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染色体畸变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染色体畸变和人工诱变》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染色体畸变和人工诱变》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人工诱变实验,如辐射诱变、化学诱变等,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染色体畸变和人工诱变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染色体畸变和人工诱变的相关知识。
2.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人工诱变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料等途径,收集有关染色体畸变和人工诱变的案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3.介绍人工诱变的概念、方法及应用,重点讲解辐射诱变、化学诱变等常见的人工诱变技术。
4.分析人工诱变在育种工作中的作用,以实例说明人工诱变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生物科研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染色体畸变有哪些类型?它们对生物体的影响是什么?
2.人工诱变的方法有哪些?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有哪些优缺点?
3.计算题:计算诱变率,分析诱变效果。
4.实践题:设计一项人工诱变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染色体畸变和人工诱变的知识点,梳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染色体畸变的类型、特征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2.人工诱变的方法、应用及其在育种工作中的作用。
2.设计一道关于人工诱变方法的选择题,要求包含题干、四个选项及正确答案,并在题目中体现出人工诱变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染色体变异教案

染色体变异教案

染色体变异教案教案标题:染色体变异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和分类。

3. 理解染色体变异对个体遗传特征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染色体的基本概念和结构,解释染色体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2. 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染色体变异的问题,如何影响个体的遗传特征。

知识讲解:3. 通过多媒体展示,详细讲解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和分类,包括数目变异、结构变异和功能变异。

4. 解释染色体变异的原因,如突变、环境因素和遗传等。

案例分析:5. 提供几个染色体变异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染色体变异对个体遗传特征的影响。

6. 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变异的利与弊,例如基因疾病的发生和新的遗传特征的出现。

实验设计:7. 设计一个简单的染色体变异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

例如,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变异或结构变异对果蝇眼色的影响。

8.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总结与评价:9. 总结染色体变异的重要性和影响。

10. 对学生进行小结和评价,检查他们对染色体变异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 多媒体展示设备- 染色体变异案例材料- 实验材料:果蝇、显微镜等- 学生实验记录表评估方式:- 学生对染色体变异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评估。

- 可以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染色体变异的案例或相关的科学研究。

教案扩展:- 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染色体变异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如唐氏综合症等。

-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复杂的染色体变异实验,如基因突变的检测等。

注意事项:- 在讲解染色体变异时,要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 在实验设计中,要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提前做好实验安全措施的教育和指导。

生物《染色体变异》教案范文

生物《染色体变异》教案范文

生物《染色体变异》教案范文《染色体变异》教案1教学目的:1、使学生明确掌握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的概念,单倍体的特点及其在育种上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多倍体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3、使学生了解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和成就。

教学重点:多倍体育种原理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难点: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或多倍体划分的依据。

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理解单倍体和多倍体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抓住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言:记得我们在第一章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根据有丝分裂的特点,明确每一种生物都含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这样就保证了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在亲子两代间的连续性,从而表现出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性。

然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染色体也不例外。

当自然或人为条件发生改变时,会使一些生物的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也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我们把这种变异叫做染色体变异。

讲授新课:(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的缺失、易位和倒位。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个别染色体的增减。

2、染色体组成倍地增减。

(1)什么是染色体组:一种生物的染色体组是由形态、大小、结构都不相同的、一定数目的染色体组成。

一般地说,生殖细胞中一组染色体就是一个染色体组。

举例:果蝇体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

(让学生看书p197-198染色体组一段,以求理解)(2)二倍体和多倍体:①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

果蝇就是二倍体,几乎全部的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②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多倍体。

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多倍体表现出的特点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结果。

a、多倍体的成因:b、多倍体的特点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实例:三倍体西瓜。

(3)单倍体:① 什么是单倍体: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染色体变异》教案

《染色体变异》教案

《染色体变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变异的定义、类型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染色体变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染色体变异的定义: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2. 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3. 染色体变异的特点:可遗传、随机性、低频性。

4. 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特点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染色体变异的机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染色体变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染色体变异的兴趣。

2. 讲解染色体变异的定义、类型和特点。

3. 分析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介绍染色体变异的基本概念,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染色体变异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识别它们是结构变异还是数目变异。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染色体变异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异如何在进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七、实践操作1. 实验室练习: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中观察染色体的结构,通过显微镜来识别染色体的变异。

2. 染色体模型制作:让学生制作染色体模型,以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和变异的理解。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编写一个关于染色体变异的短文,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实验室现象。

2. 选择一个生物进化的案例,分析染色体变异在该过程中的作用。

九、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实验室报告:评估学生制作的染色体模型和观察报告的质量。

浙科版学新教材高中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三节染色体畸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教案必修生物

浙科版学新教材高中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三节染色体畸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教案必修生物

本课时为必修2的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3节《染色体畸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第2课时。

本课时主要由“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两部分构成。

前面三章学习了遗传,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学习了遗传物质如何控制性状的传递以及遗传规律,本章内容是变异,遗传是变异的基础,变异是遗传的补充,本章的内容安排让学生知道生物变异的来源以及在生产生活上的应用,更为后面要学习的生物进化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知识框架而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命观念】理解染色体畸变的概念,建立结构与功能观,理解染色体畸变带来的改变。

【科学思维】运用染色体畸变的原理,提高育种的效率。

【科学探究】设计育种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责任】关注育种知识,积极运用生物学原理,指导生活及生产实践。

重点: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难点:育种原理一、单倍体育种除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以外,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得到抗病红果肉(ddRR)?直接引出单倍体育种的概念,回顾单倍体的概念,书写单倍体育种的遗传图解。

从育种过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单倍体育种最终得到的是单倍体吗?(2)为什么要用秋水仙素处理?(3)单倍体育种过程中涉及到的变异原理为?(4)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中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种子吗?(5)该过程技术复杂体现在?(6)得到的二倍体表现型与基因型是一对一的关系吗?为什么?(7)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相比优点在哪?又有哪些不足?二、多倍体育种前面我们采用了不同的育种方法对番茄进行了改良,使得番茄具有抗病、抗冻等一些优良的性状,现已知四倍体番茄维生素C的含量比二倍体高一倍,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得到呢?提问,学生会想到秋水仙素处理,引出多倍体育种的概念。

1.方法:(1)用秋水仙素处理____________或_______。

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______的细胞时,能够抑制________形成,导致_______不能_ ______,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__________。

《染色体变异》教案

《染色体变异》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2. 让学生掌握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特点。

3.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染色体的概念、结构和功能2. 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特点3. 染色体变异的实例和例子4. 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和意义5. 实验:观察染色体变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染色体的概念、结构和功能;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特点;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和意义。

2. 教学难点: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特点;染色体变异的实例和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的概念和作用。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和相关实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特点。

4.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5.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什么是染色体?”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介绍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展示相关多媒体课件。

3. 分析:讲解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实例和例子。

4.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染色体变异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

5. 讨论:小组内讨论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和意义。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染色体变异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染色体变异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3. 作业练习:检查学生对染色体变异类型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变异的实例和例子。

2. 实验材料:提供染色体变异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3. 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染色体变异相关的阅读材料。

《染色体变异》教案

《染色体变异》教案

《染色体变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概念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染色体变异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染色体的概念及其组成2. 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3.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特点和实例4. 染色体数量变异的特点和实例5. 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特点、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特点、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染色体变异的概念。

3.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染色体的概念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染色体变异。

2. 讲解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并介绍其特点。

3. 分析实例:结合具体实例,讲解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的现象。

4. 讨论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染色体变异的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变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培育新品种。

2. 引导学生关注染色体变异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如染色体病的研究。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特点。

2. 举例说明染色体变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 思考染色体变异在医学领域的研究意义。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染色体变异的概念、类型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染色体变异》教案

《染色体变异》教案

《染色体变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染色体的概念及其组成;(2)掌握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能够分析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分析染色体变异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3)培养学生关注生物进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染色体的概念及其组成;(2)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的理解和应用;(2)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染色体模型、染色体变异图谱、多媒体设备等;2. 教学素材:染色体变异的相关论文、案例等;3. 学生活动材料:染色体变异观察实验所需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染色体的概念及其组成;(2)提问:染色体变异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染色体变异?2. 教学新课:(1)介绍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2)分析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3)讲解染色体变异的产生机制。

3. 学生活动:(1)观察染色体模型,理解染色体变异的概念;(2)分析染色体变异图谱,掌握染色体变异的类型;(3)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1. 染色体的概念及其组成;2. 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 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布置作业:1. 复习染色体变异的知识;2. 收集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应用的实例;3. 思考染色体变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延伸1. 探讨染色体变异的其他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2. 分析染色体变异在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3. 思考染色体变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东学院课程教案课题及课时:第九章染色体畸变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节教学目标:掌握染色体畸变的类型及发生机制。

熟悉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

了解染色体畸变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效应。

教学要点:染色体畸变的类型及发生机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染色体畸变的类型和发生机制。

难点:染色体畸变的发生机制。

教学手段与方法:情境导入,多媒体演示、理论讲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染色体畸变是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发生的异常改变。

畸变的类型和可能引起的后果在细胞不同周期和个体发育不同阶段不尽相同。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据调查,在新生活婴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为0.7%,在自发流产胎儿中约有50%是由染色体畸变所致。

第一节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染色体畸变可以自发的产生,称为自发畸变;也可以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诱变作用而产生,称为诱变畸变;还可由亲代遗传而来。

母亲受孕时年龄孕母年龄愈大,子代发生染色体病的可能性愈大,可能与母体卵子老化有关。

物理因素人类染色体对辐射甚为敏感,孕妇接触放射线后,其子代发生染色体畸变的危险性增加。

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和肝炎等病毒都可以引起染色体断裂,造成胎儿染色体畸变。

化学因素许多化学药物、抗代谢药物和毒物都能导致染色体畸变。

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的父母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第二节染色体数目异常及其产生机制多数真核生物的体细胞中,都具有两个染色体组,这样的生物体和它们的体细胞都称为二倍体(2n)。

二倍体的生殖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称为单倍体(n)。

某一染色体的数目的增减称为非整倍性改变;成套的染色体组数目的增减则称为整倍性改变(见染色体倍性)。

非整倍性和整倍性改变统称为异倍性改变。

一、非整倍性改变非整倍性染色体数目畸变可分为:①单体性二倍体细胞的某同源染色体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的现象,即2n-1。

大多数动植物的单体性个体不能存活,存活的单体最初是在小麦中发现的。

普通小麦中有成套的21种不同的单体,普通烟草有成套的24种不同的单体,它们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有用工具(见基因定位)。

在人类中,除特纳氏综合征(45,X)属性染色体单体外,常染色体单体性的胚胎常死于子宫内。

②缺体性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缺失了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现象,即2n-2。

缺体最早在燕麦中发现。

缺体性个体一般也不能存活。

但普通小麦等少数物种有人工保存的成套缺体性个体。

在恶性肿瘤细胞里也有缺体性细胞系。

③三体性二倍体细胞的某同源染色体为三个的现象,即2n+1。

三体的存在最初是在茄科植物曼陀罗中发现的。

人类的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核型式是47,XX或XY,21,即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个。

克氏综合征患者的核型式是47,XXY,即性染色体X比正常人多一个。

三体性个体一般都能存活。

④多体性二倍体细胞的某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在三个以上的现象。

例如人类染色体病中见到的48,XXXX四体或49,XXXXX五体等都是。

超二倍性和亚二倍性是指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多了若干个或少了若干个染色体的现象,也属于非整倍性畸变,常见于离体培养的肿瘤细胞。

产生非整倍性个体的主要原因是在生殖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或在受精卵的卵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和分配异常所致,而且主要是由减数分裂后期Ⅰ某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或后期Ⅱ某一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不分离引起的。

如果不分离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那么就形成n 1和n-1两类异常的配子。

当这些配子与正常配子(n)结合,就发育为单体性(2n-1)或三体性(2n 1)个体。

如果不离开发生在受精卵经卵裂形成早期胚胎的过程中,那么单体性和三体性的体细胞就可以在同一个体中同时存在,从而形成嵌合体。

二、整倍性改变如果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是单倍体(n)的整倍数,即以n为基数,成倍的增加或减少,则称为整倍性改变。

在2n的基础上,如果增加一个染色体组,即染色体数为3n,即三倍体;若在2n的基础上增加2个n,则为4n,即四倍体。

三倍体以上的有统称为多倍体,如果在2n的基础上减少一个染色体组,则成为单倍体。

整倍性改变的机制主要有双雌受精、双雄受精、核内复制和核内有丝分裂等。

(一)双雄受精一个正常的卵子同时与两个正常的精子发生受精称为双雄受精,即两个精子同时进入一个卵子内,形成3n合子,最后发育成3n个体。

(二)双雌受精一个二倍体的异常卵子与一个正常的精子发生受精,从而产生一个三倍体的合子,称为双雌受精,一个二倍体卵子与一个正常精子受精形成一个三倍体的合子。

二倍体卵子形成的原因之一是第二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次级卵母细胞没有形成第二极体,使应分给第二极体的染色体仍留在卵细胞中。

(三)核内复制核内复制是指在无有丝分裂的情况下细胞内发生一次或几次DNA合成并导致细胞多倍体化。

核内复制是植物细胞内最普遍的细胞多倍体化的方式,能在正分化和扩张的细胞中发现。

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细胞核内复制的遗传发育、环境及激素等控制因素及其分子机制。

第三节染色体结构畸变及其产生机制染色单体或染色单体间结构的变化有两种形式:①简单的缺失,即单体断裂下来的片断丢失;②结构重排,即发生在同一染色体臂内或臂间的单体内互换和发生在不同染色体的单体间的互换。

互换可以相等或不相等。

单体间互换按重接方式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如果断裂端以着丝粒为中心的近心部与近心部相接,远心部与远心部相接,称为U型互换。

如果断裂端的近心部与远心部相接,则称为X型互换。

U型互换是不对称互换,X型互换是对称互换。

(一)缺失染色体臂发生断裂并丢失一部分遗传物质的结果。

一个染色体臂发生了断裂,而这种断裂端未能与别的断裂端重接,那么就形成一个带有着丝粒的片段和一个没有着丝粒的片段。

后者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不能定向而被丢失。

带有着丝粒的片段便成为一个发生了末端缺失的染色体。

如果一个染色体发生两次断裂而丢失了中间不带有着丝粒的片段,留下的两个片段重接以后便成为发生了中间缺失的染色体。

如果同一染色体的两臂同时发生了断裂,而余下的两臂的断面间又发生重接,便形成环形染色体。

根据所丢失的染色体片段的大小,缺失所带来的危害性也各不相同。

较大的缺失往往带来致死效应,而微小的缺失则并不致死。

如果缺失部分包括某些显性等位基因,那么同源染色体上与这一缺失相对应位置上的隐性等位基因就得以表现,这一现象称为假显性。

在玉米中,如果染色体上带有颜色决定基因的区段缺失则常能产生特定的表型效应,例如白苗与褐色中脉等。

在人类中,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常导致染色体病,如猫叫综合征就是由于5号染色体的短臂部分缺失所致。

(二)重复一个染色体上某一部分出现两份或两份以上的现象。

首尾相接的重复称为衔接重复或串接重复;首尾反方向连接的重复称为颠倒衔接重复或倒重复。

重复部分可以出现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邻近位置,也可以出现在同一染色体的其他位置或者出现在其他染色体上。

重复杂合体具有特征性的减数分裂图象,它的染色体在进行联会时重复片段在同源染色体上找不到相应的结构,因而形成称为重复环的环状突起。

类似的图象可以在果蝇的重复杂合体的唾腺染色体中看到。

在缺失杂合体细胞中也同样可以看到图象相似的缺失环。

重复的遗传效应比缺失来得缓和,但重复太大也会影响个体的生活力,甚至引起个体的死亡。

染色体上某些区域的重复可以产生特定的表型效应,例如果蝇的显性基因棒眼(Bar eye,B)就是重复的结果。

主要的表型效应是复眼中的单眼数减少,使复眼呈棒状而不是通常的卵圆形。

在这种果蝇的唾腺染色体上可以看到X染色体上明显的横纹重复(见位置效应)。

可是对于一般的染色体来说,不通过显带法是很难检出重复的。

(三)倒位一个染色体上同时出现两处断裂,中间的片断扭转180°,重新连接起来而使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这一片段的基因的排列顺序颠倒的现象。

颠倒片段包括着丝粒的倒位称为臂间倒位;不包括着丝粒的倒位称为臂内倒位。

两个断裂点与着丝粒之间的距离不等的臂间倒位是容易识别的,等距离的倒位则除非应用显带技术一般不易察觉。

倒位杂合体也具有特征性的减数分裂图象,它的倒位染色体和正常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出现倒位环。

臂内倒位杂合体如果在倒位环内发生一次交换便形成一个有两个着丝粒的染色单体和一个没有着丝粒的片断,这样在减数分裂后期就会出现染色体桥和没有着丝粒的片段,后者往往无法进入子细胞核中;而有两个着丝粒的桥被拉断后,虽然两个染色体可分别进入子细胞,但由于断裂位置不一,往往带来缺失而导致配子的死亡。

(四)易位一个染色体臂的一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的臂上的结构畸变。

两个非同源染色体间相互交换染色体片段称为相互易位。

相互易位的染色体片段可以是等长的,也可以是不等长的。

两个或两个以上染色体之间发生相互易位时,如果这些染色体的近心端相接,就形成双着丝粒体或多着丝粒体。

双着丝粒体同时具有两个有功能的着丝粒,它们在细胞分裂后期各自趋向两极,从而出现后期桥。

如果这种桥被拉断,往往导致细胞死亡。

然而根据玉米胚乳细胞的研究,认为染色体桥虽可被拉断,但两端的两个着丝粒仍可顺利地进入细胞的两极并参与子细胞的形成,而且它们的断裂端仍然开放着并可重接。

当再次相接后就会在下一次分裂的后期形成另一个桥,这种“断裂-融合-桥”周期可以持续许多个细胞世代。

整臂易位是整个臂(或几乎是整个臂)之间的易位,这种易位的结果可以产生结构不同的两个新的染色体。

在整臂易位中又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两个同源的(或非同源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着丝粒相互融合,成为一个中央(或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结果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少,但臂数不变。

这种整臂易位称为罗伯逊氏易位,为W.R.B.罗伯逊于1916年所发现。

例如小鼠属中,最普遍的核型是40个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可是在某些野鼠的细胞中则出现若干双臂染色体。

这些双臂染色体就是通过着丝粒融合形成的。

一般认为在哺乳动物的核型进化中,着丝粒融合是最普通的一种形式。

(五)环状染色体(ring):如染色体的长、短臂同时各发生一次断裂后,含有着丝粒节段的长、短臂断端相接,即形成环状染色体。

这一异常在遗传上是不稳定的,因为其染色体环随染色体复制而必须打开一次。

(六)等臂染色体(isochromosome):当染色体的着丝粒非以纵向分裂,而发生了横向分裂时,使一个子代细胞接受两条长臂,另一个接受两条短管所形成之。

等臂染色体是最常见的染色体的结构异常。

(七)染色体复制(duplication):系染色体的一部分被复制,新复制的一段染色体可位于同条染色体内,或附着到另一条染色体上,或成为独立的节段。

实际上,染色体复制的发生率高于染色体缺失,但由于并无遗传物质的丢失,表型异常不常见,而可能被忽视之。

第四节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分子生物学效应(自学)思考题、讨论题及其他形式的作业:1.什么是染色体畸变?2.染色体畸变的类型有那些?3.哪些因素可以引起染色体畸变?4.染色体畸变的生物分子学效应有那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