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唐诗
刘方平《月夜》赏析

刘方平《月夜》赏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月夜:一作《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这句是说夜半更深之时月亮偏移,月色只能照到半边庭院。
北斗阑干南斗斜:北斗横,南斗斜,写的是更深时的景象。
北斗,即北斗星,与后面的“南斗”一样,都是星宿名。
阑干,横的意思。
新:初,初次。
透:透入,传入。
【古诗今译】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了人家的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也已经横斜了。
鸣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给人带来了春的气息和生机,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
【赏析】刘方平,生卒年代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生活在唐开元、天宝年间。
他一生没做过官,隐居汝、颖水边,与皇甫冉为诗友。
能诗,尤善写绝句。
五律有传世佳句,如《新春》之“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秋夜泛舟》之“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等。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这两句诗是写的仰观所见景象,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祥和而又恬静的星空月夜图。
明月西斜,月色自然就只能照到家家户户的半个庭院,“阑干”是横的意思,北斗已经横卧于天边,此时南斗星亦“斜”,可见写的是更深夜半时刻。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从听觉着墨,闻虫声而知春暖。
这两句诗互为因果,前者写结果——知春暖,后这些知春暖的原因——虫声透纱入室。
夜深人静的时候,鸣虫的唧唧名叫从何外面陆陆续续地透过窗纱,传到诗人的耳鼓,诗人忽然感觉到,夜深了,虫儿还在叫,天已经暖了,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在这静谧的月夜中,虫鸣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难免要触发诗人的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和创作的激情。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本诗大意系抒写物候变化之感。
”这首诗构思新颖别致,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读起来令人觉得仿佛身临一种静穆幽丽的境界,月挂西天,鸣虫唧唧,微风和煦,春意盎然,不禁令人春的萌动与遐想。
【赏析二】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月夜》.唐·刘方平.每周一诗.2020精品诗词课件PPT

作者: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 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今夜才知 春天的来临,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 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鉴赏:
•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 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 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 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 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 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 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 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 “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 “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 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 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唐诗之《月夜》赏析(通用10篇)

唐诗之《月夜》赏析(通用10篇)篇1:唐诗之《月夜》赏析唐诗三百首之《月夜》赏析《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及注释译文今夜的圆圆的秋月是多么皎洁美好,妻子却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
夜露深重,你乌云似的头发被打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注释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
3、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6、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鉴赏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然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刘方平《月夜》赏析

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刘方平《月夜》赏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月夜:一作《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这句是说夜半更深之时月亮偏移,月色只能照到半边庭院。
北斗阑干南斗斜:北斗横,南斗斜,写的是更深时的景象。
北斗,即北斗星,与后面的“南斗”一样,都是星宿名。
阑干,横的意思。
新:初,初次。
透:透入,传入。
【古诗今译】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了人家的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也已经横斜了。
鸣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给人带来了春的气息和生机,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
【赏析】刘方平,生卒年代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生活在唐开元、天宝年间。
他一生没做过官,隐居汝、颖水边,与皇甫冉为诗友。
能诗,尤善写绝句。
五律有传世佳句,如《新春》之“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秋夜泛舟》之“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等。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这两句诗是写的仰观所见景象,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祥和而又恬静的星空月夜图。
明月西斜,月色自然就只能照到家家户户的半个庭院,“阑干”是横的意思,北斗已经横卧于天边,此时南斗星亦“斜”,可见写的是更深夜半时刻。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从听觉着墨,闻虫声而知春暖。
这两句诗互为因果,前者写结果——知春暖,后这些知春暖的原因——虫声透纱入室。
夜深人静的时候,鸣虫的唧唧名叫从何外面陆陆续续地透过窗纱,传到诗人的耳鼓,诗人忽然感觉到,夜深了,虫儿还在叫,天已经暖了,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在这静谧的月夜中,虫鸣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难免要触发诗人的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和创作的激情。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本诗大意系抒写物候变化之感。
”这首诗构思新颖别致,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读起来令人觉得仿佛身临一种静穆幽丽的境界,月挂西天,鸣虫唧唧,微风和煦,春意盎然,不禁令人春的萌动与遐想。
杜甫《月夜》古诗词

杜甫《月夜》古诗词杜甫《月夜》古诗词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月夜》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云鬟:妇女的鬓发。
2、清辉:指月光。
3、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4、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阒莨胫腥粗荒芤蝗硕揽础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评析】: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阒荩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拓展:《月夜》赏析【作品简介】《月夜》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唐诗宋词-《月夜》杜甫唐诗欣赏

《月夜》杜甫唐诗欣赏《月夜》杜甫唐诗欣赏[作品介绍]《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五律诗。
是作者在长安遭禁时望月思家的作品。
这首诗借助想象,表达了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和对妻子的思念。
第一个联想就像漳州月圆之时妻子想起自己,诉说着诗人在长安的思乡之情;朱利安说,孩子和妈妈一起看月亮,不理解妈妈思念亲人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孩子的悬疑和对妻子的关爱;领口写的是想象中的妻子看着月亮想了很久,充满了悲伤的情绪;泰联希望以后能聚在一起,一起看月亮,反映出今天相思之苦。
全诗构思新颖,章法紧凑,文字清晰,真挚感人。
[原件]月夜在遥远的福州,她正看着月光,独自从她房间的窗户里看着月光。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可怜的小宝贝们还太小,不知道首都在哪里。
她浑浊的头发带着薄雾很甜美,她雪白的肩膀在月光下很冷。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着这明亮的光,不再流泪?一次。
[注释](1)府州: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家在益州羌村,杜甫在长安。
(2)闺房:里屋。
看,念平音k n。
遗憾:想。
未解:尚未理解。
香、雾、云、燥(hun),她玉白的肩在月亮里是冰冷的:写他的妻子独自站立许久,望着月亮,关心人的想象形象。
香雾:雾本来是没有香味的,因为香味是从涂了药膏的云冻里散发出来的,所以叫“香雾”。
望月良久,雾深而重,云湿而臂寒。
杨慎曰:“雨无香,无含蓄诗:‘雨香云昏。
’云无香,陆象诗曰:‘云香流水。
’今日出版社:雾无香,香从岘港贴生耳。
例如,薛的诗《九城有花有雪》,用香雪海借用了的形状。
梁诗《咏素馨花》:“好花穿弱缕,转往。
“云浮,古代女子的戒指发饰。
[6]清辉:阮籍诗《咏怀》第14号:“明月照清辉。
”Virtual窗帘:透明窗帘。
蓝宝石,面纱。
双照:对应上面的“独自看”,表示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泪:隋宫诗《叹疆场》《泪犹在》[白话翻译]今晚,你是唯一一个能在闺房里看到满月的人。
我很可怜离家很远的小孩子,但我还是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想念长安。
香雾湿鬓,明月清光寒臂。
杜甫诗词《月夜》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诗借看⽉⽽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之忧熔于⼀炉,对⽉惆怅,忧叹愁思,⽽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下⾯是⽆忧考分享的杜甫诗词《⽉夜》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闺中只独看。
遥怜⼩⼉⼥,未解忆长安。
⾹雾云鬟湿,清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
【译⽂】 今夜⾥鄜州上空那轮圆⽉,只有你在闺房中独⾃遥看。
远在他⽅怜惜幼⼩的⼉⼥,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蒙蒙雾⽓沾湿了你的鬓发;清冷的⽉光使你的⽟臂⽣寒。
什么时候才能在⼀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光擦⼲两⼈的思念的泪。
【注释】 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雾云鬟(huán)湿,清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久⽴,望⽉怀⼈的形象。
⾹雾:雾本来没有⾹⽓,因为⾹⽓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雾”。
望⽉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臂⽣寒。
云鬟:古代妇⼥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四:“明⽉耀清晖。
” 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双照:与上⾯的"独看"对应,表⽰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 【赏析】 这⾸诗借看⽉⽽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之忧熔于⼀炉,对⽉惆怅,忧叹愁思,⽽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未解忆长安。
”颔联是说,可怜幼⼩的⼉⼥,怎懂思念的⼼酸。
妻⼦看⽉,并不是欣赏⾃然风光,⽽是“忆长安”,⽽⼩⼉⼥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的“不解忆”反衬妻⼦的“忆”,突出了⾸联那个“独”字,⼜进⼀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这,⼜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唐诗
《月夜》唐诗1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品赏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寞,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
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
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月夜》唐诗2
《月夜 / 夜月》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 / 夜月》译文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月夜 / 夜月》注释
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月夜 / 夜月》鉴赏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
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
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
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
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
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
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
第三句的“春气暖”。
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
于是春意俱足。
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
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
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
然而。
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
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
就更为寥寥。
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月夜 / 夜月》作者介绍
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
匈奴族。
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月夜》唐诗3
月夜江行
权德舆
扣舷不能寐,
浩露清衣襟。
弥伤孤舟夜,
远结万里心。
幽兴惜瑶草,
素怀寄鸣琴。
三奏月初上,
寂寥寒江深。
权德舆诗鉴赏
开头二句:扣舷不能寐,浩露清衣襟。
这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悲伤满面、夜不能寐的行旅者。
他忧思重重,满腹愁肠。
却又不知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只是机械地用手敲着船舷。
夜深了,繁露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感到了深深的凉意,但却依然痛苦地伫立在船头。
上一句,扣舷二字,不仅点出题中的江行,而且是以外在的动作显露内心的痛苦。
下一句,浩露,即繁露。
它暗示出时间已至深夜,而旅人待在船头的时间也已很久,因此衣襟都清凉起来。
第三、四句,是点明其痛苦的原因: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前一句是对开头二句的总括。
并且进一步说,在这孤舟远行的夜晚,处处都在触发着惹人伤感的情怀。
这就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那种无法诉说的苦情。
为何如此难耐呢?后一句接着说:因为自己的一颗心正与万里之外的那颗心相系着。
这句诗妙在不是从单方面入手来写相思之情的。
而是说,自己与亲人虽相隔万里,但却心心相印。
因此,远结万里心比起单说远思万里人来,诗的意蕴就丰富得多,诗的韵味也更加深醇了。
第五、六句:幽兴惜瑶草,素怀寄鸣琴。
诗人抒写了相思离别的情怀。
上一句,惜瑶草江淹《别赋》有云: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
是说丈夫出外为官,闺中少妇自怜青春独处。
瑶草,即香草,为少妇自喻。
此处借用其意,以不无解嘲的语气说,我的深趣就在于怜惜妻子的青春独处。
下一句,鸣琴,即琴。
意思是说,今夜我要以琴声来寄托自己平日的怀抱,这或许能够排遣我内心的苦闷吧!这两句诗不仅注意对仗的工整,而且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惜瑶草,是对前面诗意的承接;寄鸣琴,又开启了后面的诗意。
最后两句: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
诗人通过展现一幅孤寂凄清的寒江月夜图,进一步表达羁旅苦情。
三奏月初上,既点出题中的月夜,又写出反复弹奏鸣琴的情景。
诗人原想借弹琴排遣苦闷的,无奈苦闷尚未消除,又见到了冉冉升起的明·2644·《唐诗鉴赏大典》
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对孤身远客来说,又添了一层行役情思。
也使原已悲苦的旅人,其苦情又向前推进了一层。
然而,还不仅如此。
诗人此时面对的是月色溶溶下的寂静空旷的令人生寒的大江。
而诗人的心境,又何尝不似这条凄凉寂寞的寒江呢!这儿的深字用得十分精当。
既写出了寒江寂寥得深的实景,也传达出了旅人寂寥得深的实情。
它既有写景之妙,又有传情之神。
显示出诗人炼字的匠心。
结尾以景作结,韵味无穷。
那位孤独无偶的行旅者伫立寒江船头的身影久久地存留在读者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