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藏药简介
神奇的藏医藏药

神奇的藏医藏药大美青海,味在刚察,上文说到高原反应,建议外地初到高原的朋友先不要饮酒,等一、二天适应了,在喝也不迟,也不要光顾玩乐疾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负担,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他命的食品,适量饮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和耗费体力。
也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吸氧依赖性非常强,尽量要自身适应它,否则,你可能在高原永远都离不开吸氧了。
当然也可能喝一些如红景天等藏药预防,说到藏医、藏药,那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
相传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
藏医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波期医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医药之一。
历史记载,藏医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他对高原的藏族人民的生存,繁衍生息,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藏医学鼻祖宇妥云丹贡布(708-833年)集古代藏医之大成,吸收四方医学的精华,编著了《四部医典》该巨著是80幅唐卡的最早来源。
公元8世纪初,吐蕃王朝侍医比吉赞巴希拉,编绘《尸体图鉴》26章。
《尸体分布图》、《活体及尸体测量》等藏医腹腔图画见于许多藏医历史典籍。
公元1730年圆满完成了《四部医典系列挂图》79幅藏医唐卡画图的绘制。
史籍记载,唐卡画图是为了使四部医典通俗易懂,从学识渊博者到初学的童龄均能理解,犹如一颗掌上透明珠宝,一目了然。
我们的导游刚察之花周毛措见我有些高原反应,就带我来到刚察藏医院,藏医院的院长叫花毛措她们很熟,可能大概是周毛措的姐姐,花院长看了一下说,你啥事没有,有点高原反应,很正常,谁让你嘴馋贪杯呢。
一会吸点氧马上就好,即然是远方贵客光临,正好看看我们的藏医院,咱这有许多藏医特色疗法,顺便让你去泡个藏浴。
藏药简介

藏药简介目前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
常用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占70%;动物类40余种,占12%;矿物类40余种,占14%。
常用藏药中有三分之一用药与中药相同。
藏区本地草药占常用藏药一半以上。
藏药的使用主要有以下特点:藏药的使用与藏医的理论体系紧密结合。
由于藏医诊断最终将“龙”、“赤巴”、培根”三症归结为“寒症”、“热症”两大类型,故藏药方剂亦按其性质将药区分为“热性”、“寒性”两大性能。
藏医在治疗“寒症”时用“热性”药,治疗“热症”时用“寒性”药。
藏药按性、味、效分类。
藏药按八性、六味、十七效来分细类。
八性将藏药分为轻、重、润、糙、锐、钝、凉、热八种性质;六味将藏药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种味道。
他们认为,甘可滋补,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胆,辛能除湿去寒流,咸能温胃去虚,涩可调合诸味;十七效将藏药归纳出柔、重、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干枯、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
如“龙”病中有种病的性质属“轻”,表现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医则采用“重”效能的药物去治疗。
余此类推。
藏药治病多采用复方合成式。
藏药治病多采用数药合成,很少使有单方。
许多药方配药都在25种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七八十种、一百多种。
如“骂奴稀汤”多达130味;“然纳桑培”配方多达70味。
每个方剂的名称大都是主药加方药总味数合成。
如“然纳桑培”中“然纳”是珍珠,“桑培”是70,译成汉语即“珍珠七十”。
藏药在使用上大都有副品或代替品。
为了解决珍贵药源不足的问题,藏药除本名正药外,特规定了与此药性质、类别相同、相近的副品或代用品。
正品用“却”注明,代替品用“慢恩巴”注明。
藏医非常重视藏药的加工与炮制。
通过炮制的藏药,不但能消除或降低毒性,而且可适当改变某些药物的性能,借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主要炮制的方法有三种:火制法、水制法和水火合制法。
藏医治病的剂型主要有散剂、水丸剂和汤剂、膏剂、脂剂五种。
他们把制好的药物按病人症状分别配制成散剂、丸剂、膏剂、脂剂,让病人服用,非常方便。
藏药全年总结

藏药全年总结1. 引言藏药,又称藏医药或藏药学,是指藏族传统医学的药物。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藏药在治疗慢性疾病和调节身体平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对去年的藏药研究和应用进行全年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藏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2. 古藏药和现代藏药的比较古藏药是指古老时期传承并经过实践检验的藏药方剂,它们根据古代医书和经验积累而成。
现代藏药则是在古藏药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对药材的成分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古藏药在治疗和预防某些疾病方面表现出很好的效果。
然而,由于受到制剂工艺和质量控制的限制,古藏药在标准化生产和严格药效评价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现代藏药通过对藏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和纯化,以及对药物的质量控制,使得藏药的药效更加稳定和可靠。
3. 藏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突破在去年的研究中,藏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些突破,下面列举几个重要的方面:3.1.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藏药中许多药材具有抗肿瘤的活性成分,经过现代科研的验证和确认后,已经开始应用于肿瘤的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对提高肿瘤患者的存活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藏药中的一些药材具有降血压和降血脂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
去年,有关藏药在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这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3.3. 免疫调节药物的研究藏药中的一些药材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去年,藏药在免疫调节领域的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开发出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新药物。
4. 藏药的市场前景和挑战藏药作为传统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
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和认可,藏药市场前景广阔。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使得藏药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藏医药资源与应用概况

藏医药资源与应用概况藏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其所涉及的药物资源丰富多样,并在藏医药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藏医药资源与应用进行概况介绍,探讨其特点、价值和发展前景。
一、藏医药资源概况1. 藏医药植物资源藏医药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根据统计,目前已知有2000余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其中有许多是当地特有的植物资源。
这些植物包括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地生植物等,它们分布在高原、山地、荒漠等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生长形态和生理特性。
2. 藏医药动物资源藏医药动物资源主要包括动物药材和动物制剂两大类。
动物药材包括常见的熊胆、麝香、蛇胆、蟾酥等,这些动物药材在藏医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藏区的一些特有动物也被用于制备动物制剂,如藏羚羊、藏獒、藏狐等,这些动物通过特定的加工方法可以制成药物,对一些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3. 藏医药矿物资源藏医药矿物资源主要包括矿物药材和矿物制剂。
在藏区的高原地带,分布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其中不乏具有药用价值的宝石、矿石和矿物。
这些矿物资源被用于疾病的治疗和保健,如朱砂、蛇绣石、硫磺、雄黄等,都是常见的藏医药矿物资源。
二、藏医药的应用特点1. 综合治疗藏医药倡导疾病的综合治疗,不仅注重对症治疗,更重视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和综合干预。
在治疗中,藏医药常常采用多种药物、多种方式的联合应用,以期达到疗效最大化。
2. 注重个体化藏医药在治疗过程中注重个体化,尊重患者的病情差异和体质特点,因人而异地制定治疗方案,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3. 强调养生藏医药注重预防和养生,提倡“治未病”的理念,通过药膳、按摩、针灸等方式来保健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4. 融合自然和人文藏医药在治疗过程中融合自然和人文,强调人与自然、心与身的和谐统一,注重疾病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三、藏医药的价值1. 丰富的药物资源藏医药所涉及的药物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类型,这为藏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广泛的选择。
藏医藏药:民族医药的一朵奇葩

世界屋 脊雪域高原 ,千百年 来 向人 们展示着 它奇 异 的风 采 ,诉说 着沧 桑的故事 。早在 2 o o o g , 年前 ,藏族 人民在长期 的劳动 实践 中就 已经形成 了独具~格的医药诊疗风格 。而
下面关于藏 医藏药 成长 发展的几个 片段 ,更给这朵 医药奇葩增 加 了几分神秘 的色彩 l
第一个 良方是 白开水
藏族创造 出了十 大文化体 系: 大 五明和小五明 。藏 医和藏药是 “ 大五 明”中最重要的部分 .藏 医必须掌握的
天 文 历 算 则 是 小五 明 中最 重 要 的部
的公元8 世纪 的 《 四部 医典》 的诞生 . 藏医藏药走过了1 0 0 0 多年的历程 。 北京藏医院院长仁 旺次仁介绍说 : 藏医诊断的第一个病 .是消化 不良 .开 出的第一个处方 .是白开 水。这个藏 医 学中的传统故 事 ,其科 学道理今 天我们 已经知道 了。5 0 0 0  ̄前的西藏环境 ,肯定
共 同编 辑 了 《 医学 大 全 》 ,同 时 汉 文化
分 。明,就是智慧.明知 。藏 医藏药是 在藏文化的背景下成长和成熟起来的 .
从原始 、最简单的医疗保健到 比较成熟
的影响和融入对于藏医学的成熟起 到了
1 1 8 J H e a l t h H o r i z o n
维普资讯
藏 医藏 药 ●
民族 医药 的一朵奇葩
An r ar e f l o we r o f n a t i o n al me di c i n e
撰文/ 本刊记者 夏攀
藏 医藏药是祖国 医药宝库 中的一朵奇葩 它根植 于一片美丽、神奇的土地 ,挺拔在
维普资讯
是路不平 、山多、树木 多 .野兽多 、人少 .
藏药介绍

藏药组方配方特点对很多人来说,西藏和藏医药都充满了神秘。
因为她太遥远,几乎使人可望而不可及;还因为她太陌生,以致在脑海里很难找到太多关于她的记忆。
然而,正因为这样,西藏和藏药才富有魅力,使人渴望走入她的世界……藏药在医理和组方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如:藏族同胞游牧的特点,加以上牛羊肉、酥油等油腻难消化之物为主食,故使得藏区肝胆、肠胃疾病较为常见多发。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藏医才能在《四部医典》的理论基础上创制出流传千古的藏药名方验方。
藏药在用药方面也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在海拔2500米--5000米一带的高山、裸岩、灌木丛地带生产着数百种珍贵药材,如虫草、西藏延龄草、胡黄莲、天麻雪莲、红景天、高原灵芝等。
这些生长在高寒缺氧地带的雪域药材,不仅纯净无污染,而且药效特别好。
藏药独特的炮制方法赋予了药物奇特的疗效和意想不到的威力。
藏药的炮制方法就有热制、冷制、猛制、精制等多种。
不严格遵循传统炮制工艺,药品的疗效往往就会大打折扣。
由此,你不难理解为何同一产品由不同厂家生产其疗效往往也不尽相同。
藏药的炮制加工藏医历来就非常重视藏药的原材选料,在藏药药材的炮制中,对矿物药材的炮制最为神奇。
通过特殊的炮制方法,铁屑在植物药水中浸泡3-5天,就会变成黄泥一样的物质。
黄金经过炮制后,也能变成黑色的金炭,成为珍宝类药物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各种名贵藏药的炮制炼术的工序十分严谨,是一项高难度技术。
特别是制造甘露精华之王“坐台”的炼丹工艺技术。
已有两千多年的炼丹历史来看,能炼出“坐台”的人物,只有少数最有历史影响的名医。
西藏和平解放前,在拉萨藏医院和药王山的极少数名医才能炼出“坐台”,其余全藏区都已失传。
西藏和平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极为重视少数民族的医药卫生事业,长期给予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使藏医药医疗设施条件和生产加工条件有了很大发展。
全藏区的藏医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起来,面临失传的这项绝技很快就得救,并在全藏区逐步建立藏医医疗机构的同时,各种制药工艺技术通过培训、进修、师带徒、邀请交流等各种手段继承下来。
藏医药文化简介

藏文化、藏医药文化培训手册一藏医药基本理论藏医药学迄今有近4000多年历史,其医学风格独特、理论完整、实践丰富,强调整体观念与平衡协调,具有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他不仅是藏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讲授藏医药的基本理论。
第一是藏医药的发展历史;第二是藏医药的理论的三大学说,它构成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第三个方面讲一下藏医药学独特的树喻图,树喻图是藏医药学的医学挂图,又被称为曼唐,它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与疾病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历史萌芽藏医药学萌芽时期是指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原始藏药和医疗经验积累阶段。
约公元前1900年以苯教为主的象雄文化已臻于成熟。
藏医学界公认的第一位藏族医家的杰普赤西用象雄文总结苯教医师经验著成《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解毒疗法》等藏医学的奠基医典。
继后,木杂扎海、色妥介普等苯医学家在《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的基础上编著成另外三部苯医著作,统称为《苯医四续》,这是现行《四部医典》的母本。
奠基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医,藏医药得到空前发展,众多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流传至今。
这一时期藏医药学上最重要的发展是公元8世纪末《四部医典》的问世。
《四部医典》作者是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九大名医中最著名的宇妥·元丹贡布。
宇妥·元丹贡布在总结苯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中医学、阿拉伯医学以及印度医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广泛,从人体卫生保健、胚胎发育、分娩、生理、解剖、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从药物到方剂、治疗原则、疾病分类等都有详细叙述,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
后经历代藏医药名家不断整理和发扬,藏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举世罕见。
可以说《四部医典》的诞生,使藏医药学成为具有独立理论体系、临床各科齐全、经验丰富的一门医学,从此奠定了藏医药学的基础。
拥有三千年历史的藏医药

拥有三千年历史的藏医药四部医典雪域高原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以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萌生了颇具特色的传统藏医。
藏民族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与疾病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藏医药学完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并在预防保健、疾病诊疗、调理康复等各项医疗活动方面形成了独到的技术,在中国传统医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沿革】历史文献资料显示,藏医药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对世界屋脊上的藏族人民的生存、繁衍生息和生产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3世纪,藏族就有了“有毒必有药”的哲理性论据,充分说明在此以前,青藏高原已形成了起居、饮食、保健等藏医原始医疗体系,并逐步发展完善。
同时,简易的涂抹、酥油止血、青稞糟消毒等实践技术也为现有的放血、火灸等独特治疗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盛的吐蕃王朝,并邀请周边其他民族的医学家和译师,配合西藏医药学家,吸收印度医学和汉族中医药精华,整理编著了哲学、佛学、医学等各学科的经典著作,建立了完善的藏医药理论体系。
此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
玉妥·云丹贡布(708~833)是吐蕃王朝时期最杰出的医学家,曾担任过赞普的御医,是当时藏医发展的最主要代表者。
他走遍世界各地,广泛搜集和研究民间医方,总结民间医药经验,并多次赴五台山、印度、尼泊尔等地拜中外名医为师,还曾邀请汉族中医学家东松(即韩文海)、印度医学家新提嘎瓦、尼泊尔医学家达玛锡拉及克什米尔医学家库雅巴等来藏交流医术,最终根据藏民族自身医学体系,借鉴印度等其他医药学精华,编著了以《四部医典》为主的藏医药学典籍30余部,为藏医理论从零散的民间医学整理和规范起到了突破性作用,并为藏医临床实践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依据。
15世纪,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藏医药学逐渐形成了北方和南方两大派。
北方派稍早于南方派,以强巴·南杰查桑为代表,南方派则以舒卡·年姆尼多吉为代表,他们分别总结了北部高寒地区和南部河谷地带多发病及其治疗经验,并各有效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医药简介一、蔵医基础知识以藏族为主创造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简称藏医,易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五元学说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这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元素。
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型;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
(二)三因学说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
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
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
1、龙译成汉语是风,相当于中医理论的“气”。
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
龙一旦失调,就会出现心、肺、肝、胃、肠、肾、骨、胆、血液等器官机能的疾病。
因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下述的五种龙:(1)维持生命的龙(索增龙),索增龙,位于人体头顶部,运行的部位是咽喉部和胸部。
是维持人体生理正常活动,保持命脉正常运化的龙,它司人体的吞咽动作,呼吸运动、唾液分泌、打喷嚏、打饱嗝,使人的记忆力清醒,增强感官聪明而敏锐,还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如索增龙失调,则引起命脉发病,精神错乱,乃至死亡。
(2)上行的龙(紧久龙),紧久龙,是主气血上行的龙,位于人体胸部,并运行于鼻部、舌头和喉管部位。
作用是司语言,增气力,使人面色红润有光泽,充满活力,精神振奋,善于思考,若失调则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导致上半身生病。
(3)主消化的龙(麦娘姆龙),麦娘姆龙,是主消化的龙,主要位于人体胃脘部位,运行于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
功能是人体的消化机能,负责把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部分分开,补偿损失,并促使血液生成和成熟起来,若失调,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导致腹中生病。
(4)主排泄的龙(吐塞龙),吐塞尤,是主排泄的龙,位于人体的肛门部位,运行于人体的下部,包括大肠、膀胱、会阴等部位以及大腿的内侧。
功能是人体精液的排除,月经和大小便等的排除,还管理忍便的控制以及妇女分娩过程等。
总之,凡人体下半身的各种机能,都由它来司理。
若失调则会引起排泄系统的紊乱,导致下半身生病。
(5)普遍存在的龙(恰不欺),普遍存在于全身的一种物质,主要位于心脏,并运行于全身,协调各种龙,功能是司人体四肢的活动,屈伸行走,还司眼睛及口唇的开合,并主管人的语言和思维活动,如错乱会生跛、挛等病。
2、赤巴译成汉语是火,相当于中医理论的“火”。
它的功用主要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
按赤巴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1)消化赤巴(赤巴觉久),位于胃部的消化和未消化的食物中,其功用是产生热能,使食物分解为精华与糟粕,并使其他各种“赤巴”的作用能正常的进行,更好地发挥生理作用。
(2)变色赤巴(赤巴同已),主要存在于肝胆,主要功能是使事物中的精微所包含的色素变成体内各种应具有的色泽,如:血液中具有的红颜色,胆汁中的黄绿色,以及肌肉的红色,粪便总深浅不同的黄褐色等。
(3)明色赤巴(赤巴多塞),存在于皮肤,使皮肤细腻润滑。
(4)能作赤巴(赤巴朱谢),存在于心脏,支配意识,主心壮胆,生谋划,主要功能是产生自豪,智慧的欲望,上进心与勤奋,心胸开阔等。
(5)明视赤巴(赤巴同己),存在于眼目,主要功能是司视觉,使人能看到体外周围的物体,并与辨别其颜色有关。
3、培根译成汉语是水和土,相当于中医理论的“津液”。
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份;长肌肉、润皮肤、调节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
由于培根所在的部位和功用的不同,又分为:(1)保持水分的培根(培根登及),存在于胸部,是其他四种“培根”的基础,可协调其他四种培根发挥正常机能,尤其当人体内的体液水分产生异常,即过多或过少时,能起调节作用,使其恢复正常。
(2)磨碎食物的培根(培根疟及),存在于胃部,位于胃未消化的食物中,主要是磨碎食物,有利于分解,这一机能还需与其他两种因素,即“消化赤巴”、“消化龙”来共同完成。
(3)品味的培根(培根娘及),主司味觉,位于舌头的部位,其主要功能是司味觉,主管人体尝味的机能以辨别食物中的各种不同味道。
(4)使人知"满足"的培根(培根寸及),主司感觉,位于头部,主要功能是司六识,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它能使人体产生精神情绪,如喜、怒、哀、伤、知足满意等。
(5)润滑关节的培根(培根局尔及),存在于关节,司人体全身的关节部位,其功能是使关节,即骨骼与骨骼相结合的部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负责关节的屈曲和伸张,使它们能灵活地活动。
龙的特性包括:粗、轻、寒、微、硬、动6种。
粗,其表现特点是性情急噪,舌苔明显,厚而粗,皮肤粗糙;轻,指人体喜欢避寒就温,喜欢晒太阳、烤火、饮食也喜热食,不喜凉食;微,其表现是随处可到,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硬,指在体骨有坚硬的性质,成形的硬块,在胸腹部常表现坚硬而不柔软,一般称为痞块或痞气;动,在性情方面,表现为情志容易变动,爱激动,人喜欢活动,到处流动。
它与微、轻这两种特性也密切相关。
赤巴的特性包括:腻、锐、热、轻、臭、泻、湿7种。
腻:指使人有油和腻的外观,如面部、皮肤,都出较多的油质,光亮润泽;锐,主要指人的性情敏捷,也较暴躁,患病时多为急病,如疖肿,也较易化胧;热,指人体喜冷而恶热,喜在凉处而怕热,饮水也爱凉饮;轻,指身体轻盈,在患病时,也都比较轻而易治;臭,指它使人体分泌的汗液具有一些微臭,而尿液也都具有明显的腥臭味等;泻,指它使人食的食物中难消化之成分排泄,发生腹泻;湿;指它使人体保持较多的水液,痰湿,体表也较湿,还常使人排泄。
培根的特性包括:腻、凉、重、钝、稳、柔、粘7种。
腻:与“赤巴”的腻性相近,即带有油腻的性质,逢有舌苔时,也多粘腻。
但这种粘腻多为白色,与赤巴的黄色粘腻舌苔不同,其排泄物,如粪便、汗液、尿液等也多粘腻;凉,指身体多凉,喜欢呆在温暖的地方,平时则喜热的饮食;重,指身体多重坠,动作笨重不轻便,行动也懒慢,不喜活动,病情也较稳,不易产生突然的变化;柔:指它的性质柔软,嫩薄,如表现在舌苔上,也较轻而薄,如有疼痛,也是轻微的;粘:指分泌物多而粘而厚,如吐泻出来的排泄物,常带最多粘液。
七大物质基础中以饮食精微为最重要,因为其他六种物质均由它转变而成。
血能滋润身体并维持生命。
肉似围墙,能保护身体。
脂肪能柔润身体,悦气色。
骨为支架,骨髓能生精,而精的功用是生殖。
至于大、小便及汗三种排泄物均系排除体内废物。
汗则尚有温润皮肤的作用。
龙、赤巴、培根虽各有其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
例如,人的消化功能,先由培根疟及磨碎食物,继则由赤巴觉久将被磨碎的食物加以腐熟分解,麦娘姆龙负责"过滤",分别清浊,使糟粕移入大肠,精微则被人体吸收。
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
一旦内外环境变化,平衡破坏,将会引起疾病。
特别是龙、赤巴、培根中某一种因素的功能亢进、低下或互不协调,不仅可引起龙病、赤巴病、培根病,而且还是造成其他疾病发生的原因。
龙、赤巴、培根既用来解释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还用来区分人的类型。
《四部医典》中记载,龙、赤巴、培根引起人的体形及性格等的区别有7种,即,单一的龙型,单一的赤巴型、单一的培根型,龙和赤巴混合型,培根和赤巴混合型,龙、赤巴及培根三者汇集型。
三大因素在人体内的应用极为广泛。
它们的特性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各种生理、结构方面,以及患病时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还广泛应用于人体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类型,其生理构造的区别是:以龙为重要成分的人,其体形驼背、干瘦、体格矮小,容颜灰黄色、活泼多语,喜唱歌嬉笑,爱争吵,不能忍受寒冷,行走时关节做响,财运不佳,寿短,睡眠不实,嗜甜、酸、苦、辣的食物。
以赤巴为主要成分的人易渴、不耐饥,头发和身体的肤色发黄,极其聪明而傲慢,多汗,身臭,寿长,体高,财运均为中等,酷嗜甜、苦、涩,以及凉性的食物。
以培根为主要成分的人,其体温低、怕冷,骨骼关节不显露、肌肉丰满,身体的肤色为白色,体形端直,耐饥渴,抗烦恼,肥胖,长寿,多财,嗜睡,外柔内刚,性情善良,酷嗜辣、酸、涩、粗糙的食物。
龙和赤巴混合身体较小,培根和龙混合者身材中等,汇集型者,由于汇集了上述各方面的特点,发育圆满,疾病较少,具备了上等才能。
(三)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隆、赤巴、培根三元素失调;外因包括气候变化、起居不适、饮食不节、外伤等。
内因方面关系较大的是人的类型和年龄。
龙型的人和老年人易患龙病。
赤巴型的人和青年人易患赤巴病。
培根型的人和小孩易患培根病。
外因则主要为季节气候,地区环境及饮食起居等的变化。
培根病多发生于春季,龙病多发生于夏季,赤巴病多发生于秋季。
寒冷易发龙病,干燥炎热易发赤巴病,潮湿易发培根病。
在饮食方面,过饥、过他、过度劳累、思虑过多等等,均可引起体内龙、赤巴、培根的紊乱和功能失调,在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下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侵入人体的途径:一般由表人里,经皮肤→肉→血→骨→五脏六腑。
龙、赤巴、培根三类疾病在人体中并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如治疗不当,受体内因素或外界环境影响,可以互相转化。
单一的病可引起另一种病的发生,这叫做转化或变症。
如龙病用苦寒药物治疗,龙病不愈,反而引起赤巴病或培根病的发生。
同样,赤巴病和培根病亦可转变为其他疾病。
龙、赤巴、培根三类病的变种共分十二种。
此外,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二者或三者混合致病。
尽管疾病多种多样,但是均可归纳为寒热两大类。
龙病、培根病、漫怀病属于寒性病;而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均属于热性病。
藏医记载的疾病有404种。
其中101种不治自愈,101种可治愈,101种治而不愈,101种不可治。
(四)其他藏医诊断方法与中医大致相同,但藏医的尿诊更有其特色。
藏医治疗疾病的方法非常丰富。
内治法以饮食及药物为主,强调根据季节调整饮食和起居。
外治法包括针刺放血、按摩、外擦、火灸、拔罐、药薰、敷烫、药水浴、穿刺等。
藏医所用的药物中,矿物药和动物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藏医的治病原则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二、蔵药基础知识目前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
常用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占70%;动物类40余种,占12%;矿物类40余种,占14%。
常用藏药中有三分之一用药与中药相同。