的习性。
第四节写天然湖,作者重点写湖色的多变:站在高处瞭望湖面,是“茫茫碧水”;再留意看,“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天然湖与一般湖的区别就写出来了。
天山景物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天山景物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天山的基本概念和地理位置。
激发学生对天山景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天山的定义和地理位置。
天山的主要景观和特点。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天山的地理位置。
教师介绍天山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景观。
学生听讲并提问,表达自己对天山的了解和兴趣。
第二章:天山的主峰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天山的主峰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天山主峰的认知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天山的主峰介绍。
天山主峰的特点和壮观景象。
2.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天山主峰的图片或视频。
教师详细介绍天山主峰的名称、高度和特点。
学生听讲并记录天山主峰的重要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描述天山主峰的壮观景象。
第三章:天山的湖泊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天山地区的湖泊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天山湖泊的认知和描述能力。
3.2 教学内容:天山地区的湖泊介绍。
天山湖泊的特点和美丽景色。
3.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天山湖泊的图片或视频。
教师详细介绍天山湖泊的名称、位置和特点。
学生听讲并记录天山湖泊的重要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描述天山湖泊的美丽景色。
第四章:天山的植被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天山地区的植被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天山植被的认知和描述能力。
4.2 教学内容:天山地区的植被介绍。
天山植被的特点和多样性。
4.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天山植被的图片或视频。
教师详细介绍天山植被的类型和特点。
学生听讲并记录天山植被的重要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描述天山植被的多样性。
第五章:天山的高山动物5.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天山地区的高山动物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天山高山动物的认知和描述能力。
5.2 教学内容:天山地区的高山动物介绍。
天山高山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5.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天山高山动物的图片或视频。
教师详细介绍天山高山动物的名称、特点和生活习性。
学生听讲并记录天山高山动物的重要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山景物记
碧野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习交错运用时间和空间顺序组织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了解天山奇丽的景色和丰饶的物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运用比较复杂的记叙方法写景状物;写景,按一定的顺序;状物,须抓住景物的特征。
2.难点: 按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专业链接]
天山中的名贵药材
[教学方法]
讲解法、欣赏、PPT、图片、天山视频
[课堂拓展]
与天山有关的影视剧和人物:《七剑下天山》、天山童姥、歌曲、
[教学步骤及内容]
【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天山景物记》,天山是位于我国新疆的一座神奇、雄伟的山脉。
今天我们就要随着作者碧野,一天去领略天山之美。
在进入天山之前,我们要做好一些知识准备工作。
首先了解一下美丽的新疆。
师生互动:我对新疆知多少?(让学生回答,自己知道的新疆)。
知识补充:(新疆地图)妙解新疆的“疆”字形结构:“畺”——三山夹两盆”。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166万平方公里,总面积占中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最长(5000公里,占全国四分之子)、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
其地形可用“三山夹两盆”形象的概括。
三横代表三座山脉,即北面的阿尔泰山脉,南部的昆仑山脉,中部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即“两田”。
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
尔盆地。
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新疆气候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空气干燥,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准噶尔盆地为零下20℃以下,该盆地北缘的富蕴县绝对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50.15℃,是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号称“火洲” 的吐鲁番为33℃以上,绝对最高气温曾达至49.6℃,居全国之冠。
由于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故历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之说。
在新疆人眼中,南疆与北疆是截然不同的:北疆意味着高山和草原,意味着喀纳斯和那拉提草原;南疆则意味着沙漠和戈壁;北疆意味着草原文化,南疆则意味着农业文明;北疆意味着哈萨克和卫拉特蒙古,南疆意味着维吾尔和塔吉克;北疆意味着骏马和歌声,南疆意味着木卡姆和舞蹈。
歌曲欣赏:新疆景物奇美,物产丰饶,就像歌曲中唱的“我们新疆好地方”(播放MTV《我们新疆好地方》,时长3分37秒)
了解了新疆,下面我们就正式开始我们的“天山之旅”。
【引子】
欣赏天山专题片: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个短片,先对天山有一个直观印象。
(播放专题片《自然奇观:亚洲天山》,时长:8分38秒)
欣赏完美丽的天山,想必大家已对天山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要想进一步了解天山,我们就必须走进天山,接触天山,感受天山。
下面我们就走进天山,我们的导游是作家碧野(原名黄潮洋,广东人,现代作家)。
课文标题——《天山景物记》。
【自读课文】并思考各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小组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师生互动】体会文章结构
这是一篇天山游记,是一篇写景记叙文。
天山景色多姿,物产丰富,可供写作的素材广泛,这些素材如不合理安排,就将杂乱无章。
这就涉及文章组织材料的顺序问题。
1、写景类记叙文组织材料一般有哪些顺序?(学生根据原有知识贮备,讨论回
答)。
空间顺序(内外、上下、高低)、时间顺序(早晚)
2、文章写了哪些景物?(11组)
雪峰、溪流、森林、野花;夏季牧场;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天然湖与果子沟
3、文章整体上可以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天山的地理位置,概括描写它的壮丽景色(概括了解)——远望天山(美丽多姿)(PPT图片)
第二部分:走进天山(感受奇美)。
(分四组景物)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表达意愿)。
4、厘清顺序
“雪峰·溪流·森林·野花”
这一部分,从大处着笔,写进山途中所见景物,描绘天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一幅境界开阔、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整个部分按天山自然风光为序,极有层次。
这一部
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试从文章中找到能体现顺序的语句。
进入天山:
雪峰──白云──像白缎绣上暗花
雪水──像银练(比喻)
溪流──像盛开的白莲
再往里走:
原始森林——密、幽静(映衬)
再往里走:
野花——五彩缤纷、高、大,像织绵、彩霞、虹、赛过玛瑙盘(比喻)顺序:从外到内(森林、野花),从高到低(雪峰、溪流)
2.“迷人的夏季牧场”
“迷人”是夏季牧场的主要特点。
围绕这个特点从七方面进行描写,前三个自然段由远及近,从概貌到牧羊女一步一步按空间顺序描写,后面则从黄昏到深夜,按时间顺序写。
既写了声音,又写了色彩;既写了雨中的朦胧景色,又写雨后的清新姿态。
主要写草原上活动的景色,最后又特意渲染草原之夜的宁静,使读者跟随作者遐想,
回味千里牧场的绮丽风光,领受草原妩媚、温柔、宁静的诗情画意。
(1)牧场概貌(8自然段)
(2)牧群肥壮(9自然段) 牧场景物(按空间顺序)
(3)牧女幸福(10自然段)
(4)阵雨前后(11自然段)
(5)黄昏美景(12自然段)
(6)欢乐的夜晚(13─14自然段) 牧民生活(按时间顺序)
(7)宁静的深夜(15自然段)
“野马·蘑菇·旱獭·雪莲”
这部分由夜牧,自然地引出“野马”,由“野马”进而写到天山上的奇珍异品“蘑菇·旱獭·雪莲”。
前面两部分是写景,按一定的顺序,这部分是状物,抓住景物的特征。
习性──夜间混入牧群,黎明分群而去
野马雄姿──鬣鬃的描写
形体──又大又肥厚按时间顺序
颜色──雪白
蘑菇数量──繁星似的
味道──鲜甜的滋味
经济价值──用水獭类比
旱獭习性──冬眠时间长
外形──胖墩墩、圆滚滚、毛色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
动作──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按高低顺序
形态──玉琢似的、洁白晶莹、柔静多姿
雪莲习性──生长在奇寒环境,根部扎入岩隙,汲取着雪水
功用──很难求得的妇科良药
“天然湖与果子沟”
这部分先写天山高处的巨大的天然湖泊,然后循着山涧而下,再写深山野谷溪流边“果树夹岸的野果子沟”,点出人们利用“大自然珍品”的前景,这里“溪流”又与第一部分末尾相呼应。
奇──山的高处
幽静──天鹅的叫声(以动衬静)
天然湖高处望──碧水茫茫
湖色多变近处看──鳞光闪闪上下为序
近望远──颜色越深先上后下
春天繁花开遍峡谷
果子沟富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秋天果实压满枝头
(二)用词造句形象贴切──绘形、绘声、绘色
1.语言清新、优美、洗练、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的风土人情,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把景物描绘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这与作者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比喻,全文共有30多处。
举例如下: 描绘形态:“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
描绘声音:“银铃似的丁当声”
描绘动态:“水从悬崖上像飞练似的泻下”
描绘色彩:“绿色的深谷里也散着一顶顶牧民的蒙古包,像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
描绘感觉:“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崐以触摸到凝脂似的的感觉”
2.名句赏析:
(1)“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
赏析: 写雪水飞流的壮美景象,景象中又见柔美。
“飞泻”、“冲激”,言其“壮”;
白莲暗喻浪花,言其“柔”。
“抛”字用得传神形象,寓美感于景物之中。
本句与前句写白云在雪峰间投下的云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2)“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
赏析: 用通感的手法,写天山深处树木一片青翠(山色柔嫩)、山坡逐渐平缓(山形柔和)的景状。
凝脂,一般比喻皮肤洁白柔滑,文中形容山色和山形,以触觉喻视觉,渗透着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
(3)《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第三段、第四段。
赏析: 第三段写原始森林“大”“密”“静”“富”的特点。
以“蜿蜒无尽”写大;以“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点点细碎的日影”及“林外阳光灿烂”与“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光”的对比写密;“马蹄声”及“几声鸟鸣”反衬幽静;“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说明富饶。
第四段主要写野花艳美、高大、茂盛。
以连续喻体“织绵”“彩霞”“长虹”的排比,喻野花之艳美;以“花海”喻野花之茂盛;以“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直接写花之大;“浮”既写花长得密,又写花高;“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熔野花之高、大、密、美于一炉。
(4)《迷人的夏季牧场》第五段。
赏析: 主要用绘色的描述展示牧场黄昏的诱人美景。
落日余辉与碧绿的草原互相辉映,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而银灰色暮霭中点缀着点点红火光的草原,仍不乏宁静而又美好的意境。
欣赏刀郎的《新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