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及毒性监测

合集下载

小麦的锈病研究与防治

小麦的锈病研究与防治

小麦的锈病研究与防治曾通明(云南.蒙自,红河学院;661100)摘要: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

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

叶锈病的病原菌一般只侵染小麦。

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为此,要在做好锈病预测、预报的基础上。

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锈病的暴发性和危害性,坚持点面结合,群防群治,做好小麦锈病的防治工作,把病害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关键字:小麦,锈病,病原菌,防治,病害1 小麦锈病1.1 小麦锈病的生物学特性小麦锈病的生物学特性小麦锈菌生长发育所要的温度较低。

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温为 10℃~ l5℃,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3℃,最高温度为20~26%,适宜的侵入温度为9℃~l2℃。

夏孢子萌发不需光照,但侵入后需光照。

光照充足时,病菌在植物上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光照不足时,生长发育受抑。

夏孢子的萌发和入侵需饱和湿度或叶面留存水滴(水膜 )。

条锈菌夏孢子不耐高温,在36℃下经2天即失去生活力【1】。

1.2 症状与诊断首先,小麦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

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

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其次,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

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最后,(3)小麦秆锈病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

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

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在小麦种植和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小麦锈病是最为常见也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

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备受关注与重视。

本文将就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作一详细的剖析,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在种植小麦时有所帮助。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1. 生物因素小麦锈病的主要病原菌有小麦条锈菌、小麦矮锈菌和小麦叶锈菌三种。

这三种锈菌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繁殖,会导致小麦产生不同类型的锈病。

在高温多湿的气候下,小麦条锈病容易大面积暴发,给小麦生长带来严重危害。

2. 土壤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和土壤湿度也会影响小麦锈病的发生。

土壤缺乏氮、磷、钾等元素会使小麦的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到锈病的侵害;土壤过于潮湿也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概率。

3. 气候因素气候是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温度和湿度是锈病菌繁殖和传播的重要条件。

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锈病菌易大量产生,并迅速扩散,从而导致小麦锈病大面积暴发。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市面上已经推出了多种抗锈病的小麦新品种,具有良好的抗性和适应性,农民朋友在种植小麦时可以选择这些抗病品种,有效减少锈病发生的可能性。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也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

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补充氮、磷、钾等养分,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特别是在小麦苗期和拔节期,要适量增施氮肥和磷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 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秸秆,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原菌的滋生繁殖环境。

及时翻耕和灭虫灭鼠,减少病害的传播源和介体,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4.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预防小麦锈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谷类和豆类的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结构,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滋生和传播。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小麦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小麦锈病的发生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因此对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进行深入探究,对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锈病发病的主要条件为温度在15-20°C之间,湿度在85%以上。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锈菌繁殖迅速,对小麦造成危害。

2.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有一定影响。

土壤肥力差、排水不良、土壤密度大等条件会导致小麦生长状况不佳,从而降低了小麦的抗病能力,容易感染锈菌。

3. 种植结构小麦连作会使小麦品种中传染性孢子过早产生,这样就为锈病病原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从而导致小麦锈病的大面积发生。

4. 缺乏病害防治措施缺乏病害防治措施也是导致小麦锈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一些农民缺乏对小麦锈病的了解,没有采取相应的病害防治措施,导致锈病在小麦上大面积发生。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种植抗病品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是非常关键的。

在品种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对锈病有一定抗性的品种,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施用适量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3. 合理轮作秸秆还田和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通过适时收割秸秆,有效清除病原,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4. 加强田间管理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加强农田的管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良好的田间通风消毒,以减少病原的传播,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5. 进行病害防治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应该根据小麦锈病的不同生长时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小麦的叶片、茎秆和穗部。

以下是关于小麦锈病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的剖析。

1. 发生原因:
(1) 水分的过多或过少:如果土壤过湿,将会导致锈菌的繁殖和传播;如果土壤过干,将会减弱小麦的抗病能力,容易受到锈菌的侵染。

(2) 空气湿度高: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锈菌的孢子易于形成和传播,从而导致小麦被侵染。

(3) 缺乏养分:小麦缺乏养分时,抵抗锈菌的能力较弱,易受到病害侵袭。

(4) 品种易感性:一些小麦品种对锈菌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害侵害。

2. 防治策略:
(1) 品种选择: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小麦品种种植,增强抵抗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合理栽培管理:加强土壤管理,保持适度湿润和通风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

合理施肥,提高小麦的养分供应,增强植物的抗病力。

(3) 种植间隔:合理调整小麦的种植间隔,增加植株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空气流通,减少锈菌的传播。

(4) 喷药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药防治,及时消灭锈菌孢子,减少侵染的可能性。

喷药时间一般在小麦生长初期和中后期为宜。

(5) 病毒监测:定期监测小麦田中是否有锈病病害发生,一旦发现病情,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养分供应和品种易感性等相关。

通过选择适合的品种、合理的栽培管理、喷药防治以及定期监测病情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小麦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小麦锈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

小麦锈病的发生会导致小麦产量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收益。

对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对保障小麦产量和农民的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主要分为条锈病、黑穗病和条锈病三种。

它们主要侵袭小麦的叶片和穗部,导致叶片变黄、枯萎,并在小麦的穗部形成黑色锈粉,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气候条件:小麦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气温、湿度是其发生的主要条件。

适宜的气温和湿度能够为锈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小麦更容易受到侵袭。

2. 土壤养分: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如果出现养分过剩或者缺乏的情况,会导致小麦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到锈菌的侵袭。

3. 小麦品种选择:不同的小麦品种对锈病的抗性不同,一些抗锈能力较弱的品种更容易受到锈病的侵袭。

4. 种植密度:小麦种植密度过大会使得小麦之间的通风不良,湿度增加,为锈病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

5. 连作问题:小麦长期连作容易造成土壤中病原菌种的积累,加剧小麦锈病的发生。

以上因素综合作用,容易导致小麦锈病的发生。

了解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小麦产量的严重损失。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对于小麦锈病的防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策略,尽可能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1. 合理选择品种:小麦锈病的抗性品种对于预防小麦锈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民在种植小麦时,应该选择抗锈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减少锈病的发生。

2. 种植密度: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避免过于密集的种植,保持小麦之间的通风良好,减少湿度,降低锈病的发生风险。

3. 合理施肥:小麦生长期间合理施肥,保证小麦养分的平衡,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降低锈病的发生。

小麦锈病的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的防治技术

01 Chapter定义症状定义和症状传播途径030201降低产量增加收获难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02 Chapter气象因素抗病品种选择对锈病具有抗性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减少锈病的发生。

品种更新定期更新小麦品种,以避免抗病品种的抗性下降。

种植品种抗性土壤肥力与发病关系土壤肥力土壤肥力不足可能导致小麦生长不良,增加其对锈病的易感性。

养分平衡保持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平衡,特别是对小麦生长至关重要的氮、磷和钾等元素,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性。

03 Chapter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收获喷洒药剂在锈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洒针对性的化学药剂,控制病情的扩散和蔓延。

药剂拌种在播种前将药剂与种子混合,以杀死种子携带的病菌。

轮换用药为了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需要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04 Chapter微生物农药防治天敌昆虫防治天敌昆虫的优点使用方法天敌昆虫的类型1农用抗生素防治23如阿维菌素、井冈霉素等,对小麦锈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农用抗生素的类型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且对环境和人体相对安全。

农用抗生素的优点将农用抗生素稀释后,于发病初期喷洒在小麦叶片上。

使用方法05 Chapter原理使用方法效果黄板诱杀灯光诱杀原理01使用方法02效果03原理人工摘除病叶使用方法效果06 Chapter防治效果评估方法评估指标调查方法数据分析03数据分析防治效果监测技术01定期监测02不定期抽查提高防治效果的措施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锈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从根本上提高小麦对锈病的抵抗力。

农业防治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避免锈病高发期;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等,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根据锈病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控制锈病蔓延。

THANKS。

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主要流行小种毒性分析

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主要流行小种毒性分析

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主要流行小种毒性分析
小麦条锈菌是一种细菌,它可以对小麦产生严重的病害。

由于其具有传染性,它可以迅速在大片的农作物中扩散,并破坏了小麦的生产。

因此,对小麦条锈菌的有效毒性分析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首先,为了分析小麦条锈菌的毒性,需要对菌株进行检疫和测定其毒力。

通过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可以发现小麦条锈菌有着很高的毒性。

它能够在植物中分泌毒素,从而使植物免疫力降低,引起病害。

在病原体水平上,小麦条锈菌通过分泌病原蛋白质或酶,能够与植物细胞相互作用,从而抑制其活动和生长。

其次,为了分析小麦条锈菌的毒性,还需要对它的抗性性状进行评价。

通过使用不同的细菌菌株,和不同抗性水平的小麦植株来进行实验,可以发现小麦条锈菌的抗性性状。

研究发现,小麦条锈菌具有高度的遗传抗性,对寄主的侵染力强,并且能够快速扩散。

最后,小麦条锈菌的毒性也可以通过临床实验来评估。

临床实验可以检查小麦条锈菌的毒性的程度,并结合处理小麦条锈菌的药物,来进行有效的治疗。

总之,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分析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保护小麦作物不受到病害的损害。

通过分子、细胞、实验室和临床实验,对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分析均可以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找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病虫害防治

小麦锈病病虫害防治

小麦锈病病虫害防治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锈病是最常见和具有破坏性的病虫害之一。

为了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有效的防治措施必不可少。

一、小麦锈病的危害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分为条锈病、黑锈病和白锈病三种类型。

这些锈病对小麦植株的叶片进行侵害,严重影响了其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能力,从而降低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二、病害防治方法为了遏制小麦锈病的蔓延,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防治方法。

1. 地理选择在种植小麦时,应该优先选择生产区域春季气温较低、下雨较多的地方。

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对锈病的传播不利,能够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锈病品种的小麦进行种植是防治小麦锈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长期繁育选择,在小麦品种中培育出一些能够抵抗锈病侵害的抗病品种。

这些品种能够在感染锈病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高的产量和质量。

3. 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对于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积极的影响。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阳光的照射和通风的流通,及时翻晒土壤,清除病害源是关键。

4. 农药防治当小麦锈病发生严重时,可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但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应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

5. 生物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可以利用寄生菌、杀虫菌等微生物来控制锈病的传播和侵害。

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农作物产生副作用。

三、综合防治综合综合各种防治方法,才能更好地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地理选择、品种培育和田间管理,并根据病情选择农药或生物防治来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总之,小麦锈病对小麦的种植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有效的防治方法,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及毒性监测原宗英;武英鹏;刘敏捷【摘要】对采自山西省的110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110株小麦叶锈菌被划分为43个致病类型,其中,优势类型为THT,TRT,PHT,PHR,出现频率分别为23.08%,9.62%,7.69%,6.73%.毒性基因V9,V19,V24,V25,V28,V29,V38,V39的毒性频率<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有效抗病基因;V2a,V.3Bg,V18,V21,V23,V27+ 31,V33的毒性频率在30%~70%,表明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在山西省不同区域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可以考虑多个抗性基因同时利用;V1,V2b,V2c,V3,V3ka,V10,V11,V12,V13,14a,V14b,V15,V16,V17,V20,V22a,V 26,V30,V31,V32,V35,V36,V37,V22b的毒性频率大于70%,它们对应的抗性基因在山西省小麦抗叶锈病品种选育中为无效基因,如果单独利用则没有价值.%One hundred and ten isolates of Puccinia triticina were obtained from Shanxi province and tested for virulence.They were divided into 43 pathogenic types.Of these,the advantage types were THT,TRT,PHT,PHR,and the frequency were 23.08%,9.62%,7.69% and 6.73%,respectively.The virulence frequency of V9,V19,V24,V25,V28,V29,V38 and V39 were lower than 30%,implying that the corresponding resistance genes could be well used recent years.The virulence frequency of V2a,V3bg,V18,V21,V23,V27 + 31 and V33 were between 30% and 70%,indicating that the corresponding resistance genes could be restrictly used recent years.However,the virulence frequency ofV1,V2b,V2c,V3,V3ka,V10,V11,V12,V13,V14a,V14b,V15,V16,V17,V20,V22a,V26,V30,V31,V32,V35,V36,V37 and V22b were higher than 70%,indicatingthat the corresponding resistance genes were almost of no use when used alone in the wheat production.【期刊名称】《山西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03【总页数】3页(P448-450)【关键词】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毒性基因【作者】原宗英;武英鹏;刘敏捷【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21.4+3小麦是我国北方各省的主要粮食作物,而叶锈病又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世界上普遍发生[1-2]。

小麦叶锈病不仅在成株期危害小麦叶片、破坏光合作用,而且在苗期危害更普遍,使分蘖和穗数减少,降低小麦抗旱性。

因此,该病是制约小麦稳产、高产的主要病害。

近年来,在山西省小麦叶锈病的发生与危害日趋严重,研究小麦叶锈菌毒性基因及小麦品种的抗锈基因是实施“非农药”控制小麦叶锈病流行为害的基础研究,对减轻环境污染、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多年来,国内学者在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致病类型)鉴定和毒性基因监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很有成效的研究工作[3-15]。

笔者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16-20],利用39个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对采自山西省的110个小麦叶锈菌菌株进行了致病类型和毒性基因分析,旨在明确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谱,为小麦抗叶锈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1.1 小麦叶锈病标样的采集2008—2014年,每年于5月下旬至7月中旬对山西省不同地区大田种植的小麦品种进行由南向北的考察,分别采集不同类型的地块不同小麦品种上自然发病的小麦叶锈病病叶,整理制作成标样后放入干燥器,保存在4℃冰箱中,待繁殖测定。

1.2 小麦叶锈病标样的繁殖将小麦叶锈病标样放入培养皿内的吸水纸上保湿20 h左右,用接种针挑取病叶标样上的叶锈菌夏孢子涂抹在感病品种铭贤169麦苗上,接种后的铭贤169麦苗于保湿桶内保湿24 h左右,然后移到温室,经14~20 d发病后将叶锈菌夏孢子粉采集到指形玻璃试管内,放入盛有硅胶的干燥器内置于2~4℃的冰箱中短期保存,小麦叶锈菌菌粉的中长期保存则采用真空抽气法。

1.3 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根据基因对基因原理,利用从北美引进的含有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材料分析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所选用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材料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共39个,所含抗性基因分别为:Lr1,Lr2a,Lr2b,Lr2c,Lr3,Lr3ka,Lr3Bg,Lr9,Lr10,Lr11,Lr12,Lr13,Lr14a,Lr14b,Lr15,Lr16,Lr17,Lr18,Lr19,Lr20,Lr21,Lr22a,Lr23,Lr24,Lr25,Lr26,Lr27+31,Lr28,Lr29,Lr30,Lr31,Lr32,Lr33,Lr35,Lr36,Lr37,Lr38,Lr39,Lr22b,其中,Lr1,Lr2a,Lr2c,Lr3,Lr3ka,Lr9,Lr11,Lr16,Lr17,Lr24,Lr26,Lr30是划分叶锈菌致病类型的12个鉴别基因。

1.4 方法在直径10 cm的圆形塑料小花盆内,每盆种5个近等基因系,每套鉴别寄主共8盆。

成套播种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鉴别寄主材料,待小麦材料的第1片叶伸展完全后,用事先接种并繁殖叶锈菌菌株的铭贤169小麦进行苗对苗的扫抹接种。

每单一菌株接种1套近等基因系,接完1套近等基因系后必须进行严格消毒,以防止菌株之间的交互污染。

接种完成后将成套的单基因系放入同一保湿桶内保湿过夜,然后将成套的近等基因系材料移入日光温室内,等小麦材料充分发病后记载侵染型。

侵染型分为6级:0(免疫)、0;(近免疫)、1(高抗)、2(中抗)、3(中感)、4(高感)。

根据小麦叶锈菌密码命名系统进行叶锈菌致病类型(生理小种)的命名。

2.1 致病类型(生理小种)划分根据叶锈菌在12个鉴别基因Lr1,Lr2a,Lr2c,Lr3,Lr3ka,Lr9,Lr11,Lr16,Lr17,Lr24,Lr26,Lr30上的反应,可将110个菌株划分为43个致病类型。

其中,出现2次以上的致病类型包括THT,TRT,PHT,PHR,PKT,THJ,TKT,PRT,TKK,PTT,THP,PGT,SHT,TTT等14个,其毒性公式和出现频率列于表1。

由表1可知,THT出现的频率最高,为23.08%;TRT的出现频率居第2位,为9.62%;PHT的出现频率为7.69%,排第3位;PHR的出现频率为6.73%,排第4位。

以上4个类型为山西省目前的优势小种(或致病类型),也是抗叶锈病育种主要针对的目标。

除此以外,PKT和THJ的出现频率均为3.85%,TKT,PRT的出现频率均为2.88%,TKK,PTT,THP,PGT,SHT,TTT的出现频率均为1.92%,其余29个致病类型的出现频率都不足1%。

2.2 毒性基因频率分析根据基因对基因原理,将来自山西省不同地区的110个小麦叶锈菌株分别接种于39个含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上,分析其对应的毒性基因及山西省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频率,结果统计列于表2。

由表2可知,毒性基因V9,V19,V24,V25,V28,V29,V38和V39出现的频率<30%,分别为23.8%,26.9%,21.7%,11.4%,0,17.4%,0.9%和3.7%,暗示了其对应的抗性基因即Lr9,Lr19,Lr24,Lr25,Lr28,Lr29,Lr38,Lr39在山西省抗小麦叶锈菌的育种中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毒性基因V2a,V3Bg,V18,V21,V23,V27+31,V33的出现频率在30%~70%,其对应的抗叶锈基因在山西不同区域内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可以考虑多个抗性基因同时使用;V1,V2b,V2c,V3,V3ka,V10,V11,V12,V13,V14a,V14b,V15,V16,V17,V20,V22a,V26,V30,V31,V32,V35,V36,V37,V22b的出现频率在70%以上,它们对应的抗性基因在山西省小麦抗叶锈病品种选育中为无效基因。

随着小麦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小麦品种的日益更新,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以及小麦品种的抗叶锈病基因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而导致了小麦品种抗叶锈性的丧失,因此,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的监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中最基础的工作是广泛采集山西省不同地区不同小麦品种上的小麦叶锈病标样,采集范围越广代表性就越强,试验结果也就更加可靠,但往往由于经费的原因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标样的采集工作不能够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入地进行,加之由于受气候比如干旱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地区很难采集到或根本采集不到小麦叶锈病标样,这样就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利。

【相关文献】[1]贾继增.小麦的抗叶锈基因及抗原[J].麦类作物学报,1990(2):32-34.[2]DENISSEN C J M.Influence of race and post infection temperature on two components of partial resistance to wheat leaf in seedings of wheat[J].Euphytica,1991,58(1):13-20.[3]葛润静,刘太国,高利,等.2011—2012年度中国六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5,45(2):175-180.[4]万菁婧,孟庆芳,杨文香,等.山东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29-16930.[5]赵盼盼,孟庆芳,郭楠,等.2009—2011年河南省小麦叶锈菌毒性结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4):91-94.[6]武延超,孟庆芳,杨文香.2007年陕西、湖北和四川三省小麦叶锈菌苗期毒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7):195-198.[7]张全宝,孟庆芳.2003—2004年我国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苗期鉴定及毒性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9(5):60-64.[8]陈万权,秦庆明,陈扬林,等.1992—1996年我国小麦叶锈菌毒性动态[J].植物病理学报,1998,28(2):101-106.[9]陈万权,胡长程,张淑香.中国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93,26(2):17-23.[10]刘青春,唐玉兰,刘泉姣.山东省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检测及毒性基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1995(4):35-38.[11]郭爱国,王焕如.北方四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及其频率、分布和组合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17(2):56-59.[12]袁景顺,朱之堉.1993—1995年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消长动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18(4):129-134.[13]杨文香,孟庆芳,冯圣东,等.1999年我国小麦叶锈菌毒性监测[J].植物保护学报,2004,31(1):45-50.[14]陈万权,秦庆明.国际上已知小麦抗叶锈病基因在中国的可利用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7):794-801.[15]袁军海,陈万权.中国小麦主要抗叶锈病基因的有效性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5):994-999.[16]原宗英,武英鹏,李艳芳,等.山西省小麦不同生态区叶锈菌群体毒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3):144-146.[17]原宗英,武英鹏,李艳芳.小麦叶锈病抗性基因在山西的有效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0):1866-1869.[18]原宗英,陈万权,武英鹏,等.山西省小麦主栽品种抗叶锈病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18(4):107-110.[19]原宗英,武英鹏,李艳芳.山西省不同生态区小麦叶锈菌毒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16(3):123-126.[20]原宗英,李艳芳.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1999,27(2):52-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