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_ 解决问题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康二城镇六年级下册数学导教2015年月日案预习内容:认识正号和负号(课本第2页例1)知一、认识计量温度的单位识“℃”是计量温度所用的单位符号,读作摄氏度。
梳认识正号“+”和负号“-”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①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往常理在数字前加“-”(负号),比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②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比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
正号一般状况下可省略不写,+3℃往常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检理解图中各数的含义。
测北京:-4℃表示零下摄氏度;-12℃表示。
评哈尔滨:-19℃表示;-27℃表示。
价上海:4℃表示零上4摄氏度;1℃表示。
武汉:2℃表示;-3℃表示。
长沙:3℃表示;0℃表示。
海口:23℃表示;20℃表示。
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下温度用“”表示,零知识上温度用“”表示或省略不写。
概括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康二城镇六年级下册数学导教案2015年月日预习内容:正负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课本第3页例2)知理解图意。
识这是一张存折明细的表示图。
梳(1)表示2012年1月5日存入2000元;理(2)-表示2012年1月16日支出500元;(3)-表示2012年2月18日132元;(4)表示。
重点提示:(1)用“-”表示支出,用“+”表示存入。
(2)支出钱数前用“-”,存入钱数前用“+”表示,“+”一般省略不写。
(3)存入的钱数和支出的钱数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三、正负数的含义正数:从前学过的3、500、、3等,这些数是正数;8负数:在这些数的前方添上负号的数,如:—3、—500、—、—3等,8这些数是负数。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检以下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测—39+3—0—4+457评55价正数:负数:知识概括和读写法(课本第3页例2)知负数、正数的读写方法识(1)负数的读法:先读“负”,再读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问题提出: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问题解决: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
3. 问题总结: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1. 问题提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
3. 问题总结: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2. 成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成果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教学评价是否合理:评价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等。
教学建议1. 注重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学生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3. 注重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课时5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课时5 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1. 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
3.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提出问题: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二、新课讲解1. 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3. 讲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讲解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强调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要求学生在课后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以及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要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检查,确保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注: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编写,适用于我国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6.4.2 数学思考2 (导学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6.4.2 数学思考2 (导学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引言在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和方法。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一些数学思考问题,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二、问题与分析1. 问题:(1)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3)如何利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2. 分析:(1)质数与合数的判断:质数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大于1的自然数,而合数是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的自然数。
我们可以通过试除法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求解:最大公约数是两个数的公共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公共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我们可以通过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解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比例关系的应用:比例关系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我们可以利用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物品的价格问题、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问题等。
三、解答与讨论1. 解答:(1)判断质数与合数:我们可以通过试除法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具体方法是从2开始,依次除以小于这个数的所有自然数,如果都不能整除,那么这个数就是质数;否则,这个数就是合数。
例如,判断17是否为质数。
我们可以从2开始,依次除以2、3、4、5、6、7、8、9、10、11、12、13、14、15、16,发现都不能整除17,因此17是质数。
(2)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我们可以通过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解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具体方法是先分别对两个数进行质因数分解,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共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最后将公共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相乘,得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例如,求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首先对12和18进行质因数分解,得到12=2^23,18=23^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838910f5c8d376eeaeaa31c0.png)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分析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3单元 第5课时 解决问题(导学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第3单元第5课时解决问题(导学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等方法,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浓度问题等。
2.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画图法、列表法、方程法、比例法等。
3. 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找出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检验结果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总之,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提高。
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新课”和“小组讨论”环节。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1)(导学案)

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5。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情境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正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难点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正比例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自主学习法。
学法理解分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节一、引入新课。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关的关系式。
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列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答案:解:设8小时可以耕地x公顷。
1.2/2=x/8x=4.8答:8小时可以耕地4.8公顷。
2.服装厂要加工2400套校服,前5天加工了800套。
照这样计算,完成剩下的任务还需要多少天?答案:解:设完成剩下的任务还需要x天。
800/5=(2400-800)/xx=10答:完成剩下的任务还需要10天。
3.(2018·浙江宁波海曙区)同学们参加“小厨艺”拓展性课程学习,榨西瓜汁720mL正好可以给6个人喝,小红榨了1320mL西瓜汁,可以给多少个人喝呢?答案:解:设可以给x个人喝。
720/6=1320/xx=11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5。
2.分析解答。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在小组中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解答过程。
4.探究新知。
(1)题目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能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这道题吗?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5《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5《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 能够运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 掌握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难点:- 理解方程与问题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方程解决问题的概念。
2. 探究(1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 引导学生总结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3. 讲解(10分钟):- 对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 通过示例,展示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
4. 练习(10分钟):-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问题所在。
5.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 提醒学生注意方程与问题的对应关系。
课后作业:1. 书面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实践作业:- 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用方程解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方程解决问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探究、讲解、练习、总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方程与问题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以上教案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探究(10分钟)”环节。
这是因为探究环节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步骤,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单元百分数(二)
田墩中心小学何龙
第5课时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能灵活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填一填。
打几折就是()是()的()。
五折就是(),也就是(),表示( )是()的()。
六成就是(),表示( )是()的
()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1)“打五折销售”就是()。
“满100元送50元”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2)
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3.解决问题。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富民超市12月的营业额中应纳税部分按5%缴纳增值税1500元,富民超市12月的营业额中需纳税的是()元。
(2)晶晶把2000元存入银行,定期2年,年利率是4.68%,到期后可得利息()元,一共取回()元。
(3)国家规定个人发表文章,出版图书获得的稿费超过4000元的部分,要按照14%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指()的14%。
(4) 王叔叔在一次摸奖中获2000元奖励,但向工商部门交付了460元,这460元叫作();税率为()。
(5)一件毛衣打六折销售,比原价便宜了( ) %
(6)一种商品八折出售,售价是原价的()%。
2.商店出售一种DVD,原价是400元,现在八折出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3.李大爷的一块农田去年种水稻,产量是1000千克,今年该种新品种后,产量比去年增产三成,今年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4.赵叔叔购买“中国邮政贺卡有奖明信片”获得一等奖,奖金是5000元,根据税法规定他应按照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赵叔叔实际可以获得奖金多少元?
四、拓展练习
5.百货楼搞促销活动,甲品牌鞋满200元减100元,乙品牌鞋“折上折”,就是先打六折,在此基础上再打九五折。
如果两个品牌都有一双标价260元的鞋,哪个品牌更
便宜?
【素材积累】
1、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
上帝认为他太能说了,会打扰天堂的幽静,于是旧把他打入了地狱。
刚过了一个星期,阎王旧满头大汗找上门来说:上帝呀,赶紧把他弄走吧!上帝问:怎么回事?阎王说:地狱的小。
2、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