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三国鼎立知识点1. 官渡之战1.双方:曹操和袁绍。

2.时间、地点:公元200年;官渡3.特点:以少胜多。

4结果:曹操取胜。

5.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知识点2.赤壁之战1. 背景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地点:208年,赤壁。

3.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

4.结果:曹操兵败北撤。

赤壁之战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军阀势均力敌,说明任何一支势力都不具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实力。

5.特点:以少胜多。

6.影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三国鼎立1.形成2.社会经济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重点难点讲解】知识拓展 1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过程和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及其启示(1)过程(2)原因: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采取不当战术;北方士兵水土不敢,军中发生流行病,丧失战斗力;黄盖诈降,孙刘联军利用自然条件,借机火攻;曹操统一全国的时机尚未成熟,(3)启示:骄兵必败。

知识拓展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

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魏、蜀、吴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社会生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至此,都城设在洛阳的政权有东周(洛邑)、东汉、曹魏、西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过程: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曹操胜利的原因: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②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③袁绍骄傲自大,曹操战术正确。

一、赤壁之战:1.过程: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曹操失败的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②曹操骄傲轻敌;③孙刘联军战略战术得当。

三、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建魏,221年刘备在成都建蜀;222年,孙权在建业建吴。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兴亡1.西晋的统一:①263年,魏灭蜀。

②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取代魏国皇帝自立为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③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西晋的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1、原因:①封王势力过大;②晋惠帝昏庸无能。

2、影响:①西晋迅速走向衰落;②中原人口大量减少,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1.内迁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也称五胡)3.作用: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4.十六国:(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前秦统一:4世纪后期,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景象。

4、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及答案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选择题1.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南朝时,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畸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是( B )A.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B.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C.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D.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2.今浙江省的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

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A)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3.下图反映的著名战役是( D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研究表明,从汉朝开始,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东汉末年,特别是两晋之间,形成了人口南迁的潮流。

“潮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A.北方战乱频繁 B.南方地广人稀C.江南经济发达 D.北方自然条件恶劣5.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的反对,毅然迁都。

迁都后,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是( C )A.长安B.平城C.洛阳D.建康6.电视剧《锦绣未央》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你知道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个民族吗( A )A.鲜卑族B.匈奴族C.羌族D.氐族7.今浙江省的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

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A )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8.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C )①学习北方的牛耕、施肥等技术②实行麦稻兼作③双季稻的栽培④织锦业迅速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9.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D )A.推广和改进犁耕 B.推广选种、育种C.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D.普遍种植双季稻10.两晋南北朝是众多民族政权分裂对峙的时代。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无答案)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无答案)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教与学指南:二、读思达悟活动程序【活动1】诊断性评价:1.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为都城,史称东晋。

2.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年,东晋灭亡。

3.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梁、陈四个朝代,这些王朝都在建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4. 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和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5.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经济发达,是全国的重心;而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6.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福建和等地。

【活动2】阅读与表达阅读课文,回答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活动3】思考与讨论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活动4】形成性评价1.西晋末年,进攻西晋并于316年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羌族2.东晋时期,社会流传“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

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一现象出现在司马懿统治时期B.谚语显示了王导和王敦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地位C.表明东晋政权与南北大贵族的特殊关系D.显示了东晋诸侯国对王室的威胁3.下面选项中哪一次战役解决了北方对东晋的威胁?()A.赤壁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4. 下列为南朝的四个朝代更替的顺序,其中正确的是()A.宋、梁、齐、陈 B.宋、齐、梁、陈C.齐、宋、梁、陈 D.齐、梁、陈、宋5.南朝中疆域最大的王朝是()A. 宋 B.齐 C.梁 D.陈6.东汉末年开始,中国的人口流动趋势是()A.南方人口北上 B.北方人口南迁C.北方人口迁至西域 D.北方人口迁至海外7.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由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

部编_七上历史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含解析)

部编_七上历史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含解析)

山东省枣庄市四十一中学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有答案及解析)1单选题易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A.司马昭司马炎B.司马炎司马睿C.司马懿司马炎D.司马昭司马睿【正确答案】B【题目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2单选题易唐朝大诗人杜牧有一首名篇《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所述的“南朝”四个朝代更迭发展的顺序为 ()A.宋、齐、梁、陈B.宋、梁、齐、陈C.齐、宋、梁、陈D.宋、陈、齐、梁【正确答案】A【题目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420 — 589年的170年里,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3单选题易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

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融合加强【正确答案】B【题目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东汉末年以来北民南迁的原因。

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减少,南方地区人口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许多人为躱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故选B。

4单选题易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那么,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正确答案】D【题目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时间信息“秦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5单选题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正确答案】A【题目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分析选项可知,B是南方一直存在的客观因素;C说法绝对化;D是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应该从生产力进步角度去分析,故选A。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农业消费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权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二、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权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结合迎战曹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2.经济开展:曹魏重视农业消费,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兴旺,开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络。

蜀西南三国鼎立形势图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西晋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

263年,魏灭蜀。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西晋社会:西晋统治阶级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概,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二、八王之乱1.背景(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权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权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对抗。

(3)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互相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2.过程: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3.影响: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五族: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包括人口增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江南地区开发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的开发,理解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史料,用于教室展示和讨论。

2. 制作PPT课件,方便教室教学。

3.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4. 准备教室互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江南地区的风景图片,请学生欣赏并谈谈感受。

2. 引导学生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二)新课讲授1. 介绍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如北方人口南迁,增加劳动力、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等。

2.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因素对江南地区产生了哪些影响?(三)探究活动设计一个模拟教室,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就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演讲。

(四)教室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江南地区开发的意义。

(五)安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

2. 搜集有关江南地区开发的史料,为下一节课的讨论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影响、教室小结、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具体表现,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并且能够分析其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室讨论、资料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干系,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
发》课堂笔记
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历史背景:
1. 东晋灭亡后,南方出现了一系列的割据军阀,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2. 南方政权主要有宋、齐、梁、陈等朝代,统称为“南朝”。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1. 江南地区是中国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但在东晋时期,它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穷落后地区;
2. 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中原地区的百姓纷纷南渡,使江南人口急剧增加,这给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机遇;
3. 南朝时期,江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修建浚、挖沟、开垦荒地、修筑堤坝等,这些工程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
4. 同时,南朝时期还有许多重视农桑的农学家、地理学家和水利工程专家,如许慎、左思、郦道元等,他们的关于农业、地理和水利建设的著作,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江南地区的人口变迁:
1. 南北分裂后,各朝代大量征调民夫和士兵,导致中原地区人口锐减,而南方人口却逐渐增加,特别是江南地区人口快速增长;
2. 南朝时期,江南地区人口增长的原因,除了南渡百姓的增加
外,还有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农业生产增加,使得江南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增长;
3. 另外,南朝时期还有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如麻疹、痘疮、疟疾等,这些疾病的爆发和蔓延也造成了人口的减少。

四、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1. 南方的风土人情、气候环境和地理条件,使得它与北方有很大的差异,南方多雨湿润,四季如春,北方则干燥寒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2. 南方的水网纵横,水资源丰富,适合水稻等水田作物的种植,而北方的水资源有限,适合种植小麦、玉米、豆类等旱作农业;
3. 南方交通主要依靠水路,而北方则主要依赖陆路,这也导致南、北方在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差异。

五、总结:
1. 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古代农业、水利和地理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2.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反映了中国文明的多元性和地域性差异;
3. 应该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发扬各地区、各族人民的优秀传统,以促进中国的整体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