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式的英雄主义
浅谈西方英雄悲剧的美感、局限及其与现实的平衡

作者简介:杨傲(2000— ),女,汉族,北京人。
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艺术批评。
观者欣赏作品,从中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首先是感受的过程而非分析的过程,这种审美体验和愉悦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感冲动。
而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只有熟悉和理解一定的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规律并以之为遵循和指导,再运用艺术的手法,使技术成为手段,服务于创作,使作品表现美,才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体验。
英雄悲剧具有美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作者:悲剧创作的共性(一)距离感一个人不论有多喜欢英雄悲剧,都很难说真的愿意亲身体验某个主要角色的遭遇。
因此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利用一些内容设定、视听效果或舞台美术等艺术手段,从时间、地点、人物形象等方面,增强作品的假定性,将悲剧发生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这类悲剧作品通常选择历史题材。
当观众接受了自己只是旁观者的定位时,他们心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超脱感、安全感、轻松感和怜悯感,使他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剧情和人物形象等方面上,从而更好地关注和体会作品美的一面。
(二)模糊和美化在创造距离感的同时,英雄悲剧作品经常还会利用艺术手法,着重突出人物应对悲剧遭遇的过程和他采取的方式,而对其悲惨结局做一定的模糊和美化处理。
通过这些手法的使用,矛盾发展过程和人物的行为得到了强化,而剧中人物的死亡或最终的彻底失败被浪漫化成了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
再加上剧情等其他因素的铺垫,观众从心理上也已经提前接受了毁灭、失败等结局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此当结局真正到来时,它给人带来的震恐感已经大大减弱,而作品的崇高感则更能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得到突出,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舒畅,美的感受也因此产生。
二、观者:英雄的特性(一)价值和毁灭“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价值”和“毁灭”这两者在英雄悲剧的美感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经典的英雄悲剧大多是通过人物在特殊情况下,在苦难、悲惨和理想追求的抉择中,突出展现人性中正义、道德、坚贞等特性的价值。
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概念

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概念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概念是指每个个体都有超越一般人的勇气、耐力和决心,以达成个人目标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态度。
这种英雄主义观念起源于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深深扎根于美国人民的心中,并在美国社会中起到重要的推动力。
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概念受到西方传统的哲学、文学和历史的影响。
希腊神话中英雄的传说和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巨大个体成就,构成了个人英雄主义观念的重要基础。
同时,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个人自由的思潮,也为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支持。
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许多英勇的将领和自由斗士以个人的勇敢和牺牲精神,为美国独立奠定基础,进一步加强了个人英雄主义在美国国内的认同。
个人英雄主义在美国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经典作品,如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记》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及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都以强调个人勇气和决心的方式,塑造了主人公们成为英雄的形象。
这些作品反映了美国文化对自由、个人价值和新大陆精神的追求,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在美国国内的认同和传承。
在美国社会中,个人英雄主义的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美国人倾向于崇拜有勇气、敢于冒险,坚韧不拔的个体。
美国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和英雄事件,如乔治·华盛顿、亚伯拉罕·林肯和马丁·路德·金的领导力,以及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都被广泛认为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象征。
这些英雄的崇高品质和杰出成就激励着美国人民,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并追求个人目标的决心。
通过个人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个人英雄主义的概念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也有重要地位。
美国教育系统强调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创新精神和积极的价值观。
学生被鼓励参与各种社会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独特的才能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学生们通过参与体育比赛、学术竞赛、志愿服务等各种活动,发展他们的领导能力和个人潜力,同时也加强了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认同。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引言:英雄主义是人们普遍崇尚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代表着献身、勇敢和无私等高尚的品质。
在中西方文化中,英雄主义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分析,比较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异同之处,进而深入探讨两种文化中对英雄主义的不同诠释。
一、背景介绍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也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二、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内涵比较1. 理念:中西方英雄主义在价值观上有所差异。
中方英雄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福祉,关注个人与家庭、团队、国家的关系。
西方英雄主义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拯救与奉献,强调个人精神和价值的追求。
例子:中国电影《红海行动》中,英雄角色追求的是团队的安全,并为国家的和平发挥作用;而美国电影《钢铁侠》系列中,主人公托尼·斯塔克以个人英勇和技术为核心,拯救世界。
2. 行为:中西方英雄主义在行为上也表现出差异。
中方英雄主义偏向于以无私奉献和勇敢牺牲为核心,关注于群众利益和社会正义。
西方英雄主义则更多表现为个人英勇、勇猛和决断力。
例子:中国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主角高育良以反腐为己任,追求社会正义和利益最大化;美国电影《蜘蛛侠》系列中,主角蜘蛛侠则多次以个人能力拯救城市。
三、中西方英雄形象的刻画对比1. 中国英雄形象的刻画在中国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多呈现出身世低微、正义怒火、集体关怀的形象。
中国英雄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具有超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这种形象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传递社会正能量。
例子:中国电影《战狼》系列中,吴京饰演的英雄形象有一颗为民除害的热血心、拯救人质的能力,体现出身为华夏儿女的责任和担当。
2. 西方英雄形象的刻画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多呈现出勇猛和超凡的形象,更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引言: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表着对正义、勇气和牺牲的崇高追求。
中西方文化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和塑造展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对比分析,探讨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背后的文化思维以及对人们的情感共鸣。
一、中西方英雄形象的差异中西方英雄形象的差异根植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
西方英雄形象常以个体英雄为主,强调个人的勇气和独特天赋。
例如,蜘蛛侠、超人和钢铁侠等超级英雄,他们无畏地面对邪恶势力并保护弱者。
而中国古代的英雄往往是以集体为单位,强调团队的力量和集体荣誉。
如《赵氏孤儿》中的项羽、《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他们常以团结一致、誓死守护家国为目标。
二、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了文化差异。
西方英雄主义更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和对立的概念。
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常常是反抗不公正的社会体制和权威,用个人的力量改造世界。
而中式英雄主义强调忠诚、正义和执着。
中国英雄常常为了正义的事业而奋不顾身,甚至牺牲自己。
例如,《赵氏孤儿》中的项羽,他最终选择自己消亡以换取赵国的安宁。
三、中西方英雄主义的情感共鸣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够唤起观众不同的情感共鸣。
西方英雄主义更多地激发观众的个人追求和自由意识。
观众可以从超级英雄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希望和力量,鼓舞自己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而中式英雄主义更强调集体荣誉和传统价值观,能够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观众能够从中式英雄的故事中看到团结一致的力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中西方英雄主义的文化思维中西方英雄主义的表现形式背后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思维。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鼓励和强调。
个人英雄主义是西方文化中对勇敢和无畏的赞美。
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
集体英雄主义是中国文化中对团队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追求。
中美电影中不同的英雄主义对比研究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超人型、拯救世界型和民 间英雄。
超人型英雄主义在电影中十分常见,如超人、蜘蛛侠、钢铁侠等。这些角色 通常具有超能力、高智商和卓越的技能,能够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在影片中, 这些角色往往承担着双重责任,一方面要面对自己的个人问题,另一方
基本内容
此外,中国的英雄主义电影还注重道德教化和传承。很多中国电影中的英雄 角色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念,他们的行为和决定都是为了传承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价值观念。而在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中,虽然也有很多正 能量的元素,但是往往更注重的是娱乐性和商业性。
基本内容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的电影在英雄主义的表现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 中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差异。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英雄主义电 影,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勇敢、牺牲和正义的崇敬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未来 的电影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英雄主义电影的出现,为 观众带来更多的视觉和情感享受。
基本内容
民间英雄不同于超人型和拯救世界型英雄主义,他们通常没有超能力或卓越 的技能,但他们具有人性的荣耀和勇气。这种类型的英雄更加真实、有血有肉, 让观众感到非常亲切。例如在《变形金刚》中,山姆是一个普通人,但他为了保 护地球和自己的朋友而奋斗。虽然他并不强大,但他的勇气和决心让他成为了一 个真正的英雄。民间英雄主义让观众感受到英雄也是普通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 为英雄。
基本内容
总体而言,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超人型、拯救世界 型和民间英雄。这些不同类型的英雄主义表达了美国人民对于勇气、正义和自由 的追求,同时也呈现了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价值观的包容性。
比较视域下中西文学中的英雄观——以《三国演义》和《老人与海》为例

- 245 -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比较视域下中西文学中的英雄观——以《三国演义》和《老人与海》为例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罗丹【摘要】文学作品要体现英雄观,必然要以塑造各式的英雄形象展现。
本文试从中西代表性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和《老人与海》来挖掘中西方英雄观的差异;两部作品中塑造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具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
考察英雄形象背后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挖掘中西文化异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学的社会文化内涵,更为深刻地感受文学和文化的交融。
【关键词】英雄形象 《三国演义》 《老人与海》“英雄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又指向未来的愿望理想和行动力量的化身”,就具体的文学作品而言,作家们主要是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叙事和客观环境的描写来展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总会受到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就会有不同的英雄观,且都会带上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心理表征。
一、中西方的“英雄”概念1.东方式“英雄”概念。
《新华大词典》以及《辞海》中对英雄的定义为“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杰出的人物;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可见,汉语中“英雄”的定义聚焦于“才能出众”,甚至是“无私忘我,奉献他人”;英雄人物应该运用自己的才能奉献他人,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
2.西方式“英雄”概念。
根据在线词源字典(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提供的定义,“英雄”指”man of superhuman strength or physical courage ”(具有超人力量或勇气的人)、”defender, protector ”(捍卫者、保卫者)、”man who exhibits great bravery ”(展现极大勇气的 人)等。
可见,西方的英雄人物不一定是牺牲自我成全他我的人,但一定是能够“救赎”自我和他我的人。
二、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塑造方式的异同1.《三国演义》中关羽英雄形象的塑造。
中西方在英雄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

中西方在英雄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中西方在英雄主义价值观上有一定的差异。
英雄主义是一种对于勇气、担当、牺牲和展现无私精神的崇尚和赞扬,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英雄主义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并受到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首先,中西方在英雄主义的起源上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英雄主义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英雄神话,如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等。
这些神话英雄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力量,代表着尊贵和荣耀。
而在中国文化中,英雄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伍子胥和岳飞等。
这些英雄人物追求的是国家利益、民族团结和社会正义,强调的是家国情怀。
其次,中西方在英雄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上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英雄主义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性。
西方英雄主义的箴言是“我为自己而战”,强调的是个人的追求和自我实现。
而在中国文化中,英雄主义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
中国英雄主义的价值观是“我为家人、为国家而战”,强调的是责任和奉献。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尤其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距。
此外,中西方在英雄主义的表达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英雄主义更加强调个体的英雄形象。
西方人常常将被认为有英雄品质的人视为偶像和榜样,通过媒体和文化创作来宣传和崇拜这些英雄。
比如,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就是西方英雄主义的典型表达。
而在中国文化中,英雄主义更多地是以群体或者集体的形象表达。
中国人普遍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和赞美是集中在民族英雄和历史人物身上,强调英雄与国家、民族、集体的联系。
中国电影中也常常表现出这种英雄主义的特点,如《英雄》和《红色娘子军》等。
最后,中西方在英雄主义的价值评判上也有所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英雄主义被视为高尚、光荣和正义的象征。
英雄主义如果能够促进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就是受到推崇和赞美的。
而在中国文化中,英雄主义被视为忠诚、勇敢和无私的品质。
英雄主义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相一致,以集体的目标为准绳进行评判。
【说说西方英雄主义——由《特洛伊战争》说开去

【说说西方英雄主义——由《特洛伊战争》说开去说说西方英雄主义——由《特洛伊战争》说开去-名篇赏析阿基里斯和赫克托耳无疑是《特洛伊战争》里最为耀眼的两位英雄。
他们又各自代表了一种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英雄主义。
阿基里斯的个人英雄主义。
阿基里斯是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可以以一当百。
但另一方面他又是血腥的,残忍的。
阿基里斯虽然作战英勇,但他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战。
或是他的战斗目的只是为自己个人的荣誉利益而战。
遭到阿伽门农的无理欺辱时,他愤然罢战,不再过问战争的事,而致使他情同手足的同伴假冒他去和敌方打仗,结果战败了。
他利用自己的英勇善战相要挟,不顾希腊人的利益,贸然罢战,盲目追求个人荣誉与名声,让希腊民族遭受重创。
这一方面,反映了阿基里斯强烈的自尊心和桀骜不驯的个性,个人主义情绪色彩太重。
后面,他为同伴报仇,所表现出来的咄咄逼人,得饶人处还逼人,甚至欺人太甚的时候,虽然能理解他的愤怒,但将心比心,他在赫克托耳的父亲,妻子,儿子面前把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杀死还不算,还要当他们的面凌辱赫克托耳的尸体。
他极度发泄个人情绪,鲁莽狂傲暴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身的悲剧。
阿基里斯的自由放任,我行我素的个人主义结合他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成了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
赫克托耳,个人认为,他是剧中最无辜最悲壮的一个英雄。
这场战争本是他弟弟帕里斯诱拐了希腊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才引起的,期间,哥哥赫克托耳曾劝说弟弟把海伦送回去以免引起更大的灾难,可是弟弟却一意孤行,执意要带海伦回国。
说不清这是个人私欲还是伟大的爱情,但爱美人不顾国家的安危,拿一个国家去赌一个人,这多少有点说不过去的。
随即发生的战争,赫克托耳义无反顾地投入保卫国家的战争中,丝毫不再责怪弟弟弟媳。
一场本不该他负责的责任,他更是主动地承担起了,为了挽救他的子民他的国家。
父亲哀怨而又无可奈何的眼神,妻子苦苦不舍的哀求,儿子隐隐呜呜的啼哭,更增添后面了赫克托耳的死的悲壮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式的英雄主义
对于我来说《勇敢的心》是一部烂片,内容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几乎充满了好莱坞英雄主义影片的所有糟粕。
叙事起伏,故事的完整度,甚至是主人公的表演都远远达不到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该有的水准。
但他又有电影最重要的一点——动人!它成功地触发了观众某种思考,以及让人在感动中汲取到摄人心魄的力量。
电影《勇敢的心》最无法忽视的必须提及的两个要素就是“性”和“暴力”。
正是因为这两点被英雄大片滥用的二要素让不少牙尖嘴利的影片人把这部片戏作“一滴精液撑起的世界”。
但“性”与“暴力”恰恰是美国文化甚至是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人们经常诟病的好莱坞电影的色情和暴力。
即使严厉冷酷的基督教也未能完全驯服骨子里狂暴热烈的西方人,他们总是在试图挣脱这条精神上的锁链,恢复作为一个蛮族人那种酷烈粗放的个性,那种对于荣誉与胜利的崇拜,那种试图与天公试比高的狂妄,那种不可抑制的对于肉体的欲望。
《勇敢的心》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美国式或者该说是西方式的英雄主义电影。
电影出现最多的画面就是战争,无论是单枪匹马还是集团作战。
这些血腥暴力的画面都让人热血沸腾。
电影中男人的神经和肌肉都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无论是罗马雕塑中张力十足的筋肉,还是典型的西方艺术作品中那种几乎崩断神经的对于灵魂与头脑的拷打,这种文化总是在追求一种极致的目标,无论肉体,精神,他们都要诉求最彻底的答案,甚至不惜毁灭。
这是一种像斗兽场一样的精神,竟然我们相遇在此,不打架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杀了他,获得胜利自由,你就是英雄!这种恢弘与荣誉,血腥与杀戮,自由与奴役的结合,还有那种戏剧性的狂欢就是西方人的个性所在。
人生当作一个悲剧,这是东西方都具有的观念,但是正如哈姆雷特所说的,究竟是挺身反抗还是默然忍受,两种文明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这是两种文化的分水岭。
西方人自由的天性和思辩逻辑不允许他们逃避到一种冥想与半死亡的生存状态中去,而是力图以一种西西弗斯的精神去不断的抗争,去责问天意,他们个性中具有黑格尔说的坚硬的理智,不许逃避,不许自欺,要勇敢的直面惨淡的人生。
用生命换取自由手段在西方人看来,生命就是注定的悲剧,人都是要死的,所以何必要畏惧死亡呢,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挺身反抗,反正都是死,所以要光荣的死去。
这是一个战斗的民族具有的价值观。
他们蔑视那种明哲保身和龟缩式的老人的智慧,因为他们是战士,是强盗,不是隐逸山林的智者和守着老婆孩子三十亩地的农夫。
就像电影里华莱士的那一段台词“战斗,你可能会死;逃跑,至少能苟且偷生,年复一年,直到寿终正寝。
你们!愿不愿意用这么多苟活的日子去换一个机会,仅有的一个机会!那就是回到战场,告诉敌人,他们也许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是,他们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
这部影片体现了西方文化中性与暴力,人性的复杂与阴暗,乱伦的暗示这是他们欲望几乎不可抑制的集中体现。
而作为英雄式电影的典型,这部电影正是反映了西方人心中对英雄的要求。
在他们心中英雄追求的正是生命的悲剧意识所显示的美和酷烈,胜利固然值得称颂,但是失败的战士永远是他们永恒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