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词辨析大全
近义词辨析大总汇

A1、[哀怜•爱怜•爱恋]“哀怜”指对别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如“中华民族有哀怜弱者的传统”。
“爱怜”指十分疼爱,多用于子女,如“爱怜子女”。
“爱恋”指热爱而难以分离,多用于男女之间,如“二十多年来,他俩一直相互爱恋着”。
2、[暗淡•黯淡]二者都指不明朗。
不同的是:“暗淡”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如“光线暗淡”;“黯淡”①指心理暗淡,如“心情黯淡”;②同“暗淡”3、[按语•暗语]“按语”指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作的说明,提示或考证。
如“这个文段,编者特地加了按语”。
“暗语”指彼此约定的秘密话。
如“这些话纯是暗语,别人根本听不懂”。
4、[翱翔•遨游]二者都与游动有关,但游动方式有所不同。
“翱翔”指在空中回旋地飞。
“遨游”指漫游,游历。
如“自由翱翔”,“遨游太空”5、[按照•依照•遵照]都是介词。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如“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使用“依照”多,如“依照刑法×款×条”。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如“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6、[爱好•嗜好]“爱好”是动词,多用于好的方面,如“他爱好音乐”。
“嗜好”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多用于不好的方面,如“嗜好赌博”。
题例:小李抽烟是不对的,但是有一个喜欢运动的。
(嗜好、爱好)7、[安置•安排•安顿•安放]“安置”多用于人,指使其工作、生活有着落,如“安置复员军人”,用于事物时意为摆放。
“安排”指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对人或事物有条理地分先后地加以处置,如“安排生活”。
“安顿”侧重指衣食起居安排妥当,如“安顿好孩子后她才顾得上吃口饭”。
“安放”只用于具体的事物,如“安放铺盖”。
题例:小龙工业区的建设正式启动了,昨天市领导开会讨论了工业区移民问题,并把小王等人在了供销社。
(安置)B1、[报怨•抱怨]“报怨”指报复怨恨,对所怨恨的人作出反应,如“发德报怨”如“这次恶性事件是由肇事者报怨引起的”。
近义词辨析大全

近义词辨析大全暧昧:含糊、不明朗,不光明磊落,不便告人。
暗昧:同“暧昧”。
还可表示不聪明,愚昧。
哺养:喂养使长大。
抚养:抚育、照料并教养。
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
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
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长年:一年到头,整年。
如“长年积雪”、“长年劳作”。
常年:终年、常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常年份,如“常年产量200斤”。
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处世:指人事交往、参加社会活动,“~ 稳健”、“为人~”。
处事:办事、处理事务,如“~ 认真,从不马虎”。
醇厚:口味纯正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此时同“淳厚”。
淳厚[纯厚]: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
伺候[ci.hou]: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
侍候: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
肤浅:人的(学识)浅,对事物理解不深。
浮浅:(思想作风、文章风格)浅薄、不切实。
伏法:依法处以死刑。
服法:认罪。
(“伏罪”、“服罪”是同义词)伏帖:心里舒服、舒坦;顺从。
服帖:妥当,“把事情办~ ~”;顺从。
工夫:指占用的空闲或时间。
功夫:耗费的时间或精力;本领和武术。
轰然:大声。
哄然: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
宏大:侧重于规模大,常用于建筑物、队伍、场面、理想。
洪大:声音大而响亮。
惶惶:惊恐不安,如“人心惶惶”、“惶惶不安”、“惶惶不可终日”遑遑:匆忙不安定,如“遑遑无所依归”。
会合:着重于人相会聚拢。
汇合:常比喻抽象事物(意志、力量等)汇聚在一起。
机体:生命个体的总称,如“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
肌体:身体,常比喻组织机构。
既而:时间副词,着重指前后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隔不久,一般单用。
继而:关联副词,前后两事紧紧相连常与“始而”、“先是”搭配。
艰苦(艰苦卓绝):艰难困苦,适用于环境、生活、岁月等客观条件。
坚苦(坚苦卓绝):坚毅刻苦,适用于主观精神、工作作风等。
近义词辨析

近义词辨析编辑: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纂:编辑(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爆发:多用于大的抽象事物。
(战争、火山);暴发:常用来指洪水、疾病流行;突然发家。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妨害:有害于事物的发展。
(程度重)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浮浅:浅薄。
反映:把客观情况或意见、态度告诉上级。
反应:事情发生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扶养:用于法律关系。
(父子、夫妻等)抚养:爱护并养育。
空隙的时间。
功夫:本领、造诣。
主要指耗费的精力。
贯穿:穿过、联通。
(较具体的事物)贯串: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精练:文章、讲话没有多余的词语。
(也作“精炼”)简练:说话、写文章简洁,精当。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
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
(行为、动作)考察:实地观察调查;细致深刻的观察。
聆听:(书)听。
倾听:细心的听取。
谛听:仔细听。
消失: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
消逝:随时间而去不复存在(声音、云雾、时间)。
消释:疑虑、嫌隙、痛哭、恐惧等消失解除。
申明:郑重说明。
声明: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
收集:使聚集在一起。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不易得到的东西)典雅:优美而不粗俗。
高雅:高尚而不粗俗。
弥补:常与缺陷、损失、弱点搭配。
填补:常与空白、亏空、缺额搭配。
细心:用心细密。
悉心:用尽所有的精力(多指研究)威信:声威和信誉。
(侧重信誉)威望:声誉和名望。
(侧重名望)违反:不遵守,不符合(法则、法程)违拗:违背、有意不依从(上级和长辈的主意)违犯:违背和触犯(法规)。
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
变幻: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调节: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调剂: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的调整。
调停:调解,多指重大事件,不带宾语。
调解:劝说双方消除纠纷。
斡旋:(意思同上)书面语,不带宾语。
允许:许可。
容许:许可。
(书面语,语义重)推托:借故拒绝。
近义词辨析

1.把戏/伎俩把戏:花招。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后者贬义性质更重。
他一眼就识破了这骗人的________。
2.颁布/公布颁布:着重指向下颁发。
公布:着重指向公众发布。
《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________多年了,但对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还很不如人意。
3.爆发/暴发爆发:作忽然发作讲时,多指人为的大的抽象的现象或情况,如力量情绪事变等忽然发作或发生。
另外,还可特指火山爆发。
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突然发作,多指自然具体的现象或事物突然发作,如洪水暴发。
近年来,成都、南京、西安、武汉等许多大城市相继________报业大战,令广大读者大受其益。
4.卑劣/卑鄙卑劣:卑鄙而恶劣,程度重。
卑鄙:言行恶劣,不道德。
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________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5.必需/必须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相当于一个形容词,一般用于修饰名词,作定语。
必须:表示事理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或用于加强命令语气。
出发前个人要准备好生活________品。
6.辨证/辩证/辨正辨证:辨析考证。
辩证:形容看问题的眼光全面。
辨正:判断是非、正确错误。
经专家多方________,这块石料就是有名的青田石中的鸡血石。
7.不齿/不耻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不耻: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
图书市场上部分作品从内容、写作手法到包装、宣传都极力媚俗,为文学界乃至许多读者所________。
8.裁决/裁定裁决:强调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
裁定:斟酌决定其去取可否。
上周,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最终的________。
9.抽象/概括抽象: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概括: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
价值最初是在商品交换中________出来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10.出席/列席出席:正式代表。
列席:非正式代表。
李先生________了这次大会,并做了精彩的发言。
11.锤炼/磨炼锤炼:比喻经过刻苦钻研使艺术精湛、纯熟。
50个常见近义词辨析

常见近义词辨析1.安定--安宁--安谧--安静--平静--清静安定:生活形势等平静正常,稳定。
生活安定。
安宁:秩序正常,没有骚扰。
边境安宁。
安谧:安宁,安静。
主要指环境气氛。
安静:没有声音,安稳平静。
平静:着重指平稳,没有不安与动荡。
常形容心情、表情、势态等。
清静:着重指不嘈杂、不杂乱。
2.安顿--安放--安置--安排安顿:安稳。
使人或事物有着落,着重指安排妥当,使有确实的着落。
安放:使物件处于一定的位置,是具体的动作。
安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着重指使工作、生活等有适当的位置。
多是处理人事工作的活动。
安排:着重于分清先后、主次、轻重缓急、有条有理地处理人和事。
多指工作上的处理活动。
3.懊悔--懊恼--懊丧都是形容词,因未满足心愿而悔恨、烦恼。
懊悔:着重指后悔,是心里恨自己不该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
懊恼:着重指烦恼,心里不痛快,是对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感到烦恼。
懊丧:形容因做事或环境不利而失意,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懊丧:着重指因烦恼而丧气,心中郁闷。
4.沮丧--颓丧沮丧:沮,气色败坏。
着重指受挫折后灰心失望。
颓丧:颓,委靡不振。
着重指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5.傲慢--高傲--骄傲都是形容词,都有自高自大或自豪自尊之意。
傲慢:着重指态度上轻慢,目中无人。
也可用于褒义,表示自尊而不可侮。
高傲:贬义着重指思想情绪上把自己看得过高。
用于褒义时表示自豪而又高尚。
骄傲:泛指满足已有的成绩,自以为了不起。
用于褒义时多表示自豪。
也可以作名词。
如:李白、杜甫和他们的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6.把持--操纵--控制都有按自己的意图掌握住、支配。
把持:是贬义词,指公开独占权位。
对象常是政权、权力、职位以及地区、单位等。
操纵:中性词。
指掌管、使用机器等。
引申指用不正当手段暗中支配、控制人或社会性的较重大的事物。
控制:中性词。
只指不让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
对象常是速度、数字、交通、生产以及思想、感情等。
7.把握--掌握都是动词。
用自己能力,把某种事物抓住、控制住。
近义词辨析

近义词辨析1.包含:里面含有(多用于抽象事务)。
如:这一成果包含许多人的心血。
包涵:客套话,表示请求原谅。
如:招待不周,请多包涵。
2. 暴发:侧重于突发性,多用于洪水、传染病等。
如:山洪暴发、暴发户。
爆发:侧重于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
如:战争爆发。
3.必需:动词,一定得有;不可缺少。
如:生活必需品。
必须:副词,表示事实上、情理上必要。
只能作状语,修饰动词。
如:你必须解释清楚。
4.不力:不得力。
如:办事不力。
不利:①没有好处。
如:这样做,于人于己都不利。
②不顺利。
如:出师不利。
5. 变换:事物的形式或内容换成了另一种。
能带宾语。
如:变换队形、季节变换。
变幻:没有规律、难以揣测地变化。
如:变幻莫测。
6. 本意:原来的想法或打算。
如:我本意是为他好,他竟误解了。
本义: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
如:“匠”的本义是木匠。
7. 充分:大多与比较抽象的事物搭配,如:理由充分、条件充分。
充足:大多用于比较具体的事物,如:光线充足、经费充足。
8. 窜改:改动文字。
如:这文件是经人窜改过的。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理论、政策等)。
如:篡改历史、篡改文件精神。
9. 遏制:侧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对象常是情绪、敌人或某种力量。
如:遏制心中的怒火。
遏止:侧重于“止”,常用于战争、暴动等。
如:改革的大潮是无法遏止的。
10. 发明:创造一种新的事物。
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发现:通过探索找到前人未知的自然现象或规律。
这些事物原先就存在,只是大家不知道,现在找出来了。
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11. 法制:指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根据这些法律制度建立的社会秩序。
如:健全法制。
法治:指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式(跟“人治”相区别)。
如:实行法治。
12. 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现成的事物。
搜集:侧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须到处寻找的事物。
如:他多年来潜心于搜集文物。
13. 原形:原来的形状,指本来面目。
近义词辨析

占据· 占有 占据: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 占有:处在(某种地位),掌握(某事物)。 忽视· 轻视 忽视:不注意。轻视:不重视。前者比后者语 义程度重一些。 吸收· 吸引 吸收:物体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 吸引: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 自己这方面来。 Nhomakorabea
透露· 披露· 暴露 透露:指泄露或显露消息、意思等。 披露:指发表,公布。 暴露: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 露出来。
草率· 轻率 草率:马马虎虎地了结。比喻做工作不负责任,草 草了事。 轻率 :言行随便,不慎重,不严肃。 草率多用于形容做事,轻率多用于形容人做事的态 度。 宏大· 庞大 宏大:巨大,宏伟。 庞大:很大(常含过大或大而无当的意思,指形体、 组织或数量等)。 甚至· 乃至 甚至:表示更进一层和强调。 乃至: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
提供· 进行 提供:供给(意见、物资、材料、条件等)。 进行:从事某种活动。 刮目· 侧目 刮目:指彻底改变眼光。 侧目:不敢从正面看,只能斜着眼睛看,形容 畏惧而又愤恨。 鉴别· 鉴赏 鉴别:辨别(真假好坏)。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竟自· 径自 “竟自”有竟然的意思。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两词均为副词。 保障· 保证 保障:①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 侵犯和破坏;②起保障作用的事物。 保证:①担保,担保做到;②作为担保的事物。
配置· 安置 配置:配备布置。 安置:使人和事物有着落。 申辨· 申诉 申辨:对受人指责的事申述理由,加以解释。 申诉: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效力的 判决不服的,向有关部门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
中考语文常见近义词辨析

中考语文常见近义词辨析1. 履行、执行【同】都是动词,都有按规定去做的意思。
【异】“履行”侧重指按事先约定的或规定的去实行,表示“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的做的事)”的意思,适用范围较小,搭配对象较少,对象常是带约束性的事物,或双方或多方约定的,如条约、契约、协定、协议、合同、诺言、义务等,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而较多用于书面语。
“执行”侧重指按规定去实行,带有强制性,表示“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的意思,适用范围较大,适用对象萧广,常是上级规定必须做的事情,如命令、任务、法令、判决、纲领、政策、路线、方针、计划、决议、原则、纪律等,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2. 嘲笑、讥笑、讪笑【同】都是动词,都是并列式的合成词,都有“因看不起而取笑别人”的意思,都含贬义。
近义词有“嘲讽”“嗤笑”“讥讽”“讥刺”等。
【异】“嘲笑”意思是“用言辞笑话对方”,有“戏弄”的意味,侧重于“对对方言行的否定”,语意较轻,适用范围广,既可用于别人,也可用于自己。
常用于口语,也可用于书面语。
“讥笑”有“讥讽和嘲笑”之意,侧重于“讽刺、挖苦”,在感情色彩上更带有轻蔑意味,语意比“嘲笑”更为尖刻,适用范围比“嘲笑”窄些,它只能用于对方,常见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
“讪笑”就是“讥笑”之意,侧重于“戏弄”,适用范围比“嘲笑”“讥笑”窄,仅用于书面语。
3. 美丽、漂亮【同】都是形容词,都是并列式的合成词,都表示“人或物好看,令人赏心悦目”的意思,都是褒义词,多用于口语,也可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有“好看”“俊俏”“潇洒”“秀丽”“美观”等。
【异】“美丽”着重指“使人看了产生快感的;好看”之意,修辞的对象常常是女性、风光、景物等。
“漂亮”着重指“好看、美观;出色”的意思,修辞的对象男女均可,还可用于动物、服饰、用具、建筑物等。
另外,“美丽”有“美好、高尚”的意思,而“漂亮”没有;“漂亮”有“表面好看但不能兑现的东西”之意,而“美丽”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义词辨析大全【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召招。
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反复。
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
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驰驱。
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
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
但后来“驰”字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所以引申出“疾行”如“风驰电掣”、“流布”如“名驰宇宙”等意义。
“驱”则着重向“使快跑”的意思方面发展所以逐渐引申出“策驱”、“驱使”“驱逐”和“驱除”等用法来。
二者有了明显的区别。
侵袭伐。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伐”是正式的战争,所以有钟鼓,而且进攻的国家总要找一些“声讨”的理由,如“包茅不入”、“无礼”、“贰於楚”等,参看第六单元“伐”字条。
“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
“侵”与“伐”是不同的,所以左传僖公四年说“侵蔡遂伐楚。
”“袭”比“侵”更富於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追逐。
二字一般用起来没有分别。
试比较左传桓公六年“请追楚师”与庄公十年“遂逐齐师”。
但是“放逐”的意义不能说成“追”。
而“挽回”的意义又只能说成“追”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能说成“逐”。
荐祭。
二字在祭的意义上为同义词。
细分则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谷梁传桓公八年注。
左传僖公五年“而明德以荐馨香”馨香指的是黍稷之类礼记郊特牲注“馨香谓黍稷”。
后世荐祭不再区别。
无不。
“无”是动词指其第一义它所否定的是名词“不”是副词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
因此“无”字後面的形容词和动词往往带名词性如“无上”“无穷”“无畏”“不”字后面的名词则带动词性如“不君”“不臣”“不国”。
上古时代“无”字有时有“不”的意思“不”字却没有“无”的意思。
后来“无”和“不”的分别就更清楚了。
辨勤劳。
“勤”与“劳”是同义词所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前面说“劳师以袭远”后面说“勤而无所”“劳”与“勤”是前后呼应的。
“勤民”是“使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这个意义后来可以说成“劳民”。
“勤民”另一意义是“为民辛苦”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这个意义不能说成“劳民”。
辨二贰两再。
“二”是一般数目字“贰”与“二”虽同音但它只用於特殊埸合如“两属”“两事”“二心”等。
“贰”用作“二”是后代的假借用法。
“二”和“两”在上古有很大的分别。
“两”是指自然成双的事物如“两手”“两端”“两翼”“二”则表示一般数目,不能取代“两”的上述作用。
就后来称数方面而言“两”的用法选择条件较严如“十二”不能说“十两”“第二”也不能说成“第两”“二”在这方面则较自由。
另外“两”能作副词“二”则无此作用。
“两”和“再”有表面的相似处,但实际内容完全不同。
如“两说”和“再说”“两度”和“再度”。
就是同用来作状语二者所表示的内容也不相同。
如“两得”是说得到两样东西“再得”则表示一种东西得到了两次。
辨军士卒兵。
“军”是集体名词跟“士”“卒”“兵”都不同。
上古“兵”和“卒”有很大的区别“卒”是战士而“兵”一般是指器械。
左传文公七年“训卒利兵。
”“卒”是人所以要训练“兵”是戈矛之类所以要“利”磨它使它锋利。
“士”和“卒”的分别是作战时士在战上面卒则徒步。
辨妇女。
已嫁的为“妇”未嫁的叫“女”。
有时候已嫁未嫁的女性都可统称为“女”如诗经卫风氓的“女也不爽”的“女”就是已婚的但未婚的女性决不能称“妇”。
辨党党。
古代二字不同。
虽同都是姓但“党”读zhǎng“党”读dàng今读上声。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西的别种“党项”的“党”,更不作“党”。
辨城郭。
“城”与“郭”并称的时候“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孟子公孙丑上“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城郭”二字连用时也就指一般的城。
辨馆舍。
“馆”和“舍”是同义词都是馆驿或客舍。
所以“馆舍”二字可以连用。
战国策赵策二“今奉阳君捐馆舍。
”捐抛弃。
捐馆舍婉言指死。
当然“舍”字的其他意义则是“馆”字所不具备的。
辨托托。
上古没有“托”字。
“托”是后代“托”的通俗写法。
宋代以后“托身”、“托故”等有人写成“托”。
但是“托”字有它自己所特有的意义表示用手掌承着东西如“托钵”。
又有引申义如“榇托”。
这些“托”字不能写成“托”。
辨去往。
上古“去”和“往”的意义大不相同。
“来”的反面不是“去”而是“往”。
“往”不能带宾语“去”经常带宾语。
“去”是离开,“往”是走向目的地可见是迥然不同的。
“孟子去齐”这一句话,若依现代汉语解释,是“孟子到齐国去”,而依古代汉语解释则是“孟子离开了齐国”,意义正相反。
这是必须严格辨别的。
辨引却。
“引”是退却的姿态“却”是退却的行为二者并不相同。
“引而去”不能说成“却而去”。
辨冯据。
在依附的意义上“冯”与“据”是同义词所以“冯轼”又说成“据轼”。
左传僖公五年上文说“神必据我”下文说“神所冯依”可见“据”就是“冯依”。
后代“凭据”变成了双音词当“证据”讲原意是人所依傍作为证明的东西。
只有某些习惯用途上稍有不同。
例如“据理力争”不说“凭理力争”。
辨解释放。
“解”和“释”在某些意义上有相通处。
如都有“解开”或“松开”的意思所以冰块消融可以说“解冻”又可说“涣然冰释”又都有“分析”、“解说”的意思所以可以说“注解”也可说“注释”在其他意义上二者各有自己的习惯用法。
“放”不具备“解”和“释”的上述意义。
“放”的一个突出的意义是“使事物向四外扩散”。
所以把牛羊赶出去喂养为“放牧”将人赶到边远地方叫“放逐”不守规矩任意而行为“放荡”。
这种意思也是“解”、“释”所没有的。
在现代汉语中由“解”、“释”、“放”构成的复合词仍有明显的区别。
如“解开”和“放开”“解放”和“释放”“开释”和“开放”应用的范围、对象都不一样。
辨与予给。
“与”和“予”自古同音而且在“给予”的意思上同义。
“给”则和“与”、“予”大有区别。
“给”用作动词时不是表示一般的“给予”而是表示“供给”并且一般只限於供给食用。
作“给予”解的“给”是后起义读gěi。
辨疾病。
一般的病叫“疾”重病叫“病”。
论语子罕“子疾病。
”注“疾甚曰病。
”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病了病得很重。
”但就现有史料看“疾”和“病”单用时并无分别。
如病重既可说“病笃”又可说“疾革”。
但是“疾”的第二义和“病”的第二义仍然有很大的差别。
“疾”的第三义更是“病”字所没有的。
辨饥饥饿。
这三个字古代不同义。
“饥”是现在所说的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指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
所以吃不饱的称“饥民”而饿死者为“饿莩”。
其词义区别极明显。
“饥”是指五谷不熟所形成的饥荒。
“饥”与“饥”古不同音一般不通用。
上古文献中个别混用的地方,可能是后代传写之误。
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可见二者是有区别的。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其中的“饿”不能换成“饥”或“饿”其中的“饿”也不能换成“饥”或“饥”。
后代“饥”“饿”混用的情况多见“饥”“饥”混用的情况罕见。
辨饱厌。
“饱”与“厌”是同义词。
但“饱”字一般只用於“吃饱”而“厌”则经常用於抽象的意义。
“饱”字是不及物动词“厌”是及物动词,所以说“餍酒肉”。
“饱”字可以用作状语如“饱食”“厌”字没有这种用法。
辨崩薨卒死没殁。
在封建社会中,等级的分别很严,连死也分了等级。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於庶人称死。
”左传对诸侯有时也称“卒”。
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
”至於唐代“卒”字的用法更变为不严格的了。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这“卒”只泛指死。
“殁”也是泛指死。
上古一般只写作“没”。
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没”。
贾谊过秦论上“孝公既没”。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楚辞怀沙“伯乐既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引作“伯乐既殁兮”。
辨寡少。
“寡”和“少”是同义词。
可能是方言的差别。
论语左传於多寡的意义说“寡”不说“少”。
辨坚固刚强。
“坚”的本义是土硬“刚”的本义是刀硬“钢”字由此发展而来“强”的本义是弓有力“固”的本义是四面闭塞难攻易守。
由本义的不同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固”字用於城郭险阻的时候,不是“坚”“刚”“强”所能代替的。
“强”字用於本义时如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也不是其他三字所能代替的。
“坚”“刚”“强”三字的分别又可以从它们的反义词“脆”“柔”“弱”看出来。
当然四字相通的地方是有的。
辨两再复更又。
“两”字可以用作副词但它的意义和“再”不同。
“两”指双方指动作的面参看第一单元“两”字条,“再”指两次指动作的量。
“再”和“复”更需要严格地区别开来。
说“再”时着眼在次数,两次,说“复”时着眼在行为的重复所以不止两次也可以说“复”。
现代汉语的“再”相当於古代的“复”假如拿现代意义去看古代的“再”字特别是上古汉语就会产生误解。
例如“三年再会”在上古是说“三年之内会面两次”如果了解为“三年之后再见”那就错了。
“更”的副词意义是从“改变”、“更换”发展来的。
所以用作副词时有“另外”、“重新”的意思。
左传僖公五年的“晋不更举矣”是说晋国不须另外出兵。
它所强调的是新情况不在次数。
“又”则是加强语气带有感情色彩。
如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同时还可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或语气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