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二十世纪的欧美文学(中文)

事实也证明,现代主义与文学传统有明显的 师承。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尼那》中安娜自杀 前那段著名的内心独白,就被看成意识流小说的 先驱。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双重人格的表现,直接 启发了现代主义对人物的处理。 再如18世纪英国作家斯泰恩的《商第传》。 它受到了现代主义作家的激赏,尤其是斯泰恩对 时间的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式的处理。斯泰恩实 际上发展了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表现技巧。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上半期 现代主代主义主要流派概述
著名文学批评家布雷德伯里在分析现代主义 文学的性质时指出,艺术、文学和思想史上经常 发生的感情变化和转移在程度上惯常分为三个级 度。 其中第三种是那些剧烈的脱节,那些文化上 灾变性的大动乱,人类创造精神的基本震动。这 些震动颠覆了我们最坚实的,最重要的信念和设 想,把过去时代的广大领域化为一片废墟,使整 个文明或文化受到怀疑,同时也激励人们进行疯 狂的重建工作。他断言,现代主义就是一场灾变 性的大动乱。
表现主义常常通过“父亲”和“儿子”的 矛盾形式来表现年轻的新一代对专横残暴的旧 制度的反叛和抗议。 在表现主义的作品中,父亲的形象总是代 表着权威、纪律和秩序,这种秩序是荒谬、愚 蠢和最终要灭亡的,因为它窒息了年青人激情 的生命,他们渴望以激情的拥抱去把握一切。 如瓦尔特· 哈森克莱维尔的《儿子》。父子冲突 也是卡夫卡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
三、思想艺术特征
现代主义与其直接面对的现实主义文学相比, 是革命性的。 现实主义强调按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现实; 现代主义强调表现主观真实,通过内心的折射反 映现实世界。而经过内心折射的现实发生了变形。 二者都批判现实,但现实主义矛头直接指向资本 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现代主 义则力图反映人类的精神危机和异化。因此,现 实主义对有形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广泛 描写,而现代主义对人的内心世界做了空前绝后 的深入探险。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
语言
发展
批评
西方
分析
西方
文学理论
文学 普通
读者
二十世纪
认为
结构主义
理论Βιβλιοθήκη 梳理方式暴力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是伊格尔顿于1983年为英国普通读者撰写的一本专著。该书旨在系统 介绍和评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变革。伊格尔顿将纷繁复杂的文学理论革命梳理为三 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即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 精神分析理论。 在讨论文学的定义时,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是一种写作方式,它代表着一种“对普通语言所施加的 有组织的暴力”。然而,这种以“偏离”或“暴力”来定义文学的方式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界 定什么是“普通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书中,伊格尔顿不仅梳理了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各种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 分析。他提倡一种融会贯通的批评模式,认为这种批评的对象最终落脚在更宏观的“话语”而非 所谓“文学”之上。他还解构了那些看起来似乎坚不可摧的理论神话,以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
目录分析
现象学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形成对文本的主观理解,而诠释学则更进一步探讨了理解和解 释文本的方法论问题。 从接受美学到精神分析的发展。这一脉络的是文学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反映以及这种反映对读者的 影响。接受美学主要研究读者对文本的反应以及文本对读者的塑造,而精神分析则更深入地探讨 了文学作品与无意识心理之间的以及文学作品如何揭示出人性的潜意识层面。 伊格尔顿不仅对这三个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还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 分析。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者来说,《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无疑是一本极好 的参考书籍。它不仅提供了全面的理论知识,还展示了这些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伊格尔顿的 清晰、生动的行文风格使得这本书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和理解。
西方文学】20世纪文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第九章20世纪文学(一)一、单项选择题1.马雅可夫斯基的揭开了30年代苏联诗坛序幕的长诗是()。
A.《穿袜子的云》B.《列宁》C.《放开喉咙歌唱》D.《好!》2.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并受到列宁高度评价的讽刺诗是()。
A.《向左进行曲》B.《开会迷》C.《一亿五千万》D.《放开喉咙歌唱》3.马雅可夫斯基的描写苏维埃共和国从诞生、巩固到繁荣昌盛全过程并被誉为苏联革命英雄史诗的诗作是()。
A.《放开喉咙歌唱》B.《列宁》C.《一亿五千万》D.《好!》4.被称为马雅可夫斯基从事文学创作的纲领和20年创作的总结性诗作是()。
A.《放开喉咙歌唱》B.《向左进行曲》C.《列宁》D.《好!》5.苏联当代文学的“第一只春燕”指的是()。
A.特罗耶波利斯基的《农艺师手记》B.田德里亚科夫的《不称职的女婿》C.奥维奇金的《区里的日常生活》D.扎雷金的《今年的春天在蒲扬诺夫卡》6.苏联文学中开启了“集中营文学”先河的作品是()。
A.爱伦堡的《解冻》B.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C.帕斯捷尔纳克的《日内瓦医生》D.特瓦尔多夫斯基的《焦尔金游地府》7.法国的安德烈·纪德创作的唯一的长篇小说(也被称为是“连环小说”)是()。
A.《田园交响乐》B.《蒂博之家》C.《黛累丝·德斯盖鲁》D.《伪币制造者》8.英国作家维尔斯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其被英国文坛称为“天下奇书”的作品式()。
A.《隐身人》B.《时间机器》C.《星际战争》D.《莫若博士岛》9.英国威廉·戈尔丁创作的被称为典型“荒岛小说”的是()。
A.《继承人》B.《自由堕落》C.《绳王》D.《看不见的黑暗》10.毛姆是英国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其成名作是()。
A.《人性的枷锁》B.《月亮和六便士》C.《寻欢作乐》D.《刀锋》11.托马斯·曼的代表作是()。
A.《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B.《绿蒂在魏玛》C.《浮士德博士》D.《布登勃洛克一家》12.斯蒂芬·茨威格的“压卷之作”是()。
20世纪西方文学概

美国
海明威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1、短篇小说 1938年作者将其全部短篇小说连同他的唯一剧本《第五纵队》合集出版,书名《第五纵队和四 十九篇短篇小说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主要创作于20年代,作品中充满了暴力、鲜血和死亡的意象 以及海明威蔑视死亡的“硬汉子”精神。作者在其短篇中既歌颂了战胜死亡的英雄,如《印第安营地》 《打不败的人》《五万元》;又描写了迎接死亡的“强者”,如《弗朗西斯· 马康贝短暂的幸福》。 2、长篇小说 《太阳照样升起》——海明威第一部长篇小说,表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部分年轻知识分 子对现实的绝望,揭示了战争给人生理上和心理上造成的巨大创伤。被看作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 书,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主人公杰克· 巴恩斯是一位在战争中丧失性能力的美国记者。 《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创作的高峰和终结。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作品。 通过一个美国中尉亨利自述的形式,描述了战争中人与人的相互残杀,战争对人的精神的毁灭以及对 美好爱情的扼杀。 《警钟为谁而鸣》——1940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题材的一部长篇小说。展现了西班牙人民 反法西斯的斗争。作者摆脱了悲观与迷惘,塑造了一个为异国正义事业而捐躯的英雄形象罗伯特· 乔丹。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着力塑造了老人桑提亚哥这个“硬汉子”的形象。作品一方面歌颂了 人类的伟大力量,一方面又对人生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绝望心情。但海明威同时希望人们不要在失败中 丢掉尊严这就是桑提亚哥的性格。小说中大海象征变幻无常的社会生活,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鲨 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狮子象征勇气和力量。
法国
1、开创了长河小说新体裁。罗曼· 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马丁· 杜伽尔 的《蒂博一家》是代表;2、心理刻画向内心世界深化。受意识流和心理分析影 响,内倾化程度明显提高。 安德烈· 纪德 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伪币制造者》唯一的 长篇小说,是一部“连环小说”,采用了雕刻艺术上的“纹心”方法。小说主人 公爱德华是个小说家,也在写一部题为《伪币制造者》的小说。该作品是风靡50 年代“新小说”的先声。 马丁· 杜伽尔 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1937年诺贝尔文学奖。《蒂博一家》 莫里亚克 获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蝮蛇结》十分真实而触目惊心地揭示了现代人 内心不可告人的隐秘及其黑暗,深入刻画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深洞察力 和艺术激情。 罗曼· 罗兰 有“欧洲的良心之称”。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传记创作——罗兰是 一位杰出的传记作家,一生写过多部英雄传记,如《贝多芬传》《米开朗其罗传》 《托尔斯泰传》等。 2、小说创作——在罗兰的全部创作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两部长篇小说: 《约翰克里斯朵夫》、《向过去告别》。
3西方文学之20世纪文学

第九章:20世纪文学(一)选择题:(一,俄罗斯--苏联文学)1.白银时代始于1890年。
(这个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依然繁荣,高尔基,蒲宁,库普林,安德列耶夫等优秀作家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了新活力。
)2.蒲宁,他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作家。
3.马雅可夫斯基是未来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诗:《列宁》(1925),《好!》(1927)4.阿·托尔斯的代表作《苦难的历程》三部曲。
5.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毁灭》曾被称为‚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史诗‛。
6.全景小说代表作主要有:西蒙诺夫的战争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和《最后一个夏天》.7.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苏联文坛还涌现出一批道德题材的优秀作品。
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和《一日长于百年》。
(二,欧美国家文学)8.安德烈·纪德的《伪币制造者》是一部‚连环小说‛。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风靡50年代的‚新小说‛的先声。
9.马丁·杜·伽尔八卷本长篇小说《蒂博一家》10.安德烈·马尔罗的《征服者》和《人的命运》以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题材。
代表作《王家大道》11.高尔斯华馁代表作《福尔赛世家》和《现代喜剧》两组三部曲,晚年作品三部曲《尾声》。
《福尔赛世家》包括《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
12.毛姆,代表作《人性的枷锁》。
13.约瑟夫·康拉德主要作品:《水仙号上的黑家伙》,《黑暗的心灵》和《吉姆爷》。
14.爱·摩·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被誉为‚本世纪最后一部用英语写作的成功的传统小说‛15.劳伦斯成名作《儿子与情人》。
主要作品《虹》和《恋爱中的女人》是姐妹篇。
《恰特莱夫人的情人》是一部影响很大的小说。
16.威廉戈尔丁,代表作《蝇王》是典型的‚荒岛小说‛17.多丽丝·莱辛代表作《金色的笔记》以多重奏的复合结构描写‚自由女性‛的精神困境。
她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原创】第九章 二十世纪文学4 等待戈多

(三)主题:等待
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论荒诞派戏剧》:“这部 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 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 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 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 或者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 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 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 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 流逝本身。”
之所以陷入等待困境的心态:其一现代人生 命萎缩,无力追求;其二现代人人生座标的 迷失,生存的盲目,不知道追求什么,只好 坐以待毙。
盲目,指不知自己的戈多是什么;无望,指 不知那个戈多什么时候来。“等待”心态源 于对现实的否定。反之就应该是沉溺。
2、生活的空虚无聊,人的无能无奈
“等待”源于生活的空虚无聊,空虚无聊源于人的 无能无奈。
反戏剧
所谓反戏剧,首先指缺乏戏剧冲突的戏剧, 冲突作为戏剧的灵魂,在贝克特这里完全被 漠视。同时戏剧动作极少,人物对话缺乏现 实感,不知所云等,一并体现了贝克特颠覆 传统戏剧创作理念的实验品质。
四、《等待戈多》评析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经典剧作。被译成20 多种文字。
1953年1月在巴黎上演,产生了一些争议和好 评,但人们并不期待它会成为“经典”。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也只演了59场就停 演了。1957年11月9日在美国旧金山监狱为 1400名囚犯演出时,引起这些特殊观众的强 烈共鸣,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应。
第二幕:继续等待
第二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样的人物。 把第一幕的情景重演一遍。
所不同的是,时间过去一天,树上长出几片 树叶,狄狄,戈戈在等待戈多的现实痛苦上, 又增加了记忆的痛苦。感到可怕。
外国文学史网课4

罗曼·罗兰的生平与创作
知识点内容:罗曼·罗兰的生平与创作 《约翰·克里斯朵夫》获得诺奖; 1931年《向过去告别》,是他前后期的分界线; 剧本《罗伯斯庇尔》是其一生创作的结语。
“奥古洛夫习气”
知识点内容:高尔基的“奥古洛夫习气” 将保守、自私、涣散、卑鄙、停滞等 小市民习性称为“奥古洛夫习气”。
“萨姆金习气”
知识点内容:高尔基的“萨姆金习气” 1.《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副标题“40年 间”, 被称为“俄罗斯精神生活的编年史”, 2.“萨姆金习气”:自私渺小又目空一切, 孤芳自赏又才疏学浅,自视清高又灵魂空虚。
知识点内容:海明威的生平与创作 著名的反战作品:《永别了,武器》; 西班牙内战作品,最著名的是《丧钟为谁而 鸣》; 1952年发表了《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的不朽形象
知识点内容:圣地亚哥的不朽形象 1)代表了海明威创造的“硬汉子”形象; 2)性格特点是坚强刚毅,勇敢正直, 面对苦难与折磨毫不惧怕,面对痛苦与死亡面 不改色,表现出明知不可而为之,在肉体上可 以被打败,但在精神上绝不可以被击垮的崇高 气概。
德国布莱希特
知识点内容:德国布莱希特 3.叙事剧题材分为三类: 教育剧《措施》、 寓言剧《四川好人》、 历史剧《伽利略传》。
美国文学
知识点内容:美国文学 1)欧·亨利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曼哈顿的 桂冠诗人” (对比华兹华斯),代表作《麦琪 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篇藤叶》。 2)西奥多·德莱塞,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 人》《斯多噶》,代表作《美国的悲剧》。 3)杰克·伦敦,代表作《马丁·伊登》。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_001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概况,掌握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变化的新特点;掌握概述部分所涉及作家的代表作品;掌握专节讲述作家的创作分期及各时期的创作特点,分析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与艺术成就。
重点及难点:
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新特点;高尔基创作的意义,《母亲》的人物形象及文学史地位;《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悲剧根源;《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物形象、艺术成就;肖伯纳戏剧中的思想矛盾;《虹》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海明威创作的 “硬汉性格”及其“冰山原则”。
第三,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他们往往描写某一种社会现象、某一种社会心理、某一种犯罪动机,更注重心理变态的描写,而不是情节的曲折。这是向现代主义学习的结果,与传统现实主义有显著的不同。由于上述艺术手法的变化,使得有的作品难以确定是何种类型,有些只能说介于两者之间,有的干脆就是现代派作品。与此相应,有的作家很难界定他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是现代主义作家。有的现实主义作家则出现了演变,转为现代主义作家。
第二,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他们或者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者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社会背景的描绘,上至王公贵戚或富豪人家,下至社会底层,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有的作家则别开生面,解剖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或盛衰史,从一个家族的荣枯变迁去反映整个历史时代的变化,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还有的作家索性将视野局限在一两个家庭中,描写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以此去描绘社会变化。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趋势。欧美现实主义作家感到的困惑是:欧美资本主义社会从这时起再一次获得了经济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于福利的提高得到了相应的改善,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这种局面已迥然不同于19世纪的社会状况,他们对一片升平景象感到茫然和惶惑,认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意识已经过时。揭露性和批判性的消退,造成了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暂时衰落。大约从70年代开始,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又出现复兴的端倪,即所谓回归现象。及至80年代,有的现代派作家甚至也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来写作。这种现象对现实主义本身无疑是一种激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二十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历史文化背景
二、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概况
20世纪的西方文学就纵的走向看可以大体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另一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
这两条线大致平行,但有时交叉。
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20世纪世界文学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比较而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20世纪世界文学的影响显然更大,而且更深刻。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由来和实质
一般来说,现代主义是指迄今为止的所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流派。
20世纪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规范的现代主义,也被称作正宗的现代主义,主要流派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象派、意识流小说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的文学流派有存在主义、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
两者在哲学、审美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有明显的分歧。
(二)、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
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促使人类不能不从新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命运。
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冷酷关系,也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深重的危机感。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已经熟悉了的世界变得愈来愈陌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非理性主义思潮。
从文化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想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哲学,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和悲观主义色彩。
西方文学史来看,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现代主义作家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真实性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分析,从而形成了整个文学“向内转”的趋势。
现代派文学的整体特征:
1、由于危机感、幻灭感导致悲观厌世情调;
2、由于人的异化而导致文学形式的荒诞与变形;
3、由于个体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而使文学重于创造、工于形式;
4、由于心理意识的加强使整个文学向内转,重主观,形成意识流般的特点。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由来、实质及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是指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西方的一种主要的文学流
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它的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其鼎盛时期是70年代和80年代,到了90年代其声势大减,并渐渐分化、沉寂.。
后现代主义至今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文学流派和思潮,仍有不少后现代主义作家在继续进行创作。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是一个内涵确定、清晰的概念,它还包括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诸如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投射诗、具体诗、寓言诗等等
后现代主义过于强调其自身的“无中心、不确定、零散化”等特征,具体来看:
1、不确定的创作原则
(1)主题的不确定。
(2)形象的不确定。
(3)情节的不确定。
(4)语言的不确定。
2、创作方法的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浪
漫主义的融合贯通之中。
3、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
后现代主义倡导以语言为中心的创作方法,高度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
们的
意图不是表现世界、也不是抒发内心情感、揭示内心世界的隐秘,而是要用语言来
制造一个新的世界,从而极大地淡化,甚至取消了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描绘现实的基
本功能。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这种叙述方式的游戏性,使得读者能够从阅读文本中获得极
大的愉悦。
第二节主要流派简介:后期象征主义
一、后期象征主义及其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一)概述
在西方现代主义各文学流派中,象征主义是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20世纪的西方作家们几乎都获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
后期象征主义在20年代达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声,以英、美、法、俄(苏)、意大利等国的成就最大。
(二)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后期象征主义最主要的代表有:里尔克、勃洛克、叶赛宁、瓦莱里、叶芝、庞德,成就最大的是艾略特。
1、瓦莱里
著名的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和《海滨墓园》,并出版了短诗集《幻美集》。
作为一个哲学家和诗人,瓦莱里的诗在象征派诗人中最具哲学色彩。
主题围绕着灵与肉、永恒与变化、生与死、动与静等抽象问题展开,偏重于形而上的思考,充满了玄妙的哲理。
《海滨墓园》是瓦莱里最杰出的诗作,也是后期象征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24节,每节6行。
诗通过展示生与死、变化与凝固不动之间的分裂,表达了对人生状况的思索。
2、叶芝
《苇间风》是他早年的抒情诗杰作。
其他著名的诗集还有《玫瑰集》、《幻景》、《库尔湖的野天鹅》、《塔楼》等。
其中,《当你年老》、《库尔湖的野天鹅》、《驶向拜占庭》、《茵纳斯弗利岛》、《拜占庭》等是叶芝的不朽名著。
叶芝一生都在考虑着生命的短促与艺术的永恒问题。
3、象征主义的分支——意象派与庞德
“意象派”运动是1912年以庞德为首的一批英美诗人掀起的一次诗歌运动,是在象征主义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分支,但它又有在自己的特点。
庞德(1885-1972)是意象派的代表人物,《地铁车站》是庞德的经典之作,也是意象派的代表作。
4、艾略特
他提出的“非个人化”和“客观对应物”理论是他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做出独特贡献。
他的长诗《荒原》以全新的气象震撼了西方文坛,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艾略特也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创始人和领袖。
他对象征主义或者是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贡献,一是他的诗歌创作,二就是他的诗歌理论。
他提出了“非个人化”的理论。
所谓“非个人化”,即反对诗歌的主观自我表现,主张现代诗人要对诗人的个性(情感)作最少的要求。
他明确提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他的这种理论是对前期象征主义强调避却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表露的发展和创新,并且走到了绝对化的地步。
但他的这种理论并不是一定反对诗人从自己的情感出发,而是情调不能直接抒发个人的感情,要让这种个人的东西,经过一种转化,转化为所谓“非个人”的东西。
他认为诗人“表现感情的惟一途径”,就是寻找一种“客观对应物”。
诗人把“客观
对应物”,如各种意向、情景、事件、典故、引语等搭配成一幅幅图案来表达某种情绪,并能立刻在读者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做到文情一致。
这是对前期象征主义“强调暗示和联想”的发展,并起到了纠正前期象征主义诗歌艰涩朦胧的效果。
主要诗作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一个夫人的写照》(1915)、《小老头》(1919)、《荒原》(1922)、《空心人》(1925)、《灰星期三》(1930)、《四个四重奏》(1935-1941);最著名的诗剧是《大教堂凶杀案》(1935)。
长诗《荒原》是艾略特同时也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是西方现代诗歌中的几个难点之作。
全诗434行,分为长短不一的五个诗章。
《荒原》的主题:战后的欧洲社会一片混乱,社会需要救治,绝望的人们需要拯救。
上帝是万物的救世主。
要拯救世界,拯救人类,只有信奉宗教。
第三节主要流派简介:意识流文学
意识流小说及其代表作家和作品
(一)、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识流小说摒弃传统小说追求表现外部世界、可以描绘人的物质生活环境的模式,果断地深入人的心理的深层世界,去揭示复杂的心态和混乱的意识。
意识流小说在结构和创作技巧上表现出别具一格的风格。
第一是作品视角的频繁转换。
第二是以“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
第三是广泛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的手法,以揭示人的深层次的心理真实。
第四是大量运用隐喻、暗示和象征,以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借以传达出作品
的深刻意蕴。
(二)、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和作品
1、普鲁斯特(1871-1922)
普鲁斯特的主要作品是经过16年的拼搏所完成的一部大型自传性质的小说《追忆逝水年华》。
《追忆逝水年华》共7部,约300万字。
各卷分别为:《斯万人家》、《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盖尔芒特之家》、《索多姆和戈莫尔》、《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
小说以“追忆”为手段,以“时间”为轨迹,以“往事”为素材。
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运用了意识流手法,以主人公的内心体验为主导,广泛采用回忆和联想的手法,小说还以主人公的心理时间为结构,随人物的主观意识为流动线索,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完整结构和时间逻辑。
2、伍尔夫
伍尔夫主要的意识流创作有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长篇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最早尝试意识流手法的第一篇小说。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最出色的意识流小说,具有明显的自传成分,主要人物拉姆齐夫妇就是作者父母的化身。
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出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片断生活经历。
小说分为窗口、时光流逝、灯塔三部分。
3、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意识流文学在美国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