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景物记

合集下载

{欣赏}散文《天山景物记》原文

{欣赏}散文《天山景物记》原文

{ 欣赏 }碧野的 写景散文 《 天山景物记 》 原文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象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象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

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

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象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象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

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象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又象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雪峰·溪流·森林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是骑马上天山。

新疆北部的伊犁和南部的焉耆都出产良马,不论伊犁的哈萨克马或者焉耆的蒙古马,骑上它爬山就象走平川,又快又稳。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象秋天似的凉爽。

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象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象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可是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

当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生机。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婉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象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少飞来,只偶然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

【初中现代文】《天山景物记》阅读答案

【初中现代文】《天山景物记》阅读答案

【初中现代文】《天山景物记》阅读答案《天山景物记》阅读答案——《天山景物记》原文及《天山景物记》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练习及自我检测,希望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提高有所帮助!关于《天山景物记》阅读答案我们一起来分享吧!天山景物记①再往里跑,天山越来越变得迷人。

②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就是__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是无数牵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甘露水斑斑点点枯叶的日影。

③骑马穿梭林中,只听到马蹄飞溅起至在岩石上d的水的声音,更平添了密林的清幽。

④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太少飞去,只偶尔能够听见远处的几声鸣叫。

⑤当你回营趴在一块岩石上抽烟歇息时,虽然林外就是阳光灿烂,而在这盖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手挥着烟头的红火光。

(6)从偶然辨认出的一棵两棵着火的枯树认为,这里也许去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生火毕宿过营,持过稚鳕的野味。

(7)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①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

②山色逐渐变得___,山形也逐渐变得__,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③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丽.](4)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

⑤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6)在马上作用不着高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天山景物记写作题:1.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1分)白皑皑凝脂飘荡绚丽a.ai2zhi3yang4xuan4bai2zhi1yang4xuan4c.kai3zhi1yang1xun4dai2zhi3yang4xun22.给文中“________”处选择正确答案()(1分)a.连绵不断浸流爽滑轻盈b.连绵不绝慢流轻柔柔软c.绵延无尽没流爽滑轻盈d.蜿蜒无尽慢流轻柔柔和3.文中第1自然段描写了天山的原始森林,其中第①句的促进作用就是_____________;第③句写下了树林的____________;第③④句写下了林中的____________,运用的就是以________衬________的读法;第⑤句写下了森林的____________;第(6)(7)两句写下了这就是一片__________森林。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天山景物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相关知识点。

(3)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对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对天山等自然景观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学习。

3. 对天山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掌握。

2. 对天山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天山景物记》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词和难点的讲解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天山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天山的美景。

(2)学生朗读课文《天山景物记》。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学习课文,解释生词和难点。

(2)学生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与思考(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课文是如何描绘天山的美景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4. 欣赏与表达(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天山的美景。

(2)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天山景观,用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

5.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朗读并背诵课文《天山景物记》。

六、教学延伸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参观天山附近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天山的美丽。

2. 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景观相结合。

七、课堂评价1. 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课堂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天山景物记》中的精彩片段。

能够分析并描述天山的基本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

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成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天山的地理位置和基本特征。

2.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的解释与运用。

3. 课文中描绘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2. 对天山景观的深入理解和描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天山的美景。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天山景物记》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天山景观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天山地理、气候等相关资料。

4. 生僻词语和成语的解释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天山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你对天山有什么了解?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和成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讨论天山景观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重点解释生僻词语和成语的含义,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

5. 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描绘一个自己熟悉的景观。

七、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熟悉景观的短文。

3. 收集关于天山的资料,了解天山的地理、气候等特点。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

九、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天山景物记阅读答案

天山景物记阅读答案

天山景物记阅读答案导读:正文①再往里走,天山越来越显得优美。

②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__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③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D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④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少飞来,只偶尔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

⑤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6)从偶然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生火宿过营,持过猎获的野味。

(7)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①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

②山色逐渐变得___,山形也逐渐变得__,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③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丽.](4)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

⑤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6)在马上作用不着高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阅读题:1.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1分)白皑皑凝脂荡漾绚烂A.ai2 zhi3 yang4 xuan4B ai2 zhi1 yang4 xuan4C.kai3 zhi1 yang1 xun4D ai2 zhi3 yang4 xun22.给文中________处选择正确答案( )(1分)A.连绵不断浸流柔嫩柔和B.连绵不绝慢流轻柔柔软C.蜿蜒无尽没流柔嫩柔和D.蜿蜒无尽慢流轻柔柔和3.文中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山的原始森林,其中第①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第③句写出了树林的____________;第③④句写出了林中的____________,运用的是以________衬________的写法;第⑤句写出了森林的____________;第(6)(7)两句写出了这是一片__________森林。

美,在其中——美文《天山景物记》赏析

美,在其中——美文《天山景物记》赏析

美,在其中——美文《天山景物记》赏析“天山景物记”是一篇于1903年发表于上海《新世界报》上的经典美文。

它是著名作家徐志摩先生以自己登山观赏天山景象为素材,描述天山景物的作品。

文章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语言描绘出天山的美景,表达出徐志摩登山之余的感受,以及他对美的崇尚。

整篇文章以徐志摩先生登山观赏天山景物为起点,生动描写了太行山脉的秀丽景色。

当登上最高峰时,他发现不论西还是东,无论朝南还是朝北,都是一片景致无穷的景象。

文中提及的“百门百户的山湖”,“无边无际的使者”,“褒贬不一的色彩”以及“变化多端的景象”,直击读者的内心,让我们感受到了极具魅力的自然风光。

在描写天山景物的过程中,徐志摩先生不仅表达了对山川景色的陶醉,他还对自然界的纯粹和清新有着深刻的认识,甚至把这种认识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一路落花流水,一路烟雨楼台”这样的文字,已十分准确地描绘了我们在登山观赏天山景物时所感受到的气氛。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荒漠青松绿柳”,“烟波浩渺湖山深”,“万籁俱寂潭若默”等描述,犹如把自然界的宁静与美好完美地表达出来了。

此外,本文还把壮丽的天山景物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

文中描绘的“雄篷碧贯”,“灵山雪域”,“灵秀云隐”,更显得清新脱俗,把地精神大气融会贯通了起来。

他把自己心中的灵秀,山水绿意,热情洋溢,都放进了文字里。

让我们看到了徐志摩对大自然的崇拜,以及他对美的挚爱。

最后,必须说徐志摩先生是一位超越时空,深受读者追捧的伟大作家。

他的作品一直被推崇为经典美文。

他对天山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他强烈的艺术审美以及对美的崇尚,为中国文学艺术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具有深刻意义的经典美文,它用准确客观的语言勾勒出天山无限的美景,让我们体会到了徐志摩对自然界的崇拜,也感受到了他对美的热爱。

《天山景物记》不仅有着优美的语言,更有着深刻的哲理,是世代传承的经典美文,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典范之作。

天山景物记读后感

天山景物记读后感

天山景物记读后感《天山景物记》以其丰富多样的景观和精彩纷呈的实地考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徐霞客以笔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为基础,详细描绘了天山的山川、景物、风情。

他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天山世界。

我看到了雄伟壮观的雪山、碧波荡漾的湖泊、绵延起伏的山谷和险峻陡峭的峡谷。

徐霞客以生动的笔锋,描写了这些景物的瑰丽和壮美,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心旷神怡。

与此同时,他还介绍了周边的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使得整个天山地区的风貌和特色得以展现出来。

在《天山景物记》中,徐霞客不仅以旅行者的视角描述了景物,还以独立的思考者的身份对自然现象和人文景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他通过观察和感受,对天地万物产生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对山的形成过程、河流的变迁以及动植物的习性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论述。

同时,他也通过天山的历史和民俗,揭示了其中隐含的深层次的人文内涵。

他谈论了当地人的信仰、传统文化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问题,使得读者对于天山不仅仅停留在它的壮丽景色,更加能够了解它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徐霞客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自己的见解呈现给读者,使得我们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内涵。

另外,《天山景物记》中也反映了徐霞客对于人类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倾诉和关注。

在他的笔下,天山的草原和部落生活得以展现。

徐霞客描绘了民族的风貌、家族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与当地人民的交流和友好。

他特别强调了当地人民善良淳朴的品质,以及他们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活态度。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触动了我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同时,他也提到了天山的历史遗迹和重大事件,如农历8月15日的敬山祭祀等。

通过这些内容,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对人类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阅读《天山景物记》,我对于天山的壮美景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了解到了当地的人文底蕴和历史传统。

我被徐霞客那种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文的关注所感动。

【K12学习】天山景物记(教案)

【K12学习】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天山景物记碧野[教学目的]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习交错运用时间和空间顺序组织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了解天山奇丽的景色和丰饶的物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运用比较复杂的记叙方法写景状物;写景,按一定的顺序;状物,须抓住景物的特征。

2.难点: 按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专业链接]天山中的名贵药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欣赏、PPT、图片、天山视频 [课堂拓展]与天山有关的影视剧和人物:《七剑下天山》、天山童姥、歌曲、 [教学步骤及内容]【课文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天山景物记》,天山是位于我国新疆的一座神奇、雄伟的山脉。

今天我们就要随着作者碧野,一天去领略天山之美。

在进入天山之前,我们要做好一些知识准备工作。

首先了解一下美丽的新疆。

师生互动:我对新疆知多少?。

知识补充:妙解新疆的“疆”字形结构:“畺”——三山夹两盆”。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

其地形可用“三山夹两盆”形象的概括。

三横代表三座山脉,即北面的阿尔泰山脉,南部的昆仑山脉,中部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即“两田”。

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1尔盆地。

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新疆气候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降水量少,空气干燥,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准噶尔盆地为零下20℃以下,该盆地北缘的富蕴县绝对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是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号称“火洲”的吐鲁番为33℃以上,绝对最高气温曾达至℃,居全国之冠。

于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故历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

在新疆人眼中,南疆与北疆是截然不同的:北疆意味着高山和草原,意味着喀纳斯和那拉提草原;南疆则意味着沙漠和戈壁;北疆意味着草原文化,南疆则意味着农业文明;北疆意味着哈萨克和卫拉特蒙古,南疆意味着维吾尔和塔吉克;北疆意味着骏马和歌声,南疆意味着木卡姆和舞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天山景物记(碧野)进入天山:│雪峰——白云——像白缎绣上暗花│(洁白) 雪水——像银练比喻↓溪流——像盛开的白莲雪再往里走:峰│密密的、重重叠叠·│幽暗漏下斑斑点点溪↓闪着烟头的红火光流原始森林映衬·│(墨绿) 只听见……以内外为序森│幽静 (从外到内) 林↓偶然能听到……·再往里走:野│柔嫩(色调浅淡)花│可见↓山柔和(山形平缓)五彩缤纷凝脂似的——可感溪流——缓慢、萦绕、荡漾野花——像织绵、彩霞、虹、赛过玛瑙盘1.牧场概貌(8自然段)2.牧群肥壮(9自然段) 按空间顺序夏 3.牧女幸福(10自然段)迷 4.阵雨前后(11自然段) 牧场景物人季 5.黄昏美景(12自然段) 牧民生活的牧按时间顺序 (全段) 场 6.欢乐的夜晚(13—14自然段)7.宁静的深夜(15自然段)习性——夜间混入牧群,黎明分群而去按时间顺序野马雄姿——鬣鬃的描写形体——又大又肥厚颜色——雪白蘑菇按时间顺序数量——繁星似的奇味道——鲜甜的滋味根据性质珍经济价值——用水獭类比上的联系异习性——冬眠时间长逐一介绍品旱獭外形——胖墩墩、圆滚滚、毛色按时间顺序 (全段)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动作——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形态——玉琢似的、洁白晶莹、柔静多姿雪莲习性——生长在奇寒环境,根部按高低顺序扎入岩隙,汲取着雪水功用——很难求得的妇科良药奇——山的高处幽静——天鹅的叫声(以动衬静)天然湖高处望——碧水茫茫自然风光的变化湖色多变近处看——鳞光闪闪上下为序近望远——颜色越深先上后下春天繁花开遍峡谷果子沟富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秋天果实压满枝头(一)由复习游记的基本知识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过去学过哪几篇游记?游记可分哪几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明确:学过《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等。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来反映游览中的见闻(如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和名胜古迹等)和感受。

游记有以记述为主的,如《桃花源记》;有以抒情为主的,如《岳阳楼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游褒禅山记》;也有带科学考察性质的,如《雁荡山》、《三峡》。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天山景物记》(加点的字板书,下同)就是一篇以山川景物为内容的抒情色彩很浓的优美的游记散文。

(二)作者简介及题解。

碧野(1916~),原名黄潮洋,广东省大埔县人。

早年,他曾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从事文学创作。

1948年春,他来到解放区,投身于革命洪流,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他的作品较多,先后出版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和报告文学集数十本。

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和散文集《月亮湖》是其代表作。

他曾两次去新疆深入生活。

第一次在新疆深入生活两年后,于1956年秋回到北京,应《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约稿,他写了这篇《天山景物记》。

《天山景物记》是一篇非常出色的游记散文。

“天山”两字限制描写范围,“景物”两字确定描写内容,题目朴实、明确。

既然作者乐意做导游,那么我们就跟着他去游一趟雄伟瑰丽的天山,去领略那里的迷人的自然风光和认识多种珍奇的生物吧!(三)自学课文,并完成下列各题:1.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1)全文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如何?(2)小标题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明确:(1)全文由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

前言交代天山的地理位置和概写天山的壮丽景色,使读者对天山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主体部分按小标题分成四段。

第1段“雪峰·溪流·森林·野花”,从大处着墨,描绘天山的自然风光,是一幅境界开阔、优美动人的风景画,从而给读者留下“边疆可爱”的深刻印象,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感情。

第2段“迷人的夏季牧场”,集中地反映了千里牧场的迷人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是一幅感人至深的幸福生活图,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第3段有重点地介绍了天山的奇珍异品,第四段摄取了天然湖(水利资源)和野果子沟这两个特写镜头,这两段告诉人们天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待我们去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这四段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天山景物的某一侧面,又有机地组成了天山景物的长轴,既能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

结尾总结全文,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

(2)小标题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有提纲挈领、使文章眉目清楚的作用。

2.完成下列板书(用小黑板出示,横线上的文字由学生填)。

3.正音释义(课前学生自查工具书,课内教师检查、订正)。

横亘(g8n):横卧,横跨。

亘:连续不断。

驰骋(ch7ng):骏马奔驰。

膘(bi1o)壮:牲畜长得肥壮。

膘:牲畜的肥肉。

暮霭(3i):傍晚的云雾。

遐(xi4)思: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飘曳(y8):随风摇动或飞扬的意思。

曳:拉。

玉琢(zhu$):用玉雕出。

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柔静多姿:柔美文静,千姿百态。

(四)指导学习“前言”。

1.教师范读(或指名朗读)“前言”。

2.提问:(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概写天山?着重写哪个方面?为什么要这样?(2)开头用设问句和最后用假设句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1)从高、大、美三个方面概写天山。

着重写天山的美。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读者对天山先有一个整体的美好的印象,激起读者跟着作者的笔墨去“游”天山的兴趣,同时还能激发人们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之情。

(2)设问句和假设句的运用,既增强了文章的亲切感,又自然地引出下文,段落之间的衔接紧密。

(五)指导学习第一部分“雪峰·溪流·森林·野花”。

1.指名朗读(或听录音)。

2.提问:(1)作者写“雪峰·溪流·森林·野花”各抓了哪些特点?(2)这部分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明确:(1)写雪峰主要抓住寒、高大、美这三个特点,写溪流是从水源、水面、水中和水底这四个方面来体现它的急、美、清、幽的特点,森林和野花的特点见下列两表(第一表由教师边分析,边板书;第二表括号里的文字由学生填写。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可作为课外作业):(2)主要运用了映衬和比喻手法。

特别是博喻,具有淋漓尽致地表现事物特征和创造意境的作用,极有表现力,希望同学们注意体会和运用。

(3)由外到内,由高到低,从蓝天、白云、雪峰写到溪流、森林、野花,顺序井然,层次清晰。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以加深体会。

(六)指导学习第二部分“迷人的夏季牧场”。

1.指导学习第8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这个自然段在内容上和第1段有什么联系?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分析,明确:第1段中写到的雪峰,在第8自然段中成了千里牧场的屏障,这是写牧场的外围;第1段中写到的森林、野花给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这是写牧场的边缘;溪流、酥油草、蒙古包和下面写到的牧群、牧民构成了这牧场的主体,这是写牧场的内部。

作者由外而内,依次把上段出现的景物都作为牧场的有机体来描写,从而完成了一幅完整而迷人的牧场风光图(边分析,边板书):2.指导学习第9自然段。

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牧群的多、壮、美这三个方面的?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用“成千上百”这个词语说明畜群之多;用“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这个比喻兼夸张的句子来突出畜群的膘肥体壮;最后用“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这个比喻,把那些黄牛、花牛、白羊、红羊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鲜明的景象描绘得非常形象生动、优美贴切。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一句,夸张得合情合理,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3.指导学习第10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①这个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牧女的?②作者为什么要写“轻轻地挥鞭”这个容易被人们疏忽过去的细微的动作?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①是从服饰(坠满银饰)、身姿(健美)、性格(欢笑、嬉逐)和幸福(挥鞭歌唱)这四方面来写的。

②“轻轻地挥鞭”这个细节,写出了牧女沉浸在自由幸福之中的心境,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含蓄,又富有表现力,也体现了作者的观察精细和描写细腻。

上面三个自然段由牧场引出牧群,从牧群写到牧女,行文自然,承接紧密。

4.指导学习第11~15自然段。

提问:(1)这五个自然段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写法上各有什么特色?(2)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学生浏览、思考、回答。

明确:(1)分四层。

第一层(11自然段)写阵雨前后,是抓住雨前(包括雨时)雨云低飞和雨后清新明朗的特点来写的。

写雨前用映衬手法,以雨云衬牧群,以牧群衬雨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气氛浓郁;写雨后用“巨大的蓝宝石”比清新碧绿的草原,用“数不清的金刚钻”喻“缀满草尖上的水珠”,把阵雨刚过的草原景色特点描画得非常鲜明。

第二层(12自然段)写牧场的黄昏,是抓住色彩特点来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写出了景色的变化,落日前,金碧辉煌;落日后,暮霭笼罩。

第三层(13、14自然段)写牧场初夜的情景,从牧民的热情好客和狂欢大嚼写出他们豪爽的性格;又从款待客人的丰盛的奶制食品和冬不拉的弦音,牧女婉转嘹亮的歌声写出他们的幸福生活。

读了这段文字,有身临其境与牧民共享幸福之感,这是描绘细腻真切的效果。

第四层(15自然段)写宁静而安详的草原之夜。

寥寥数笔,似诗如画,意境优美动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赞美边疆的深情。

(2)这四个层次是按时间顺序写的:白天→黄昏→初夜→深夜。

学生回答,教师边补充边板书:5.本段小结:(1)本段有时描绘自然风光,有时描写社会生活,从牧场景色写到牲畜兴旺再写到牧民的幸福生活;从雨前写到雨后,从白天写到黄昏,从初夜写到深夜,内容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作者或按空间顺序(第8~10自然段),或按时间顺序(第11~15自然段),把这些材料组织得井然有序,衔接自然紧密,足见匠心。

(2)本段有时描绘画面(第8自然段),有时刻画心境(第10自然段),或者渲染气氛(第11自然段),或者创造意境(第15自然段),艺术手段灵活多变,绘形、绘声、绘色,描写细腻含蓄,语言形象生动。

总之,写景状物具体、真切、鲜明,足见艺术功力。

(七)指导学习第3段“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

本段介绍天山的“奇珍异品”,寓科学知识于艺术描绘之中,可以作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美的科学小品文来欣赏。

作者介绍“奇珍异品”主要是从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环境)和功用这三个方面来写的。

请同学们边浏览课文边填写下表。

出示小黑板:特产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环境)功用野马长长的鬣鬃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夜间混入牧群、黎明分群而去、机警善跑,游走无定、合群、嬉逐公马能护群蘑菇又肥又大雪白隐藏在草丛中佳肴旱獭胖墩墩、圆滚滚、毛色麻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腿短穴居冬眠半年毛皮珍贵、肉可食雪莲玉琢似的蓝洁晶莹柔静多姿生长在奇寒的环境中妇科良药(八)指导学习第四部分“天然湖与果子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