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记录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企业生产记录档案管理制度

企业生产记录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企业生产记录档案管理,确保生产记录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保密性,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所有生产记录档案的管理,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记录、工艺参数、检验报告、产品检验报告等记录,以及企业证照、许可证件、管理文件等文件。

第三条企业生产记录档案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集中管理,分级负责;(二)规范操作,确保安全;(三)及时归档,定期整理;(四)方便查询,保障利用。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职责第四条企业设立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生产记录档案的统一管理、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档案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一)制定企业生产记录档案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二)负责企业生产记录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工作;(三)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四)定期检查、评估企业生产记录档案管理工作,确保制度落实。

第六条各部门设立档案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生产记录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档案管理员的主要职责:(一)按照档案管理制度,对生产记录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工作;(二)负责本部门生产记录档案的保密工作,确保档案安全;(三)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档案管理工作情况。

第三章归档范围及要求第八条企业生产记录档案的归档范围:(一)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记录、工艺参数、检验报告、产品检验报告等记录;(二)企业证照、许可证件、管理文件等文件;(三)其他具有查考价值的资料。

第九条归档要求:(一)归档的文件资料必须完整、准确、真实,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二)归档的文件资料应分类存放,便于查阅;(三)归档的文件资料应使用规范的档案袋、档案盒等装具,确保档案整洁、美观;(四)归档的文件资料应定期进行鉴定、整理、归档。

第四章查询与利用第十条企业生产记录档案的查询与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维护档案安全;(二)尊重档案形成者、保管者及利用者的合法权益;(三)依法依规,保证档案信息真实、准确。

生产车间记录管理制度

生产车间记录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生产车间管理,确保生产过程有序进行,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车间,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车间、组装车间、检验车间等。

三、职责1. 生产车间主任负责本车间的记录管理工作,确保各项记录的完整、准确、及时。

2. 生产车间班组长负责本班组的生产记录管理,监督操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写记录。

3. 记录员负责记录的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4.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生产车间的记录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

四、记录内容1. 生产计划记录:包括生产任务下达、生产进度、生产完成情况等。

2. 原材料入库记录:包括原材料名称、规格、数量、批次、入库时间等。

3. 生产过程记录:包括设备运行状况、操作人员操作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等。

4. 产品检验记录:包括检验结果、不合格品处理情况等。

5. 质量问题反馈记录:包括质量问题原因、处理措施、改进效果等。

6. 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包括设备保养时间、保养内容、保养人员等。

7. 安全生产记录:包括安全事故、违章操作、隐患排查等。

五、记录要求1. 记录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伪造、篡改。

2. 记录应使用统一的记录表格,填写规范,字迹清晰。

3. 记录应当及时填写,不得滞后。

4. 记录应当妥善保管,防止丢失、损坏。

六、记录审核1. 生产车间主任负责定期审核本车间的生产记录,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记录员每月对生产记录进行汇总,报生产车间主任审核。

3. 各部门负责人每月对生产车间的记录管理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七、奖惩措施1. 对认真执行本制度,记录完整、准确、及时的生产车间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生产记录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的生产车间和个人给予批评和处罚。

八、附则1. 本制度由生产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由公司另行规定。

企业车间生产记录管理制度

企业车间生产记录管理制度

企业车间生产记录管理制度第一条总则为了加强企业车间生产记录管理,规范生产记录的编写、使用、保存和销毁,确保生产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生产记录的定义和作用生产记录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活动进行详细、准确、及时地记录的各种文件和资料。

生产记录是产品质量追溯的重要依据,是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础工作。

第三条生产记录的内容和要求1. 生产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1) 生产批次号、生产日期、生产时间;(2) 原材料批号、数量、质量;(3) 生产设备名称、型号、运行状态;(4) 生产过程控制数据,如温度、压力、湿度等;(5) 生产人员姓名、班次;(6) 产品质量检验结果;(7) 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8) 其他需要记录的信息。

2. 生产记录应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反映生产过程情况。

第四条生产记录的编写和审核1. 生产记录应由生产操作人员进行编写,班长或技术员进行审核。

2. 生产记录应使用规定的表格和书写工具,字迹清楚,不得随意涂改。

3. 生产记录应按照生产批次顺序编写,每批产品应有一份完整的生产记录。

4. 生产记录应在本批次生产结束后及时上报给班长或技术员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由班长或技术员签字确认。

第五条生产记录的使用和管理1. 生产记录应作为生产过程的原始资料,供质量检验、生产管理、产品追溯等部门和人员使用。

2. 生产记录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进行归档,由专人负责管理。

3. 生产记录应按照规定的保存期限进行保存,保存期限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4. 生产记录的使用应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得泄露企业技术和商业秘密。

第六条生产记录的修订和废止1. 生产记录如有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应由原编写人员进行修订,并经班长或技术员审核签字确认。

2. 生产记录如有废止的需要,应由班长或技术员提出,经上级管理人员批准后进行废止。

车间生产记录管理制度

车间生产记录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车间生产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车间及参与生产活动的相关人员。

三、管理职责1. 生产部门负责制定生产计划,并监督实施;2. 车间主任负责组织生产,确保生产计划的执行;3. 各班组负责人负责本班组的生产记录,及时上报生产情况;4.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生产记录进行审核,确保生产质量;5. 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对生产记录进行汇总、分析,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四、生产记录内容1. 生产计划: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时间、班次等;2. 生产进度:包括各工序的生产完成情况、设备运行状态、人员出勤情况等;3. 生产质量:包括产品合格率、不良品数量、返工次数等;4. 物料消耗: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能源消耗等;5. 设备维护:包括设备运行情况、维修保养记录等;6. 生产安全事故: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处理措施等。

五、生产记录要求1. 生产记录应真实、准确、完整,不得伪造、篡改;2. 生产记录应按照规定格式填写,字迹清晰,易于保存;3. 生产记录应按时上报,不得迟报、漏报;4. 生产记录应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丢弃或损坏。

六、生产记录审核1.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生产记录进行定期审核,确保生产记录的准确性、完整性;2. 审核内容包括:生产计划执行情况、生产进度、生产质量、物料消耗、设备维护、生产安全事故等;3.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七、奖惩措施1. 对生产记录管理好的班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2. 对生产记录管理不善的班组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3. 对伪造、篡改生产记录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八、附则1. 本制度由生产管理部门负责解释;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车间生产记录管理制度

车间生产记录管理制度

车间生产记录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1.1目的:旨在规范车间生产记录的填写、归档和管理,确保生产记录的真实、准确、完整。

1.2范围:适用于车间生产过程中所有与产品相关的记录。

二、生产记录填写要求2.1填写责任:生产记录由各岗位责任人按照分工进行填写。

2.2填写时间:生产记录应及时填写,不能拖延或漏填。

2.3填写内容:生产记录应包括但不限于生产日期、生产批次、生产数量、设备使用情况、原材料投入、工序记录等相关内容。

2.4填写准确性:填写人员应按实际情况填写,不能随意填写虚假信息。

三、生产记录归档和管理3.1归档责任:车间主任负责将生产记录进行归档,建立生产记录档案。

3.2归档标准:生产记录档案应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归档,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可查性。

3.3保密措施:生产记录档案应妥善保管,严禁外泄,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四、数据分析和应用4.1数据分析:车间主任及生产部门负责对生产记录进行定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出改进意见。

4.2生产决策:生产记录提供实时、准确的生产数据,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3统计报表:根据生产记录编制统计报表,定期向上级汇报生产情况。

五、培训和监督5.1培训:定期组织生产记录填写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对生产记录填写要求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5.2监督检查:车间主任及生产管理人员应对生产记录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生产记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六、违规处理对于不按照制度要求填写生产记录的人员,将按照公司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违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扣减绩效、责令重新填写等。

七、制度的修订如果对生产记录管理制度有修订意见,应向车间主任提出,经审批后进行修订并重新发布。

通过上述车间生产记录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规范生产记录的填写和管理,提高生产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生产记录管理制度(5篇)

生产记录管理制度(5篇)

生产记录管理制度制定本制度是为了保证生产记录能够准确、及时、全面有效的反应生产全过程的实际情况,并可作为跟踪产品历史的依据。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生产记录的编制、审核、批准、填写、整理、保存及修订。

生产记录的编制、审核、批准一、岗位操作记录、批生产记录、台帐、报表等生产记录由车间工艺员设计,送生产技术部、质量部审核,主管副总批准,并将原件存档,复印件交由车间及相关部门使用,凡未经审批的表格一律不予使用。

二、生产记录应根据工艺特点、工艺程序、操作要求和技术参数等内容设计并编号,内容力求精简、全面,能反应个生产环节的实际情况,适应生产管理的需要。

生产记录的填写一、岗位操作记录由岗位操作人员填写,填写应及时,不允许操作前填写或生产后靠回忆填写,每份记录应有操作者签名。

二、批生产记录由车间工艺员汇总有关岗位工作操作原始记录,检验报告单等完成,由车间主任审核,交质量部审核批准。

三、填写生产记录的注意事项3.1 记录应清楚、及时、如实、数据准确、内容完整。

3.2 字迹清晰、易于保存、不得用铅笔填写。

3.3 记录应保保持整洁,不得撕毁或任意涂改,确实需要更改时,不得使用涂改液,应用单线或双线划去后在旁边重写,划掉部分能看清楚修改人签名、修改日期,不得用刀或橡皮更正。

3.4 除备注栏外按表格内容全项填写,不得有空格,如无操作内容填写时,一律用“—”表示,内容与上项相同时应重复抄写,不用“……”或“同上”表示。

3.5 品名不得简写。

3.6 与其他岗位,班组或车间有关的操作记录,应做到一致性、连贯性。

3.7 操作者、复核人均应填全姓名,不得只写姓或名。

3.8 填写日期一律横写并不得简写,如____年____月____日不得写成“98”“14/9”“9/14”。

3.9 计量单位一律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填写。

3.10 生产记录及有关统计报表的计算方法、含义、范围、计量单位、呈报期限等规定,各部门不得任意删改,严格执行统一规定。

生产记录及档案管理制度(三篇)

生产记录及档案管理制度(三篇)

生产记录及档案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和依据生产记录及档案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企业生产活动中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工作,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数据真实可靠、减少生产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该制度的依据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相关管理文件。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全部生产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控制、检测记录、产品质量控制等。

三、基本要求1. 所有生产记录和档案必须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生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 所有生产记录和档案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形式进行记录和保存。

3. 所有生产记录和档案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核和归档。

4. 所有生产记录和档案必须按照保密要求进行管理。

四、具体内容1. 原材料采购记录原材料采购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原材料名称、规格、数量、供应商、生产日期、有效期等。

采购记录必须由采购人员填写,并由相关部门经理审核。

2. 生产工艺控制记录生产工艺控制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生产日期、生产线号、工艺参数、设备状态等。

相关操作员在生产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工艺参数和设备状态,每天生产结束后要进行总结,包括生产数量、生产效率、设备运行情况等。

3. 检测记录检测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检测日期、检测项目、检测结果等。

检测工作由专门的检验部门负责,每一次检测必须由检验员填写检测记录,并由质量部门进行审核。

4. 产品质量控制记录产品质量控制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生产线号、质量控制参数等。

质量控制人员要根据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并填写产品质量控制记录。

5. 档案管理所有生产记录和档案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形式进行记录和保存。

原始记录必须保存至少三年,档案必须保存至少五年。

保存期满后,必须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归档。

保存和归档工作由档案管理员负责,档案管理员必须具备相关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

6. 保密管理所有生产记录和档案必须按照保密要求进行管理。

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必须做好保密工作,未经授权人员不能查阅和复制。

生产记录管理制度范本

生产记录管理制度范本

生产记录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与适用范围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的生产记录管理工作,确保生产过程的准确、完整和可追溯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体员工的生产记录的管理。

二、定义与术语1. 生产记录: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记录,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计划、生产工单、生产报告、检验记录、异常处理记录等。

2. 生产过程:指从原材料进入生产车间至最终产品完成的全过程,包括加工、检验、包装等环节。

三、生产记录管理要求1. 生产计划编制与执行1.1 生产计划由生产计划部门负责编制,确保计划合理、可行,并提前发布给相关各部门。

1.2 生产计划执行由车间主管负责,确保按照计划要求组织生产活动。

1.3 生产计划执行过程中如有变更,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并做好变更记录。

2. 生产工单管理2.1 生产工单由生产计划部门根据生产计划编制并向车间发布。

2.2 车间接收生产工单后,应及时核对工单信息,并根据工单要求组织生产活动。

2.3 生产工单应保留备查,并按照要求归档存档。

3. 生产报告编制与提交3.1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报告,包括生产进度报告、产品合格率报告等,由车间主管负责编制。

3.2 生产报告应准确、完整地反映生产活动的情况,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相关部门。

4. 检验记录管理4.1 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检验,应按照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案进行。

4.2 检验记录应准确、合规地记录产品的检验结果和判定,并及时上报给质量部门。

5. 异常处理记录管理5.1 生产过程中如遇到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按照规定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5.2 异常处理记录应清晰、完整地反映问题的发生、处理措施和结果,并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

四、生产记录管理流程1. 生产计划编制与执行流程生产计划部门→车间主管→相关部门2. 生产工单管理流程生产计划部门→车间主管→车间工人→车间主管→生产记录管理员→归档存档3. 生产报告编制与提交流程车间主管→生产报告管理员→相关部门4. 检验记录管理流程检验员→质量部门5. 异常处理记录管理流程相关人员→相关部门五、生产记录管理责任1. 生产计划部门负责生产计划的编制与发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记录管理制度
制定本制度是为了保证生产记录能够准确、及时、全面有效的反应生产全过程的实际情况,并可作为跟踪产品历史的依据。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生产记录的编制、审核、批准、填写、整理、保存及修订。

生产记录的编制、审核、批准
一、岗位操作记录、批生产记录、台帐、报表等生产记录由车间工艺员设计,送生产技术部、质量部审核,主管副总批准,并将原件存档,复印件交由车间及相关部门使用,凡未经审批的表格一律不予使用。

二、生产记录应根据工艺特点、工艺程序、操作要求和技术参数等内容设计并编号,内容力求精简、全面,能反应个生产环节的实际情况,适应生产管理的需要。

生产记录的填写
一、岗位操作记录由岗位操作人员填写,填写应及时,不允许操作前填写或生产后靠回忆填写,每份记录应有操作者签名。

二、批生产记录由车间工艺员汇总有关岗位工作操作原始记录,检验报告单等完成,由车间主任审核,交质量部审核批准。

三、填写生产记录的注意事项
3.1记录应清楚、及时、照实、数据准确、内容完整。

3.2笔迹模糊、易于保存、不得用铅笔填写。

3.3记录应保保持整洁,不得撕毁或任意涂改,确实需要更改时,不得使用涂改液,应用单线或双线划去后在旁边重写,划掉部分能看清楚修改人签名、修改日期,不得用刀或橡皮更正。

3.4除备注栏外按表格内容全项填写,不得有空格,如无操作内容填写时,一律用“——”表示,内容与上项相同时应重复抄写,不用“……”或“同上”表示。

3.5品名不得简写。

3.6与其他岗位,班组或车间有关的操作记录,应做到同等性、连贯性。

3.9计量单元一概用国家法定计量单元填写。

3.10生产记录及有关统计报表的计算方法、含义、范围、计量单位、呈报期限等规定,各部门不得任意删改,严格执行统一规定。

四、复核生产记录的注意事项
4.1必须按每批原始记录串联复核,不得前后矛盾。

4.2必须将记录内容与工艺规程对照复核。

4.3上下工序、成品记录中的数量、质量、批号、桶号必须一致正确。

4.4记录应有的工艺员复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填写方法,工艺员应监督填写人更正。

生产记录的整理及保存
1、批生产记录应由车间工艺员按批收拾整顿,根据生产流程排序,不得缺页、漏页。

2、批生产记录应由车间主任、生产技术部经理、质量部审核,最后交由质量部存档。

3、批生产记录保存至少三年,规定有效期的产品保存至失效后一年。

生产记录的修订
1、当生产工艺或生产设备变更时,应对生产记录做及时的调整
2、生产记录的修订程序和编制时相同,生产记录需要修订时应由车间工艺员按生产实际情况设计,提出点窜意见,报生产手艺部、质量部审核,最后由主管副总司理批准。

3、经
批准的新的记录文本,由公司办公室统一复印,下发给使用部门履行,同时将原件收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