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综述及评价

合集下载

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综述非均衡发展是基于国家间与地区间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均匀而产生的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差异。

非均衡发展战略指立足于资源禀赋予配置的差异性,通过将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战略。

非均衡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充分的当代实践,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溯源1 、循环累计因果论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论(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

其理论核心认为动态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积累的因果过程,存在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次级变化① 。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这种演进是由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而演变造成的。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的变化会反过来推动最初的那个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的方向发展,所以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均衡或者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但又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具有上升或者下降积累效果的循环② 。

在两种效应作用下,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呈现上升运动,如果扩散效应不够强烈,将抑制外围地区的发展,或者甚至使之更加贫困。

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作用下,经济增长过程将浮现回波效应而促使不平等趋势扩大。

2 、不平衡增长论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在1958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战略。

赫希曼反对全面投资和各部门均衡增长的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发展就是由经济中的一些主导部门的成长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由一个行业的成长带动另一个行业的成长,由一个厂商的成长带动另一个厂商的成长。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陈华,尹苑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

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的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简要评论。

遵循发展规律,中国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

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封闭经济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

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

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 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资本和资源, 均衡发展是行不通的,应当集中 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 分产业或区域,以此带动和扩大 其他产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 认为,无论是增长过程还是发展进程,其本质都是不平衡的。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资源的稀缺性,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 瓶颈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只能将有限的资源有选 择性地投入到关联度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即首先发展主导产业, 才能带动其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他指出,发展的路程好比一条“不 均衡的链条”,从主导产业通向其他产业。经济发展通常采取踩跷板 的推进形式,从一种不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 因此,发展政策的任务不是取消,而是维护不均衡,使不均衡的 链条保持活力。不发达经济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 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 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有限的资源在社会公共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 间的分配具有某种替代性,这就会产生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一是 “短缺的发展”,即首先增加直接生产的投资,这会引起社会公共资 本的短缺,并增加直接生产的成本,进而会迫使投资向社会公共资本 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随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 一轮的不平衡增长过程。二是“过剩的发展”,即首先增加对社会公 共资本的投资,这会降低直接生产投资的成本,从而促使投资转向直 接生产资本,当二者达到平衡后将重复下一个不平衡的增长过程。
1、大推动理论
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于1943年 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 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 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为了克服需求和供给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罗丹认为必须以最小临界投资规模对 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外部经济效果”。 大推动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大推动理论的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实施大推动所需的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双向投资 大推动的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 大推动过程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来组织实施 存在不足之处:大推动理论的立论基础是“三个不可分性”。但在实际中,却 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可分趋势,而且忽略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其次, 在实践中,大推动所需巨额资本难以找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自身无法筹集, 国外支持也难以保证。再次,大推动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视发挥 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因此,大推动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也没有成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

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
巴西的圣保罗地区
俄罗斯的莫斯科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历史、地 理、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 非均衡性,部分地区或 产业相对发达,而其他 地区或产业则相对滞后 。
案例对比分析
01
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优劣分析
均衡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整体经济水平,但 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非均衡发展则可能带来 资源集中和效率提高,但也可能加剧地区间不平等。
05
区域经济发展案例
均衡发展案例
案例一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总结词
这些地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实现了区 域内的均衡发展,提高了整体经济水平。
案例四
日本的东京都市圈
案例二
中国的长三角地区
案例三
美国的纽约都会区
非均衡发展案例
案例一
中国的西部地区
案例发展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合理调整产业 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 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
非均衡发展现状
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扩大
在非均衡发展模式下,资源要素倾向于流向发达地区,导 致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创 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理论对比分析
均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经济发展思路、资源配置方式、 政府角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强调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 结合;而非均衡发展理论注重重点突破和效益优先,强调市场机 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1.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

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

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

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对于社会基础设施或直接生产部门的投资,具有不同的作用。

前者为后者创造了外部经济。

在决策时,社会成本低、外部经济好的投资项目,应该优先选择;一般地说,政府应主动担负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

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

例如,钢铁工业就是一个具有较大综合关联效应的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前向关联的机械、电子产业,而且可以推动与之后向关联的矿山、交通、能源等产业的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从发展中国家现有资源的稀缺和企业家的缺乏等方面来看,平衡增长理论是不可行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放到所有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地区发展也必须有一定的次序,不同的地区按不同的速度不平衡增长,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和大城市,并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其他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

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最终将通过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等方式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平衡增长模式在实践中表现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某些部门和某些地区会得到优先发展,而这种优先发展在产生扩散效应的同时,又会产生回波效应,即当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由于收益差异吸引而发生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时,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不断扩大,从而两类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将不断扩大。

非均衡增长模式理论

非均衡增长模式理论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均衡增长理论类似,非均衡增长理论也承认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

但这两种理论的区别在于,平衡增长理论特别强调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并把它作为逻辑基础和理论前提;而不平衡增长理论则把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看作是理论研究的对象,也就是探索把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经济机制,当然,非均衡增长理论并不否认大规模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种方法论上的区别使得二者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非均衡增长模式的代表性理论有艾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威廉姆逊的倒U字形学说等。

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是“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创立者。

1958年,赫希曼发表了《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指出了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系统论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增长理论和战略。

他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经济增长的极化效应和溢出效应、通货膨胀的瓶颈以及投资的有效顺序等的分析,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得出了这一主要观点,即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然后利用优先发展的产业所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推动所有产业的发展。

赫希曼深入研究了经济增长在区域间和国际间的传导机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阐述了增长点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他认为,经济进步不可能在任何地方同时出现,而且它一旦出现,某些强有力的因素必然使经济增长集中在起点附近发生;增长在国际或区际间的不平衡是增长自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前提条件。

在对不平衡增长过程的分析中,赫希曼特别强调了产业间的“关联效应”。

所谓“关联效应”就是某个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在投入与产出上的关联作用,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两种形式。

“前向关联”是指某个产业与为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间的联系;“后向关联”则是某个产业与把其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联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选择投资发展项目时,应该利用“关联效应”,优先发展那些能产生最大引致投资的产业,也就是选择那些具有显著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效应的产业;通过这种产业的优先增长来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理论研究综述非均衡发展是基于国家间与地区间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均匀而产生的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差异。

非均衡发展战略指立足于资源禀赋与配置的差异性,通过将有限的资源首先投向效益较高的区域和产业,以获得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带动其他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战略。

非均衡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充分的当代实践,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溯源1、循环累计因果论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

其理论核心认为动态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累积的因果过程,存在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次级变化①。

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这种演进是由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而演变造成的。

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而第二级的变化会反过来推动最初的那个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的方向发展,所以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均衡或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但又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具有上升或下降积累效果的循环②。

在两种效应作用下,中心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呈现上升运动,如果扩散效应不够强烈,将抑制外围地区的发展,或者甚至使之更加贫困。

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作用下,经济增长过程将出现回波效应而促使不平等趋势扩大。

2、不平衡增长论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战略。

赫希曼反对全面投资和各部门均衡增长的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发展就是由经济中的一些主导部门的成长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由一个行业的成长带动另一个行业的成长,由一个厂商的成长带动另一个厂商的成长。

非均衡增长模式理论

非均衡增长模式理论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均衡增长理论类似,非均衡增长理论也承认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

但这两种理论的区别在于,平衡增长理论特别强调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并把它作为逻辑基础和理论前提;而不平衡增长理论则把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看作是理论研究的对象,也就是探索把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经济机制,当然,非均衡增长理论并不否认大规模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种方法论上的区别使得二者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非均衡增长模式的代表性理论有艾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威廉姆逊的倒U字形学说等。

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是“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创立者。

1958年,赫希曼发表了《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指出了平衡增长战略的不可行性,系统论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增长理论和战略。

他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经济增长的极化效应和溢出效应、通货膨胀的瓶颈以及投资的有效顺序等的分析,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得出了这一主要观点,即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然后利用优先发展的产业所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推动所有产业的发展。

赫希曼深入研究了经济增长在区域间和国际间的传导机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阐述了增长点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他认为,经济进步不可能在任何地方同时出现,而且它一旦出现,某些强有力的因素必然使经济增长集中在起点附近发生;增长在国际或区际间的不平衡是增长自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前提条件。

在对不平衡增长过程的分析中,赫希曼特别强调了产业间的“关联效应”。

所谓“关联效应”就是某个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在投入与产出上的关联作用,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两种形式。

“前向关联”是指某个产业与为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间的联系;“后向关联”则是某个产业与把其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联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选择投资发展项目时,应该利用“关联效应”,优先发展那些能产生最大引致投资的产业,也就是选择那些具有显著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效应的产业;通过这种产业的优先增长来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综述及评价
本文试图对于不平衡增长理论及其发展进行回顾及评述,有利于我们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的变动趋势作出合理的判断。

标签:非均衡增长区域经济政策
非均衡增长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和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和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一、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主要包括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战略,缪尔达尔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和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

赫希曼认为,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

据此,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当有意识的采用不平衡增长的发展战略,首先,集中力量发展某些重点产业部门,通过这些关键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逐步促成整个经济的发展。

赫希曼的这种不平衡增长战略主要是建立在他所提出的关于产业间联系的两个基本概念,即“前向联系”概念与“后向联系”概念的基础上的。

赫希曼指出,“每一种非初级经济活动都将导致通过国内生产,提供其所需投入的意图”。

它的生产向后衍生需求,即需要另一部门的产品作为投入,这种向后衍生需求的产业即具有所谓“后向联系效应”。

相反,“任何在性质上并非惟一满足最终需求的活动,将导致其利用其产品作为某种新生产活动投入的意图”,即当一部门的产出可成为其他部门的投入时,这个部门就具有所谓“前向联系效应”。

赫希曼所主张的不平衡发展战略认为,应当把前向、后向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项目作为投资重点,优先发展。

这样就能对整个经济的增长产生最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缪尔达尔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是不断扩大的。

当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进行自由贸易时,发达区域由于增加了工业品的输出,其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劳动就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对技术工人需求增加,教育随之得到改进,文化进一步发展,因而发达区域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

而不发达区域输入大量工业品之后,本区域工业生产由于缺乏竞争力而逐渐衰落,于是产生一系列不良效应:对技术工人的需要增加,教育随之得到改进,文化进一步发展,因而发达区域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

而不发达区域的情况恰好相反,在自由贸易情况下,不发达区域输入大量工业品之后,本区域工业生产由于缺乏竞争力而逐渐衰落,于是产生一系列不良效应:对技术工人的需要减少,就业不但不能向生产效率高的工业部门转移,反而不得不逆转到生产效率低的农业部门,城市经济得不到发展,收入水平得不到提高,甚至每况愈下。

缪尔达尔进一步指出,在循环和累积因果作用过程中,从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相互作用中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效应:“扩散效应”
和“回波效应”。

扩散效应由从发达区域到不发达区域的投资活动流动构成,发达的核心区为了保持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加向不发达的边缘区采购原材料、燃料和产品,输出资本技术和设备,帮助他们发展经济,这有助于区域差异的缩小;回波效应是由为了在发达区域获得更高的报酬而流出不发达区域的劳动和资本构成,发动的核心区凭借自己的支配地位,从不发达的边缘区吸入要素和资源壮大自己,这将引起不发达区域的衰落,使区域差距扩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随着经济的深化,扩散效应的作用才会日益增强。

因此,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区域差异将不断扩大。

区域发展梯度转移论用梯度表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将区域发展不平衡视为产品生命周期的空间表现形式。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次序地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

在动态上,极化效应、涓滴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向高梯度区域进一步集中,从而造成区域发展的两极分化。

综合上述,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的共同特点是:均衡与增长之间是线性替代关系,而且这种线性替代关系是用于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

要完全均衡势必缺乏增长的必要动力。

基于要打破新古典均衡教条的目的,这种线性替代关系强调的是增长对均衡的依赖性,排斥了均衡对增长的积极作用。

二、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及其评价
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以威廉逊等人的倒“U”假说为代表。

1955年,库兹涅茨曾以19世纪英、美、德的时间序列资料为依据,提出著名的收入分配倒“U”形假说。

即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先是上升,继而下降,分配不平等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

50年代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伊斯特兰对美国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时发现,自1880年以来,区域间经济增长趋于均衡。

1965年威廉逊把倒“U”形理论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形假说。

他用三类数据得出这一结论,用24个国家1940年~1961年间的有关统计资料分析,用个别国家的短期数列和长期数列分析,用美国截面数据分析,计算不同类型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短期与长期数列的区间不平等程度。

他指出:无论是截面数据还是时间序列分析,结果均表明“在国家发展水平和区域不平等或地理差异之间存在着系统的联系。

……在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区域不平等程度是很高的。

但是,随着我们向更高的发展水平移动,这种差异将稳定的降低”,“在早期发展阶段将导致区域不平等日益增加,而成熟增长到质区域趋同或减小差异”。

这样,经济增长过程中区域间不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U”形。

这就是所谓趋同假说或倒“u”形学说。

这一学说的核心在于:均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以时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从长期看,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倾向走向均衡和趋同。

威廉逊的实证分析建立在大量实际数据基础之上,其区域划分是加拿大的
10个省,澳大利亚的6个州,巴西19个州,美国50个州或面积狭小的波多黎各149个自治地区。

1991年威廉逊再次就这个问题深入研究,指出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今天这样。

在历史上,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欧洲和美洲的区际收入不均衡达到顶峰,其程度类似于今天某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威廉逊的倒“U”行假说得到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的支持,并被世界银行用于预测2000年世界不平等与贫困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